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二课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七单元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七单元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含解析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根据这一法令: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解放法令还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而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

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

农村中的富农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摘编自人民版选修一(1)根据材料,说明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说明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的重大影响。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俄国农民身份地位、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管理模式三个角度说明俄国农村的变化。

第(2)问,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说明对俄国的影响。

农民的身份地位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变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在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村社取代了原来农奴主对农民的管理。

(2)为俄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为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2)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3)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变法内容
核 积贫

内 容
积弱
•富国之法(理财) •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育人、选人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意义
目的、初衷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农田水利 募役法 市易法
保农、增收
促进农业生产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保时均役,打豪增收
市易务,调市场 稳物价,增收
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 有利于减轻人民 调整封建国家、地 法、免役法、市易 的负担,发展生 主和农民的关系, 法、方田均税法、 产,增加财政收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 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 用重资历。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 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 由是什么?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 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历史选修一第7课

历史选修一第7课

北宋中期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①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②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③财政困难,军力虚弱。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时间:1043(宋仁宗庆历年间)
人物:范仲淹 核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具体措施: ①②③④⑤⑥ 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到
强烈反对, 仅1年便失败了.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参政 枢
知事 密
使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军事: ①杯酒释兵权 措施
②分割统、调
兵权 ③强干弱枝 ④更戍制 行政: ①分割中央机构权力 ②派文 臣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 经济: ①中央设三司、 ②地方设转 运使管理财政
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割据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官”的形成
2. 4万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1. 7万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1万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费”的形成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原 农民的赋税沉重; 因 战争和自然灾害加重人民苦难。 结果: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北 宋 与 辽 西 夏 对 峙 示 意 图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
新思潮(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知识分子的争论)
军事上:
影响
可能性:
性质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 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 且也毫无裨益,无论在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 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 死刑。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
有什么看法?
因为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 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落后的农奴制
1855年2月18日午夜, 尼古拉一世命令给莫斯 科、基辅和华沙分别发 去如下文字的电报: “皇帝正在死去,并向 所有的人道永别。”
沙皇尼古拉一世承受不 了沉重打击服毒自杀了!
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必要性: 农奴制激化矛盾,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农奴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国内
封建社会
性质
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必要性: 农奴制激化矛盾,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农奴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国内
1861
阶级矛盾尖锐,农奴的反抗斗争越来



农 原因


改 革
内容
越多,严重威胁沙皇的专制统治。 经济上:
快速浏览教材,从政治、
经思济想、上:思想和军事四方面归纳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必要性: 农奴制激化矛盾,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农奴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国内
1861
阶级矛盾尖锐,农奴的反抗斗争越来



农 原因


改 革
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段考知识点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⑴云南省元谋县。

⑵约一百七十万年。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二、北京人: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约七十至二十万年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最早过上氏族生活。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最早种植水稻⑷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子(通风防潮,下面养牲畜),会挖掘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最早种植粟⑷使用磨制石器,饲养猪狗等动物。

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住半地穴式房子(冬暖夏凉,节省材料),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黄河流域)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陶器有黑陶、白陶。

因为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炎帝:⑴在黄河流域,与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1)号称“人文初祖”。

①相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②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

③后人常以“炎黄子孙”自称。

⑷轩辕指黄帝三、尧、舜、禹的传说: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②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⑵禅让制:尧、舜、禹时期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 第七单元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共17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 第七单元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共17张PPT)

9、我们称“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的 主要依据是
A、农奴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 B、加强村社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10、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 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 因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B、承担各种义务
•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不定能随意离开赎地
D、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9.6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6、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 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7、赢得“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
被炸身亡,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5时45分54秒上午5时45分05:45:5421.9.6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思考探究2:我们该如何评价 亚历山大二世的“二一九法令”?
三、 “二一九法令”的评价:进步与局限 2.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们接触学科的开端,涉及到了中国历史的广阔范围。

