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4.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5.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答:(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7.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人、自己做实验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第二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2.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4.树干、树枝都是茎。

5.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6.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7.如果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还能活成吗?答: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叶子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研究茎的作用:(1)茎和叶的变化是: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总汇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总汇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一、概念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 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种子萌发先长根 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6、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 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7、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8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生长→出现花蕾→开花→果实成熟这几个阶段。

9、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0、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 叫直立茎 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 这样的茎叫缠绕茎 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 这样的茎叫攀缘茎 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 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二、简答;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与种子放臵的方向有关系吗答 根向下生长 与种子放臵的方向没有关系。

不同方向放臵的种子 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3、什么是光合作用答 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 并释放出氧气。

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4、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答 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叶子的作用。

答: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 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

植物的养料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一、自然界的循环1. 水循环- 蒸发:水如何从地表变成水蒸气- 凝结:水蒸气如何变成云- 降水:雨、雪的形成过程-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2. 物质循环- 描述物质如何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转换-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循环,如洗涤剂的使用和废水处理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 植物的器官- 根、茎、叶的形态和功能- 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发育过程2.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植物如何利用光能、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3. 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的过程- 无性繁殖的例子(如分株、扦插)三、动物的分类和习性1. 动物分类基础- 根据形态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2. 动物的生活环境- 描述不同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方式- 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通过保护色、伪装等适应环境3. 动物的行为- 描述动物的觅食、繁殖、迁徙等行为- 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特殊行为,如蜜蜂的舞蹈四、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2. 太阳系-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知识-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3. 天文现象- 月相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的解释五、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重量、体积2. 能量的形式- 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能量转换的例子(如风车、水坝)3. 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斜面的基本原理- 简单机械如何帮助我们省力六、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和实验- 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的初步概念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如何收集、记录和整理数据- 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基本方法3. 结论和反思- 基于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的反思和调整以上是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一个概览。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点也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变化与恒常- 什么是物体的属性?- 物体的哪些属性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什么是物体的状态?- 物体的状态可以如何改变?第二章力及其作用- 什么是力?- 力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感受力的作用?- 怎样运用力?第三章磁力- 什么是磁性?- 什么是磁铁?- 磁铁有哪些性质?- 磁铁的使用有哪些规律?第四章光的传播- 光是什么?- 光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怎样利用阳光观察物体?- 怎样利用光源做实验?第五章神奇的电- 什么是电?-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什么是电流?- 应该注意哪些电的安全问题?第六章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植物的哪些部位可以进行观察?- 植物的哪些要素对生长影响较大?- 如何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第七章动物的生长- 动物有哪些生长特点?- 哪些动物有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动物的哪些器官是重要的?第八章季节和天气- 我们有几季?- 不同季节有哪些不同的天气?- 如何观测天气?- 如何保护环境?第九章化学小实验- 实验室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常见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如何制作实验?第十章身边的机械- 什么是机械?- 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如何制作简单机械?- 如何维护机械?总结本册科学书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课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化与恒常、力及其作用、磁力、光的传播、神奇的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气、化学小实验和身边的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7、物品按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答:金属制品:铝钥匙、弹簧、暖气片、铁锅、小刀;木制品:木凳、桌子;纸制品:课本、报纸;棉制品:棉衬衣、棉被、棉袜;橡胶制品:自行车内胎、橡皮筋、橡皮。

第二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

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镜6、什么是白色污染?答: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弃的废旧塑料包装制品,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的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环境现象,成为“白色污染。

”7、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答: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回收塑料物品;制作塑料制品时添加一些添加剂,使其容易分解;用菜篮子代替塑料袋。

第三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另一类是(人造材料)2.有些材料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如:木头,棉,麻,丝,纱,土等,它们被称为(天然材料)3.有些材料不是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而是由人们用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经过加工或合成得到的,如玻璃等,它们统称为(人造材料)4.我们看的书是由(纸)做成的。

