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必学重点:什么是“情结”
第三章第三节

约拿情结与作品分析
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追 求健康的意志,一种朝向自我实现发展 的趋向,但是只有少数达到这个目标. 究竞什么阻止了人们达到高水平的健康 呢?
经常阻碍人们向自我实现发展的一种障 碍叫做约拿情结(Jonah comp1ex), 或者说是害怕最高成就.约拿情结的特 点是企图逃避命运,就像圣经中的约拿 试图逃避他的命运一样.这种约拿情结 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可看到,它表现为 对成功的惧怕,对达到最高成就的惧怕 以及在美好和理想面前产生的敬畏感.
卡夫卡《判决》——惧父: 几年以后我想起这件事还心有余悸,害怕 我父亲这个巨人几乎无缘无故地来终审 我,夜里把我从床上揪起来,推到阳台 上,我对他来说就成了这样一个没用的 东西. ——罗纳德海曼:《卡夫卡传》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厄勒克特拉情结 Electra Complex 是指女孩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父的一种 本能倾向. 例:张爱玲的《心经》——恋父情结
"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 一回,那珠泪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 罗帕.正是: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 我我怜卿!紫鹃在旁也不敢劝 " ——《红楼梦》第89回
东方的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的自 恋.这是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并 不排斥异性的爱,是一种带有痴情的自 我追求,自我欣赏和自我怜爱.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 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从广义讲, 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 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 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自卑感起源 于幼年时期由于无能,因而产生的不胜 任,痛苦的感觉.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 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人的某 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 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 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 欺人等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 结".
情结的分类

情结的分类
情结是指深藏在心中的感情,是没有被满足和充分表达出来的情感,它就像一个死结一样,隐藏在你的无意识当中。
心理学上的常见情结种类有以下几种:
1、自卑情结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当一
个人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但是,因为自卑会带来紧张和焦虑,所以他会采用补偿行为来获得内心的优越感。
2、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6岁
以前的男孩会在潜意识里把母亲当成自己的欲望对象。
长大以后,他
会通过寻找和母亲有相似特征的伴侣,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道德冲突。
3、恋父情结
女儿也会存在对父亲过度依恋,对母亲敌视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女性可能会对年长的男性或者地位高的男性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另
一方面,女性会排斥自己的母亲,对母亲表现出敌意。
这都是恋父情结的行为体现。
4、约拿情结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约拿情结的概念,意思是一个人会对成长
感到恐惧,从而回避有利于自身成长的行为。
5、弃婴情结
有些人很害怕被抛弃,内心缺少安全感,敏感多疑,在亲密关系中
很容易感到焦虑,这可能是弃婴情结在发挥作用。
弃婴情结的背后,
通常隐藏着一个不够幸福顺遂的童年,比如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寄养到其他地方,缺少父母的陪伴,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6、未完成情结
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或没有说出口的情感,我们总是会念念不忘,这都是未完成情结在作祟。
那些没有得到过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没有得到,其中还包含了我们强烈的爱恨。
情结的用法

情结的用法情结,是指一种情感上的执念或固化的心理状态,通常是由于某种经历或感受而形成的。
情结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驱使人前进,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人的心理负担,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情结的定义、形成、作用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结的定义情结是指一种执念或固化的心理状态,通常是由于某种经历或感受而形成的。
情结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情结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驱使人前进,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人的心理负担,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
情结通常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人的执着、固执、執念、偏见等。
情结形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某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受到的伤害、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情结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人的情感支持,如果情感支持得到了满足,情结就会加强;如果情感支持得不到满足,情结就会减弱或消失。
二、情结的形成情结的形成通常与人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情结形成的几种常见原因:1、经历对情结的影响。
人的经历对情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因为某些经历而形成了某种情结,例如,某人在童年时期遭受了欺负,导致他对于权威人物非常排斥,即形成了权威情结。
2、家庭背景对情结的影响。
家庭背景也是情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结形成。
例如,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同,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情结。
3、社会环境对情结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是情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某些社会事件、大众文化等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结形成。
三、情结的作用情结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驱使人前进,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人的心理负担,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
1、情结的积极作用。
情结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驱使人前进。
例如,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或人有情结,可能会努力追求和争取,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人格心理学 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0 \ 40)1、无意识(潜意识):主要是指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种族遗传得到的、不曾出现过的、被压抑的、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在人格中占有优势地位。
2、安娜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习惯性的一种带有潜意识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防止自我因挫折冲突引起焦虑的压力。
3、性敏感期:大约从三岁到六岁是性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
开始有了性别之分,产生有关自己父母的情绪冲突.4、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深处,其基本含意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5、阿德勒-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导致追求优越的方式也不同,他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生活风格。
6、阿德勒—机能自主:指成人的行为动机一旦由原初的生物性动机形成为现在的社会性动机,就具有自主支配行为的独立机能,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7、斯金纳—强化相依原理:斯金纳认为只要我们把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循序渐进的步骤,精确地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进,学习的过程总会达到成功。
8、马斯洛—自我实现:①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实现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2。
)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它往往被视为一种终极状态。
9、维特金-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
10、米歇尔—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关于自己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
“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对自我的认知发现。
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
”11、弗洛伊德—能量投注:能量或力必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使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12、弗洛伊德—神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
情结理论的名词解释