下面是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课:考古与历史- 考古学的定义和作用-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重要考古发现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开化-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起源- 文明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第三课:奴隶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早期奴隶社会的发展- 早期奴隶社会的代表性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第四课:古代帝国的崛起和发展- 亚洲古代帝国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早期古代帝国的代表性国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第五课:民族大融合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文明交流的途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第六课:经济变革和城市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和特点-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七课:古代农业与农民- 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农民的生活和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课: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曹操和王导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九课:中外货币交流和贸易- 中外货币交流的历史- 古代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第十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基督教的影响和中世纪文化的特点第十一课: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农民起义-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英国的农民起义和法国农民起义第十二课: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萌芽-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哥伦布的航海和欧洲的世界观扭转以上是高一历史1到12课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农民为解放付出的代价和农民暴动: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
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
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
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
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1)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 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体制阻碍资本主义
局限:发展
(2)农村仍按旧制度审判
(二)教育近代化:
在初级和中级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展开,意味着教育 近代化的开始。
(三)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表现:仿照西欧建立了财政税收体系,有利于发展资
C.广泛出游欧洲
D.讨论拟订改革法案
2.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
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
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3.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主要目的是
A.废除农奴制
B.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
C.发展资本主义
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4)军事上,农奴制导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
(直接原因)
1855年,沙皇尼 古拉一世自杀而 死,新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继世, 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年轻时广泛出游,到过 欧洲,深受西方文明的 影响。在克里米亚战争 失败后,充分认识到改 革的必要性,开始着手 亚历山大二世 推行改革。 (1855-1881年在位)
本主义和增加国家收入以及吏治清明。
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局限: 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对外国资本
尤其法国资本依赖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非常不平衡
(四)军事近代化: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五)思想近代化:
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 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 愿望日益强烈。
黑暗的王国,没 有光线,没有温暖, 没有活动余地;腐烂 潮湿的浊气使人感到 是一座黑暗拥挤的监 牢。
——杜勃罗留波夫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 了统治危机
(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 治的新思潮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 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 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 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 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 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 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 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 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
评价农奴制改革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
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是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的第一步。 C、作用: ① 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 义;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 次历史的进步;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 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 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 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 万公里。
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 一) 、政治近代化(特点:缓慢变革) 原因: 使沙皇专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 式,建立地方的自治机构和城市杜马。有利于政
表现: 治的民主化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 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 于法制化的发展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反封”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资产阶级革
命和改革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 1871年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意大利统一 1870年
巩固练习
1.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取得舆论支持
B.取得农奴主支持
改你革怎使么农样民理发解生农了民一的些变变化化?: (1)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 (2)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但改革便没有使农民一切都改变: (1)改革后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 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赎金高于地价,改革是对农民的大 规模掠夺; (3)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的场面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 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 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于是农民纷纷举行暴动,仅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就有两千多起农 民暴动。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 颁
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 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 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局限性?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 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 步”。
三、解放农奴步履维艰
存在的问题: A、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 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① 规定土地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多 少、肥瘠由地主决定;
② 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 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作用:a、促进农业的发展; b、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 发展提供资金;
C、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 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 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 么?其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 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 属性和改革的必然性决定的。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 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农同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 制,且又拥有私产。
阅读下列材料: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 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 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谈话
回答:(1)材料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 解放自己”指的什么?“自上而下解放 农民”又指什么? (2)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选择自上而下 的道路?
第七章 第二节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近代化含义:
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 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 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
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1662年,共有400处领地发生严重的农民暴动,激进的知识
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赫尔岑宣布:“人民受骗了!”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
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
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时间:1861年3月3日 (2)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3)亚历山大二世的准备:
态度:明朗而坚决 特点:缓慢而谨慎 机构:秘密委员会、农民事物总委员会、各省贵族总委员会 舆论:公开讨论、化解阻力 方案:反复研究、集思广益
(4)具体内容:
A、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 或干涉其生活;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B、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 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 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 一场掠夺。
改革后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4.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 因为改革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5.“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 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 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 为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