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的表现有哪些呢
5至10岁女孩警惕儿童癔病

5至10岁女孩警惕儿童癔病
5至10岁女孩警惕儿童癔病儿童癔病多见于5~10岁的女孩,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过分溺爱,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好显示自己和示意性较强的性格。
患儿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病。
其临床表现形式与年龄因素有明显关系。
学龄前儿童癔病的发作形式有情感暴发、躺地打滚、哭闹或抽搐发作,表现矫揉造作以引起父母的关注,每次发作后要求便得到满足,从而反复消逝类似发作,使特殊行为模式固定下来。
年幼儿童很少发生癔病性失明、失聪或偏瘫等成人表现形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形式可慢慢接近成年人。
儿童癔病症状易变化,易受示意,发病突然,消逝也快。
家庭教育因此,家长和老师一旦发觉孩子有以上表现,可带其到医院的神经精神科诊断与治疗,并留意消退引起发作的有关因素,从心理上消退其易受示意、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信息来源:卫生与生活报
- 1 -。
儿童癔病特征50例分析

儿童癔病特征50例分析关键词癔症儿童治疗资料与方法背景:癔病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而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
其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以往成人报道较多,儿童癔病的报道相对少,通过分析总结癔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童癔病的特征。
目的:总结儿童癔病的临床表现类型及治疗体会。
设计:以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性研究。
对象:2000~2005年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患者诊断为儿童癔病者48 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8 岁4个月~14 岁3个月,平均11 岁2个月;其中独生子女38例;病程0.5天~4年余;发作次数1~24 次,平均12.5 次。
纳入標准:符合CCMD-3 癔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特别以躯体症状为主,以精神障碍分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要排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脑器质等精神疾病。
方法:分析48例癔病患儿的首诊临床资料,包括起病年龄、临床类型、病因、辅助检查结果(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检查,脑电图、脑CT、心电图、肌电图检查,头颅、颈腰椎及关节X线片,甚至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同时对治疗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随访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儿童癔病的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病因、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果:转换型32例;感觉障碍5例:表现为全身麻木伴无力、头部麻木、双手麻木各5例;四肢麻木8例,其中2例伴心悸。
运动障碍5例,痉挛发作5例,发作时表现为单肢或四肢抽动,双目紧闭,无口周发绀,无舌咬伤及尿便失禁,其中9例伴有头晕,7例伴四肢麻木经医生暗示后可制止,家长暗示后再次发作。
瘫痪4例:双下肢瘫1例,双上肢瘫1例(其中1例伴双眼睑无力),四肢瘫2例。
发作性过度换气10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呼吸深大,注意力分散或让其运动时症状突然减轻或消失,重复出现。
儿童癔症护理

儿童癔症护理作者:王青丽邢玉芹张文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99-02实行计划生育后,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金枝玉叶。
因此,溺爱已经成了每个家庭残害孩子的糖衣炮弹。
由于中国传统中对孩子的溺爱,没有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是实行了,但相对应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今一些独生子女的恶习逐渐暴露出来了,由于儿童少年本身所具有的天真幼稚,心理发育不完善等特点,致使儿童少年癔症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癔症性朦胧状态,情绪暴发,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假性痴呆,以及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也包括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
各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伤。
它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有密切关系。
目前如何减少及预防儿童癔症的发病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因此,儿童癔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八月收治的23例儿童癔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7例,女16例,男:女=1:2.29,发病年龄8岁-16岁(13.5±2.78)。
病史3年—4年(0.47±0.19)。
1.2 教养方式教养严格子女感到压力过大5例(21.74),对子女骄纵、过分溺爱16例(69.57%),缺乏教育2例(8.69%%)1.3 发病诱因受批评4例(17.39%),外伤或受惊吓4例(17.39%),吵架5例(21.74%),父母不和者6例(26.09%),竞争父母宠爱3例(13.04%),躯体疾病1例(4.35%).1.4 治疗 23例患者均进行心理治疗,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暗示治疗13例,环境治疗14例,行为治疗4例,抗焦虑治疗16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1例。
学龄期儿童癔症临床特点及心理治疗

