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规划分析
西安古城风貌保护与规划-PPT

三、保护历史地段,也即是历史文化街区。这包括历史 上名人故居、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 景区等。
四、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包括诗词、书法、 绘画、民间工艺、婚丧嫁娶等民俗精华。比如已纳入保 护的西大街回民街区。
碑林区东大街商业区
杜甫故居
西大街回民街区
古城保护的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
▪ 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 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 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 是“返老还童”。
西安古城的规划
▪ 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 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 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 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 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 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 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 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大唐芙蓉园规 划
阿房宫规划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
▪ 二、功能协调原则:综合协调古城的各景点、景区的发 展,与周边不同类型的景区在功能上作明确区别,避免 旅游资源重复,保证旅游功能的多样性。
▪ 三、景观协调原则:居住建筑、商业建筑与古城整体统 一风格,保证古城“汉式”整体风貌的营造,同时应防 止古城内过度“商业化、城市化”,净化大环境。
▪ 四、本土文化优先原则:尊重地方文化风俗与民俗习惯,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着重“古都文化”的表现与宣 扬,增加本土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提升文化品位。
未来古城传承九宫格局—韩骥谈西安城市规划

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城市总体布局是怎样的?昨⽇,接受记者专访的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总规划师韩骥表⽰,在此次规划中,古城西安仍将传承着“九宫格局、棋盘路、轴线突出”的城市布局特⾊。
市域范围内的⼤九宫格局和主城区范围内的⼩九宫格局相结合,这种城市结构不仅传承了历史,还将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城市空间发展: 向西南、东北及渭北延伸 西安未来的城市空间将重点向西南、东北以及渭河北部地区延伸。
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格局。
通过疏解中⼼城市,建设外围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辐射关中区域,带动两级发展。
未来将开发临潼—新筑—未央湖—六村堡—咸阳为⼀线的渭河休闲旅游经济带,使临潼骊⼭风景名胜区与西安城市经济产业形成⼀个完整的系统。
通过西咸经济⼀体化规划,在两市之间建设西咸共建区,使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共同发展。
向南将发展⾄长安,适度开发和保护秦岭北麓旅游资源,保护⾃然和⼈⽂景观,引导城乡可持续发展。
在渭北地区结合经济开发区扩展,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区,使主城区与渭北地区整体发展。
城市结构布局: 九宫格局 虚实相当 汲取西安历城市布局的精华,西安总体结构布局形态确定为“九宫格局,棋盘路,轴线突出,⼀城多⼼”。
九宫格局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功能各异的⼤九宫格局,⽽在主城区范围内形成富有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特⾊的⼩九宫格局,每⼀宫格的定位不同。
在市域范围内,以84平⽅千⽶的唐长安城为中⼼,东⾯临潼,东南蓝⽥,南⾯长安,西南周⾄、户县,西⾯咸阳,西北三原,北⾯⾼陵,东北阎良。
主城区与外围组团、新城之间以交通轴、⼤遗址、⽣态林带、楔形绿地等为间隔,形成功能各异、虚实相当的⼤九宫格局布局模式。
主城区内,以⼆环内区域为核⼼,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态度假区;南部为|考试|⼤|⽂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浐灞河环境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态区。
古都西安的保护与更新

观
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使 考验,面临着旧城改造的的压力。西安古城内大面积
·
古都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次城市总体规划为西 的危棚、简屋被置换成一幢幢高大的现代建筑,在改
环
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奠定了基础。
善住房问题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传统民居,破坏了古
境
1.2 2004年~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historic city of our country, through 安的风貌是今人的历史责任。
盛景,建设六片、八河、十条路,凸显大水、大绿、
absorbing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planning way of “new and
·
护对象。城市主要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开辟 用相结合,而不再是单纯的保护(图2)。
城
新的功能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但 2 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实践
市
城市形态依然呈单中心、圈层式发展,城市文化对城
绿 化
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未能得到足够体现。
2.1 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西安在进行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
邮 编 430070
收稿日期 2007 05 24
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 熟理论来领导变革。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 是一项科学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138 华 中 建 筑 第25卷 9 /2007
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 分流问题,广场设计以“三线、二面”来合理组织 交通:三线是地下商城一线、下沉式商业街一线、 骑楼一线,这三线都是西与北院门相连,东侧汇集 到下沉式广场;二面为绿化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并 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 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 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城市复兴在古城西安的崛起——谈西安“唐皇城”复兴规划

