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三十诗律
古体诗~王力

【学】诗律:古体诗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
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裏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 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 韵、去声30 韵、入声17 韵开列在下面:上声29 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63]去声30 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64]入声17 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纔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
第七类[66]: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诗词格律》王力

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古诗词:七律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古诗词:七律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川东小平原古诗词作家群作品道光皇帝曾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九个字共九九八十一画。
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
民间文人雅士多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为韵,不限内容和体裁,自由发挥,每九天作一首诗,作完九首之后便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七律【一九】韵字:亭文/陈道碧碧水奇葩拥秀亭,烟波浩淼柳霜青。
冰花朵朵疏林影,玉树枝枝翡翠灵。
古寺风摇钟磬袅,山泉雾映鸟声听。
千秋一九萦寒气,逐月追云不见星。
七律【二九】韵字:前文/陈道碧梅绽欣逢二九前,枯藤乱挂菜篱边。
风吹翠竹冲云鹤,雨落青禾带泪涟。
峭壁松清迷雾绕,悬崖柏绿瑟风绵。
寒冰凛冽痴心蝶,梦幻春归艳日天。
七律【三九】韵字:垂文/陈道碧风啸寒枝月影垂,缠绵夜半弄门推。
琼山雪落冰心抱,梅蕊馨吟朔气吹。
梦里花开谁在意,香魂但可自舒眉。
佳人能释心中愿,诉尽衷肠笑泪随。
七律【四九】韵字:柳(仄韵)文/陈道碧北风肆虐街边柳,抖擞精神欣雪后。
振海苍龙细浪腾,连天妙景泥丸走。
山峰素裹曼花丛,幽谷兰花依故友。
吻月芳菲靓影疏,迎霞秀水春君守。
七律【五九】韵字:珍文/陈道碧五九岩妍灿若珍,寻梅踏雪乃骚人。
枝头红蕊听吟雪,树上粉花均染匀。
沐雨独撑迎墨客,经风不惧待阳春。
霜吹雨打身何惧,从未寒期碍炼身。
七律【六九】韵字:重(仄韵)文/陈道碧六九寒山霜雾重,群花早谢梅潮涌。
苍穹皓翰挂婵娟,冷夜孤枝翩影耸。
百丽凋零腊蕊开,千山雪舞娇龙宠。
岁寒三友笑迎春,万户逢年琼宴拥。
七律【七九】韵字:待(仄韵)文/陈道碧七九开春无等待,春耕下种传千载。
菜花绘就金黄颜,梅雪妆成红粉彩。
着意清风拽雁毛,柔情暖日吻花蓓。
复苏万物约阳春,一幅丹青妍不改。
七律【八九】韵字:春文/陈道碧草长鹰飞又是春,缤河岸柳绿差匀。
波澜笔底馨香许,索句梅林韵律频。
水国风来千瑞绿,神州春到一屏臻。
早春二月潮头立,不守群芳逐梦人。
咏大年三十的格律诗

咏大年三十的格律诗1、《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2、《客中除夕》明·袁凯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3、《临江仙·癸未除夕作》清·李慈铭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
蜡鹅花下烛如银。
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
屠苏醉醒已三更。
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4、《除夕》宋·王铚一岁尽今夕,既往那可追。
疏梅吐幽艳,轻冰释寒澌。
新陈自相代,长年万古悲。
亦复强取醉,椒盘杂儿嬉。
5、《水调歌头(除夕)》宋·李处全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
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
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6、《除夕古体三十韵》宋·赵蕃疾风鏖夜滩,古木撼石壁。
渔火暗复张,隔江哭声接。
哀哀或到明,语细杂鸣唈。
我舟若孤凫,欲去意转絷。
7、《除夕》明·郑作除夕愁难破,还家梦愈频。
十年江海客,孤馆别离人。
残漏听还尽,寒灯坐愈亲。
梅花满南国,谁寄一枝春。
8、《除夕宿临战平》宋·杨万里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
终年不为客,除夕恰辞家。
雨又垂垂落,风仍故故斜。
难开愁里眼,只益鬓边华。
9、《除夕》宋·刘克庄除夕阴寒怕卷帘,雨声断续下疏檐。
壁穿自和乾泥补,窗损教寻废纸粘。
只有青灯相守定,纵无白发亦生添。
更残自算明年事,不就君平卦肆占。
10、《戊申除夕》宋·姜特立禁宿遇除夕,孤怀还自怜。
浮生俱畏老,造物暗凋年。
性斧何劳伐,心灰不自然。
好将閒日月,送老白鸥边。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诗分古近体】: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包括杂言诗)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
一种格律严格的诗歌在初唐得以定型,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之称为“近体诗”或“ 今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主要指五律、七律和由五言、七言组成的长律。
符合格律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包括在近体诗之中。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它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唐以后凡不合近体诗格律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讲究格律,它在格律的作用下使古典诗歌整齐化、对称化、声律化,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美感作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对称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与变化之美,它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古典诗歌中的综合体现。
【近体诗格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曾把律诗的特点概括为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我们把它稍加解释,排列如下:1、字数、句数有限定。
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为五言八句,共四十字;七律为七言八句,共五十六字。
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2、律诗押平声韵。
每首只能用一个韵,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在中间两联。
一、律诗的韵诗歌要押韵,这是诗歌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中国诗歌的用韵经历了三个时期:1、唐以前为第一期: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
自《诗经》以来,古体诗皆自然押韵,一般按方言押,在用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2、唐以后至五四为第二期: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3、五四以后为第三期,除旧体诗外,又以口语为标准。
【关于韵书】《唐韵》与《广韵》:近体诗的押韵是随着六朝声律学的兴起、律诗的逐渐定型而日趋严格的。
唐初诗人用韵与六朝一样,没有韵书的标准限制,但随着进士科试诗赋的统一要求,唐开元天宝以后要求士人依官方颁布的韵书押韵。
唐人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改成《唐韵》,共206个韵部,成为官方规定的押韵的标准。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中)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中)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7].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8].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39]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 )颜色自成一类。
(c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40](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1]?("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 长江] ,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2]("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律诗基础知识[整理版]
![律诗基础知识[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082c5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e.png)
律诗基础知识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你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