28 1
昆 明 医 学 院 学 报
第2 8卷
床研 究 [ ] 临床 荟 萃 ,2 0 J. 02,1 ( ) 8 7 7 :3 8—
39 8
杂 志 ,2 0 ,1 ( ) 1 0 2 5 3 :15
[ ] 刘茅茅 ,安嫒 ,张新 虎.蛛 网膜下腔 出血并发低钠 6 血症及预后分析 [ ] 中国康复 医学杂 志 ,20 , J. 0 3
1月至 2 0 0 3年 l 2月 收治 的 3 8例 学 龄 期 儿童 癔症
分析 如下 .
临床 表 现 :发 作 性 胸 闷 、胸 痛 或 憋 气 、过 度 通气 1 ;瘫 疾 9例 ,其 中 5例 表 现 为 四 肢瘫 , 3例 4例 表现 为双 下 肢 瘫 ;发 作 性 晕 厥 但 摔 倒 时 不 受 伤 6例 ;四肢 震 颤伴 行 走 不稳 5例 ;发 作 性 目光 呆滞 、思 维 停 顿 样 3例 ;情 绪 暴 发 、哭 闹 不 止 2 例. 实验 室及 辅助 检查 :3 5例 行 血 电解 质 检 查 均 无异 常 ;2例 行脑 脊 液 生化 及 常 规 检查 亦 无 异 常 : 3 行 心 电 图 检 查 ,除 6例 提示 窦 性 心 动 过 速 , 8例 4例 提示 窦性 心 动 过 缓 外 余 均 正 常 ;2 8例 行 脑 电 图检 查 ,3例 提 示 边 缘 状 态 脑 电 图 ,余 正 常 ;1 6 例 行胸 片检 查 均无异 常 . 治疗方 法 : ( ) 对 3 1 8例 患 儿 均 给 予 心 理 治 疗 ,首 先耐 心 倾 听 患儿 叙 述 ,以 亲 切 的 态 度 与 患
[ ] 惠 品 晶 ,王 中 ,王 之 敏 . T D 观 察 动 脉 瘤 性 S 3 C AH
儿童癔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儿童癔症患者的护理体会癔症或称歇斯底里,系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组病症,在儿童中也会发生。
我们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共接诊17例癔症发作的儿童患者,现就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儿童中,男4例,女13例,均为独生子女,年龄7~17岁,平均13.6岁。
其中2例是反复发作多次,1例在2010年9~11月频繁发作9次,后做休学处理。
1.2精神因素:能找到明确的精神因素16例,只有1例原因不明。
有精神因素的病例中,学习上的原因6例,同学之间矛盾4例,家庭因素3例,其他原因3例。
1.3临床症状:表现类型有癔症性抽搐5例,癔症性情感暴发3例,癔症性运动障碍3例,癔症性感觉障碍2例,癔症性漫游1例,癔症性木僵1例,癔症性痴呆1例,癔症性混合障碍1例。
症状随周围的暗示而变化。
症状具有做作、夸大、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
1.4诊疗措施:在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分裂症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等。
治疗上给予对症处理:兴奋躁动症状给予短暂的使用抗精神病药或抗焦虑药处理,对抑制性症状给予暗示等心理治疗,在症状好转或消失后,给予支持治疗和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
2护理评估2.1评估主观资料在病史方面,注意发作与情感体验的关系,如对自身症状的过度关心、有意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等。
注意发作诱因、频繁性、严重性、持续性及症状特点等。
支持系统来源、性质和数量,知识缺乏等。
2.2评估客观资料如一般状况与外表、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夸张、表演、哭笑无常、情绪失控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3评估相关因素如痉挛、情感暴发、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假性痴呆等,以及焦虑、抑郁等恶劣心境等。
情境因素,如威胁性情境,对身体的威胁等。
3对癔症患者护理措施3.1护理患者时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虽然癔症的情感暴发具有戏剧性和发泄性的特点,但在护理上和病人接触时避免用过激的言词刺激病人,或过分地关注病人。
28例儿童癔症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 广东省韶关 市粤北第三人民医院 , 广东 乐 昌 520) 1 20
【 关键词】 儿童癔症; 护理
di1 .9 9 ji n 17 —0 6 .0 0 0 .7 o:0 3 6 /.s .6 2 39 2 1 .60 8 s
中图分类号 : R 4 .2 7 3 7
21 0 0年 3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 ia o rM fChn s e pesHelh dc l u n o ieeP o l at J
Ma . 0 0 r2 1 Vo . 2 S 】 2 HM N 6 o.
第 2 2卷
下半月
第 6 期
【 护理研究 与实践 】
2 8例 儿 童 癔 症 患 者 临 床 护 理 分 析
老师和家长 的教育 方 法不 当 , 使儿 童 受 到不 良语 言 刺激 3 例。感 冒发热后 发病 5 。因不能 应对突 然的不 幸事件 而 例 发病 3 。因车祸 引起 3例 。因同学之问打架 而发病 5 。 例 例 13 临床 表现 . 癔症性痉挛发作 6例 ; 双下肢瘫 8例 ; 侧 单 肢体瘫 5例 ; 发作 性头痛 3例 ; 失明 2例 ; 伴有 精神症 状 、 情
2 1 心理护理 .
对新人 院的患儿热 情接待 , 到言语亲切 、 做
对 已患癔症 的儿 童 , 论家庭 还 是社 会 都要更 加 耐心 和关 无
怀。
态度 和蔼 , 得患 儿信任是 为其治疗 的第 一步 取 3。为患儿 办
和照顾 , 做好针刺治疗前 的心理护理 , 坚定患儿治愈的信念 。
1 1 一般资料 .
一
本 组儿童癔症 2 , 8例 男女各 l , 4例 年龄 9
儿童癔病3例临床分析