情结的产生源于个体过去经历的事件和内心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情结主要来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冲突和压抑经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家庭环境、亲子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挫折和创伤。这些经历会引发内心的冲突,个体会出现各种防御机制,将压抑的冲突转化为情结,进而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情结的产生机制复杂多样,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潜意识和自动化的特点。
情结理论的名词解释
情结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个体及其行为的解释。情结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他对个体内潜意识冲突的一种解释。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情结理论进行名词解释,分别是情结的定义、情结的产生机制以及情结的影响。
一、情结的定义
情结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或事件形成的强烈情感结构。它们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在个体内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结构。情结可以是积极的,如亲子情结、友谊情结等,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恐惧情结、负罪情结等。无论是积情结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抑对其行为和情感的影响。情结的产生机制复杂多样,而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了解情结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体验以及行为模式,对心理疾病和人际关系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情结的影响
情结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情结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个体内心深处的情结会在日常生活中被激活,导致个体对相关对象或事件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体验可能包括喜悦、恐惧、愤怒等。其次,情结会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个体对特定情结所代表的对象或事件会产生偏见、误解等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产生困扰和误导。最后,情结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情结的激发和引导,表现出与常规行为不一致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可能包括回避、逃避、依赖等。
什么是情结

什么是情结情结是某种情感、需求、冤屈或“不公平”等等所导致的心结,是为了让这种心结得到释情、释怀、“复仇”或宣泄的潜意识宿愿。
在日常生活中,它导致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与某些情感的执着;导致对它们的某种潜在偏见或者荒谬之见;导致对它们的一种难以自我觉察的潜意识操作。
——再把这一段用另外的语言表达一遍——情结是一种情感的执着;更是一种情感的“痉挛”与扭曲。
情感的执着或者扭曲,总要借助于某种思想和观念,借助于这些思想和观念的一种“错位”与乖谬。
情结是一个人欲望与道德约束之间的矛盾,冤屈以及“不公平”等等内心纠葛所产生的心结与“疙瘩”。
这些矛盾、心结与“疙瘩”,导致人的某种有意的行为,更导致人的某种潜意识宿愿。
它企图对自身的症结加以释怀、宣泄与解铃,更开展某种难以自我觉察的潜意识操作与作为。
如果把潜意识看成情结的微观机制或者微观单位,那么情结就是由潜意识所组成的一种宏观机体。
因此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情结是一种成系统、有组织的一系列的潜意识——潜意识集团。
这种潜意识集团,不仅具备某种核心(荣格)或“中枢”,而且它还是被组织(被创作)在个人的一段经历当中的。
作为这段经历的各个环节的本质,潜意识就潜藏在其中。
既然情结是用一段经历,把自己的本质“镶嵌”在其中的,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这段情结的释怀与宣泄,也是在对这段经历的某种模仿与重演的另一段经历当中来展开的;是在逐渐加深了解或者逐渐打开,各环节之潜意识,来实现的。
约瑟夫(1987 P29)说:“‘情意症结’(情结)是很复杂的一种情绪问题。
它主要是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
这些感觉和观念相互联系,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创伤产生出来。
”沈德灿(2005 P265)说:“情结是个人潜意识内的感情、思想------的丛集,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合体;它有自己的驱力,可以强而有力地控制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能干扰意志的意向,扰乱意识的过程。
定义情结时,对它或深重或浅薄的不同程度,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这往往使我们举棋不定。
荣格分析心理学之情结

