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神龙一号

神龙一号

“神龙一号”加速器——核武器模拟试验关键设备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82年——2005年“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位于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要用于核武器流体动力学试验闪光X光照相,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核武器模拟试验关键设备,。

有了这种设备,就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核弹头初级模型的内爆试验、校验巨型计算机的数值模拟计算程序,也就是采用实验室模拟+ 数值模拟,可以解决核弹头从原理设计到武器化、工程化的一系列问题,不用进行地下核试验就能进行新弹头的设计、评估核材料的老化效应以确保核武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直线感应加速器还用来进行高功率微波和自由电子激光、重离子聚变研究。

1985年下半年,中国核武器研制元勋邓稼先被诊断患了癌症,这个时候他和于敏同志一起给中央写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他们估计到以当时的核武器水平,美国和苏联就有可能按照他们的政治需要会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停止核实验,这对我们国家的损失太大了,所以他们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建议加速模拟核武器试验关键设施的研制工作。

报告交上去以后,中央对此非常重视,这对我国1986年以后的核武器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几位两弹元勋把自己生命的最后全部贡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

内华达核试验场(Nevada Nuclear Test Site)位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城西北105公里,占地面积3700平方公里,是美国最主要的核试验场。

从1951年起,至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开放签署以前,该试验场共进行过928次核试验,其中包括100次大气层核试验,828次地下核试验(内含24次美英联合进行的地下核试验)。

1974年美苏签订《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后,该试验场是美国惟一进行地下核试验的场地。

1962年起英国的地下核试验也全部在这里进行。

1992年以后,美国不再在那里进行核试验。

目前,那里已经成了无人区,地面的坑洞就是核试验留下的,核试验的辐射影响将持续50年-500年……这些都是地下核试验留下的坑洞,感兴趣的同学不妨用Google Earth看一下现场。

中国回旋加速器发展史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回旋加速器发展史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回旋加速器发展史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回旋加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为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

从其起源到现今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在回旋加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事件。

通过本文梳理回旋加速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分析,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展望,将全面呈现中国回旋加速器发展的风貌。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回旋加速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分析、挑战与前景展望以及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或多个小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逻辑。

1.3 目的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回旋加速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旨在深入探讨回旋加速器在物理科学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

同时,本文还将对当前中国回旋加速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以推动中国回旋加速器的持续发展。

2. 回旋加速器的起源与发展2.1 回旋加速器的定义和作用回旋加速器是一种用于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和核物理研究的科学仪器。

它通过利用静电场、磁场和辐射场等力场,将带电粒子加速到极高的能量,并将它们维持在特定轨道上运动。

回旋加速器具有多种作用,包括:- 粒子物理研究:回旋加速器可以提供高能带电粒子束流,用于探索基本粒子的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宇宙演化等问题。

- 核物理研究:回旋加速器可产生高能量、高强度的离子束,用于核反应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等领域。

- 医学诊断与治疗:回旋加速器可以生成放射性同位素,进而应用于肿瘤治疗、药物代谢分析等医学领域。

- 工业应用:回旋加速器可用于材料表征、厚度测量、离子植入等工业应用。

2.2 中国回旋加速器的历史背景中国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在核物理研究方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促使了回旋加速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
1、1927年:马萨诸塞大学的William D. Coolidge首次发明了真空
管加速器,并成功实现了第一次辐射治疗。

2、1927年至1953年:医用X射线加速器完成了改进,技术日臻成熟,发展迅速。

除腔体管电子枪外,还有其他新型加速器,如水平腔体管、环形腔体管等,可用于治疗及诊断。

同时,出现了各种辅助设备和调试技术,使放射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3、1953年:美国人Rutsky发明了第一台锂盐复合加速器,使电子
加速器的技术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也为多种放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4、1969年:美国AEG公司的Debus等人发明了第一台高压流体加速器,这也是医学上放射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使放射技术的发展又一次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5、1974年:巴特兰公司的Keller等人发明了第一台闪辉加速器,
它的发展为各种放射技术的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6、1980年:英国的Davies等人首次发明了同步腔体管电子枪,它
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放射技术的性能。

