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和栓塞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动脉栓塞(PE)以及动脉血栓形成等。

这类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因此,及早确诊和鉴别诊断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一、诊断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准确的诊断是确保获得及时治疗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的病史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栓风险,并了解诱发因素等信息。

常见的病史包括静脉血栓病史、手术或外伤史、长时间卧床史、荷尔蒙使用史以及家族遗传史等。

同时,询问症状如肿胀、腿部疼痛、呼吸困难等也是重要的步骤。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肿胀、发红、皮肤温度异常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心肺听诊也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出现的肺动脉栓塞。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血栓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是非常常用的检查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确定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评估其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2)CT扫描:CT扫描可以检测肺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等,它能提供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通过此方法,医生可以观察到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情况,准确判断有无栓子阻塞。

(3)核磁共振(MRI):MRI对诊断血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病变进行细致的观察,但是价格较昂贵,不适用于普遍筛查。

二、鉴别诊断方法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是指通过判断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区分,以便准确做出正确的诊断。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1. 鉴别诊断DVT的方法(1)鉴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进行。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和形态,与其他病变进行区分,如浅静脉血栓炎或浅表性炎症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病变,其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参考内容。

1. 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症状。

体检可以触及到下肢静脉硬而有压痛感、近股骨结节处或小腿后肌群触及不到浅静脉和静脉节段缺乏擦擦音等。

2. DVT Wells评分系统:Wells评分系统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评分系统,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包括活动度、肿胀、疼痛、压痛、深静脉损伤病史、替代诊断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总分≥2分则需进一步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3. 腓总神经测试:DVT常伴有腓总神经受损,腓总神经测试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该测试通过检查患者腓总神经的功能,包括足背伸肌力量(Dorsiflexion strength)和跖屈感觉(Sensation of Dorsiflexion)。

如果腓总神经受损,患者的腓总神经测试结果将异常。

4. 借助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是诊断DVT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的存在和位置。

超声检查分为两个阶段:血管显像和血管流量测定。

血管显像通过评估血管的壁厚度和血管内腔直径来确定DVT的存在。

血管流量测定则通过血流高度和速度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程度。

5. 超声检查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超声检查需要具备相关技术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充足的通风,使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超声探头的调整应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注意排除其他神经、淋巴结肿大等因素的影响,对异常结构进行分析,并记录超声图像和诊断结果。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Wells评分系统、腓总神经测试和超声检查等多个方面的参考内容。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和探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和探讨
到及 时合 理的治疗 , 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 3 22 螺旋 C .. T具有 扫描速 度快 , 密度 分 辨率 高 , 可做 多部 位重建及三维立体 图像 重建 , 故广 泛应 用 于临床 , 颅脑 外 对
伤后 脑 内外 病 灶 显 示 清 晰 , 颅 骨 骨 折 、 膜 内外 血 肿 、 内 对 硬 脑
栓l 2例 , 二型兼有者 4例 ; 急性血栓 1 , O例 慢性血栓 1 。结论 2例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 成 的最 好 影 像 学 检 查 方 法 。
【 关键词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下肢深静脉 ; 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疾病 中一种 常见病 , 随着彩 色多普勒 血 流 成 像 ( D I 检 查 的普 及 , C F) 下肢 深静 脉 血 栓 (V) D T 的发现与治疗 效果得 到 了进 一 步的提 高
压 方 法 以助 于 病 变 的 显 示 和 诊 断 。
2 结 果
告此类 患者 2 2例 , 对下 肢深 静脉 血栓 形成 的病 因进 行分 并
11 一般资料 .
20 0 9年 3月 一20 0 9年 1 2月笔者 所在 医院
门诊患者 1 , 6例 住院患者 6例 , 年龄最小 的 2 6岁 , 大的 7 最 6
me ia in i v s l rs o h mu ce c a im n el i g my — r t n a ca mo t s ldsa me h n s u d ry n o z o

