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合集下载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1、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3、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4、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5、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6、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7、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8、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9、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10、锝-99m(99m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 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11、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2、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核医学仪器实验报告

核医学仪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核医学仪器原理与应用实验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三、实验目的1. 了解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掌握核医学仪器的主要应用领域。

3. 学习核医学仪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实验原理核医学仪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如γ射线、β射线等)对人体进行成像或测量,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闪烁探测原理:利用闪烁晶体将γ射线转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倍增管转换为电信号,最终进行计数和成像。

2. 计数器原理: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数量,计算放射性活度。

3. 核医学成像原理:利用γ相机或SPECT等设备,对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进行成像。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核医学仪器、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计数器、γ相机、SPECT等。

2. 试剂:放射性同位素、闪烁液、NaI(Tl)晶体等。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熟悉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方法。

- 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

2. 实验操作:- 将放射性同位素溶液注入闪烁晶体中,观察闪烁现象。

- 将闪烁晶体与光电倍增管连接,进行计数实验,测量放射性活度。

- 利用γ相机或SPECT进行成像实验,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

3. 数据处理:-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放射性活度、计数率等。

-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关参数。

4. 实验报告撰写:-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 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提出实验改进建议。

七、实验结果1. 观察到闪烁晶体在放射性同位素的作用下产生闪烁现象。

2. 通过计数实验,测得放射性活度为X mCi。

3. 利用γ相机或SPECT进行成像实验,观察到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八、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证明了闪烁探测和计数器的有效性。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27反射性核素的制备三大类:核反应堆制备,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制备28.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29什么是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0.1合成代谢,细胞吞噬,循环通路,选择性摄取,选择性排泄,通透弥散,细胞拦截,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特异性结合14.放射性核素示踪计数: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器检测示踪剂分子的行踪,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3.炸面圈:骨显像时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减少,病灶周围显像剂增高呈环形的影像表现。

多见于股骨头缺血坏死。

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亲骨性显像剂引入体内,该类显像剂可以与骨组织内的无机盐和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体外通过核医学成像仪器显示显像剂在骨骼系统内的分布,获得骨骼系统的影像。

13.超级骨显像:某些累计全身的骨代谢性病变,呈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积聚异常增高,被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1.正常典型肾图的三段的名称及生理意义是什么?名称:a段放射性出现段;b段示踪剂聚集段c段排泄段生理意义:a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肾图急剧上升段。

此段为血管段,时间短,约30s反映肾动态的血流灌注相;b段:a段之后的斜行上升段,3-5min 达到高峰,其上升斜率和高度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功能有关。

反映肾皮质功能与肾小管功能;c段:b段之后的下降率与b段上升斜率相近,下降至峰值一半的时间小于8min。

为示踪剂经肾集合系统排入膀胱的过程,主要反映上尿路的通畅情况和尿流量多少有关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科2.核医学特点:①高灵敏度②方法简便、准确③合乎生理条件④定性、定量、定位研究的相结合⑤专业技术性强3.核医学显像:①功能性显像②无创性检查③图像融合④解剖分辨力低4.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8.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核医学实习指导

核医学实习指导

核医学实习指导学时:3学时内容:体外放射性分析,放射防护,核医学仪器,SPECT及显像诊断读片实习要求:一. 体外分析: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及化学发光分析二. 放射性防护:核医学科室的分区设置,外照射及内照射,时间、距离、屏蔽三. 核医学仪器:核医学药物:99Mo-99mTc发生器的用途。

诊断用放射性药盒等。

医用放射性核素活度计,甲状腺摄碘功能测定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运动踏车,SPECT,PE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的基本结构:探头及电子线路、机架、检查床、计算机工作站。

四. 显像诊断读片内容:1. 神经系统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rCBF)的主要临床应用典型病例片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疾病(PRIND)、脑梗塞、癫痫等。

2.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99mTcO4-显像: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等。

甲状腺血流灌注动态显像: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

甲状腺99mTc-MIBI显像: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癌等。

肾上腺髓质显像:嗜铬细胞瘤(包括原位及异位嗜铬细胞瘤)。

3. 心血管系统门控心血池显像:了解时间-放射性曲线(T-A curve)、相位直方图、振幅图(amplitude imaging)、心室相角程(phase shift)及心功能的各项参数:LVEF、EDV、ESV、SV等。