7、1995年:英国东贝公司首次发明了数字化线性加速器,使放射技
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1996年:Kerr公司发明了第一台具有三维再现功能的线性加速器,提高了放射技术的治疗和定位精度。

加速器的种类发展及应用论文

加速器的种类发展及应用论文

粒子加速器概述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利用电场来推动带电粒子使之获得高能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粒子加速器有用于电视的阴极射线管及X光管等设施。

被加速的粒子置于抽真空的管中,才不会被空气中的分子所撞击而溃散。

在高能加速器里的粒子使用四极磁铁(quadrupole magnet)聚焦成束,粒子才不会因为彼此间产生的排斥力而散开。

粒子加速器有两种基本型式,环形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

目录概述 (1)1粒子加速器 - 简介 (2)2粒子加速器 - 工作原理 (2)3粒子加速器 - 历史 (3)4粒子加速器 - 发展 (4)5粒子加速器 - 分类 (5)5.1作用原理分 (5)5.2粒子能量大小分 (5)5.3粒子轨道的形态分 (5)5.4回旋运动分 (6)6粒子加速器 - 结构 (7)7粒子加速器 - 能量 (7)8粒子加速器 - 方式 (8)8.1环形加速器 (8)8.2直线加速器 (9)9粒子加速器 - 中国状况 (10)9.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1)9.2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11)9.3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11)10粒子加速器 - 种类 (11)10.1直流高压式加速器 (11)10.2倍压电路加速器 (12)10.3静电加速器 (12)10.4电磁感应式加速器 (13)10.5直线谐振式加速器 (13)10.6回旋谐振式加速器 (13)10.7回旋加速器 (14)10.8同步回旋加速器 (14)10.9电子回旋加速器 (15)10.10同步加速器 (15)10.11电子同步加速器 (16)10.12质子同步加速器 (16)10.13重离子同步加速器 (17)10.14储存环和对撞机 (17)10.15激光粒子加速器 (18)11粒子加速器 - 最新研究 (18)12粒子加速器 - 应用 (19)13粒子加速器 - 中国发展简史 (19)粒子加速器 - 简介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带电粒子的装置。

加速器原理-电子回旋加速器

加速器原理-电子回旋加速器
第一节 发展概述
电子回旋加速器(Microtron)又称微波加速器。 使用改变倍频系数的方法保证电子谐振加速的回 旋谐振加速器。
• 1944年,原苏联学者提出了电子回旋加速器原理。 • 1948年,加拿大建成了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 • 我国在50年代末在原子能研究所建立了电子回旋
加速器,同时清华大学教研室也建立了一台能量 为2.5MeV的电子回旋加速器。 • 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25MeV普通电子回旋加速 器,主要用来确定X射线和电子的吸收剂量标准。
在电子回旋加速器发展的同时,电子直线加速器 发展的也很快。它的流强远比电子回旋加速器高。注意 力转到了电子直线加速器。但是,电子回旋加速器在其 他方面有它独特的优点:如束流能量分散度小,结构简 单,造价便宜等。特别是在它本身的发展过程中解决了 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电子的注入、聚焦问题、 高亮度的电子枪、高场强的加速腔和大功率磁控管等。 高效率稳定工作的电子回旋加速器在一些国家中相继建 成,并在各领域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电子回旋加速器和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特点比较
( 1 ) 电子回旋加速器具有优良的电子束流品质,小的能散 度和小的能散角 .有利于较长距离的传播 ( 2) 电子回旋加速器能量的稳 定度 和精确度高 .能大范 围 连 续精细调节能量 ,且在调节流强时可以保持能量不变。 ( 3 ) 电子回旋加速器可采用与电子直线加速器相同的微 波功率源 .且能将电子能量加速到比电子直线加速器高 2倍以 上 。 适合用作 15 Me V以上 的中、高能 医用电子加速器 ( 4) 能量较高时 ,电子回旋加速器具有较小的直线 尺寸 。 ( 5) 磁场与 电子 轨道的调整 比较麻烦。 比电子直线加 速器要 困难得多 ( 6) 电子 回旋加速器带有多个磁铁 ,设备质量较大。 ( 7 ) 电子回旋加速器 的轨道所占平面空间较大 。

