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合集下载

看完爱丽丝梦游仙境后的一点感想--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看完爱丽丝梦游仙境后的一点感想--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最棒的人都是疯子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都应该带给人一些感触和思考,不管它是成人电影还是儿童电影。

《爱丽丝梦游仙境》既可以说是成人电影也可以说是儿童电影,不仅是孩子,就连我们也被它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美轮美奂的仙境所吸引,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除了其充满艺术的拟人手法,看是荒诞又富有逻辑的情节,充满个性的服装和造型,或是搞怪或是幽默或是好笑的,以及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外,它的配乐也是随着剧情跌宕起伏而扣人心弦,我曾有一段时间单曲循环过电影的主题曲《Alice》,在音乐中,我也变成了爱丽丝,不断重温她的奇遇记。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最大的一个艺术点就是它用了整部电影来宣扬信念: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并用特定情节来讲述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这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当小爱丽丝再一次从她那日复一日的梦中醒来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助和忧虑,“我是不是疯了”,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给她无限的力量,她的爸爸温柔的抚摸着她的头发,对她说“你的确是疯了”,“但是告诉你一个秘密: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爱丽丝笑了,我也笑了,电影的片首就让我深深的被这样一个父亲感动了。

在我们生活周围,我们更常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斥责:你疯啦!或是像卡夫卡的父母无视卡夫卡一样无视他们的疯孩子。

我不知道孩子们看到这个情节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在内心呐喊: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爸爸?但是毋庸置疑,孩子们再也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疯子啦。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之一所在,它让影迷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同时能带给我们正面,充满励志的精神。

并且开头设置这一情节也是具有艺术性的,这一艺术性要体现在之后的一个情节中,当疯帽子对自己疯狂的行为不断的否定,不断的自责的时候,他也像当年的小爱丽丝向父亲寻找答案一样问爱丽丝自己是不是疯了,“你的确是疯了”,“但是告诉你一个秘密: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当我再一次听到这句台词时,再次被深深的感动了,如果说当年父亲说这句话是出于父爱安慰爱丽丝,但不置可否,它的确给爱丽丝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其能健康的成长。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书里的角色各个都特立独行,没一个是普通人。

我们有那只懒洋洋的猫,满脸狡黠,眼睛闪闪发光,总是在半空中笑着消失,像是调皮的朋友,不时冒出一句:“你想去哪儿?”还有那个疯帽子,真是个奇葩,时不时就来一句让人捧腹大笑的话。

每次想到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种摇摇晃晃的感觉,就像喝了几杯茶一样,晕乎乎的,心里乐开了花。

再加上那些奇怪的茶会,简直像是梦里的派对,乱得不成样子,谁还在乎呢?这本书充满了各种奇妙的逻辑和语言游戏,让人觉得一阵晕眩。

爱丽丝的经历就像是在捉迷藏,随时都能碰到奇怪的事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自己也在跟她一起经历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些奇妙的对话,像是小孩子玩耍时无心的发言,特别真实,特别有趣。

尤其是那些谜语,真的是让人抓耳挠腮,脑袋都快炸了!有时候想,作者路易斯·卡罗尔一定是个特别爱玩的人,才会写出这么多有趣的段子和角色。

而且啊,这本书不仅仅是个小孩子的故事,成年人读起来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书里讲述的那些关于成长、身份和自我认知的议题,深刻得让人不得不思考。

爱丽丝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那种迷茫与探索,恰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像在无边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心里急得冒烟呢?这就是生活啊,简直跟爱丽丝的经历一模一样,时而光明,时而阴暗,时而让人忍俊不禁。

再说说那条红心皇后,哎呀,她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脾气火爆,时常发脾气,嘴里喊着:“砍了他的头!”不过,正是这种极端的性格,让我们意识到权力和恐惧的关系,真是让人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那些让人又敬又怕的人,像是在无形中施加着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适应他们的游戏规则。