种因素造成诊 断不 明确 或病情加重 时应及 时复查 C 以便早 T,
期发现迟 发颅脑损伤及继发 脑梗 死等其他 病变 , 使患 者能得
医学创新 2 1 9月 00年

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有较高病发比例,是骨科围术期主要诱导死亡的因素,其与肺栓塞一起,按静脉血栓栓塞症定义,二者是同种疾病在病程所处的不同阶段的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诱导肺栓塞发生,而肺栓塞若未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可诱导患者死亡。

故如何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明确诊断,是为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的关键。

但研究示,因在临状与体征上,下肢静脉血栓与下腔静脉综合征、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具均相似性,故需对不同疾病病因予以明确,以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使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是什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病理学基础展开分析,具体包括:(1)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在机体发生创伤后,呈损伤状态的软组织也可诱导血管程度不等受到损害,在开展手术操作时,促使软组织小血管发生损伤,进而也可引发血管内皮受损,使内皮细胞下分布的胶原程度不等暴露,凝血因子XII和血小板被明显激活,内源性凝血过程呈被启动的情况;(2)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发生的高能量创伤,或骨科大手术,均可诱导纤溶系统发生异常,同时,凝血因子所具有的生理状态也被程度不等改变,此外,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和疼痛,可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发血栓形成;(4)机体血流瘀滞:在发生意外创伤后,失血呈过多显示,加之术后卧床,均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诱导血栓形成。

若出现血栓脱落,向肺动脉回流的情况,则易造成肺动脉栓塞事件,引发肺栓塞。

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有哪些?2.1 传统诊断方案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为多样的临床表现,患者不同,在症状和体征上也存在较大差别,以下肢肿胀、皮肤暗红、疼痛、凹陷性水肿等为主要特征。

其中在诊断时,下肢肿胀可发挥一定指导作用,多在术后或意外创伤后2周出现,若表现为过早出现的情况,通常非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导所致。

但其具较低的特异性,应采用其它实验室检查手段辅助,以发挥确诊作用。

超声属一项操作方便、无创的检查方案,是现阶段首选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特异度为94%-99%,灵敏度为89%-9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诊断与鉴别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诊断与鉴别诊断

5 8例 下 肢 深 静 脉
11 一般 资 料 .
血 栓 中探 查 到 6 条 病 支 ,其 中深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于 1
男3 3例 , 2 女 5例 , 年龄 2 ~ l , 均 5 岁 。临床 59 岁 平 8
表现 为下 肢肿 胀 、 疼痛 、 浅静 脉 曲张 。 多数有 外 伤 、 手
髂一 静脉支 3 股 2条 、 总静 脉 支 l 股 8条 、 浅 静 脉支 股
5条 、 静 脉支 6条 。深 静 脉血 栓 二 维超 声 显示 :I 腓 型3 8条 (23 %) l型 1 6. 0 ,I 3条 ( 1 l ) I 型 1 2 . % ,l 3 l O条 (63 %) 1. 9 。病 变位 于左 下 肢 3 2条 ( 2 6 , 5 . %) 右下肢 4
交通 医学 2 1 0 0年 第 2 4卷 第 2期 Me o o dJ f mmu ia o s 0 0 o.4பைடு நூலகம் . C nct n。 1 , 1 .o i 2 V 2 2
[ 章 编 号 ]o 6 2 4 {0 0 0 — 19 0 文 1o — 4 0 2 1 )2 0 9 — 2
・9 ・ 19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对 下肢 深静脉血栓 5 例诊 断与鉴别诊 断 8
陆 艺红
( 熟 市 第一 人 民 医 院超 声 科 , 苏 2 5 0 ) 常 江 150 摘 要 目的 : 讨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的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特 征 及 鉴别 诊 断 。 方 法 : 用 二 维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和 探 采 脉 冲多 普 勒 超 声 对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5 8例 患 者 行 彩 色 多 普 勒 血 流 图 、 流 频 谱 图及 V l l 血 as v a a试 验 。结 果 : 肢 深 静 下 脉血栓 5 8例 中 探 查 到 6 条 病 支 . 中 深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于 髂 一 静 脉 支 3 1 其 股 2条 、 总静 脉 支 1 股 8条 、 浅 静 脉 支 5 股 条 、 静 脉 支 6条 。 静 脉 血 栓 二 维 超 声 显 示 : 腓 深 I型 3 8条 (2 0 ) Ⅱ型 l 6. % , 3 3条 ( 1 1 ,I l 2 . %) H型 O条 (63 %) 病 3 1. 9 。 变位于左下肢 3 2条 (24 %) 右下 肢 2 5. 6 , 3条 (77 % )双 下 肢 6条 ( . %) 3 .1 , 98 4 。结 论 : 色 多普 勒 超 声 可 以作 为 临 床 彩 下 肢 不 明原 因肿 胀 病 例 的 首 选 筛 查 方 法 。 关 键 词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检 查 ; 别 诊 断 彩 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与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与护理