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掌握常用心肌灌注显像的药物99mTc-MIBI及201Tl、心肌断层的短轴断层(short axis slices)、水平长轴断层(horizontal long axis slices)、垂直长轴断层(vertical long axis slices)。

左心室各壁在极坐标靶心图上的位置。

静息及负荷心肌显像的意义。

常用临床应用:冠心病、心肌梗塞、室壁瘤、心肌病及心肌炎、下肢静脉显像:下肢静脉血栓。

实验核医学(第六章)

实验核医学(第六章)

二,双标记参入实验
研究前身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基团或同一基团的 不同原子是直接转化产物,还是经过中间变化. 不同原子是直接转化产物,还是经过中间变化.
三,产物标记部位分析
阐明产物分子的特定部位与前身物的规律性联系. 阐明产物分子的特定部位与前身物的规律性联系.
四,稀释实验
用于分析物质转化的中间过程. 用于分析物质转化的中间过程.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 及其标记物作为示踪剂来研究生物机体各种物 质的吸收,分布,排泄, 质的吸收,分布,排泄,转移及转化规律的一 门科学. 门科学. 示踪剂:一般为体内原有物质,分布稳定, 示踪剂:一般为体内原有物质,分布稳定, 动态平衡.小剂量无标记-被内源性物质湮没, 动态平衡.小剂量无标记-被内源性物质湮没, 大剂量-破坏平衡,导致系统异常; 大剂量-破坏平衡,导致系统异常;若加一 标记" 以区分原有物质, "标记",以区分原有物质,在系统内引入少 即可区分开. 量,即可区分开.
四,需注意的方法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示踪物 选择合适的示踪物 射线类型:整体- 射线 ①射线类型:整体-γ射线 离体或整体后取样- , 射线 离体或整体后取样-β,γ射线 半衰期:临床体内- ②半衰期:临床体内-短半衰期 体外- 体外-较长半衰期 研究生物体代谢及转化- 研究生物体代谢及转化-长半衰期 适当考虑生物半衰期 放化纯度:一般>95 >95% ③放化纯度:一般>95% ④衰变产物毒性:核素本身及其产物对机体无害 衰变产物毒性: 比活度: ⑤比活度:一般应足够高 核素标记位置的选择:一般要定位,稳定, ⑥核素标记位置的选择:一般要定位,稳定,不脱落

实验核医学(第一章)

实验核医学(第一章)

核医学主要技术
标记技术 示踪技术 测量技术
核医学工作者的任务
吸取核技术的精华,应用于医药学中, 发展本学科. 推广本学科的应用,最终推动医学现 代化的进程.
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
第一章 核射线及其与物 质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原子核能级:核子运动状态不同→原子核不同 2.原子核能级:核子运动状态不同→ 能量状态-基态 ,激发态 3.核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 3.核素 核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 中子数和 质子数, 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1959 Solomon Berson & Riosalyn Yallow发明利用RIA的方法 Yallow发明利用RIA的方法 来测定血清中胰岛素值. 1959 Picker X-Ray发展第一个3英寸直线扫描机. David X-Ray发展第一个3 1962Kuhl 首先提出emission reconstruction tomography 首先提出emission (该法日后充分的运用在SPECT,PET甚至CT上) (该法日后充分的运用在SPECT,PET甚至CT上) 1963 George V.Taplin 发展放射性同位素标志白蛋白albumin 发展放射性同位素标志白蛋白albumin aggregates观察网状内皮系统所进行的吞噬作用. aggregates观察网状内皮系统所进行的吞噬作用. 1963 Henry.Waget Jr. 发展放射性同位素标志白蛋进行肺灌 注扫描,籍以诊断肺栓塞. B.Anseil& BM Cook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志colloid进行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志colloid进行 radiation synovectomy. synovectomy. FDA 核医顾问公司贩售第一个商用Tc-99m发生器. 核医顾问公司贩售第一个商用Tc-99m发生器. 1964 Paul Harper & Katherine Lathrup 发展Tc-99cm标志特 发展Tc-99cm标志特 定物质进行脑,甲状腺和肝扫描. 1964 Amersham 发展第一个RIA kit( 125I-insulin kit)商品. 发展第一个 第一个RIA kit( kit)商品.