总结来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不仅是一场梦幻的冒险,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它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我们在笑声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每次翻开书本,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对话,都能让人忍不住微笑。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第一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日记作文150字《爱丽丝梦游仙境2》观后感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雨今天晚上,我去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2》。

故事讲了爱丽丝为了帮助疯帽子找到家人,进行时空穿越的故事。

爱丽丝虽然很努力,但是她发现她没办法改变历史。

红桃女王想改变历史,但遭到了惩罚。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免得将来后悔,因为历史不能重来。

第二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读后感400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寒假里,我读完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

这本书真有趣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为了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红眼睛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奇怪的兔子洞。

然后她就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她的身子可以变大再变小,猫能隐身,毛毛虫还会吸烟,扑克牌里的人还会打槌球,可恶的王后总在叫喊着砍人头。

直到最后,爱丽丝与扑克牌王后和国王发生顶撞,她才急得从梦中醒来。

这真是一个古怪的梦,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我喜欢爱丽丝,喜欢她的善良、活泼、可爱,她那么富有同情心,充满了好奇心。

爱丽丝也很勇敢,当王后要砍掉园丁的头时,她大胆地阻止了王后,救了他们。

爱丽丝还是个坚强的孩子,每当她遇到困难时,她都会想:“哭有什么用啊,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困难。

”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里面稀奇古怪的各种动物。

它们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

我要向爱丽丝学习,学习她的善良和可爱,在生活中还要学习她的勇敢和坚强。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爱丽丝一样,有一天也做一个有趣的梦,有一番奇妙的旅行。

第三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梦游仙境星期天的中午,妈妈让我午睡。

我躺在床上,太阳暖暖的照着房间,好舒服。

朦胧中我滑进一个洞中,洞里很漂亮,装饰得和礼堂差不多,中间有一个水晶圆桌,桌上有一把精致的金钥匙,这是开哪扇门的呢?我四周打探着,发现挂在墙壁的帘子后面有一扇小门,我拿起钥匙打开门想进去,可怎么也进不去,门太小了。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

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

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

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

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

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

精心整理《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是一部由詹姆斯·博宾执导,约翰尼·德普/米娅·华希科沃斯卡/海伦娜·伯翰·卡特主演的一部奇幻/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影评(一):梦境、现实与时间跌倒7!!绝为了生活而苟且的女孩,所以,她是开着爸爸的旧船,带领一票男人冲出鬼门关的女船长,她穿着从中国带回来、见太后时穿着的五颜六色的花衣服,被一票贵族歧视认为那是小丑服吗?可是,你要知道,你眼中不合常理、类似疯癫的某些事情、某个人,也许,不是因为他们奇怪,而是因为,你没有穿过这样的大海,看过那样的世界!梦中没有一件事是凭白无故出现的,不,应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凭空而造的。

比如说那一对大头的孪生兄弟,映射爱丽丝那对孪生小朋友姐妹花。

红白皇后,lz从第一集就觉得她俩非常像同一个人的不同两个展现,比如她们都会有的一些小动作,比如那一紧张手指不停的颤抖。

而她们的最终反应,还是爱丽丝本身,当然,很多人说白皇后是现实玛丽苏设定,红皇后是无脑大头加凶暴残忍,但是,”天看的了。

”你自己的想法”于是,从“过去”回来的爱丽丝,卖掉了父亲的旧船,丢掉了自己的执念,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这部影片里很多事情看上去都是荒诞可笑毫无逻辑可言的,但是,不要忘记,写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本身首先是个数学家,还是个逻辑学家,所以,相对论不论是在书里还是电影里都是随处可见的,大与小、黑与白、善于恶,等等等等。

我想,作者和导演只想告诉我们,当有一天一直穿着背心的兔子拿着怀表一边跑一边自言自语“太迟了,太迟了”的时候,你是会跟上去看个究竟还是傻傻的呆在原地以为自己疯了??所以,大家应该时不时的问问自己“六件不可能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影评(二):有所感1.2.3.4.5.的可以的想话,想都是件奇妙的事情。

