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禁忌

合集下载

写诗的一些忌讳

写诗的一些忌讳

写诗的一些忌讳1、忌自造字(词)作者或为了平仄的需要或语句的优美自造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懂的字(词)。

中国的文字、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可胡乱拼造。

2、忌生僻字:过于生僻的字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整首作品的颂读、欣赏效果。

3、忌时间错乱尤其在山水田园作品中,分明写夏天,却出现冬天的景物。

或时在春天而作品的题目是《秋雨》,这会给读者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有些作品譬如离国庆节还有十天半月就写得某一庆祝场面活灵活现,读者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假。

4、忌次序颠倒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把桃花与菊花弄到一起开,或先赏梅后看菊,用现代科学也许能做到,但毕竟不是自然规律。

5、忌拆换成语多数是为了平仄问题,作者将成语调整,如老当益壮改益当老壮,缘木求鱼改求鱼缘木等等。

6、忌冷僻典故为追求高雅深奥,使用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懂的典故,让人望典兴叹,就算再好的作品也使读者兴味索然了。

用典重在化典,要化无痕,化自然。

7、忌闭门造车一首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山水田园作品,必须身临其境,勤观察、细琢磨、多推敲。

即景作品可以先记下来,再修整,诗不厌改。

8、忌为写而写一个优秀的作者是应该具有责任心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朋友、对家人,从爱心和责任心出发,无论是褒奖、颂扬、批评、评论都应如此。

否则,为写而写,不会产生好作品的。

有些作者,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多首,多而欠精,本来一首题材、构思都很好的作品,因为未加推敲、斟酌就匆匆发表了,必显毛糙。

那些流传千古的先贤作品是因为精而好,绝非多。

9、忌自以为是一个好的诗人首先应虚心,听得进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而不是固步自封,老虎屁摸不得。

准备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应该仔细检查、推敲,最好听听诗友吟长的看法。

10、忌不要格律,不讲语法写诗词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与规律,即格律,要按照一定的语言法则,即语法。

有些作品,题目是七绝或七律,但又完全不按格律写,说是格律约束了情感的发挥,既如此,就应该写打油诗或自度诗,好的打油诗也是很有味道的。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禁忌写格律诗,有⼋⼤禁忌:⼀忌孤平;⼆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忌新旧韵乱⽤。

现分别阐述如下:⼀忌孤平:关于孤平已经在前⾯做了解释,⼤家只要按照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和衍⽣的基本格式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所谓尾三连平,也叫尾三平,即句⼦中末尾的三个字同时为平声字。

同理尾三连仄⼤家就很好理解了。

三尾平和三尾仄都是作诗的⼤忌,格律诗在节律设置上早已经克服了这种忌讳,但有些作者在写作时由于疏忽等原因,还是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家⼀定要注意。

三忌换韵:就是在⼀⾸格律诗中只能依照⼀个韵部来写作,不能出现两个韵部的字。

但邻韵是个例外。

四忌失粘:格律诗中的粘是指在格律诗中,第⼆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种相邻的句⼦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同。

我们以七绝平起仄收基本格式的第⼆句和第三句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句和第三句的第⼀、第⼆、第三、第四和第六个字的平仄都是对应⼀样的,但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平仄对应却相反,这不是失粘的问题。

这是考虑了整⾸诗押韵和避免三尾平(或三尾仄)等忌讳的需要。

因此粘主要是对⼆、四、六字⽽⾔的,因为这是词节上的关键字,⼀般不能失粘,只有救拗句中可以失粘,但救回来了,就不失粘了。

从这⾥我们同样可以反证明,为什么格律诗的衍⽣基本格式可以存在的合理性了。

现在有⼈会问,在格律诗衍⽣基本格式中,如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第⼀、第三个字都可以变换,第五个字就不能随意变换的问题了。

考虑⼀下三尾平(或三尾仄)的问题,⼤家就明⽩中间的原因了。

五忌合掌:合掌就是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诗病的⼀种。

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

⼀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

此为诗家⼤忌。

⽰例《《端午吊屈原》》:汨⽔悠悠载恨深,龙⾈碧粽祭忠魂。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聂笑民格律诗创作中,除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格律规则要求外,还有一些声韵、构思及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需要忌讳。

一、忌孤平与三平尾、三仄尾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涵盖于基本格律规则之中的部分。

孤平是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就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王、启”二家而言,“王力说”的孤平不包括仄脚句,只针对平脚句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式而言,“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启功说”的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这个不分平脚句还是仄脚句,也不管是五言七言,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算。