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与体征
疼痛与压痛
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淤血、肿胀,进而引起疼痛 。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可表现为钝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按压时会出现明显的压痛感。压痛范围与血栓的大 小和位置有关。
肿胀与水肿
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淤血、肿胀。肿胀程 度因个体差异和血栓严重程度而异,可表现为轻度肿胀或明显的水肿。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病因、 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
生活指导
建议患者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穿过紧的 衣物和鞋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DVT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 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浅静脉曲张等,严重者可 导致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 命。
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危险因素
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膜损伤
由于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可致静脉内血栓形成。
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 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发生黏附,并形成血小板凝块,黏附与损伤部位,进而启动内源性和外 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保持患者下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症状。
对于已经形成血栓的患者,避免对患肢进行按摩、挤压等操作,以免血栓脱落引起 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血栓发生在小腿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分为:①周围型。

以血液倒灌为主。

②中央型。

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

③混合型。

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可致栓塞。

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治疗措施】(一)急性期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术疗法,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效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

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

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弹力袜使用时间: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

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

⑵抗凝血疗法: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

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适应证:①静脉血栓形成后1月内;②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肺栓塞可能时;③血栓取除术后。

禁忌证:①出血素质;②后;③亚急性心内膜炎;④溃疡病。

常用抗凝血剂有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肝素是一种有效抗凝剂,药效迅速,静脉注射10分钟后,就能有效地控制血液凝结力。

其作用时间短,在体内迅速被破坏,大部被酶破坏,小部经肾排泄。

静脉注射3~6小时后,血液凝固时间即能恢复正常。

肝素水溶剂有12500μ和5000μ两种针剂,每100μ相当于1mg。

一般剂量近垦素1~1.5mg/dkg/4~6h计算。

给药途径可经皮下脂肪层、肌肉、或静脉注射:①深脂肪层注射:一般注射在腹壁深脂肪层,用浓的肝素溶液(100mg/dml),剂量每次按公斤体重1~1.5mg计算。

每隔8~12小时注射1次;②肌肉注射:肝素剂量每次50mg,每隔6小时注射1次;③静脉注射:连续静脉滴注法和间歇静脉注射法,可每次注射50mg,每4~6小时1次。

肝素应用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

一般用试管法测定,在间隔注射前1小时测定,以调节下次的注射剂量,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值为4~12分钟。

在进行肝素疗法期间,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20分钟。

如凝血时间为20~25分钟,肝素剂量减半;凝血时间超过25分钟,暂停注射1次。

4~6小时后再次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

肝素疗程一般为4~5天,然后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如香豆素类药物。

肝素一般很少有过敏反应。

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创口出血或内脏出血等。

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剂量按1~1.5mg对抗肝素1mg。

它具有完全的拮抗作用,可每隔4小时注射1次直到出血停止。

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原抑制剂。

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需在用药后24~48小时才开始起作用。

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要停药后往往要经过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