爱丽丝梦游仙境观影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观影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断赏析《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开始爱丽斯参加的一场聚会时总是看到一只身穿西装马夹的兔子,但是其他人都看不到,在领主哈米什向她求婚时,她选择离开并去追找她看到的那只兔子。

在追赶过程中爱丽斯掉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树洞里,来到了一个如同仙境般不可思议的“地下世界”,然后讲述了爱丽丝在地下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爱丽丝追着兔子掉进树洞到刚进入地下世界这个部分。

爱丽丝掉入的树洞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有书架、台灯还有会自己发音的钢琴,在掉落的过程中爱丽丝坠落在一张床上,反弹后坠落到房顶上。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惊险性与趣味性,特别是爱丽丝坐在屋顶时她的头发是全部竖起来的,充满了想象力和幽默感。

在儿童的文学作品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儿童文学总是充满谐趣和欢愉,这样才能吸引儿童,使他们有兴趣。

爱丽丝在房间里探索房门出去时,在桌上看到了一个标明“喝掉我”的瓶子,爱丽丝喝完之后变得很小很小,之前身上穿的衣服大得可以装下好几个她。

爱丽丝以为自己变小后就可以出去,但是开门的钥匙却留在高高的桌子上,她努力地想要拿到钥匙却都够不着。

在地上一个小盒子里,有一个贴着“吃我”的蛋糕,吃完后她变得越来越高,和房顶一样高,变高之后她终于可以拿到钥匙,但是想要从房子的小门口出去必须要使自己变小,因此,爱丽丝有喝下了桌上瓶子里的药水,成功地变小后离开了屋子。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可以使我们变高大的药水和可以变矮小的蛋糕,然而这些幻想的东西却很吸引我们。

奇妙的幻想是构成儿童文学艺术性的重要部分,然而儿童文学如果缺乏完美和谐的艺术性,那么也失去了吸引儿童、感染儿童的魅力。

脱俗的幻想可以使意象结构具有脱俗的新意。

在爱丽丝打开门进入地下世界时,这个魔幻的森林到处充满了奇特,斑马是有着蝴蝶的翅膀可以在空中飞翔,小兔子、小老鼠都是会说话的,花儿是有表情变化、可以说话,蘑菇很大而且有不同的颜色等等。

在这个场景中光怪陆离的童话幻想、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性,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独特的幻想吸引了儿童,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增添了审美经验,学会了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