样可以 凸显 中国古代最辉煌 的盛唐文化 ,突出古都西安独 有的文化优 势和资源的独特性 .打出属于城市 自己的品牌 , 增强竞争 力 . 真正把西 安建设成一个充满具有唐风唐韵 . 处 处有迹可寻的 唐长 安”版块 。
9 3
中华 民族 的发祥地之~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 周建都丰 邑 开始西安建城已有 30 00年历史 。在中国历史前半期繁荣 昌
【 文章编号】1 0 ~1 2 2 0 0 -0 9 -0 0 2 9( 0 8) 2 0 3 4 3
【 图分 类 号 】 T 8 1 4 中 u9 4. 1 【 献标 识码 】B 文
的老 城 1 k 部 在 唐 长 安城 的城 址 范 围 之 内 . 且 老 城 m全 1 7 并 面积 的 2 3 唐长 安 城 的 皇城 和 宫 城 . 史 记载 和历 史 遗 迹 /为 历 也 得 到 了充分 证 实 。因此 , 称 为 唐 皇城 ”复兴 规 划 ,这 改
到 东 二 环 西 到 西 二 环 .南 到纬 零 街 北 到 自强路 、玄
1
l D }J
蔷 I
m l J 画 l I
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 .建筑密度增大 .环境 质量日益降低 , 古城文脉 日渐消失 , 也给 文物 的保护 . 历史的传承 . 带来 了 危机; 如何建设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 如何树立西安 的 国际形象 ,吸引观光旅 游 , 改善西安 的投资环境 . 快西安 加 经济发展 . 提高居 民生活质量 . 意义重大 , 这也是 唐皇城 ”
复兴 。 通 过复 兴规 划 .
1
“ 唐皇城 ”复兴规划名称 的由来
规 划最 初 被 称 为 “ 城 百 年规 划 ” 老 。后 经 过 考 证 .现 存
基于GIS的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景观风貌视域分析