香豆素类衍化物均用口服法。

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浓度%)。

现国内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有:双香豆素(dicoumarin),新抗凝(stntrom)和华法灵钠(warfarin sodium)。

一般以华法灵钠最常用,第一日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每次5mg,每日2次;第三日开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

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处理为静脉注射110~20mg。

严重出血者,需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1,每次50mg,每日1~2次,并输新鲜血。

凡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血疗法。

抗凝血疗法,一般选用肝素4~5天,停肝素前一天起口服香豆素类衍化物,疗程应根据病变部位及有无肺栓塞而定。

1975年Hirsh指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需4~6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需3~6月;轻度肺栓塞需4~6周;重度肺栓塞需6个月。

⑶溶血栓疗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1周内的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及治疗。

1984年Zimmermann主张在血栓形成2周内,仍可应用溶栓药物。

链激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提制,尿激酶则由人尿提制,两者均是有效的活化剂,能激活血液中纤维量白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酶。

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尿激酶的使用法:①初剂量:一般为5万μ/次,溶于5%糖水或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②维持剂量: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00~400ml/dl,如测定低于200mg/dl,暂停注射1次。

同时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值大于120分钟,如小于70分钟,也需暂停次。

使用时间可长达7~10天;③副作用:尿激酶无致热反应,副作用远较链激酶为轻,可有出血如创口出血,但很少发生,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倦怠、胸闷及皮疹等。

并发严重出血时,可用10%6-基已酸10~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

近年来,已研制成功作用仅限于血栓部位的新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史上又增添新的一页。

①人体组织型原激活物(TPA),自子宫组织或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瘤培养液中提取,能特异地激活血栓表面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但对血液循环中溶解状态的纤溶酶原无作用,故无全身影响,该药产量甚微,价贵。

1989年Krupski报道临床应用TPA治疗血管阻塞,8例中有7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部分溶解,无并发症。

国内实验研究已完成,尚未摊投入临床应用。

②尿激酶前体(Pro-UK),是尿激酶的活作用,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

⑷其他药物: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7~8万)或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4万)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是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

疗程为10~14天。

可与肝素或尿激酶同时应用。

副作用:偶有过敏反应、胸闷、呼吸困难、腰痛、出血和寒战等。

2.手术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不作手术取栓。

但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

髂股静脉血栓取除术的手术时间,一般在发开门见山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最好。

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可彻底,术后疗效更佳。

在作髂股静脉切开取栓时,需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或髂总静脉,以防取栓时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如采用进腹途径显露、钳夹阻断下腔静脉,创伤较大且费时。

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健侧腹股沟部在局麻下作一小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带气囊的腔静脉阻断导管,在取栓时鼓张气囊,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回流。

然后再作病侧用股沟部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Fogarty导管(一种带气囊的导管)向近心端到达髂总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血栓缓慢地拉出。

萎瘪腔静脉阻断地管的气囊,恢复静脉血回流。

用塑料带暂时控制股静脉近端,将Fogarty导管再向远心端插入腘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远端血栓缓慢地拉出。

同时可在体表反复辅以向心方向的手法挤压,挤出小腿静脉及分支内的血栓。

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可发生继发血栓。

两侧的静脉壁切口宜用7-0或5-0尼龙线作精细的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要求内膜对合整齐,勿使外膜内翻。

术后需应用抗凝血疗法。

Andriopulos报告164例髂静脉血栓切除术,其中87例在发病4天内手术,41例在发病8天内手术,其余更晚。

有6例发生肺栓塞,2例死亡。

在165例中远期随访者134例,疗效最好者是发开门见山1~4天内手术的病人。

134例中50%痊愈,295偶有中度肿胀,仅4例存在严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1980年Nüllen报道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中13例凝有肺栓塞患者作了及时的血栓切除术。

取栓后同时作暂时性动静脉瘘,3月后关闭瘘口。

1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所有病人均保存了静脉瓣膜功能,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