爱丽丝梦游仙境点评分析

爱丽丝梦游仙境点评分析

(2)冒险召唤
• (9~19分钟)爱丽丝因被兔子指引, 掉入枯树洞,开启冒险之旅,冒险被召唤。
(3)遇到导师
• (20~21分钟) 爱丽丝被盟友一对呆 头兄弟带到毛毛虫那里,毛毛虫质疑爱丽 丝的真实身份。
(4)拒绝冒险
• (21~22分钟) 爱丽丝看到预言(信 使),得知自己会在决战那一天,手拿宝 剑杀死炸脖龙。拒绝冒险,声称那不是自 己。 • 影片在38分钟左右,疯帽子告诉她的 使命就是杀死炸脖龙,推翻红桃皇后的统 治,而爱丽丝也反对冒险。
(11)浴火重生
• (83~96分钟)欲火重现也是全剧的最后 一个高潮,爱丽丝打败炸脖龙,推翻红桃 皇后,拥立公正优雅的白桃皇后为帝,爱 丽丝与疯帽子告别,准备回归现实。
(12)凯旋而归
• (96~100分钟) 爱丽丝回归现实,从 树洞里爬出来,拒绝母亲为她挑选的世俗 婚姻,重新生活。她决定帮前未婚夫的父 亲开辟中国市场,做海外贸易。全剧在爱 丽丝登上轮船,坚定的眼神中落下帷幕。
(9)获得奖赏
• (67~78分钟) 爱丽丝将宝剑送到白桃 皇后手中,与疯帽子谈心,两人互有好感, 故事节奏缓慢,有进入尾声的先兆。爱情 与自身价值双丰收。
(10)踏上征途
• (79~83分钟) 红桃皇后发动战乱,爱 丽丝犹豫自己是否出战。在即将逝世的毛 毛虫劝导下,她决定出战。这里的毛毛虫 逝世,其实指代的是爱丽丝,即将破茧化 蝶。
(5)跨过第一道门槛
• (22~23分钟) 爱丽丝一直认为自己 在梦境中,兔子(守门人)给了她脚部一 剑 ,爱丽丝才发 现自己并没有像小时候 一样从睡梦里醒过来 。此时红桃皇后的爪 牙班纳毛怪闯入,故事节奏变快,爱丽丝 只能平静接受现实。
(6)盟友,敌人
• (0~80分钟)在探险过程 • 中,由于爱丽丝的热心与善良, • 因此与毛毛虫,白桃皇后,疯帽子等人结 成盟友。在爱丽丝危难之时,给与帮助并 且提供了红桃皇后黑暗统治的前史。如疯 帽子在剧中就充当了提供前史的作用,毛 毛虫充当了帮助与启发的作用。 • 顺理成章的,红桃皇后,红桃骑士就与之 成了对立者。

爱丽丝漫游仙境影评英文

爱丽丝漫游仙境影评英文

爱丽丝漫游仙境影评英文"Alice in Wonderland" is a classic tale loved by many, offering a whimsical and fantastical adventure through a world of imagination. This timeless story follows young Alice as she falls down a rabbit hole and embarks on a journey filled with peculiar characters and nonsensical situations.《爱丽丝漫游仙境》是许多人喜爱的经典故事,通过想象力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奇幻而充满幻想的冒险。

这个永恒的故事跟随年轻的爱丽丝掉进一个兔子洞,展开了充满奇怪人物和无厘头情况的旅程。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film adaptation of "Alice in Wonderland" is its visually stunning and vibrant portrayal of the fantastical world imagined by Lewis Carroll. The vibrant colors and intricate designs of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s draw viewers into this whimsical realm, creating a visual feast for the eyes.《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电影改编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对刘易斯·卡罗尔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视觉上令人震撼和生动的描绘。

角色和场景的鲜艳色彩和精致设计吸引观众进入这个奇幻的领域,为眼睛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

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

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

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

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

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因此在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世界通常是对立的。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好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影片伊始,爱丽丝的父亲是与他的同僚探讨商业投资的话题,幼小的爱丽丝从睡梦中惊醒,黑着眼圈,爱丽丝并不关心父亲的谈话,而父亲也不在意爱丽丝噩梦的具体内容,并一再提醒她,“那只是一个梦,很快会醒来的”。

实际上,这一方面挑明了儿童世界是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同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父亲权威的教化过程中对自身梦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阻挠孩童进入一种所谓亦真亦幻的混沌状态。

两个世界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的造梦功能在我们处于疲劳的或情绪紧张换乱的状态时,进入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有时是能缓解现实的压力的,这是电影的移情和造梦功能。

弗洛伊德说,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无自我意识的观众和儿童观众常常会得一种较为温和的梦游症,这种状态逃离了现实的检查,但却并没有逃离意识,就像我们处于睡眠和醒来的中间状态那样,主观意识对梦是有渗透的,它是一种逃避现实却仍有知觉存在的理想世界。

这与《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幻境功能如出一辙,从一闪即逝的激情中获得短暂的意识松弛,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愉悦和身体的放松。

近代西方的某些学者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dr ugs启蒙的意味,倒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上文所提到的梦游症和“移情”均可视作是一种轻度嗑药的结果。

3D电影技术是一个更专业的造梦机器,它所提供的三维视野更容易模仿人的视觉空间,从而更能模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清晰度。

