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合集下载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海洋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1. 小学英语进行海洋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1.1语言和海洋文化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

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

语言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人类历史海洋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海洋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海洋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

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来记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要用语言来描述,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等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语言可以记录海洋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它就像海洋文化的一面镜子,海洋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海洋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海洋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海洋文化的变化,同时海洋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海洋文化教学。

1.2学习语言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海洋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海洋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泛,因此没必要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的跨海洋文化交际能力上。

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以它为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海洋文化交际。

要进行跨海洋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海洋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是渗透文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有更多的引申义。

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汇的理解。

比如在教颜色单词时,我也会介绍各种颜色在英美国家的引申义.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如:(1) blue music 忧伤的音乐blue jokes下流笑话blue milk掺水的牛奶blue software 黄色软件blue jeans 牛仔服blue man穿制服的警察a blue book 社会名人录(2) 英语中的black在译成中文时并非所有时候都译成"黑",除了blackdress译作"青衣"外,还有black tea(红茶)、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

(3).red在中国是吉祥如意的颜色,但在英语中see the red light表示觉察到危险;(4).white白领white collar 相对的是蓝领blue collar。

再比如,教到星期的单词,我就向学生讲述了英语星期的起源,一个星期的7天,分别用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名字命名.这样孩子们既感到有趣,也降低了他们记单词的难度.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现状和有效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实现有效沟通。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文化渗透,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对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需要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即可,忽略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容易出现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缺乏对文化渗透的有效教学方法,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文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这导致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印象不深,难以在实际运用中发挥作用。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有效方法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挖掘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适当扩展。

例如,在讲解动物词汇时,可以介绍中西方对不同动物的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讲解节日时,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组织文化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他还说过,“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理解这些差异并丰富文化背景之时对学习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原则(一)、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都乐意去接受新知识,渴望学会阅读,在感知上带有很强的情感性。

因此,有插图的书、有趣的小故事、异国风俗的短文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余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文化理解是指对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学生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理解,并且能以一种比较得体的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

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分析和解释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及产生异同的原因。

(三)、实践性原则作为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这一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更是文化导入的要求。

因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掌握,但仅仅掌握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学习者还须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纵知识的力量去行动。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课中实施的具体方法(一)、從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现行标准下的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甚至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

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

英语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英语文化意识包括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习俗、礼仪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英语环境,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重要性、现状分析、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阐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意义和方法。

二、渗透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英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

三、现状分析当前,许多小学在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对英语文化的深入讲解;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教师自身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不够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具体实施方法1.教学内容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英语文化元素,如介绍西方节日、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英语文化。

2.教学方式创新化:采用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自我提升:教师自身应加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4.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意识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创新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的自我提升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外语教科书绝非仅是语言材料的堆积,外语教学也绝非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教师要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贴切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

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一、寓文化于学习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

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使用盘子和刀叉。

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教学4B Unit 9 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cup, cupboard, glass”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 Ling is from China. S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寓文化于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现状、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了解和适应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

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

三、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教师也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加强文化渗透。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对文化渗透的认识不足,认为英语教学只需要教授语言知识就够了。

其次,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

最后,由于教材和考试的压力,一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2.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英语国家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3.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英语角、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源自:新昌县澄潭镇中心小学沈嫣文化是人类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唯一能沉淀下来的人文精髓。

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魂。

一般来说,文化(culture)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大写“C”字母开头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正式文化”。

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

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另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小写“c”开头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普通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庆典等,它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是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普通文化和背景。

它不仅影响着跨国、跨文化交际的消息传递、交流和沟通,而且对人们能否快速、有效地学习语言,提高外语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了解、学习产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应用语言的习惯、思想意识。

学习、借鉴、吸取其精华,提高语用意识,避免中式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

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目的中要求“使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工具性要求我们坚持语言交际性原则,而其人文性则要求我们注意通过中西文化习俗的导入,端正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态度。

外民族文化不仅包含了通过表像即可理解的部分,同时还包括了因思维方式的不一致而无法从表面现象进行理解的部分,如我们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从问候语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并引导他们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2001年,我校开设英语课,使用PEP English 。

这套教材重视双向交流中西文化的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材选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本教材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给他们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语言的真正主人。

一、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英语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说打招呼吧,中国人见面很喜欢用“吃饭了吗?”来互相问候,而若你对英美国家人士说这话,他们很可能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加以说明。

如三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中有一句话“Bye, Miss White!”,此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 …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为称呼语用。

再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it’s a secre t.”,因为在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显得不礼貌。

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

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禁忌,我们才不至于陷入“虽能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境地。

教会学生讲话并不难,教会学生说话得体却不易。

说话得体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

二、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意识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

因此在教学法中,我们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的介绍。

在上《In a Pet Shop》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谈谈宠物。

接着我告诉学生,我们讨厌的猪、鼠等都可能是外国人的宠物。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宠物,学到了更多的动物的单词,而且感受到了西方人热爱动物的情感,同时增强了接近自然、保护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又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之犬”、“走狗”等,而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

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正确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思维文化是由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形成的文化。

例如love, 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这间。

只有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维英语交际”的不良习惯。

三、通过歌曲渗透文化意识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

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时,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呱呱,那儿汪汪,小鸡唧唧,老牛哞哞,猪仔噜噜,绕口令似的词,越来越快的节奏,同学们唱得、笑得气都喘不过来。

在教学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时,我先告诉学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只苍蝇,问学生老太太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她大概会死的。

果然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

随后,我让学生想办法救救她,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让老太太吃蜘蛛。

原来,接下去的歌词大意是:为捉蜘蛛吞下小鸟,为捉小鸟吞下猫咪,为捉猫咪吞下小狗,为捉小狗吞下山羊,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后,老太太死了。

当然,这是一首荒诞的歌,但其中体现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授了物物相克的生物链知识。

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四、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上有关水果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水果做水果色拉这一西方特色菜,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子,还了解了西方的饮食习惯。

在上《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西方人一般不直接拒绝,而是很婉转地说:“Yes,I’d love to, but not now.”但西方人并不是在任何事上都表现出婉转的,如在学习“Here’s your present. Open it and see.”这些句子时,我让学生收到礼物后立即打开,体验收以礼物时的惊喜,并表达谢意,而中国人则不习惯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

生活化的活动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与人交往。

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活动中提高了学习举,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也感受了英美文化的气息。

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的: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生活化的语言活动具体地诠释了源于生活水平、用于生活的语言教学原则。

五、通过主题活动渗透文化意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

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

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互相祝福。

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

西方有个Valentine’s Day(情人节),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忌讳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诉学生:在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人人可为此庆祝。

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

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此刻情人节的含义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

谈到鬼,我们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却深受孩子的喜欢。

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

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

鬼节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学生听后非常有兴趣。

六、通过各种渠道渗透文化意识除教材、录像、录音外,我还经常利用英美国家的地图、邮票、风景画、照片、明信片、钱币等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英美文化。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它可以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各种功能为一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特长,用图形、图像、动画、音乐语言等各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教学内容直观有趣,更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在上动物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利用麦当劳快餐店典型标识字母M与人物造型,引出《Old Macdonald》这首歌,向学生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西方农庄。

农庄中的动物悠然自得,并配上英语中的动物叫声:“quack, quack; chick, chick; oink oink;…”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浓郁的西方文化之中。

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学习与英美文化交融,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关系。

曾有位学者说过,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扎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交流,我们即要掌握外语,又要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充分展现交际功能。

教学中的文化资源开发,生成,利用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给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能从简单的语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种文化气息,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