5.玻璃,金属,尼龙都是(人造)材料6.塑料独特的优点是(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7.用塑料做成皮球时应用了塑料具有(耐磨)的特性。

8.家用电器的外壳好多都是用( 塑料)制成的,这是因为塑料有( 不导电)的特性。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3.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塑料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不如棉布。

4.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颗粒微小)、(强度却很高)的纳米材料。

5.用塑料代替木头的优点是(不生锈,不易变形,节约木料,减少森林破坏),不足之处在于(不易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

6.提出一些关于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3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也停止,说明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用手拨动钢尺时,听到声音,并发现钢尺在(振动)。

5.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6.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第4课物体传声1.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只能依靠(无线电)来传递消息。

4.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到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来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比赛,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的物体是滑动,有的物体是滚动。

改变斜面一端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

13.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14.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三下科学知识点

三下科学知识点

三下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包含多个方面,如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天气现象以及土壤和岩石等。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难点,以下列举部分内容供参考:- 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

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也有所不同。

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非常重要。

-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也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

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也有所不同。

学习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对于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 温度与水的变化: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 天气变化:天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向等。

学习天气观测和预测的方法,对于了解天气变化和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非常重要。

- 岩石和土壤:岩石是地球的基本构成物质之一,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非常漫长。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类型和特征,对于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和生态系统的运作非常重要。

这些只是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一部分,每个单元都有更深入的内容和实验活动。

学习科学需要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4.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5.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答:(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7.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人、自己做实验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第二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2.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4.树干、树枝都是茎。

5.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6.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7.如果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还能活成吗?答: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叶子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研究茎的作用:(1)茎和叶的变化是: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2)我认为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第三课《植物开花了》1.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2.黄瓜的雌蕊后面有一根未来的小黄瓜.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

3.植物传粉的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

4.昆虫传粉的有:桃花、油菜花、木兰、百合、玫瑰、绣线菊等。

它们被称为虫媒花,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5.风力传粉的有:玉米、杨树、栎、松,桦、杉、柏、高粱、核桃、板栗等。

它们被称为风媒花,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没有花香和花蜜。

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6.自花传粉的有:豌豆、小麦、棉花、花生、大豆、小扁豆、茴香、番茄等。

它们被称为自花传粉,这些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7.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西瓜等。

8.植物在传粉时花粉必须落在雌蕊上才有可能结果。

第四课《植物结果了》1.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2.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都包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3.豆角、豌豆、花生、香蕉、南瓜等是果实。

胡萝卜、甘蔗、菠菜、香芹等不是果实。

4.胡萝卜吃根,豆角吃果实,豌豆吃种子,甘蔗吃茎,花生吃种子,菠菜吃茎和叶,香蕉吃果实,芹菜吃茎和叶,南瓜吃果实。

5.人们是怎样利用特殊的植物资源?答:(1)用长绒棉做成全棉内衣;(2)用贝母制成化痰止咳药;(3)用橡胶树制成轮胎;(4)用蓝靛果印染布;(5)用甘蔗制成糖;(6)玉米制成乙醇汽油。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1.形态各异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答:(1)仙人柱:植株高大成柱状,有分支。

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

(2)水瓶树: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一个巨大的啤酒瓶。

(3)椰树:树干长,笔直,没有分支,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长在树干顶端。

(4)芭蕉: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叶片长圆形,宽大。

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

(5)雪松: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

2.沙漠里的降水很少。

白天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

仙人柱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3.高山上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

雪松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

4.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旱,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

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

5.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季风影响。

椰子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

6.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7.叶子有正面和反面,表面光滑,颜色更深的一面为叶片的正面。

8.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树叶厚,光滑。

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9.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

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

10.冬天来了,大叶黄杨和杨树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答: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11.如何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答:方案1:冬季到大叶黄杨下去看地上是否有落叶。

