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原文翻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翻译《晋灵公不君》原文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壬申,朝于武宫。
《晋灵公不君》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
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
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文言知识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
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
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
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
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晋灵公不君

8
译文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 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 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 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 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 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 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 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 “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 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 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 免掉罪名了。”
11
分析
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 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 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 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 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 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5、语言简明。
17
六、鉏麑人物性格分析 (1)忠君。“公患之,使 鉏麑贼之”。——杀赵盾 (2)有正义感、是非观。 “盛服将朝”,“不忘恭敬,民 之主也”。——不杀赵盾 (3)二者的矛盾,导致了悲 剧的结局。“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 如死也。”触槐而死。
3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 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 使富人载以过朝。赵盾/ 使富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 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 之。曰:“吾之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 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 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 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 赖之。又曰:‘衮职有缺,惟仲山甫补之。’能 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莫之继:之是指代进谏这件事,而非某人。 意思是;没有人能继续进谏。赵盾是正卿, 群臣之长,如果他进谏失败,其他人就不 用再进谏了。 三进:进三次。古汉语中缺乏量词,数词 直接放在动词前面,如:“三周华不注。” 溜:通假于霤,不是指屋檐,而是屋子正 中藻井处。之所以误解是因为《说文》 中藻井处。之所以误解是因为《说文》解 释霤为“屋水流也。”上古时期,房屋低 矮,为了采光,会在屋顶正中开天窗,成 为“窗”,而墙壁上的窗成为“牖”,下 雨时雨水就会从窗而流入。后世房屋不再 开天窗,只在中央制作藻井还保留着早期 的痕迹。
饿:不是一般的“饥饿”,而是因过渡饥饿而 委顿,如同患病。 病:与今天所言“生病”不同。上古时期先有 “疾”字,无论作名词还是动词都用它,春秋 时期出现“病”字,是和“疾”有明显区别的, 但并非如古人注解所谓病是疾加的意思。“病” 可以是受伤、饥饿或生病引起的,是一种状态, 表示困苦的意思。后来才逐渐承担了“疾”的 某种义项。 宦:从宀、臣会意,是作贵族的奴仆的意思, 先秦时期的奴隶分成许多种,多数是战俘转化 而来,从事耕种、驾车、喂养牲畜等低贱的劳 作,自由民也需要定期为贵族服役,“上入执 宫功”,是为奴仆而非奴隶。
2_晋灵公不君

二、古今词义异同 触槐而死 见灵辄饿 问其病
其右提弥明知之
将领 御者 御者 元帅 车右 车右
趋登 步——行——趋——走——奔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 礼也。”遂扶以下。 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嗾夫獒焉 嗾:名词用为动词 明搏而杀之 明:提弥明 之:獒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鬥且出。 鬥:格斗
斗:
盛酒器
量具
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初,宣子田于首山 田:(1)“田地”——(2)“田猎” 畋
晋灵公不君
《左传· 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灵:谥号。“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君:名词用为动词。 “今京不度。” “段不弟,故不言弟。”
厚斂以彫墻 [厚]敛:[加重]征税 彫:文饰、彩绘。“彫弓”。 或本作“雕”。 今归入“雕”。“雕梁画栋”。 雕:一种猛禽。 琱:雕刻。今归入“雕”。
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 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以示于朝:以(之)示于朝 对曰:子為正卿 正卿:春秋时诸侯国的最高执政大臣, 权力仅次於国君
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討賊,非子而谁? 反——返
宣子曰:乌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之:连词,主谓之间,取独。 詒:欺骗(本义)。通“貽”:给予。 伊:那个
晨往,寝门辟矣 辟——闢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盛,《经典释文》:“盛,音成,本或作成。”
麑退,叹而言曰 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触:撞——古今词义轻重不同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释译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躇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 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那么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那么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那么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那么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4S麝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麝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趋登〔22〕,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燹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白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白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克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注释】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②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③宰夫:国君的何师.腼〔er〕:煮,炖.熊躇〔fan〕:熊掌.④畚〔be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⑤载:同“戴〞,用头顶着.〔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8〕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至V.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9〕这两句诗出白〈〈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10〕赖:依靠.〔11〕这两句诗出白〈〈诗•大雅•杰民?.衮〔gu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12〕衮:指君位.〔13〕骤:屡次.〔14阚麝〔chuni〕:晋国力士.贼:刺杀.〔15〕辟:开着.〔16〕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8〕主:主人,*山.〔19〕饮〔yin〕:给人喝.〔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1〕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22〕趋登:快步上殿堂.〔23〕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24〕嗾〔sou〕:唤狗的声音.燹〔ao〕:猛犬.〔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26〕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27〕舍,住宿. 翳〔yi〕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8〕灵辄:人名,晋国人.