加速器(一)

加速器(一)

E0
1- 2
4.电场的形态可分无旋场和有旋场
5.从电场的性质看分恒定电场和交变电场 动态无旋电场
(二)基本性能指标
能量:加速器施加到带电粒子上的能量多少

单位:eV MeV GeV
流强:描述加速器输出束流中带电粒子数量多少

单位:A
发散度:描述束流几何特性

定义为束流截面尺寸与张角的乘积
6MV
25
0
5
10
15
20
25 深度(cm)
不同能量电子束射线PDD曲线
100%
80
60
40
7 10 13 16 20 22 25 28 32
20
40MeV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m)
2.辐射强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D: 电离辐射传递给物质的平均能量。 D=dE/dm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分类
按输出能量高低 低能、中能和高能 (医用)
类别 输出能量范围(光子) 输出射线类型 加速管安装方式
低能 4~10MV,一般为6MV
多数为竖向垂直 一般为一档X射线 安置,无对中和
偏转系统
中能
4~15MV,可提供双档 X射线,低能量档一 般为6MV
双光子+多档电子 线输出
加速管横置,有 对中和偏转系统《放射治 Nhomakorabea设备学》
加速器结构原理
概述
何乐民
放射治疗的原理
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当射线照射肿 瘤达到一定照射剂量时,射线对病变 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射线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置癌细 胞于死地。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

加速器发展历程——放疗技术的发展历程一、从国际上1)1895年:伦琴发现了X 线。

2)1896年:用X 线治疗了第1 例晚期乳腺癌;3)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4)1913年:研制成功了X线管,可控制射线的质和量;5)1922年:生产了深部X线机;6)1923年:首次在治疗计划中应用等剂量线分布图;7)1934年:应用常规分割照射, 沿用至今;8)1951年:制造了钴60远距离治疗机和加速器,开创了高能X线治疗深部恶性肿瘤的新时代;9)1953年:第一台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在英国使用;10)1957年:在美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直线加速器,标志着放射治疗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学科;11)1959年:Takahashi 教授提出了三维适形概念;12)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应用高能射线大面积照射霍奇金淋巴瘤, 使其成为可治愈的疾病;13)20世纪70 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CT、MRI 的出现, 制造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多叶光栅,实现了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治疗学进入了从二维到三维治疗的崭新时代;14)20世纪80 年代:出现了多叶光栅(即多叶准直器),可调节X 射线的强度,开创了调强放射治疗( IMRT);15)最近十年,广泛开展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三维适形放疗(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o- therapy, 3D-CRT) 、调强适形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和图象引导放疗( 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IGRT) 等新技术。

二、在我国:1)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只有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中比镭锭医院可进行放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只有120kV和200kV的X射线治疗机各一台;2)20世纪40年代:北京大学医学院组建了放疗科;3)1958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1968年:引进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5)1974年:在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下,由四十多个单位组成的科技攻关会战组开始了国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行波型)的研制工作;6)1975年:引进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7)1977年:首台国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投入临床试用;8)1986年:中国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9)1989年:国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已累计安装投入使用达到15台左右;10)2010年:国产首台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开始研发。

加速器技术发展及其在核物理学中的应用

加速器技术发展及其在核物理学中的应用

加速器技术发展及其在核物理学中的应用加速器技术是当今物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它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有效工具。

加速器技术是一种能加速粒子使其达到极高速度和能量的技术,利用高速粒子撞击物体并观察其变化,可以获得许多未知的知识。

在核物理学领域,加速器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的发展与应用。

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加速器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静电场及磁场构建了粒子加速器,使得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力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高速度。

20世纪4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明了质子加速器。

在80年代,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费米实验室相继建成,开始使用强磁铁和超导技术进行高能粒子加速和碰撞实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加速器已经达到巨型加速器的规模,可以产生更高的能量和更高的粒子数。

