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作文《写作:审题立意》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 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 课件

新知讲解
【点评】 文题“你真的很重要”,其题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当学子们从懵 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候,其成长的历程,会让 他们记住许多曾经让他们感怀的事情、回味许多曾经让他们感动的人物、体味 许多曾经让他们受益的哲理,这些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印痕的点点滴滴, 如甘泉濡湿着他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他们年轻的生命,因此,以“你真的很
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 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 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 如伴随自己走过无忧的童年生活的书籍,放飞思绪、记载心情、见证长大的心爱的
新知讲解
重要”为题,就使学生所写的内容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特色。
新知讲解
文题“你真的很重要” 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你”“重要”。本题的写作 ,必须扣住“重要”。文题“你真的很重要”的另一关键词“你”。本处的“你” ,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
”,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
(2)审题时,还要注意把握 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 中的含义。
新知讲解
立意要注意什么?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再
审题之后在立意。无论是哪种形式,首先要 做到立意明确,思想健康。同时,要学会求 新,避免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深入挖掘题
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从反面
立意,都可以是立意新颖。
审题就是审请题目,明
确题目的要求。
新知讲解
什么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最主
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 确立主题。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2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课件(44张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2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课件(44张PPT)

01 写作目标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
例如,逆向立意,从题目中思想的对立面去思考,确定中心;
05
真题演练
④我有了希望,我不再迷惘。
景物描写,照应“蓝天”的本义。
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02 写作导航 只有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的含义,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写作导航
审题都审什么内容呢?
审文章体裁——看标记 一、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 1.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赞”“颂” “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如《乡忆》《柏树颂》《江陵游》等。
2.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 “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
写作实践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一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
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 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 会惹人讨厌的。”
无论身躯多么劳累,负担多么沉重,也阻挡不了我前行的脚步。
交朋友要交像斑鸠这样能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
题目醒目,立意新颖,作文才能出彩。
“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03 写作实践 遇到不如意的事,没有倾诉的对象;
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战败的将军”,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挣扎;
然风光固然可行,但若深入探究,将其理解为“美好的心灵、 题意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写作 审题立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写作 审题立意
写作 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了解在写作中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理解审题立 意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2.理解怎样审题,从哪些方面审题;了解文章立意的主 要原则和基本要求。(难点)
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文,写出符合题意、思想健康、 立意新颖的文章。(素养)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一、何谓审题
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在动笔之前,对作 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写作文的第一 步,而且是作文成败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 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 文章的体裁。
精读细研
3.变换角度法。即文章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 立意也会为之一新。例如《不期而遇的温暖》,某考生一反 从生活小事入手来表现“不期而遇的温暖”,而是从两位耳 熟能详的诗人陶潜和杜甫穿越时空的相遇入手来表现,并且 将历史和想象结合起来,赞颂两位伟大诗人光耀史册的才华 和功绩,其立意角度令人拍案叫绝。
反省,是黎明,它能为你带来新世纪的曙光;反 省,是阳光,它能为你带来无限的温暖;反省,是街 灯,它能为你照亮夜行的道路。反省,是我们的朋 友,让我们善待它吧,生命因反省而更加精彩!❼
❻采用正反 对比论证的方法 继续论证中心论 点。
❼先用排比 句、比喻句,突 出反省的作用, 最后发出呼吁, 收束全文。
❸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 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 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整体感知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 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 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 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 题目意思引申。这样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 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2)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2)

《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一)审题1. 审清题目:以“翻过那座山”为例,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翻过那座山“的含义。

2. 分析材料: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立意的提示。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材料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3. 注意限制:题目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体裁、字数等方面做出限制。

例如,《翻过那座山》可能要求你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二)立意1. 确定主题:根据审题,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可以是”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或者”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提炼观点:根据主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观点可以是”翻过那座山,你将看到更美的风景“,或者”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等。

3. 选择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来选择角度。

(三)主题分析1. 主题内涵:深入分析主题的内涵,理解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的内涵可能包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毅力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主题联系现实: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来阐述主题的现实意义。

3. 主题延伸:对主题进行延伸,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探讨如何培养毅力和勇气,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二、习作指导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主题、体裁等方面的提示,确保自己的写作符合题意。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应明确、独特且有深度,能够体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审题立意》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审题立意》优质课件
尽量打开思路,调动素材积累和情感积累,挖掘题目、材料的意义。
一般的命题性作文——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范围,进而确定中心
方法 比喻性题目——要善于理解题目的比喻义,为喻体匹配恰当的本体