〔29〕食〔si〕之:给他东西吃.〔30〕宦〔huan〕:给人当奴仆.〔31〕遗〔wei〕:送给.〔32〕箪〔dan〕:盛饭的圆筐.食:饭.〔33〕橐〔tuo〕: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34〕与:参加,介:甲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36〕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7〕竟:同“境〞. 贼:弑君的人,指赵穿.〔38〕乌呼:感慨词,同“呜呼〞,啊.〔39〕怀:眷恋.诒:同’贻〞,留下.伊,语气词.〔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那么.隐:隐讳, 不直写.〔41〕恶:指弑君的恶名,〔42〕逆:迎,公子黑臀:即晋成公,文公之子, 襄公之弟,名黑臀,〔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译文】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那么,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奉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奉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白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答复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屡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4&麝去刺杀赵盾.4&麝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4&麝退了出来,感慨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复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答复就退走了.赵盾白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心里思念祖国,反而给白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那么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由于史官的记事原那么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防止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乎,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节选自《左传》)【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
谥宣子。
②士季:晋大夫,名会。
③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子骤谏急切B.贼民之主,不忠刺杀C.宣子田于首山打猎D.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迎接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其故而患之其我之谓矣B.公嗾夫獒焉今近焉C.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问何故D.请以遗之置诸橐以与之7.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3分)A.①三进,及溜。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文言文《晋灵公不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灵公不君(1)。
厚敛以雕墙(2)。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
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
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锄麑贼之(14)。
晨往,寝门辟矣(15),盛服将朝(16)。
尚早,坐而假寐(17)。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24)。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
问之。
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31)。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
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05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准确全面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梳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在对比阅读感受《左传》叙述艺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章中赵盾形象的把握,感受他“忠君,敬业,爱民”的士大夫形象。
教学重点:在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体会良臣赵盾为何背负“弑君”罪名。
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在本文怎么鲜明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晋人秦人围郑”,勇敢的烛之武让我们感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超的谈话艺术的力量;“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又给我们还原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呢?下面大家再次在理解的基础上齐声诵读《晋灵公不君》,看看文中哪些内容是《春秋》中所没有提及的。
二、创设情境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难读的字把握也读的比较准确。
在《春秋》上只有一句话“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那文中多了哪些内容?
生:文中具体描写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
师:晋灵公不君中“君”指“君道”,那他不行君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厚敛雕墙——贪婪
弹人取乐——荒唐
滥杀厨师——残暴
敷衍士季——狡猾
谋害赵盾——昏庸
(师:前三项比较容易找出来。
晋灵公不君后“:”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如果仅仅是厚敛雕墙,弹人取乐,滥杀厨师,这能被原谅么?
师:文中士季引用是《诗经》里的话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师:士季又借用《诗经》的话:衮职有阙,惟中山甫补之。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
生: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中山甫能匡救君过;您能改正错误,那您的君位可以保全。
师:从上两句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感到如果仅仅是冒号后面的三项,晋灵公的荒淫行为可能会被容忍,但是他改过了么?
对士季的进谏,他态度上“三进及溜”,结果上“犹不改”来表明他的无心改过。
对赵盾的进谏,又是“患之”“伏甲,将攻之”“嗾夫獒”。
不仅不改还试图谋害赵盾。
小结:
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充分的判定,晋灵公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他的行为确实不合君道。
师:那文中借孔子的话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那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
总结一下:
骤谏灵公——忠君
盛服候朝——守职
救济饿民——养民
尊重史官——遵礼
三、设置有效问题,进行有效讨论
赵盾根本没有杀害晋灵公,但史官董狐竟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这是为什么?
太史董狐的理由: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的理由: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为法受恶。
惜也,越境乃免。
学生翻译。
(师补充:评判标准,礼,非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有效目标达成
《左传》继承了《春秋》这种用笔叙事的方法,称为“春秋笔法”。
积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
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例如“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弑:指赵盾以下犯上,不合礼。
直接称晋灵公的名夷皋,
学生讨论后发言,小结。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
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
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
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
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
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
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
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
“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
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
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五、有效课后辅导
重温学过的先秦历史散文或《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名篇名段,体会春秋笔法的运用情况,然后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厚敛雕墙(贪婪)弹人取乐(荒唐)滥杀厨师(残暴)敷衍士季(狡猾)谋害赵盾(昏庸)
古之良大夫
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候朝(守职)救济饿民(养民)尊重史官(遵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