只是不同位置处宽严有别:越近韵脚处越严格,七言句首第二字处可以不论。

当今诗界广泛认可后者理论。

这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除外(不忌),但不宜反复出现。

格律诗形成后准确是何时最早提出来“三平尾”之忌讳也确实无从查考说法不一,早期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调声》中是可不避的,言三仄尾可救可不救,若救须采用三平尾:“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在当代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有言“三字脚如果全平或全仄也是非律的”。

即格律诗(律句)的尾三字是忌讳三连平或三连仄的。

二、忌撞韵、挤韵、连韵后人关于声韵的忌讳基本是由沈约的“四声八病”部分摒弃后进一步演绎出来的。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韵是指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特别是近韵脚处使用尤为明显。

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

今人对“撞挤韵”定义是以相同“韵母”的字为该处“韵”的界定。

但原则上旧韵就不能说“相同韵母”了,这个“韵”只能是就“同韵部的字”而言,按韵部划分,同一韵部的算“同韵”。

有的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也该自行判断,按“同韵”避之。

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的和谐协调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

格律诗禁忌

格律诗禁忌
义异,同一个字,含义不同,又有虚实之分。在作诗押韵时, 尽量避开不同意义却字相同的情况。如:一东韵之“风”字,不能 用作“风(同讽 fěng 旧读去声 fèng)刺”意义的“风”字押。如 果用了会有出韵、失粘等问题。 六、格律诗的四忌 律诗的四忌,有四个“不”,即: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 四曰不典雅。 (一)不工 不工,是要求律诗重视对偶。比如常见的五、七律中间两联一般是 要求对偶的。倘若对偶句子字词配搭不合理,就叫不工。如李白的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果变成“山随平野 尽,江浪大荒流”,“山随”是主谓词组,一名一动,而“江浪”都 是名词,就不工啦。 (二)不贯
10 / 24
加两字不行,七绝减两字不可,这样才符合要求。 (二)可多可少 诗中如果一意分成四句表述,或者四句仍然归于一个意思,说多了 少了都可以。这样的就不算是好的绝句。 (三)可彼可此 就是说特点没说出,诗句放哪里都行。咏梅的句子可以拿来咏菊; 咏山水的诗,可以咏风月。共性是挺强,好像放哪都行,但缺乏个 性,这样的绝句不是好诗。 (四)可上可下 是指在写绝句时是起承转合中,要求起句的“开始”的特点与合句 的“结束”的特点一定要突出,虽然这种绝句格式“起句”与“合 句”的平仄一样,但因句子章法具有特点不同而不能互相换位。因 为七绝仄起押韵的句子,与第四句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诗句 分不出层次,这两句位置可以互换,就是犯了'可上可下"的忌 讳。 八、格律诗的四声八病 四声和八病是两个永明声律说的主要内容,除了具体内容之外,二者 的本质也有所差异,此差异影响了二者价值意义上的深浅程度。 八病说是诗歌界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来源与实践,是对
1 / 24
下联上句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③失 替:要求一句内 2、4、6 字平仄交替。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 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 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 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二、七个尽量避免 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 式中除外。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诗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 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 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 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 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

格律诗中的“禁忌”都有哪些?

格律诗中的“禁忌”都有哪些?

格律诗中的“禁忌”都有哪些?正文格律诗要注意的禁忌一、先说押韵的问题1、新旧韵:新旧韵混用的问题只有今天才有,这属于出律,按说不应该提,比如:叔这个字,在古代是入声,今天是平声。

简单说:假如你写的是注明是平水韵,那么你押韵的时候不能用“叔”这个字。

同理,句中的字也是,比如石、失等字,平仄古今不同,混用的话是出律,就不算是律诗了。

这个问题比较特殊,放到第一处讲一下。

2、挤韵:诗句中不是韵脚的地方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这样读起来拗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仙、安和山是邻韵,如果七个字中再多的话,读起来会非常拗口。

这些细节要注意,尽量避免,但是有好多宽韵是避免不了的。

3、撞韵:就是仄收的那一句,是不用韵的那句,如果最后一个字与诗韵是平仄不同的仄声韵字,就是撞韵,这个可以参看填词用的看词林正韵,例如平水韵的上声三讲、二十二养与三江、七阳里都属于词韵的第二部。