最新核医学-1-放射性药物讲稿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核医学-1-放射性药物讲稿教学讲义ppt课件
现在国内大城市有专业公司奶站配送探针是分子影像的灵魂1164cu特异性标志物探针的化学合成系统回旋加速器二正电子标记放射性药物的制备正当性判断正当性判断放射性药物的选择放射性药物的选择应选择所致辐射剂量最小者内照射剂量和用药剂量的确定内照射剂量和用药剂量的确定必须低于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保护性措施保护性措施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特殊人群的处理特殊人群的处理对孕妇哺乳期妇女近期准备生育的妇女婴幼儿应用放射性药品要慎重考虑
3. 标记方法
临床上使用的99mTc标记放射性药物是将从发生器新鲜淋洗 得到的99mTc加到商品试剂盒中,经摇动或加热等简单的操 作而制备的。
(四)双功能螯合剂法
是一种间接标记法,先把某种双功能螯合剂联接在被标记物的分子 上,再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螯合剂上,形成“放射性核素-螯合剂-被 标记物”的复合物,多用来标记多肽、单抗等。 螯合剂的存在,被标记物有可能出现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改变。
(五)正电子药物的制备
自 动 化 学 合 成 装 置 , 化 学 合 成 模 块 ( chemistry process control unit,CPCU) 标记方法:亲核氟代,亲电氟代等。
3.体外诊断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不引入体内,在体外进行分析,如:RIA,IRMA等。
要求:
(1)射线能量较低,半衰期比较长。125I (2)不影响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3)稳定性好,放化纯度大于95%。
4.正电子药物
采用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进行正电子显像。
常用的正电子核素: 18F , 11C,13N,15O
1.放射性核素
2.放射性核素
被标记的配体
放射性核素
131I,99mTc,32P 等。
被标记的配体

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医学)

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医学)

2023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医学)•实验核医学•核药学•医学影像学在核医学中的应用•核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结论与展望录01实验核医学1 2 3掌握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衰变规律,以及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核物理基础了解辐射剂量及其测量方法,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核辐射剂量学熟悉各类核医学仪器,如闪烁计数器、γ相机、PET等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核医学仪器放射性示踪技术了解放射性示踪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基本方法。

放射性药物制备技术掌握放射性药物的基本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图像融合技术了解图像融合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和方法,如PET/CT、SPECT/CT等。

肿瘤诊断和治疗掌握放射性药物在肿瘤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如PET/C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以及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方法。

要点一要点二心血管疾病诊断了解放射性药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如心肌灌注显像、心血池显像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掌握放射性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脑功能显像中的应用。

要点三02核药学介绍核药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内容。

核药学基础核药学概述阐述放射性药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

放射性药物介绍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产生方式及在核药学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药物的合成与纯化详细描述放射性药物合成和纯化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介绍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相关法规标准。

放射性药物的体内外分析阐述放射性药物体内外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生物分析等。

01020303药物研发与评价介绍放射性药物在药物研发和评价方面的应用,包括新药的发现、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疗效评价等。

01医学诊断与治疗介绍放射性药物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包括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02基础科学研究阐述放射性药物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和调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核医学部分【名词解释】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

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

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

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

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

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

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简答题】l、放射性原子核为什么会不稳定?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核子之间的引力和短程核力。

只有当核子总数以及中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这两种力平衡,原子核才是稳定的。

2、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有哪些类型?(一)α衰变(alpha decay):指母核放出一个α粒子(氦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226Ra(镭)衰变式如下:226Ra→222Rn+α+4.86Mevα粒子的质量大且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只能穿透几厘米,一张纸就可屏蔽,因而不适合作核医学显像用。

但α粒子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二)β衰变(beta decay)(1)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负电子的过程。

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比如:32P(磷)衰变式如下:32P→32S+e-1+ υe +1.711 Mevβ-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

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衰变时,衰变能随机分配给β-粒子和反中微子,因而β-粒子的能量分布形成连续能谱。

β-粒子穿透力弱,例如2Mev的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约为2cm,不能用于核医学显像。

