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

合集下载

语言大师

语言大师

30.语言大师
工农新村小学 张寅杰 2010.5.22
学习要求
(一)想想什么叫"大师"? (二)而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 字都认不了几个却还被称之为 "大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从中体会到了奶奶对我们的 爱,他对我们说的话,全部都 是金玉良言,不管是叫我们珍 惜时间,还是让我们不要睡懒 觉……都是为了我们好,虽然 他斗大的字认识不了几个,但 他常常用老话教育我们,激励 我们,是我们深深感到奶奶的 爱,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出状元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 长."
奶奶的"老话" 奶奶的"老话"( ), 称得上是咱村里的" 她真称得上是咱村里的"语言 大师" 大师"!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精读品情
(一)奶奶"老话"特别多,张口就是一大串,而且还常常用 奶奶"老话"特别多,张口就是一大串, 老话"教育我,激励我.请大家默读课文2—4节的内容,完成这张合 节的内容, "老话"教育我,激励我.请大家默读课文 节的内容 作学习单: 作学习单: 1.先在组长协调下从 节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节朗读,研究. 节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节朗读, .先在组长协调下从2-4节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节朗读 研究. 2.分工完成表格的填写. .分工完成表格的填写. 3.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细细品味,并有感情地 .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细细品味, 朗读这些话. 朗读这些话. (二)交流: 交流: 1.初春的早晨,当我贪睡,奶奶在我的耳边轻轻呼我:"晓晓,不早 .初春的早晨, 我贪睡,奶奶在我的耳边轻轻呼我: 晓晓, 快起床吧. 我拉过被子,只当没听见时奶奶边掀被子边唠叨 时奶奶边掀被子边唠叨: 了,快起床吧."当我拉过被子,只当没听见时奶奶边掀被子边唠叨: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2.当我赖床的时候,奶奶说:……,我只得 .当我赖床的时候,奶奶说: ,我只得……;当我贪玩不想洗脸 ; 洗碗的时候,奶奶说:……,我只得……;当表弟只顾踢球不做作业时, 洗碗的时候,奶奶说: ,我只得 ;当表弟只顾踢球不做作业时, 奶奶说: 奶奶说:……,于是表弟 ,于是表弟…… 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找准时机,用得恰当.) (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找准时机,用得恰当.) 3.师生合作朗读第 节,感受作者写作时的详略得当. .师生合作朗读第5节 感受作者写作时的详略得当. 奶奶的"老话"不但教育小孩,而且能教育大人. 她就说---; ①奶奶的"老话"不但教育小孩,而且能教育大人.见---她就说 ;见她就说 --她就说 ;见---她就说 .此时,你又感受到了奶奶的话又有一个什 她就说---; 她就说---.此时, 她就说 她就说 么重要特点?(教育人,激励人.) ?(教育人 么重要特点?(教育人,激励人.) 作者在描写这部分时和2, , 节有什么不一样 节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在描写这部分时和 ,3,4节有什么不一样? 你能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根据课文第五节的内容来排一排, ②你能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根据课文第五节的内容来排一排,演 一演吗? 根据时间定) 一演吗? (根据时间定)

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现代语法》简介:1.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

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王力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

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就都具有开创的意义,带动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

王力先生的治学具有突出特点。

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

王力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四十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六十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八十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

国学大师王力

国学大师王力

国学大师王力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接下来是带大家一起走近的国学大师王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

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国学大师王力故事一九零零年八月十日生于广西博白县,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

一九二四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一九二六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一九二七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一九三二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曾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

一九五四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王力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王力(1900年-1992年),字元之,号雪堂,江苏省泰兴县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以下是一篇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王力先生,一位睿智的老学者,年逾九旬,仍然精神矍铄,满腔热忱地从事语言学、文学研究,并潜心探讨教育问题。

他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他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王力先生提出了“韵律语音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汉语的音韵和语音规律。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工具,深刻地洞察到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

在文学研究方面,王力先生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阐释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他的《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史》等著作,不仅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学品味和审美观念。

王力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家,他的思想、学识、人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他的一生,为语言学、文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王力与恩师赵元任