看见情结的意义
对情结的分析和理解是为了揭示情结,使无意识的 情结暴露在意识的自我面前。意识的种种积极的“ 干预”可以某种程度地改变情结。在心灵成长中, 人们会不断地对自我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 而这种了解很大程度上基于对自己情结的了解。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否有效,可以用情结干扰所持 续的时间长短之变化来显示。如果某情结对意识的 干扰能够较快速地复原,以及情结力量的递减,干 扰持续时间的缩短表明情结的力量已经减小。
情结:不会消失,但可以绕开走
202X
谢谢您的观看指导!
THIS IS A ART TEMPLATE ,THE TEMPLATE DESIGN BY JERRY. THANK YOU WATCHING THIS ONE.
YOURE NAME
情结,事实上是“人格碎片”(personality fragments), 因为,它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
比如,当一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正是这一子系统在 发生作用。它是独立的、完整的,即意识不参与控制 的,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控制的。
B、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逐渐膨 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机会发作而表现为 我们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
委屈:受到了外界的打击、冤枉或者不理解等自 我感觉不公平的待遇
羞愧:小时候不觉得自己有人要、或被人接受;常 被拿来与兄弟姐妹、其他家族成员、邻居、同学 或朋友作比较;不觉得自己的感觉、意见,或是直 觉是有价值的;抚养者情绪长期低落,抱怨
情结的特点
A、情结:是独立的。情结的出现与消失,有着 它自身的规律,往往不受我们意识的支配,甚至 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自我。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 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 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
荣格的情结

荣格心理情结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
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
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
同时它与目前正在悄然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增加自我积极的能量、加深人们对人类心灵本质的理解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申荷永
情结概念(complex)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的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complex-indicators),不仅仅提供了心理世界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忠实道路”;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
在荣格看来,情结(complex)是一种心象与意念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
情结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存在,它可以与我们的整体心理系统保持联系,但也会分裂、脱离甚至是独立。
于是,情结的出现与消失,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往往不受我们意识的支配,甚至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自我。
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逐渐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机会发作而表现为我们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
一旦情结被触发而产生其作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伤心,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已经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完全被情结所占据与控制。
在这种意义上,情结类似于一种心理本能,触发后就按照它自身的固有规律来自动行事。
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也就会表现出由那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从临床的意义上来分析,情结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创伤性的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等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形成。
于是,若是一个人认同于自己的情结,那么往往也就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病症。
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例证。
弗洛伊德在其著名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中,所描述的口误、笔误、忘记熟人的姓名等日常生活现象,都可看做是情结的表现与作用。
但弗洛伊德开始所使用的术语是思想圈(circles of thought),1907年与荣格交流后改用情结。
许多荣格学者还以此为例来论述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影响。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名作“俄狄浦斯在回答斯芬克斯的谜语”(Oedipus solving the riddles of the Sphinx, 1808)荣格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
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的开始与表现。
这是荣格一位30岁的女病人作的画,表现了一种消极的母亲情结。
在这幅画中,黑色的蜘蛛所反映的正是病人消极的母亲情结,而象征病人自我意识的圆形亮色,被蜘蛛网住,遮掩了其光明,控制了其行动。
但是,就心理分析来说,其目的不是要让病人消除或根除其情结,而是通过觉察与理解,通过理解情结在自己心理与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它的触发与表现,来降低情结的消极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不能察觉与认识我们的情结,我们就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情结的控制与摆布。
而一旦当我们认识与理解了情结的存在及其意义,情结也就失去了影响与控制我们的能量。
尽管它们不会消失,但逐渐地会减少其消极的影响。
这好比被忽视的孩子总是要
/
通过哭闹来吸引大人的关注一样,若是大人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会变得安静,就不再需要通过大哭大闹的形式来表现他自己的存在。
(本文节选自《分析心理学》,申荷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