某些β-核素可用于核素治疗,例如:131I用于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32P可用于血液和皮肤病的治疗。

(2)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过程。

发生在中子相对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

比如:13N(氮)衰变式如下:13N→13C+β++υ+1.190 Mev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

(3)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decay,EC)核内的一个质子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并发射一个中微子而转变为一个中子,所形成的子核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少1。

比如125I(碘)衰变式如下:125I+e-→125Te(碲)+υ+0.0355 Mev。

原子核发生电子俘获后,外层电子留下一个空轨道,更外层电子填补空轨道,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标识X线”。

(三)γ衰变:原子核发生α衰变、β衰变后的子核吸收衰变能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子核向基态过渡时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γ射线,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

99mTc(锝)衰变式如下:99mTc→99Tc+γ3、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些主要方式?(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

它表示的是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

α>β>γ。

(二)韧致辐射:β-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受到原子核电场的排斥,将部分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韧致辐射。

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β-的能量及被作用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β射线产生的韧致辐射,应该选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作为屏蔽材料,比如铝、有机玻璃等。

4、γ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一)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所有的能量都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光电效应(由光子到电子)。

发射光电子的原子内层电子出现空位,故可发射特征X射线。

(二)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当光子的能量远大于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γ光子将其部分能量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γ射线失去部分能量改变运动方向射出,称为康普顿散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三)电子对生成效应(pair production):能量超过1.02Mev的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光子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称为电子对生成效应。

1.02Mev的能量是产生一对正负电子的最低极限值。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生成效应的几率,随γ光子的能量和物质原子序数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而言,低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中能γ射线通过低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康普顿效应为主;而高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电子对生成效应为主。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生成电子对等次级电子可以进一步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

5、吸收剂量、当量剂量的专名及SI单位是什么?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单位质量(dm) 被照射物质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用D表示:D=dE/dm 吸收剂量的SI单位为J·kg-1,SI单位专名为戈瑞,符号Gy,Gy=1J·kg-1。

当量剂量(equivalemt dose):是衡量各种辐射对生物机体危害程度的物理量。

它是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即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

用H表示,即HT·R=WR·DT·R。

当量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

专名为希沃特,符号Sv,当量剂量专门用于放射防护。

6、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一)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接受水平。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指涉及辐射的实践,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

2)、防护的最优化: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做到防护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化: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7、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1)、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增加屏蔽物质借此吸收或阻挡射线,达到防护的目的,根据放射源的种类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2)、距离防护:增加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距离。

增加距离后,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空气部分吸收少量射线,达到防护效果。

3)、时间防护: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

8、放射性三废处理基本方法。

(1)放置衰变:对于短T1/2(<60天)的固体废物放置7-10个半衰期后以普通废物处理。

(2)稀释排放:对短T1/2,比活度低的液体或气体废物,可用水和空气稀释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后排出。

(3)浓缩贮存:对T1/2较长,体积较大的废物要采用浓缩(如焚化、硝化、沉淀、离子交换等)缩小体积后贮存(单位内或专门贮存地)。

9、简述固体闪烁探测器的原理及构成。

它利用射线能使某些物质激发,并在退激时产生荧光作用,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化为闪烁光,然后将闪烁光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脉冲进行测量。

是最常用的射线探测器。

固体闪烁计数器的整体结构由固体闪烁计数器、后续电子线路、计算机系统和辅助结构组成。

10、常用放射性药物的制备方法?1)、同位素交换法:将需要标记的化合物AX和放射性化合物BX*在一定的条件下混合,X 与X*之间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标记化合物AX*,反应式如下:AX+BX*=AX*+BX比如125I-邻碘马尿酸钠就是采用该方法(密封容器中,油浴155℃条件下)制备的。

2)、化学合成法:包括单纯核素标记法和络合物形成法。

以简单的放射化合物作原料,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后,把放射性原子结合在指定的位置上,得到所需要的,带放射性的化合物。

该法是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制备的主要方法。

3)、生物合成法: 是将简单的放射性化合物在体内或体外置于生物(动植物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利用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对它的吸收利用而制得某些标记化合物。

11、什么叫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什么?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以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律的核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个方面:①相同性,即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同;②可测量性,即放射性核素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