王力与恩师赵元任

著 《 诗 词格律 》,对后人 了解古代诗 词 ,可谓是开 门的钥匙 。笔者 就是 通过研 读 《 诗词格律 》,
而渐渐可以走笔 “ 涂鸦” 的。赵元任 ,江苏武进人 ,中国语 言科 学的创 始人 ,被 誉为 “ 汉语 言学
之 父”。赵元 任先生 生于1 8 9 2 年 ,长王力8 岁 ,曾经任教 于清华 大学、美国康奈 尔大学、哈佛 大 学、夏威 夷大学 、耶鲁 大学、密歇根 大学等 ,是 蜚声 中外 的知 名学者。他在 中国抗战期 间加入 美
个偶然 的机 会 ,他 在 自己学 生家 里看 到 1 4
箱 书 胡乱 堆放 在一 间废 弃 的空 房里 。一 打 听 ,才 知 道这 1 4 箱 书是学生 的祖父生前 所藏 。祖 父去世 后 ,后代中没有做学 问的 ,书就堆在这里不见天 日 了 。看到王力恋恋不舍 的样子 ,学生家长慷慨地对 他说: “ 你想读 ,就干脆搬 回去吧 ,放在这里 ,迟
1 8 文 史 人 物
力对 此不 解 ,他 想 ,一 个老 师怎么 能说 自己不懂 呢?后来 ,他渐渐 明白 ,王国维说他 “ 不懂 ” ,恰 恰表 明了他对学 问的谨严的态度 ,所谓 “ 知之 为知 之 ,不知 为不 知 ,是知也 ”。并且 ,王 国维说 自己 “ 不 懂 ” 的问题 ,反而会 引起王 力强烈 的兴趣 , 他想 ,连大 师都不懂的 问题不是更值得去钻研I L - 5 - 7 和王 国维 有 了进 一步 的 交往后 王 力才 知道 , 王国维说他 “ 不懂 ”其实是他对那个 问题思考得还 不十 分成熟 ,不宜过早下结论罢 了 ;另外 ,王国维 这样 说 ,是激励学生 自己去思 考 ,不要过分依赖老
自此 , 王 力把 言有 易 ,言无 难 ! ”当作了 自己的 座右铭 ,他对别人说 : “ 赵先生这句话 , 我一辈子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客家人学习古代语言有天赋”!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客家人学习古代语言有天赋”!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客家人学习古代语言有天赋”!王力教授,被认为是中国百年以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

他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

其曾经说过:客家人学习古代语言,有天赋。

(即:客家话与古代汉语有相通之处。

客家话,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现代汉语),其实是以北方方言区为基础的大白话。

但正宗的汉族人,在历史上,是不懂说普通话的,其跟上古汉语相差距甚远。

那正宗的汉族人所说的语言(中原雅言),是否流传到了今天呢?现在要说跟上古中原地区汉语,最相似的就是客家话了。

罗香林,就曾指出:“客家人是正统汉人,是纯种中原人,客家话为古代汉语”的观点。

台湾客家语研究者邱从容,花4年时间研究,从日语、韩语及越南语的汉字语音,和客家语、闽南、粤语等方言,做声韵特征比对、归纳、整理及溯源、分析后,发现最接近唐朝官话的语言是客家话。

他认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它汉语方言,是客家话分枝的简化音。

关于客家人,有人说,他们继承着中华民族最正统的汉人血系;有人说,他们是中原衣冠士族的后裔,是中原大地真正的主人;他们的语言才是中州正韵(中原官话)……无论如何,中原文化印迹仍深刻烙在不少客家人心里,比一般汉族民系有着更强烈的中原情结和“崇正精神”。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在开辟了新的南方故乡之后,老一辈的客家人,始终惦念的是中原衣冠士族的骄傲与自尊,始终以“客”为名,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

(他们正宗的原因,还有一个,也是因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才能得以保留。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就对此进行过研究。

从老子等古籍发现客语的词源与汉民族是一派语言,算起来客语是语言正宗的支派,所以才会保留大量古代汉语的特征。

王力语言学史(一)

王力语言学史(一)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主讲老师肖希凤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王力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

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

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

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

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

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

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

前言要点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3、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语言学大师王力