撞韵的诗最著名的有韩愈的这首七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处,撞韵。

4、重韵:格律诗中不能一个字两次押韵。

5、同音韵:同音不同字是允许的,但是还要尽量避免,如果无法避免,就要注意不要连续两个句子押同音韵。

6、单调:尽量阴平(一声)阳平(二声)穿插使用,避免单调,7、凑韵:为了押韵勉强凑合填上一个字,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韵脚,宁可整首诗换韵也不要凑韵。

包括所谓的倒韵(为押韵将两个字的词颠倒使用)也属于凑韵这一类。

8、哑韵:诗作成以后,应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韵脚是否响亮。

其实朗读不仅如此,还能发现其他的声律问题,比如同音字、平仄不合处。

9、同义:简单说花、葩,忧、愁,不要一起使用。

二、其他1、结构雷同尽量避免句式无变化,比如雷同的王维《送张五归山》: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埽荆扉。

四句结构都是二一二。

王维的另一首则有变化: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格律诗创作“十忌”

?格律诗创作“十忌”

格律诗创作“十忌”展开全文董闻是律诗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相对格律诗而言也是如此。

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诗的整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景+情+意,然后通过起承转合的铺排,来构成诗的全部。

一句话,诗的整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完整、协调、统一,形神兼备。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

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诗要有灵魂,这是诗者之共识。

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

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

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

诗如果无意,就像人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这是要不得的!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

关于格律诗的规则及技法,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十忌,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忌失态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

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

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

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或峭拔俊秀,或者巍峨壮观,以及其他对关山势的描写。

但是绝不能把山写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或者长条腿跑了。

一句话,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不脱离原态。

2、忌繁杂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取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更不要凑数!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

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写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今天说说格律诗的写作技巧一、律诗8个句子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8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8个字。

这8个字的平仄以“4平4仄交叉选用”“3平5仄或5平3仄交叉选用”为佳,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2平6仄或者6平2仄交叉选用最好不要选用“1平7仄或7平1仄”更不能“8个都是平或者8个都是仄”。

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4个,即第1、3、5、7句;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去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

即使达不到最佳,也要交错开来.三、对仗句的词性位置技巧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要注意,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

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另外:颌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的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

举例:颌联:X名词XXX动词X,XXXXXX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XXXXXXX。

其它位置也同理。

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

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

这个技巧在五律中更应该值得注意.在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先说“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格律诗中避忌及其他

?格律诗中避忌及其他

格律诗中避忌及其他(一)避重字转自百度所谓的重字,指一首诗中有重复的字。

当然,有些重字现象,是不必避免的,有些则是尽量或者必须避免的。

一、叠字不避重字这种现象很常见,也分为两种。

1、叠字为词两个重复的字,组合为词,被称为叠字。

例如两句都用叠字的对联,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单句中,也有用叠字的诗句,例如杜甫《旅夜书怀》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重字非词还有一种相连的重复字,并非叠字词,也不避重字。

例如杜甫《卜居》:浣花流【水水】西头。

二、一句之中不避重字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提到了两个唐朝诗人喜欢用一种特殊的句法:1、用于散联,不对仗律诗中有所谓的散联,即首联和尾联,因为不需要对仗,所以称之为散联。

杜荀鹤“一句内好用二字相叠”的诗句,喜欢用在散联:〔文星渐见射台星〕,〔非谒朱门谒孔门〕,〔常仰门风继国风〕,〔忽地晴天作雨天〕,〔犹把中才谒上才。

〕皆用于散联。

《韵语阳秋》文星渐见射台星,出自《献长沙王侍郎》第一句:文星渐见射台星,皆仰为霖沃众情。

天泽逼来逢圣主,辞林盛去得书生。

云妆岳色供吟景,月浩湘流递政声。

美化事多难讽诵,未如耕钓口分明。

2、用于对联:双拟对中间的二联必须对仗,因此中间二联为对联,中间这四句,都是对句。

郑谷则喜欢把这种句式用在对句中:〔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谁知野性非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

皆用于对联也。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出自郑谷《江际》的颔联: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郑谷的这种对仗方式,在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中,专门提到过,叫做双拟对:“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字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平
什么是孤平,唐人没有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此说不符合古人作诗的实际情况,在唐诗中,两仄夹一平的例子太多了。

第二种说法是,尾字为平声的句式除尾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除尾字外有两个平声字,但第一字的地位太不重要了,不能算数。

此说有两点不足:第一是不全面,如“平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很少出现,应当是为禁忌。

它虽然被第一种理论所涵盖,却没有被这一理论涵盖。

第二是对“平仄仄平仄仄平”的解释有些牵强。

本书把孤平表述为: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

如果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这个平声就是孤单的平声了,所以叫“孤平”。

孤平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王氏孤平
清"王士祯《律诗定体》:“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