于是人们沉醉于一种我们主观能渗透的、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幻世界,它纵容人类的自恋回归,也纵容人类的责任感丧失。

蒂姆将卡罗尔的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文本,丰富了小说文本在视觉形象上的匮乏,但也同时面临一个严重的风险。

《华盛顿邮报》的迈克尔·德达对影片有这样的评价,“只通过蒂姆的哥特式景观去了解《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一种纵容视觉奇观压倒小说文字里的语义的复杂性和有趣的文字游戏。

”电影文本并不等同于梦本身,电影只是一个承载梦幻的机器,倘若蒂姆所制造的梦境与小说文本所构建的梦境有所出入(准确的说是与小说文本在读者脑海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差别的话),那么观众不仅无法获得进入梦境的愉悦,甚至会认为现实世界更为真实、清晰,反而会排斥梦境,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在《阿凡达》气势如虹的确立3D电影技术的技术标准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对视觉艺术走向技术化、具象化保持一种必要的谨慎。

当家长们领着孩子进入3D影院,享受一种视觉梦幻的同时,是否意味着孩子丧失了一种古老、原始的造梦工具(文字)?丧失了一个允许天马行空、没有禁忌束缚的幻想世界?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其实,电影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应该叫做《十三年后爱丽丝仙境重游》。

电影版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版之后,此时的爱丽丝已年芳二十,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相对成熟的成年人。

影片中特意设置了爱丽丝被求婚的场景,婚姻在西方世界里是孩子的成人礼,意味爱丽丝即将告别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进入崭新的成人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爱丽丝实际面临了身份认同的困难,这是蒂姆·波顿改编原著小说最具争议的地方。

影片中,爱丽丝十三年后重新进入兔子洞,儿时的记忆已经淡忘了。

她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道具让自己身体缩小,以便穿越那兔子大小的门,仙境里的角色与场景,她只是感觉似曾相识,却丝毫无法辨识出来。

与此同时,仙境中那些人物面对长大了的的爱丽丝也彷徨了,他们将信将疑不停的问着,“你真的是爱丽丝吗?你是真的爱丽丝吗?”他们实在无法把那个莽莽撞撞、浑浑噩噩,喜欢打趣和捉迷藏的小女孩,和眼前这个唯唯诺诺、满身戒备,无趣而一心只想回到现实的大女孩联系在一起。

仙境里的角色不约而同的问她“你是谁”,爱丽丝也情不自禁的开始问自己,“我是谁”。

自爱丽丝进入这个梦幻之地开始,她便注定是尴尬的,进退无据的,她要与十三年前的自己争夺同一个“自我”的存在。

我小时后时常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发问,“你是谁,你是我吗?”“如果这是我,那么对面的那个人是谁?照片里的那个我又是谁?”成长早已让我面目全非,我也无法辨别哪个我是真正的我。

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不同的角色,如果我们没有那张善变的脸,便无法在身份的转换中如鱼得水。

这正好印证了影片中爱丽丝的抱怨,“自从我进入兔子洞,就一直有人告诉我,我是谁,我该干什么,我的轨道自打我来到这里就已经制定好了。

”这正是现代社会中“我”之于我的焦虑情绪。

在社会关系的结点上,每个人仿佛是一个反射社会秩序的镜像,我们只能通过旁证获得自己的身份、位置和性质,而永远无法触摸到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隐藏一个一直未被质疑的预设,即为什么爱丽丝必须在法比约日才能屠龙?正是在这个预设下,爱丽丝周围的朋友认为爱丽丝必须是个勇士,尽管爱丽丝表面上是极力否定这种强加于自己的身份的(比如影片中她为了不同于过去的自己,要回到红皇后那里去解救疯帽子,而不是先去投靠白皇后),然而“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爱丽丝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身份,成为了那枚预设的棋子。