加速器的分类加速器可以按其成型方式分为直线加速器、循环加速器和电子直线加速器。

其中,直线加速器是通过线性加速结构,加速粒子到高能,离开直线后与目标进行碰撞。

循环加速器则是一个环形环,带电粒子在其中运动加速,以便在其上进行多个循环加速而使粒子能量逐步提高。

电子直线加速器则是一种将电子加速到高度能量的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应用领域,即在防腐涂层生产中。

加速器的应用领域在核物理学领域,加速器技术可以为粒子的研究提供很多便利。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加速器发现一些新颖的物理现象,如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等。

加速器技术还可以用于生成实验物质以及研究核反应,同时还可以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等领域的问题。

此外,在医学领域,加速器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和产生检查诊断所需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结语近年来,加速器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科学家们已经在加速器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更高的能量和更高的粒子数让人们能够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因此,随着加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相信在未来会产生更多的惊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速器发展历史•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用天然放射源中能量为几个MeV、速度为2×109厘米/秒的高速α粒子束(即氦核),轰击厚度仅为0.0004厘米的金属箔的“靶”,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

利用靶后放置的硫化锌荧光屏测得了粒子散射的分布,发现原子核本身有结构。

•静电加速器(1928年)、回旋加速器(1929年)、倍压加速器(1932年)等不同设想几乎在同一时期提了出来,并先后建成了一批加速装置。

•1932年美国科学家柯克罗夫特和爱尔兰科学家沃尔顿建造成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加速器——命名为柯克罗夫特-沃尔顿直流高压加速器,以能量为0.4MeV的质子束轰击锂靶,得到α粒子和氦的核反应实验。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加速粒子实现的核反应,因此获得了195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33年美国科学家凡德格拉夫发明了使用另一种产生高压方法的高压加速器——命名为凡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

•奈辛于1924年,维德罗于1928年分别发明了用漂移管上加高频电压原理建成的直线加速器,由于受当时高频技术的限制,这种加速器只能将钾离子加速到50keV。

但在此原理的启发下,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劳伦斯(wrence)1932年建成了回旋加速器,并用它产生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为此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这是加速器发展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45年,前苏联科学家维克斯列尔和美国科学家麦克米伦各自独立发现了自动稳相原理,英国科学家阿里芳特也曾建议建造基于此原理的加速器——稳相加速器。

自动稳相原理的发现是加速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导致一系列能突破回旋加速器能量限制的新型加速器产生:同步回旋加速器(高频加速电场的频率随倍加速粒子能量的增加而降低,保持了粒子回旋频率与加速电场同步)、现代的质子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使用磁场强度随粒子能量提高而增加的环形磁铁来维持粒子运动的环形轨迹,但维持加速场的高频频率不变)等。

•自此,加速器的建造解决了原理上的限制,但提高能量受到了经济上的限制。

随着能量的提高,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回旋加速器中使用的磁铁重量和造价急剧上升,提高能量实际上被限制在1GeV以下。

同步加速器的环形磁铁的造价虽然大大减少,但因横向聚焦力较差,真空盒尺寸必须很大,造成磁铁的磁极间隙大,依然需要很重的磁铁,要想用它把质子加速到10GeV以上仍是不现实的。

•1952年美国科学家柯隆、李温斯顿和史耐德发表了强聚焦原理的论文,根据这个原理建造强聚焦加速器可使真空盒尺寸和磁铁的造价大大降低,使加速器有了向更高能量发展的可能。

这是加速器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影响巨大。

此后,在环形或直线加速器中,普遍采用了强聚焦原理。

•电子只有作直线运动时没有辐射损失,使用电磁场加速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可将电子加速到1000GeV,这不是理论的限度,而是造价的限制。

•1960年意大利科学家陶歇克首次提出了两束加速粒子对撞的方式,并在意大利Frascati国家实验室建成了直径约1米的AdA对撞机,验证了原理。

•射频直线加速器(RF linac),是采用射频场以直线形式来加速带电粒子的。

加速电子的就是电子直线加速器。

•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功率产生高频电场对电子进行加速的装置,它使微波功率转化为束流功率。