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13页)王力《汉语诗律学》:“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

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

”(87页)“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

”(100页)
王氏孤平用最简单的话表述就是——以“仄平仄仄平”结尾。

这类孤平共有三种句式: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是最严格的一类禁忌,在唐代格律诗中鲜见,《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
我们曾经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
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

(103页)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中的王氏孤平并没有“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见附录三《律诗中的王氏孤平举例》。

二、三五同仄
三五同仄特指七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声,包括四种句式:仄仄仄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平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三五同仄的禁忌程度较为严格,《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三、一三同仄
一三同仄特指五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同时为仄声,包括两种句式:
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后详)
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

若为仄平仄仄仄,则落调矣。

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的附注中肯定了这一说法。

但是,一三同仄实际上只忌第一、第三字同时为去声。

三字尾
一、三平尾
顾名思义,三平尾就是以三个平声结尾。

三平尾在七言诗中非常少,在五言诗中稍多一些,这是七言诗句的句中格律比五言严格的缘故。

《唐诗三百首》中的下面三处便使用了三平尾:
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
打起黄莺儿金昌绪《春怨》
五言三平尾处于合律与失律的临界状态。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a 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仄平仄’,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平平平’,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


(92页)此说值得商榷,因为五言三平尾并不是十分稀少,见附录一《三平尾举例》,避之不需极力。

二、三仄尾
三仄尾就是以三个仄声结尾。

实际上,五言三仄尾中只有第三、第四字同时为去声才是禁忌,七言三仄尾中只有第五字为去声才是禁忌。

我们常听说格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吗?这个口诀简洁明快好记,但是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式不适用。

初学者如果仅凭这口诀来作近体诗,定会在平仄上犯规,乃至犯诗家之大忌。

1、在近体诗中的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

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

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

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

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
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

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号“锦鲤翻波”。

例句: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2、大忌之一是“孤平”。

关于孤平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犯孤平的句子,特指五言和七言各一种平韵脚句式而言。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成为了“仄平仄仄平”,那么全句除了韵脚之外,便只有第二字是平声了,这种情况叫犯“孤平”。

七言诗与此相似,七言是五言的扩展,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也称犯“孤平”。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一句诗中凡是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不论句中是否另有平声字,都算犯“孤平”。

持第二种说法的同时认为一句诗中凡是两个平声字中间夹一仄声字者,犯“孤仄”。

一般支持第一种看法的居多。

在五言诗中,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称之为“孤平拗救”。

成为“仄平平仄平”
同样,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

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注:()内可平可仄
3、大忌之二是“三平调”也称“三平脚”。

三平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

这种病句出现在下列句式上,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

4、“三仄脚”也称“三仄调”。

三仄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

这种句子出现在下列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

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诗的出句才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后人作诗没有特别好的诗句,是不轻易用它的。

对初学者来说,应尽量避免三仄脚。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作诗口诀。

它强调的“二四六分明”,因为律句对音节上的字(两字音节的后一字)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第二、四、六字(五言句是第二、四字)的平仄要确定分明,不容有误。

对一、三、五(五言句的第一、三字)则要宽松些。

实际上,这也只是半合规(律)的口诀。

说它合规,是二四六字除特许变格外,一般是正确的;至于“一三五不论”则不完全正确,因为实际上有的“一三”可不论,有的可半论半不论,“五”则一般要论。

为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声律方面作较深入的探讨。

诗的律句结构须平仄交错,五、七言的律句都有其固定的格式。

这五个或七个字除平仄交错外,还要有一定的节奏。

一般除末字为单字节拍外,其余均由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或称节拍),这样,五言有三个音节,七言有四个音节。

这样的一个二字音节,有个形象的称谓--盒子。

前字称盒盖,后字称盒底。

盒底要求是很严格的,平仄不能更动,也就是口诀中所讲的二四六要平仄分明,不能随意改变;盒盖上的字可活动些,但也不能乱动。

一般越靠近句末要求越严,向前就宽松些。

每句最后一个盒子的盒盖(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须按律句规定不能改变,即“五”都是要论的。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除了――//―(七言的//――//―)这个句式外,一般可以平仄不论。

上面这个特定句型中如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则会犯了“孤平”,这是律诗中的大忌。

因此有的“三”可不论,有的“三”尚须论。

而七言第一字则很宽松,可以平仄不拘。

这就是关于这两句口诀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