基于GIS的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景观风貌视域分析西安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其大小雁塔历史地段作为该城的标志性景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该地段的景观特点和可视范围。
1. 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简介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包括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古建筑以及周边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
大雁塔建于唐朝,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也是唐代的一座佛塔。
这些建筑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GIS技术在景观风貌视域分析中的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
在景观风貌视域分析中,GIS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地理数据,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视域分析结果,为景观规划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方法针对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地理数据收集与整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获取大小雁塔地段的地理数据,包括建筑的位置、高度、形状等信息,以及周边地形的高程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构建起基础的地理数据库。
3.2 视域分析模型建立在GIS软件中,建立大小雁塔地段的视域分析模型。
该模型包括视点的设置和覆盖范围的确定。
视点可以设置在大小雁塔的顶部或者周边的观景平台,通过选择不同的视点,可以获得多个视域分析结果。
覆盖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一般包括近景和远景。
3.3 视域分析结果生成与展示利用GIS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大小雁塔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通过数字地图、3D场景和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直观地呈现大小雁塔地段的景观特点和可视范围。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是中国唐朝皇家居住地、朝臣官僚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宫殿群和都城,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
唐长安城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精致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建筑装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精美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的规划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规划期、增设服务设施期和长远规划期。
一、初始规划期
初始建筑期以宋祁,文成公主为首的唐室发动一系列的建设和规划活动,将长安城改称唐长安城。
他采取了布置中央宫殿,以及外围各种处所的形式,将整个城市分为三个部分:中央宫殿,外围官舍,以及宫外仆役居住区。
中央宫殿包括宣德殿、保和殿、寿春宫和宣和宫。
二、增设服务设施期
在此阶段,唐长安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服务设施,为宫廷公务和民众活动提供了便利。
1、驿站:唐长安城建立了穿梭于唐都各处的禁军驿站,每隔半里便有一站,有效保障了宫廷和城市的安全。
3、书院:唐长安城还设有许多书院。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西安作为中国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该体现出对古都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继承、创新、包容、可持续”为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古都文化的传承。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设计师要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保持与历史建筑的和谐统一,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在城市布局中要保留历史街区和古代城墙的元素,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活动,使居民和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西安的历史文化。
其次,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有创新意识。
西安是一座拥有全国最大高科技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的城市。
高新区是西安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地区,也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高新区的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土地和配套设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先进的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使西安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的中心。
第三,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和谐,实现包容性发展。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融合的城市,要注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规划中要有适应性和包容性,充分考虑各个群体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设多功能的社区,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规划,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城乡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到城市工作、生活的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供良好的农民工就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其规模和建设水平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于前列。
唐代长安城建设规划的基础是在地理条件、防御、交通、人口等各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逐步增长和扩展的。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对于中国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地理条件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处于陕西平原和秦岭交汇的地带。
此地形地势平坦,河流绕城,方便灌溉和交通。
因此,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考虑到地形、地势特点,采用了依山傍水的方式,在建造城墙时 choicely选择入山入水的地形去固定削除运动高低起伏的土山,挖出护城河来增加城池的美观度和防护力。
唐代长安市分为南北两城,其中南城面积更大,建造也更为精美,被称为“外郭”,北城则叫“内郭”,两个城墙紧密相连,互相组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防御在古代,城市的防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主要考虑到两大方面:一是城墙的建设,二是城门的布置。
长安城南北两面都有城门,城门可以关闭,其中南门是最为重要的城门之一。
唐代长安城的城墙非常高大坚固,城墙周长约达11公里,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唐代长安城的城门分为主门和副门,中间一般会用“过街走巷”的方式,进行相连接。
此外,唐代长安的城墙上也配备有箭楼、高塔、望楼等建筑物,这些都是唐代长安城的加固防御设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敌的入侵。
交通唐代长安市位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汇合口,在唐代时期,长安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系统。
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中,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城门、城楼、官道和驿站等。
城门是唐代长安城的形象之一,在路口和交通枢纽的位置,城门的布局十分合理,可以方便人们的进出和通行。
城楼是城墙上的建筑物,通常设在城门口的两旁,人们可以从城楼上俯瞰城市,感受城市的精神风貌。
除城门和城楼之外,官道和驿站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官道和驿站用来联通城市之间的交通,也是唐代长安城往来车马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西安古城介绍
二、西安古城风貌
三、古城风貌保护的原则
四、西安风貌的保护措施
五、古城规划的原则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
城、京兆城、奉元城等。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
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
余年之久。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
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
古都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
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
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
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
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古城西安风貌
西安仿古建筑林立的街道大唐芙蓉园的盛唐
壮观的大雁塔
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丝绸之路起点
三、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一、保护古城历史真实载体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二、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原则: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
三、挖掘古城历史价值原则: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四、西安古城风貌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市格局,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成的明西安城,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特别是西安城墙的维修保护,城内街区格局的基本保护,使人对“城”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例如:钟楼、鼓楼,大、小雁塔等。
这里说的文物古迹,既包括地上、地下的又包括古代的、近代的有代表性、纪念性的纪念地,包括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包括尚未定级而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近现代建筑。
如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人民剧院、人民大厦等。
钟楼鼓楼
三、保护历史地段,也即是历史文化街区。
这包括历史上名人故居、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景区等。
碑林区东大街商业区杜甫故居
四、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民间工艺、婚丧嫁娶等民俗精华。
比如已纳入保护的西大街回民街区。
回民区
五、古城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
二、功能协调原则:综合协调古城的各景点、景区的发展,与周边不同类型的景区在功能上作明确区别,避免旅游资源重复,保证旅游功能的多样性。
三、景观协调原则:居住建筑、商业建筑与古城整体统一风格,保证古城“汉式”整体风貌的营造,同时应防止古城内过度“商业化、城市化”,净化大环境。
四、本土文化优先原则:尊重地方文化风俗与民俗习惯,深入挖掘冀州传统文化内涵,着重“古都文化”的表现与宣扬,增加古城内本土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提升旅游休闲活动的文化品位。
五、可操作性原则:针对古城的资源价值和空间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避免规划方案不顾及立地条件,盲目开发,无序建设。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规划空间布局
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为主城区;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古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