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

合集下载

山香版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理

山香版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注意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三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调控=(人格)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

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3、二者关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中间阶段。

二、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所有的,知识点重点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所有的,知识点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种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为主2.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3.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学习过程是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核心五要素:学生教师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5.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提出把它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桑代克成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发展,20世纪20到50年代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科心理学弗洛伊德3.成熟,20世纪60、70年代,,布鲁纳课程改革,罗杰斯学生为中心,奥苏贝尔,加涅,计算机辅助,体系基本形成4.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总结80年代以后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乐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成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调查测验个案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是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方法,●观察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科学研究的前门,●调查法常用的有问卷访谈,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前提条件,教育性是基本伦理道德原则,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性,10.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这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1.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乳儿0到1岁婴儿1到3岁幼儿3到6、7岁●童年6、7岁到11、12岁少年11、12岁到14、15岁,●青年14、15岁到25岁中年25岁到65岁老年65岁以后1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个别差异性,1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4年级10-11岁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少年期又叫学龄中期,又称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又叫学龄晚期,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1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1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是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16.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提出了要求和方向,能够促进发展,可以加速和延缓发展,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17.准备性原则,又要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劳伦兹提出了关键期18.2岁是口头语言,3岁时独立生活,4岁是形状知觉,4到5岁是书面,2到3岁是计数,19.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图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面对一个新的自己把自己融合已有的图式和认知结构,,顺应是不能接受新知识认知结构发生改变适应性刺激,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觉运动,0到2 ,感觉动作的分化,前运算,2到7,早期信号,自我中心,不可逆,泛灵,不合逻辑的推理具体运算,7到11,去自我中心,可逆,守恒,分类,序列化形式运算,11岁到成人,假设演绎推理,反思,抽象逻辑,20.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内化说,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教学支架的应用儿童现有水平和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到1.5岁,●自主感对羞耻怀疑,2到3岁,●主动对内纠,4到5岁,●勤奋对自卑,6到11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到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22.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23.认知能力差异也就是智力差异,包括类型,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24.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体大致相等,男的离散程度大,结构存在差异,各有各的优势25.智力发展水平常态分布,正态分布,超过140他是天才,占1.3%,超过130超常,占4.4%,低于70的是落后,占2.7%,26.认知方式差异包括,场独立和场依存,冲动与沉思,具体和抽象,辐合和发散,其他类型:豪兹曼和克莱因—齐平化,尖锐化,达斯---同时性继时性27.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识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28.性格差异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类型差异包括,内向外向独立顺从29.学习的内涵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的,学习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是一种适应运动,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30.学习的分类,●加涅的学习水平信号刺激反应,联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接受和发现,有意义和机械,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其他主体动物人类和机器,阿瑟雷柏内隐外显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31.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形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内容以间接知识为主,目标具有全面性,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3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刺激的泛化和分化,消退,恢复,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应答和操作,强化,逃避回避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应答是不随意的反射,操作是自发作出的反应,程序教学原理是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桑代克,试误联结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是渐进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率联系率效果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实质是观察学习,学习过程是要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33.试误联结理论教育意义,●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学习应该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应该加强合理的练习,●学习应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后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后果,,34.普雷马克原理又叫祖母原理,必须先有行为,才能强化,扇贝效应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35.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完形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过程,●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期望,o代表内部变化位置学习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布鲁纳认知发现,发现学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学生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加涅信息加工,3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3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38.学生存在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3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40.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有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旧知识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41.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42.先行组织者是先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包括陈述性和必要性43.加涅提出了九五矩阵教学法,5个类型9个教学事件44.加涅的学习阶段分类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45.学生中心又叫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教学过程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抉择整合。

教师招聘笔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共6篇)

教师招聘笔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共6篇)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共6篇):各章知识点笔试心理学终结版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招聘心理学试题库一周背完教育学心理学篇一: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超齐全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超齐全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

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山香版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整理

山香版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研究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习过程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4、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五要素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2)三过程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②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③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苏联教育心理学之父”④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⑤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此后扩充为《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该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许多派别。

40S,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S,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影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

超齐全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超齐全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

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2016年山东省教师招聘山香版第二部分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2016年山东省教师招聘山香版第二部分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3.1.(1)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1.18792.并找机能主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父”187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第二章认识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外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初级):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2)有意注意(高级):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3)3.1(2(32.3(2(34。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增强注意的稳定性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二、感觉与知觉感觉(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真正运动直觉和似动直觉)----动景运动60MS,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2)知觉的理解性: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直觉对象予以解释(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对象整合(4)3.(2(3(4(54.(2(3(41.记忆概述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识记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2)“先(3(1(4(3分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直接回忆间接回忆(是否需要中介)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4.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编码:图像记忆----主要形式声像记忆存储:时间约为1秒短时记忆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主要视觉编码存储5.(1(2(3(4(5(66.14充分利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四、表象与想象1、表象概念: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按创造程度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2、想象含义: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想象与现实分: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过程(4(3)1.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2.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类型:(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据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43.4.(2(3(51.情绪的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共鸣、移情)。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健康功能,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2)4.态5.(2)(3)6.(3)1特征(2)(3)客服外部和内部困难,最重要特征。

(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2、意志行动的过程:①准备阶段--②执行决定阶段关键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四章个性心理一、需要、动机、兴趣需要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种类:(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特有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七个层次:(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育1.了解学生的需要.2.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