这种颇具宿命感的身份选择,实际上将影片的落脚点简化为“成长”,这不得不说是儿童幻想电影在叙事中身不由己的权衡。

离家还是回家?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插图中,我看到了一个矜持、戒备和困惑的爱丽丝,这是根据爱丽丝的原型绘制出的,哪有小说文字中的淘气、机敏和意趣盎然。

爱丽丝只有通过进入她的仙境世界,才能获得逃离现实的苦闷。

影片中的爱丽丝,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处于贵族阶层,但因为父亲的早逝,贵族的头衔岌岌可危,而她与权贵公子的联姻是整个家族保住贵族身份的唯一稻草。

对于母亲和周围人的期望,她无法面对,只能暂时逃离。

于是,离家成为一个现实中弱质的人的唯一选择。

而爱丽丝完成了屠龙重任后,白皇后对她说,“是到了你离开的时候了”,而疯帽子告诉她,“你也可以留下”。

回家还是离家?回到现实再次面对那些棘手的困难,还是沉浸于自己所建立的幻想秩序中?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在童话故事“在家-离家-回家”的传统叙事模式中,家与外界代表不同世界。

家意味着人类、安全、现实和文明,而离家则意味着动物、危险、幻想和自然。

人真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我们需要家的安全,又喜新厌旧、寻求一种冒险的刺激。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符合人类不安现状的欲望法则的。

因此爱丽丝离家的过程绝不是呆板的行为,它被赋予冒险的精神,是成长的必然。

离家,并不意味对家的抛弃,而是对家之外世界的探索,回家呢,也并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获得成长后的回归。

影片结尾爱丽丝从梦境归来,她似乎获得某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气,她从一个逃避现实问题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渴望解决问题的大人,这种成长蜕变是在“离家-回家”的个体经验中获得的,实际上在此过程中,爱丽丝无意识的改写了自己的身份。

当然,这种身份的改写是浪漫主义的,是符合父母对孩子的预期的,是顺应成人世界的秩序法则的。

正是通过身份的改写,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突然出现了一座桥,爱丽丝可以从容的从这端走向另一端,从而完成个人向社会、自由向秩序的回归。

女性意识的觉醒工业革命后,随着国家权力对私人生活领域大面积渗透,女性的性别意识成为阻止这种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所制造的仙境中,现实世界中基于阳性崇拜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基于男性权力禀赋的男权社会结构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女性主导的母系社会体制。

法比约日来临时,我们看到在一个棋盘上红白双方的对峙,我们似乎看到国际象棋中那个无所不能的王后,主宰着棋局的胜负走向。

爱丽丝身穿铠甲(很像吕克贝松版中圣女贞德)与蟠龙恶斗,用一种有别于阳刚之力的阴柔巧劲战胜了雄性激素膨胀的“炸脖龙”。

而男性呢?约翰·德普所扮演的疯帽子,是影片中唯一具有阳性气概的男性,却世代寄居在皇宫,为女性掌权的皇族制作礼帽;红皇后身边的武士,他的出场多么强悍,但也仅仅只是红皇后身边的跟班,他有野心却受制于女性;而红皇后这个角色虽然贵为女性,却具有某种男性的阳刚和武断,她那句“砍掉他的头”,让她蛮横的男性气质彰显无疑,但她最终却被白皇后的正义之师打败,流放异地。

在这个世界里,男性或者备受压抑(被动的),或者“自甘堕落”(主动的),均遵从于女性意志和女性权威,这与现实世界是完全颠倒的。

在传统性别秩序中,男性代表文明、理性和启蒙的一方,而女性代表愚昧、感性与被启蒙的一方。

在著名的“外来者”叙述结构中往往承担“闯入者”身份的均是男性,而女性则作为蒙众的代表,生活在幽闭传统空间中亟待救赎。

影片中,仙境是一个封闭的传统空间,爱丽丝却是一个闯入者,她的到来携带着文明和正义。

而让一个女性充当启蒙者的角色,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重要依据。

当然,这种启蒙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