语言学大师王力

语言学大师王力作者:彭匈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第08期桂籍学者中,著述最丰者,当数博白人王力教授。

高深的学问,丰赡的著述,使这位从桂东南大地走出去的学者赢得了世界声誉。

五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汉语专业都把他的《古代汉语》作为基础教材,美国把他的《汉语诗律学》列为研究生必读书,俄罗斯把他的《汉语语法纲要》定为必修教材,台湾的大学汉语教材,也大都以他的著作为蓝本。

王力先生历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已遍及全世界。

1980年8月10日,北京学术界召开庆祝王力先生80寿辰暨从事学术活动50周年座谈会,美国、日本等国也同时举行类似活动。

尽管誉满天下,著作等身,王力教授仍作诗自勉,“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剩勇写千篇”,令普天下的学人钦敬有加,仰慕不已。

王力先生自小家境贫寒,求学之道,历尽波折。

异乎寻常的努力加上命运的眷顾,使他一次次渡过难关,向着既定的彼岸驶去。

十四岁王力高小毕业便失学,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当了小伙计。

后杂货店破产,十七岁的王力便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十八岁时被乡人发现“知识广博”,聘为私塾老师,教着十几个李姓孩童,每月轮流到一户人家去吃饭。

一日在一户人家饭毕,发现一间空房里堆放着14箱书籍,一看,经史子集,一应俱全。

主人爱才,答应借出。

王力运回家里,一读为快。

这可以解释为王力命运中第一次腾飞的根基。

1924年夏,24岁的王力不甘老死林泉,在师友的资助下,终于离开故土,到了十里洋场大上海。

由于没有系统学过中学课程,加上英语底子差,不能投考正规大学,只好就读于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

半年之后,英语考了100分,名列全班第一。

两年后,清华国学院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

考题只有一条,要考生列出“四个一百”,即一百个古人名并注明朝代与主要著作;一百个古地名并标明与之相对应的今地名;一百部著作并列出作者名字;一百句诗词并标明出处与作者。