材料作文——审题时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材料意义确定中心,

再根据中心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作材料

正面、积极 思想内容符合题目的要求,肯定真善美,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真题解读】这是一篇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 1.完整解题,读透题意。标题中的“梦”,可以是渴望拥 有某一个事物,如集邮、收集最美的树叶等;可以是学做美味 糕点、小手工,学滑滑板、游泳等;还可以是“大”的梦想, 需要用一生去追求——文学新星、篮球明星、音乐之星等。文 章应写出“追梦”这一变化过程。其中,“脚步”是动态性词 语,意谓在整个追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领悟。
一个“飘” 字,既写出了 钟表声的悦耳 动听,也衬托 了“我”此时 兴奋的心情。
能安然无恙地抵达山脚,有时却可能跌入深谷,
“粉身碎骨”,前功尽弃。
将舅舅批改比作“下山”, 形象生动,结果“安然无恙”
与“前功尽弃”形成对比,突出
了“我”内心的不安。
我的心忐忑着,到底是安然无恙,还是前功尽弃呢?
交给命运吧!望着舅舅手中的钢笔飞速划动,这道题的答
写作 审题立意
目标导航
1. 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认真审题,恰当立意。 2. 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推陈
出新。 3. 能够运用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二写作《审题立意》(共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二写作《审题立意》(共页ppt)
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 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 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 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2.审清题目的重点 (1)捕捉、推敲题眼。
①如果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 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他(她)真美”的题眼是“美”, 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美”,写出 体现“美”的事件或细节,明确“美” 在文中的含义,揭示“美”的本质。
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一 篇作文。不少于600 字。
1.立意。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 导我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省,不能认识 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题自然会 怨天尤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 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 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 两三个写作的主题【要表达的中心】 。
提示: 1.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 来的寓意是什么? 2. 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 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3. 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 两三个写作的主题【要表达的中心】 。
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一 篇作文。不少于600 字。
1.立意。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 导我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 找原因。材料中猫头鹰不知 道不是因为居民难相处,这 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3)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 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眼前的现 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只有看清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评:1. 运用题记,形式新颖。文章运用了题记这一形式,给 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章开篇点明“我”与母亲闹别扭,与 母亲之间隔着一座“山”,结尾写自己翻过了那座“山”,读懂了 母亲的一片苦心。 3. 选材典型,语言优美。文章精心选取了母亲送“我”去培训班 这一事例,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善良,选材典型,人物形象鲜 明。文章语言流畅,读来亲切自然。
素材一
自我反省的励志名句 1.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高尔基 2.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3.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4.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5.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6.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尔扎克
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之后,我 要去上培训班了。因为去培训班的路上有很多车辆来往,所以母 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 “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 且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央拉了拉。这 时的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十分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 靠得太近。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 冲进了雨里。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 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 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 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1.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 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 从反面立意。 3. 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习目标
全面的观点
审 原则 联系的观点
题 立
发展的观点

抓关键句法
方法 因果分析法 多个角度法
整体把握法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开头句 结尾句 对话句 结语句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例1
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 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 个。”
立意:永不满足 再接再厉
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写 作
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 ,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 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 材料的意思。
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审题 1.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比如《美丽的
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 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 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 的故事。
(二)立意 1. 立意时注意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有思想深度的立
意,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给 人以精神的鼓舞。我们或者可以抓住社会热点、焦点,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或者采用以小见大的 手法,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或者 采用“反弹琵琶”的手法,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给人 以启迪。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麻雀不自知,总是嫌屋子 有味道而挪窝;猫头鹰不自知,总是抱怨居民难相处。知人难, 自知诚亦不易,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①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市井小民,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千秋霸业, 因为有自知之明,他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发 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 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 善任,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让自己青史留名。
2. 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比如《生活是一面 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 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 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 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 蕴含哲理的体悟。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 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 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思路指导
1.立意。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我们学会正确 处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材料中猫头鹰不知道不是因为居民难 相处,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省,不能认识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 题自然会怨天尤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 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3)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 眼前的现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只有看清本质,才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题时,要注意:(1) 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着意铺排, 使文题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 如本题,我们可拟为:认清自己,方能成功;改变 自己,改变世界;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人 贵有自知之明。
例2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 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 “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 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 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立意 ①学会放手 : 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
③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以果溯因法
训练三
• 材料: •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我才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 —题记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来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 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叛逆与任性。与父母闹矛盾也不是一两次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 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愿意理睬母亲。我们之间就好像是隔了一 座大山,抬头仰望,却是一眼望不到顶。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 一直扎根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会消失了。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马谡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诸葛亮的爱将,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 —街亭。然而他却狂妄自大,听不进去王平的意见,将部队驻扎在山 上,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最终失掉了街亭,丢掉了性命, 诸葛亮为此流下了惋惜的眼泪。③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我们要有一颗自知之心,正确认识自己, 才能避免失败,从而走向成功与辉煌。切记:人贵有自知之明!④
审题立意之方法
原因
2.因果分析法
例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 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
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 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
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
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结果
审题立意之方法
2.因果分析法
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 湿了一大片。
心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我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霎时 间,我发现,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 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楚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切切的爱。我沐 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
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清醒了许多。 “唉,快回来,别感冒了!”母亲焦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 身后。雨水没有继续落在我的头上。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 红色的、小小的雨伞。“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 去。”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或 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我 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慢慢淡去,温暖渐渐充盈着我的心。 终于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就好像已经 走过了一个世纪。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来。这时,我清清楚楚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 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 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 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 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 哉!……”
7.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8.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9.濯清泉以自洁。——唐韩愈 10.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11.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清代教育家申居郧 12.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1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4.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用其他表达方式。 2. 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山”指什么?
“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 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
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思路指导 “山”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指名
利、欲望、矛盾、亲情;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的 性格缺陷,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等。“翻过”意 味着解决了问题。“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 为主,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好本文 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
邹忌是齐国有名的谏臣,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与他同时代的徐公 亦相貌出众,邹忌于是想与徐公比较一番,尽管妻子、小妾、客人都 说他美于徐公,然而他并没有被赞美的话语蒙蔽了双眼,待他亲见徐 公后,被其风华所折服,自愧不如,得出妻子私,妾畏,客有求的结 论。正因为邹忌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一 代著名的谏臣,成为齐威王的贤相。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