•奈辛(G.Ising)于1924年,维德罗(E.Wideroe)于1928年分别发明了用漂移管上加高频电压原理建成的直线加速器。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真正迅速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它基于技术和理论基础:高功率源(脉冲功率兆瓦级,频率3000兆周以上)。

1945年的自动稳相原理。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构成主要包括●电子枪●加速管●调制器●功率源●微波传输系统●聚焦系统●真空系统●控制系统●恒温系统●束流输运系统●附属设备等工作过程调制器产生两个高压脉冲,一个激励功率源,高功率射频脉冲经过微波传输系统,进入加速管,建立加速场。

另一个高压脉冲稍加延迟,加到电子枪,引出电子束,电子束流进入加速管道,受到射频场加速。

每秒钟加速的宏脉冲束团个数,取决于调制器产生的脉冲重复频率。

聚焦系统用来保证束流在加速过程中能顺利地通过加速波导,保持低的发射度。

加速到高能的电子束由输出窗引出,经过束流输运系统到达使用区。

在加速器中须保持良好的真空,以减少电子束与气体分子碰撞而引起的束流损失和防止高频放电。

由于加速管壁上的欧姆损耗,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用恒温水流带走,恒温水控制系统能使加速管保持在稳定的温度。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实现远距离操作及监测整个加速器的运行情况。

图1给出的是射频电子直线加速器基本组成框图。

图1 电子直线加速器基本组成框图•能量:2MeV-11MeV•频率:S波段及以上•加速结构:驻波(SW)/行波(TW)•工作模式:π, 2π/3•电子枪:二极枪•功率源:磁控管具有相同相速的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就产生一个驻波420,1,2,3,..n n 0.0,1,2,3,..n 212n cos 2sin .cos 2)sin()sin(λπππωωωω=======+==-=+=+-=-=kz k kt A kz t A E E E kz t A E kz t A E 差位置与时间无关,位置位置最小值位置最大值反正驻反正 • 驻波加速器因为需要满足纵向的边界条件,所以驻波加速器只能工作在色散图中的一些分立点上,而行波加速器则可以工作在色散图中的任意点上。

• 驻波加速器因为需要入射波与反射波同时加速粒子,驻波加速器运行在通频带的最低频率或者最高频率上。

在那里入射波与反射波具有相同的相速,即k n L=Nπ其中N=0,1。

也就是所谓的0模或者π模。

在0模时,所有腔都在同一个相位上,在π模时相邻的腔内的场具有相反的相位。

模0,ππ/2有效分路阻抗最大最小模式间隔最小最大群速最小最大损耗引起的场相移最大最小微扰引起的场畸变最大最小直线加速器中的加速电场行波直线加速器的加速管由金属波导组成。

在均匀的金属电磁波(横磁波)。

这个波沿着直线波导里输入适当的微波功率,便能激起TM010波导管传播。

但是在通常的圆柱波导中,这种电磁波的轴向电场分量,不能用来加速带电粒子。

这是由于电磁波的相速大于光速,而按照相对论的观点,电子的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减慢相速的装置叫做“慢波结构”。

目前在直线加速器中通用的慢波结构有:盘荷波导,带漂移管的谐振腔以及螺旋波导等。

这些慢波结构都是在均匀的金属波导中,周期地加载一些金属结构,如金属盘片,金属管以及金属管制成的螺旋线,以减慢行波的相速。

在这种周期结构里,设周期长度为D ,电场的分布遵循弗洛克定理(Floquet ’s Theorem ),即轴向电场的分布为:)Z (E e )D Z (E D jk z -=+(1) 这儿的k z D 为每周期的相移。