这实际上是考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

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极不容易。

许多考生尚未列到五十就已黔驴技穷,望题兴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的见解才行。对于墨守师说的人,他的评价是“不违 则愚”。相反,他更青睐那些敢给导师“下战帖”的学 生,只要有人发现授课中的错误,或者对课程有所
建言,他立即在下一次上课时当堂更正或致谢。在吴宏 聪印象中,“1946至1948年是战后中山大学学术气氛最 为活跃的两年。”王力在主持中大文学院
的2年时间内,求贤若渴,延揽了大批知名教授学者来校 执教,包括钟敬文、詹安泰、吴三立、黄海章、李笠、 商承祚、罗香林、杨成志、岑仲勉、刘节、熊十
《广韵》不熟,只好看一个反切翻一次书,我工作一天, 你就得工作一年。”古有大禹惜寸阴,王力则是“分阴 必惜”。在中大期间,他的助教曾目睹其生活节
奏“像江河的滚滚流水,紧凑而又从容不迫”,只要没 有学术活动,每天从8点开始伏案,持续十多个小时。耄 耋之年,他照旧每天工作8小时,用毛笔撰写两
三千字,直到去世前,才减少到每天五六个小时,写数 百字。那时他视力已大不如前,必须用放大镜看书写字, 眼睛几乎贴着稿子。一旦开卷,立即澄神静虑,
问学”的今世范本。值得一提的是,王力一生若干学术 高峰期,正好与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史上几段“绝代风流” 相吻合:30年代清华的“魏晋风骨”,抗战时
期西南联大的“茄吹弦诵”,以及50年代北大的“万象 更新”。而季羡林也说,这样的知识分子“只有在过去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才能出现。此中真意,
耐人回味。 [NextPage]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 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幼年家贫失学,以教 书为生,自习不
力等。一时间,中大文科名家荟萃,盛极一时。“回溯 历史,恐怕只有20年代大革命时期,鲁迅、郭沫若、郁 达夫、傅斯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常培等大家
鸿儒相继南来可与相比。”王力和共事的教授彼此尊重, 不存门户之见。身边的人从未听见他议论别人的学术短 长,对于不同见解,往往是用“期期以为不可”
之类的和缓语言表达己见。1947年杨联陞在美国《哈佛 学报》发表文章批评王力语法理论,王力把该文在《中 山大学文史集刊》上公诸于众,并著文承认研
虫并雕斋诗集》传世,约100首诗词中,文革前的作品不 过1/10。文革后的作品以“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馀勇 写千篇”等诗句传诵最广。暮年凡是找他
写自传、谈治学之道的,绝大多数他都以“学术成就不 大,经验未必值得借鉴”为由婉拒了。1980年,北大为 他举行了八十寿辰暨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庆
祝会。他写了一首《浣溪沙》,感叹“自愧庸才无寸功, 不图垂老受尊崇。”●平和“望之俨然,即之也 温”“先生一迈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讲完最后一句
话,下课铃跟着响起来。”王力“掐时间”的工夫,至 今仍让中大教授傅雨贤佩服得五体投地。王力的讲义全 由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
言简明,没有半句废话。像音韵训诂这些穷幽极微的 “小学”,王力讲得深入浅出,将初学者眼中的“畏途” 变为“坦道”。讲课时,他还常穿插些鲜活的实例
,如广东人常把“私有制”说成“西游记”。于是,笑 声之中,求学路上又平添了几分闲景流云的游兴。王力 的课要想得高分,光靠死背笔记是不行的,得有自
陆续出版的《诗词格律》及《诗词格律十讲》,风靡一 时,请王力修改诗词的人络绎不绝。但王力始终谦称, 只懂诗词格律,不以诗人自居。他以写出了《诗品
》的司空图和写出了《沧浪诗话》的严羽为例,说: “会讲格律的人自己不一定是诗人,正如会讲运动规则 的人不一定是运动健将一样。”事实上,王力自幼喜
爱吟咏,留学法国期间还曾用旧体诗翻译过《恶之花》。 在译序中他写道:“为信诗情具别肠,平生自戒弄词 章”。说起早年“戒诗”的原因,缘于在清华教书
雨愁人,白发青山,相对苍华;犹自不忘,认取云中烟 树,夕阳故人。“艰难黄卷业,寂寞白头人”(王力《春 日未名湖畔散步》)。季羡林在《回忆王力先生
》一文中说:“中国知识分子实在是一群很特殊的人 物。”他们生活清贫,饱受政治运动冲击,但依然任劳 任怨,勤奋工作。这群以王力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
,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分子”。而王力在其弟子心目 中,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现代圣人”,高风文藻, 教泽师表,无不是《中庸》精髓“君子尊德性而道
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学术工作,研 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 现代汉语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
纪。”但在广东近现代百年学术史上,王力却留下了不 可忽视的一笔,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 系。也是在这里,王力经历了新旧中国交替的历史
节点,作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留在广州 等解放”。此后,他和他在广东的师生同僚们,一同被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踉跄前行,失散四方。几番风
但方言天分仍属超群。梁羽生在岭南大学就读期间,曾 当面领教过王力的“绝技”———只消和学生谈上片刻, 就能一口说出对方来自何处。王力是广西人,和
