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习 ——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共28页
自然地理实习学习心得3篇_实习心得体会_

自然地理实习学习心得3篇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下面是带来的自然地理实习学习,欢迎查看。
自然地理实习学习心得一:一、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二、实习内容1.简介: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
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
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
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
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
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1)石菊花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
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
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
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摘要:一、自然地理研学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二、自然地理研学的目标1.学习自然地理知识2.了解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三、自然地理研学的方法1.实地考察2.课堂讲解3.小组讨论与分享四、自然地理研学的内容1.地形地貌2.气候气象3.水资源4.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五、自然地理研学的实践案例1.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2.学生实地考察的案例分享3.自然地理研学对环保的贡献正文:自然地理研学是一种针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培养环保意识。
在自然地理研学中,学生将学习自然地理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并培养观察力和分析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然地理研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实地考察、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与分享。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聆听教师的深入讲解,并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自然地理研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现象,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景观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案例方面,我国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如五岳、三山、四大佛教名山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这些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地理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分享实地考察的经历,相互学习和成长。
总的来说,自然地理研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暑假综合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综合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报告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一次综合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探索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了解社会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我对本地区的地质、气候、人文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到了本地区的一个地质公园。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包括山峦、峡谷、溶洞等。
我们了解到,这些地理特征是由于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
在地质公园的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沿途观察了各种地质迹象,并学习了如何判断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的奇妙和壮丽,也加深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
接着,我们前往了一个农村社区,了解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在这个社区,我们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了交流,并参与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亲身体验到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
我们还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农业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食物的来之不易。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工业园区。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本地区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与企业的工程师们进行交流,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知识。
我还参观了一些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流水线。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以上的活动,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社区博物馆,了解了本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对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以及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增强了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地理学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_地理学自然学实习心得总结

对地理学也是很感兴趣的,在实习的时候实习,选的也是和地理有关的职位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理学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欢迎大家阅读。
实习的目的:人文地理学是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 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 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 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村落的选址布局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自然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实习。
本报告以我国某地区为例,总结自然资源调查实习的过程、成果及心得体会。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培养学生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实习地点:我国某地区四、实习内容1. 实习前期准备(1)收集实习地区的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自然资源状况;(2)学习自然资源调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 野外调查(1)实地考察实习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2)采集自然资源相关数据,如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度、水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储量等;(3)进行实地测量,如地形测量、土壤取样等。
3. 数据分析(1)整理野外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2)运用GIS、遥感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五、实习成果1. 获取实习地区自然资源调查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2. 学会运用GIS、遥感等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3. 提高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4.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实习心得体会1. 野外调查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体力、耐力和毅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2. 自然资源调查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 通过实习,我们对自然资源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的一天生活与自然资源

一天生活与自然资源——重庆市綦江县南州中学高2013级A组9班组长:周小汛组员:龙丽竹张天丽指导教师:李敏一.课题导入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资源,每一天的生活都与资源息息相关。
在我们所利用的资源中,自然资源无疑在其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衣、食、住、行是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而独立“运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最简单地说,从一天的早饭开始到一天的晚饭结束,自然资源都与我紧密的联系着,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她的存在。
几百万年来,从原始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刀耕火种”到生产全面信息化、机械化,从茫茫大海到浩瀚太空……。
人类学会生存的第一天就开始依赖于资源。
何为自然资源,广义的说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如今,尽管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作用依然显得十分的重要。
相信许多来自农村的同学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气候的不寻常变化使得家中的农作物一年一年的在减产,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取水的水井以及一些几十年从未断水的自然水池在渐渐的干涸等等。
我们的需求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也在一天一天的减少。
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终有一天我们会灭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的原因就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
我们不能把当前的忧虑当做空穴来风,不理不睬。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我们设计了“一天生活与自然资源”的这个课题,通过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乎其微但作用极大的事物来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进一步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二.小组分工根据每天小组给人员的生活情况不同,我们小组作出了如下安排:资料统计与汇总:周小汛具体行动与调查:龙丽竹张天丽我们计划设家庭和学校食堂两个调查地点,特别对于学校食堂,我们要对其加大调查力度和密度。
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然,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4. 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活动内容1. 活动地点:我国某著名自然保护区2. 活动时间:为期三天3. 活动流程:(1)第一天:抵达保护区,入住营地。
(2)第二天:参观保护区,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3)第三天:进行环保宣传,开展志愿者活动,清理垃圾,保护环境。
四、活动准备1. 组织者:学校团委、学生会2. 参与人员:全校学生3. 活动物资:帐篷、睡袋、食品、饮用水、垃圾袋等4. 安全保障:安排专业导游,配备救生员,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五、活动过程1. 第一天:抵达保护区,入住营地。
学生们乘坐大巴抵达保护区,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入住营地。
晚上,学生们围坐在篝火旁,相互交流,增进友谊。
2. 第二天:参观保护区,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了解了当地的植被、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各种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3. 第三天:进行环保宣传,开展志愿者活动,清理垃圾,保护环境。
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导游的指导下,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他们向当地居民、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宣传环保知识。
随后,学生们分组进行志愿者活动,清理垃圾,保护环境。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活动总结通过本次自然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2021年6月24日—2021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
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三、实习记录及分析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
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
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
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
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
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崂山花岗岩大都呈脉状沿节理或断裂方向贯入到新老各期花岗岩中。
属于喷出岩的有青山组的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纹岩、粗石岩等,分布在青岛市区和石老人等处。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