以D 为周期,对E(z+D)作傅立叶展开,可得轴上的电场为: ∑⎥⎦⎤⎢⎣⎡⎪⎭⎫ ⎝⎛+--=nZD n 2k t j n Z z eE j E πω (2)设整个系统为旋转对称,则轴向电场可写成为:∑⎥⎦⎤⎢⎣⎡⎪⎭⎫ ⎝⎛+--=nZD n 2k t j rn 0n Z z e)r k (J E j E πω (3)式中J 0(k rn r)为零阶贝塞尔函数,k z =ω/v p 为基波的传播常数,ω,v p 分别为角频率和相速,()Z k t j 0Z z e jE E --=ω(5)取其实部得()ϕωsin -E t z k sin E E 0z 0Z =--=(6)式中 t z k z ωϕ-=(7)公式(6)就是行波直线加速器中的加速电场。

根据电磁场理论,由E z 可解得电磁场的其它分量。

对于理想的圆柱对称场,有:⎪⎪⎪⎪⎭⎪⎪⎪⎪⎬⎫∂∂===∂∂-==⎰⎰r 0z 2z r r 0z r dr t E r r c 1B 0B 0B dr z E r r 1E 0E θθ (8)对于n>0的空间谐波,由于其振荡为⎪⎭⎫ ⎝⎛+z D 2sin n πϕ的缘故而变化很快。

因此,n=0的基波控制了粒子的运动。

下面我们来分析电子在公式(6)和公式(8)所表示的基波场中的运动情况。

直线加速器中粒子的相运动电子的相运动实质上就是电子的纵向运动。

电子的相运动过程是沿着管道轴向(即纵向)进行的。

纵向(z 向)运动方程电子在加速电场E z 中运动,其能量变化为:()()z e z 20 B e eE c m dzd⨯+=νγ(9)式中e 为电子电荷,m 0为其静止能量,v e 为电子速度,()2/12e 1--=βγ , c /e e νβ= 。

将公式(6)代入公式(9),即可得到: ϕγsin cm eE dz d 200-= (10)又,从公式(7)不难得到:⎪⎪⎭⎫ ⎝⎛-=e p 112dz d ββλπϕ (11)引入无量纲变量λξz=(12)则方程(10)和(11)可重写为: ⎪⎪⎭⎪⎪⎬⎫⎪⎪⎭⎫ ⎝⎛-=-=e p rf 112d d sin A d d ββπξϕϕξγ(13) 这就是电子在加速波导中的纵向运动方程,其中 200rf c m /eE A λ= 为电磁波的场强参数c /p p νβ=,应该指出的是,方程(13)中的第一个方程的右边,只考虑了射频场对电子的作用。

在强流直线加速器中,还必须计入电子束本身的空间电荷效应和束流负载效应。

稳相原理在直线加速器里,有效的行波相速沿着加速器轴线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只有那些开始的运动速度等于当地行波的相速,并且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与行波相速变化的规律一致的粒子,才能与行波电场同步运动,这种粒子在行波场中所处的相角φs 才能保持不变,这种粒子才是严格的“同步粒子”,有的书上称为“参考粒子”。

同步粒子在行波场中所处的相角φs 称为“平衡相位”。

严格来说,在一个高频周期2π相位中,位于φs 相位上的粒子只有一个,如果只有它能随行波一同前进,稳定地得到加速,那意义是不大的。

更何况,由于各种扰动,例如加速场振幅、相速的微小变化,同步粒子也可能会偏离平衡相位。

幸好,如同其它谐振加速器一样,在直线加速器里也有自动稳相现象的存在。

一些不严格同步的粒子的加速相角会绕着平衡相位作振荡。

通常称这种自动稳相现象为稳相原理。

从电子的纵向运动方程(13)看到,当φ取负值时,粒子的相对论能量γ将增加,反之亦然。

因此,通常取在⎪⎭⎫ ⎝⎛-2~0π的范围。

设平衡相位为 φs ,从图2可以看到相运动的自动稳相过程:图2 稳相原理当非同步粒子早于同步粒子到达第一个腔时,它得到的能量增量较同步粒子小,因此它获得的飞行速度的增量也较小,于是,在到达下一个腔时,它的相位也将往后滑移,也即向 φs 靠拢;如果到达第一个腔时,非同步粒子迟于同步粒子,则它得到的能量较同步粒子大,速度的增量也较大,于是在飞达 下一个腔时,它的相位向前滑移,也向 φs 靠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