夫人学会了讲苏州话,被叶圣陶鉴定为“宛逢乡旧”。 “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勤奋造就学问。” 有一次,学生询问王力著作宏富的原因,他答道
:“我的脑子里装有一部《广韵》,这非一日之功。我 在研究朱翱、朱熹的反切时,一般不需查阅,即可直接 看出他们的反切跟《广韵》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对
究中的疏漏。王力平素不苟言笑,但从无疾言厉色,一 派宽容稳健的长者之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岭 南大学并入中大后冗修改学生文章,指点 迷津,晚上常抽空到学生宿舍座谈,嘘寒问暖。中大53 届语言学系毕业时,王力就在家中举行了欢送会
,由师母亲自下厨,全系老师和7个毕业生畅叙话别。商 承祚表演京剧清唱的情景,半个世纪后让暨南大学教授 詹伯慧仍思之不尽,恍如昨日。王力去世之后出
夫。他的诗因为音乐性突出,被誉为“叮当作响的清 泉”。1965年,王力以《读陈毅副总理对中外记者谈话 有感》为题,写了一组七律,寄给陈毅,深得其
赞赏,除立即转给《人民日报》发表外,两人还结下一 段难得的诗缘。1975年,《书剑恩仇录》修订版出版时, 金庸在《后记》中坦承:“修订是书时,才
翻阅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一书而初识平平仄仄”。 修订后的回目,如“盈盈彩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 等,受到了诤友梁羽生的赞赏。王力晚年有《龙
把他的眼镜打掉了,急得他两只手在地上乱摸。1975年 春,王力参与编写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典》时, 每周乘公交车往返。有一次从车上被挤了下来
,摔了一跤,但毫无怨言,坚持到底。对于这些,王力 始终默默承受。唯独有一次开批斗会的时候,一个红卫 兵从他身边经过,用手轻佻地在他的头顶上拍了一
掌,这一回他当众掉下了眼泪。1976年5月,吴宏聪第二 次在北大见到了王力。当时高校正在开展“四清运动”, 形势波谲云诡,学者教授人人自危。关于
,可为斯学辟一新途径”,都背得滚瓜烂熟。然而,王 力履新之际,在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成立大会上,郑重介 绍的却是另一位导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赵元任的治学经验。同期32个学生中,王力是唯一一个 跟随赵元任专攻语言学的,他对王力影响至大至深。比 起梁启超那些令人气血大增的美誉,赵元任对王
力的论文《中国古文法》没有半句褒奖,反倒是开了一 剂下火的“清凉散”———“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 字被王力毕生奉为圭臬。王力曾说,赵先生是由
时,有一次他听到朱自清和俞平伯评论郁达夫的诗“很 浅”,大为震动,心想郁达夫的诗才都不算数,自己的 诗必然贻笑大方,从此以后便少于提笔了。上世纪
50年代,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写了几十首《广州好》 的词寄给王力,请他代为润色。王力是朱光的老师,却 不肯修改,只答应作序。上世纪60年代初,
王力又发表了《略论语言形式美》等论文,诗人郭小川 读后,特意致信向他请教。受其影响,郭小川在后来诗 歌创作中特别留意在诗的旋律、节奏、声韵上下功
版的纪念文集中,所有有幸亲炙过先生的人,都记得与 他共处的时日“如坐春风”(季羡林语),怀念他“不矜己 长,不攻人短”的气度(郭绍虞语),感激他
有如《诗经》“有渰萋萋、兴雨祁祁”一般的点滴惠德。 白发苍苍的学生们遥望西天,含泪许下“若来生有幸, 重列门墙”的心愿。●宽容“对所有的人我都谅
解”广州解放前夕,知识分子阶层在“去留”问题上, 思想颇为动荡。据《国学通才王力》一书记载,当时同 在岭大教书的陈寅恪曾与王力当面商量此事,陈寅
,中文系的重点对象便是王力。与此同时,中大也在批 斗陈寅恪和容庚。师徒二人在“令人窒息的大气候下” 匆匆一见。“临别的时候,老师将我送出门口,一
直看到我走远了,才转身进屋。那个晚上,我彻夜不 眠。”“文革”期间,王力饱经磨难,蹲牛棚,受审查, 挨批斗,写检讨,抄家,没收钱财,子女划清界限
,劳改,扫厕所……68岁时还得挑煤、搬石头,弯腰90度 背上压两块砖,站着被批判2个多小时。然后,他被要求 在红卫兵排成的人巷中通过,挥舞的木棍
辏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 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
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王力 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 方面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总
计逾千万字。王力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 养了大批语言学专门人才,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他将《王力文集》20
王力(右)与陈寅恪(左)在岭南1946年5月,西南联大 宣告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迁。这一年的6月, 王力北上途经广州,被中山大学借聘。这
一“借”,就是八年。其间,王力先后出任中大、岭南 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大, 王力出任中大语言学系主任。直到1954
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才离 开广东。这八年,对于这位“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现 代语言学大师来说,不过是倥偬人生中的一站。“
昼昏浑忘,“就是有人在身边敲锣打鼓也听不见”。● 谦逊自谦只懂格律,不是诗人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王力 曾开过一门《诗法》课(即“诗的语法”),当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