儿童癔病3例临床分析标签:儿童癔症;临床分析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
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
近年来儿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现将我院3例癔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案例1,患儿,女,14岁,因“间断抽搐2 d”入院。
患儿于2 d前出现间断抽搐,抽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双眼向上翻,呼吸急促,四肢抖动,肌张力增高,无大小便失禁,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有时10余分钟,有时更长,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追问病史,患者于半个月前有过抽搐,曾以”病毒性脑炎”治愈后出院,患者性格内向,学习优秀,但家里条件不好,因为住院费用问题,心情一直愧疚,更加不愿意说话。
此次发病前无感染史,查脑电图、脑脊液常规化验、头颅CT、血电解质、心电图、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故诊断为癔病,予以患者心理沟通、暗示等方法治疗,患儿心情逐渐好转,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案例2,患儿,男,12岁。
因“双下肢活动障碍2 h”入院,患儿因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对他进行了指责,后患儿出现双下肢活动障碍,不能站立,发作时意识清,无外伤史,否认药物、毒物史,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急查血、尿、便常规,头颅CT、心肌酶谱、心电图、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
分析病情,考虑患儿发病明显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性格较内向,成绩不稳定,家长管教严格,很少和孩子沟通,只知道打骂,所以导致患儿有此种表现,临床诊断:儿童癔病。
予以静脉注射葡萄糖,且暗示治疗,患儿症状消失,行走自如。
案例3,患儿,女,11岁,因“行为异常1 d”入院,患者是农村住宿生,好胜心强,因为某件事情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大哭了一场后入睡,醒后出现大吵大闹或声嘶力竭吐露愤懑,甚至扯头发、撕衣服、捶胸蹬足、以头撞墙、地上打滚等,发作时间长短可受周围人的劝慰而变化。
儿童癔症 PPT课件

儿童癔症(hysteria):
又称歇斯 底里,是由明显的情绪因素导致的精神 障碍现象,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障 碍 或出现意识状态改变。
疾病病因
特定的人格 特征 躯体因 素
儿童癔 症
社会环 境因素 不合适的教养 方式
临床表现
癔症性躯体障碍 最常见的为痉挛发 作, 又称假性癫痫如
四肢挺直、肢体抖动 、抽搐、阵挛或角弓 反张。
预防复发
(1)尽快解决或淡化精神刺激因素, 提高对 挫折的耐受性,正确面对困难; (2)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模式; 教 育患儿的父母及其亲属避免对其过分宠爱, 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拒绝, 避免对儿童 的不良暗示; (3) 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 多参加学校 的文体活动, 多与同学接触。长期疗效的巩 固在于心因的解除及帮助患儿培养健全的人 格 (4)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关注
案例2:批评引发抽动
10岁的薇薇平时娇生惯养,一次因为考试没考好 ,挨了妈妈批评后往地上一坐,两眼眨动,四肢就 抽动起来。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和脑CT扫描,未发 现异常。后来住院期间没有再出现抽动,医生诊断 为“癔症”,随后通知第二天出院当天晚上,薇薇 又开始四肢抽动,两眼发直。医生给她推注了20毫 升生理盐水,并告诉她这是特效药,薇薇立刻停止 了抽动,一会儿就和医护人员说说笑笑的
药物治疗
(1)在精神创伤下急性起病的患儿, 常常 伴有焦虑情绪, 可以给予小剂量 抗焦虑剂 或抗抑郁剂 等短期应用但须注意,不宜长期 使用药物治疗, 以免增加暗示作用, 使其病 情迁延。 (2)对于情感爆发、痉挛发作, 由于精神 症状明显不宜接受暗示疗法, 或暗示治疗失 败者, 可给予安定 5~10m g或奋乃静 5mg 肌内注射使患儿入睡, 不少患儿醒后症状即 消失。也可以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癔症的表现有哪些呢
*导读:儿童癔症的表现有瘫痪、抽搐、步态失常、感觉障碍、失聪或失明、愤懑、扯头发、捶胸蹬足、头撞墙等。
……
癔症在生活中不罕见。
而且女性的发病率会更高。
成年患者比较常见,导致很多朋友会忽略了儿童癔症。
癔症患者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是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还有精神异常等。
儿童癔症表现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儿童癔症的症状
儿童癔症的表现主要有瘫痪、抽搐、步态失常、感觉障碍、失聪或失明,还有过度换气等。
症状和体征都不相同,抽搐可能会持续几天,甚至出现足弓反张等现象,但不会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等现象。
瘫痪及感觉缺失及其它异常,也不会出现在脑性、脊髓性和临近性神经损害中。
癔症患儿的症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多重变化,而且易因为一种症状转化为另外一种症状。
癔症的起病比较突然,而且症状的消失也比较快,但是会反复发作。
其中,分离性癔症主要是指患儿的意识状态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变化。
儿童癔症的特点就是情感的爆发。
患儿会在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发病,表现尽情发挥,常见的是嚎啕大哭、大吵大闹或声嘶力竭,愤懑、扯头发、捶胸蹬足、头撞墙、打滚等,发作时间的具
体长短则要看周围朋友的劝慰了。
癔症患儿在幼儿时期会出现原始性的情感现象,比如大哭不止,手脚乱动,憋气,面色发财或发青,大小便失禁等。
年龄大一些的患儿就会出现烦躁、哭闹、冲动,拔头发、撕衣服,破坏东西,地上打滚以及手脚抽动等表现,发作时,面色会变得潮红,换气过度、出汗以及呼之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