方案2:选定一根枝条,在秋冬季每天观察。

第6课沙漠中的植物1.沙漠植物主要有(仙人球),(沙棘),(骆驼刺),(梭梭树),(胡杨),(仙人掌),(沙葱),(沙芦草),(复活草)等。

2.(芦荟)和(石莲花)都喜温暖通风的环境,耐干燥,能在沙漠边缘或半沙漠的温暖环境中生存。

3.仙人掌的茎是(绿色)的,像厚实的植物叶片或粗壮的茎。

仙人掌的叶是一根根的(尖刺)。

4.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较硬,用手难以挤压出水分,而且他们都有刺,易扎伤手,所以用勺子挤压比较方便,安全。

5.(梭梭树)和(骆驼刺)这两种植物都是地面部分长得矮小,而有庞大的根系,并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的减少了水分蒸腾,使之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6.形态不同的沙漠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答: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

为减少水分消耗,减少蒸腾面积,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有的甚至无叶,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茎表面覆盖蜡质。

7.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答: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里含有大量水分。

8.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实验:现象:用蜡纸包住的纸巾湿度最大;其次是卷起来的纸巾;湿度最小的是平铺的纸巾。

解释:蒸发面积小,蒸发量少;不透水覆盖层阻挡了水分蒸发。

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且茎表面有蜡质覆盖,水的蒸发量极少。

9.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模拟实验中:平铺的纸张模拟的是(宽大的叶片),卷起来的纸张,模拟的是(针状叶),蜡纸模拟的是(茎表面的不透水覆盖层)。

通过实验,我发现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叶缩成针状,茎表面有不透水的覆盖层)。

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根系,叶细小表面有不透水的覆盖层)。

第7课水里的植物1.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挺水植),(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2.碗莲的特点:碗莲叶子圆形有浮在水面上的浮叶,也有深到水面上方的立叶,它的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

碗莲喜光喜热,怕干不耐阴,适合在静水中生长,水底的土壤最好为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黏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到30摄氏度。

3.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实验实验现象:压入水中后松手,它会上浮,用手挤很松软,掰开里面有大量孔洞。

结论:水葫芦里有大量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

4.观察金鱼藻的特点实验实验现象:搅动水槽里的水茎随水流扭动,往水槽里加水后整体漂浮。

实验结论:它能漂浮,茎柔软,适合在水里生活。

5.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它们的特点是:莲的叶柄和地下茎内有中空的管道,以保证植株的水下部分对氧气的需求。

6.红树能在海水中茁壮成长。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的主干一般不会无限增长,而是从主干上长出许多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此外,红树还有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生出地面,在涨潮时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7.水里的植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本领?答:有的中空,能通气;有的茎柔软,适应水流等。

8.池塘里生长着各种植物,它们的形态有什么不同?生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答:形态不同的表现:叶子的大小,茎的粗细、长短,花的形态等;生长位置不同的表现:金鱼藻生长在水底;菱、水葫芦生长在水面;芦苇、香蒲生长在水边;莲扎根在水底,从水中长到水面。

第8课石头上的植物1.(南庭芥)生长在石头边,喜光,耐干旱,耐低温。

(青苔)生长在石头上,附近水多,比较潮湿。

(虹如玉)生长在石缝中,喜光,耐干旱,喜温暖。

2.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3.青苔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这对青苔的生存有(快速吸收水分)的意义。

4.(卷柏)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耐旱力极强)。

它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干旱的岩缝中。

5.干燥程度低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

6.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有什么不同?答:卷柏采用休眠和转移生长位置的方法;仙人掌采用减少水分蒸发的方法。

7.卷柏的耐寒本领对它生存有何意义?答: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第三单元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

2.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会发出声音。

3.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4.动物有自己的的“语言”,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不同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鱼类)会利用鱼鳔、腮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6.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你能从这些声音中获得什么信息?答:操场上有许多儿童在做着不同的体育活动,相应地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首先是各种活动中孩子们的呼喊声;其次是各个运动项目的器材被击打的声音,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

7.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答:它们都在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8.为什么在敲击音叉接近水面和水鼓表演时会激起水花?答: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