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美学--欧用生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作业及答案.(2010-2013)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作业及答案.(2010-2013)

201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4. 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学校办学水平。

委托有关机构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供全国学校免费下载使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

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努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

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均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随迁子女实行“全覆盖”。

把关爱留守学生纳入社会管理创新范畴,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残而不废,受得特别呵护。

五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六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切实防控义务教育学生辍学。

规范招生办法,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切实缓解部分大城市仍然存在的“择校热”问题。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与策略——以厦门市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例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与策略——以厦门市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例

近年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

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以厦门学习共同体为例,通过关注学习共同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价值多,确立平等的对话规则,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期重构新的教育生态文化产域。

摘要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建构策略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提出:“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基层教师的成长实践如何回应顶层的教育政策设计?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关注哪些问题?笔者结合厦门教师学习共同体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兴起的背景(一)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走“学习共同体”发展之路的理念来自于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下的“全美教师专业基准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89年研制了《教师专业化基准大纲》,从五个方面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标准,其中第五条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运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

教师被界定为“学习”的存在,期待教师发挥“学习共同体”一员的作用,同时触及教师专业领域的社会背景,明示促进教师同其他专家与家长的合作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1]美国教学与未来国家委员会(NCTAF)则在2005年6月推出《导入学习共同体》,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不是个体化,而是依托学习共同体。

[2]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呼吁:“把学校从一个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者的共同体。

”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运动,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第20卷第1期2008年1月教师教育研究T eacher Education R esea rch V o l 120,N o 11Jan 1,2008=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赵炳辉,熊 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教师课程意识属于社会职业意识范畴之一,是教师个体与群体基于职业实践,在其职业环境中通过履行专业职责而形成的关于课程规律的体认。

课程意识指导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映射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

课程意识的生成与提升,需要相应的实践环境。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 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905(2008)01-0003-05T eachers c Consci ousness of Curriculu m and Professional D evel op m entZ HAO B i n g -hu,i X I O NG M e i(School of Educati on Science ,N or t heast N ormal Universit y,Changchun ,J ilin ,130024,China)Abstrac t :T eachers c consc i ousness of curricu l u m is part o f the pro fess i ona l consc i ousness i n soc iety .It is the understand -i ng o f curr i culu m la w through t he perfo r mance o f professi onal duty by teachers based on t he ir pro fessiona l practi ce .Curr i c -u l u m consciousness gu i des teachers c curricu l u m prac tice and shi nes upon the ir professi onal deve l op m ent l eve.l T he for m a -ti on and pro m otion o f curr i cul um consc i ousness need appropr i a te practica l env iron m en t .K ey W ords :teacher ;curr i cul um consc i ousness ;pro fessiona l deve l op m ent[收稿日期]2007-10-25[作者简介]赵炳辉,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说课稿

第一单元外国美术名作巡礼第2课《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说课稿说教材:本课以欧洲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清晰脉络,展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这三个时期的杰出作品、画家与画派,同时对中世纪、17世纪、18世纪、20世纪的美术作品也给与简明扼要的介绍。

说学情:本节课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书籍查阅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与材料收集。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其对欧美美术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领会欧美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观念的联系。

能对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认识欧美美术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赏析和多角度体会美术作品。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美术,十九世纪欧洲美术三部分的欣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美术,十九世纪欧洲美术的概况及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世界艺术多元化的理解。

说教学重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美术,十九世纪欧洲美术时期的美术作品。

说教学难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美术,十九世纪欧洲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内涵。

说课前准备教师:搜集外国反映儿童生活或风景、静物绘画作品的印刷品、幻灯片、音像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学生:搜集教材中欧美美术作品资料。

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通过提问,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内容:十九世纪欧洲美术。

二、讲授新课(一)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学生收集的材料,分别欣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绘画。

(二)教师重点介绍凡高的艺术成就,启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不断进取和探索的精神,发展自己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按照时间的排列或部分的按照分类,共同欣赏。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PPT课件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PPT课件

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姆拉登与美学
-
4
第二章 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 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1、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3、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史上的看法 2、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 3、今天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
13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2、审美理想 3、审美趣味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2、共性
3、特殊性
第四节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文艺学:系统地研究文艺各种现象从而阐明其根本规律 及基本原理的科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部门。包括文艺理 论、文艺史、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比美学的研究对象更 明确具体。
-
7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二、审美三元:
1、对象:形式——意蕴——存在
2、主体: 快感——投入——行动
3、关系:静观——对话——境界
-
3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
1、纷繁复杂的人生现象(三个世界)
2、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审美三元)
第二节 审美的历史性
1、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
2、更能体现审美历史性的是人们对审美现象的思 考与认同的变化(两个位移)
第三节 审美学科的诞生
甚至将三者等同,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分离出来。

美学因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因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因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仁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2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需要在追求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一、直观美的运用从直观的美学因素看,教学中的美包括教师的仪态美、板书的形式美以及教学的环境美等方面。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同时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某种外部感情形象就是教师仪态美。

教师的仪态美有静态美和动态美两种表现形式。

静态美是指教师的着装服饰,教师的着装服饰往往是学生们私下议论的话题之一,因而我们要注意服饰是否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性,要作好学生的典范。

动态美是指我们在教学中举止大方、姿态自然、表情可亲可敬等所表现出的美。

板书是教学中的书面语言。

优秀的板书常具有结构美、线条美、文字美及色彩美等因素,在学生眼中它是一幅幅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图案,因而他们会如获珍宝似的将之珍藏起来,在复习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拿出来欣赏。

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板书,通过板书设计的形式,就可以从空间的布局、线条的组合、色彩的变化等角度,让学生从视觉渠道上找到审美的情趣。

教学环境是我们在审美的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会学生学会接纳和欣赏我们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积极审美的兴致,使之受到教学环境美的陶冶,心灵得以净化,长时期地获得审美所带来的不同切身体验。

二、表述美的运用教学中表述性的美育因素包括教师的语言美、教师活动的节奏美等方面。

教师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述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教师在语言锤炼的基础上注重语言表述的生动活泼,优美典雅,并且还不乏机智和幽默。

既神采飞扬,又耐人寻味,努力做到每一词每一字都闪烁着智慧和灵感的光环;二是语言的美。

语言的美是由教师的音高、音量、音速、音色等因素和谐地结合才能产生的。

(欧益生)课程标准与三维目标

(欧益生)课程标准与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 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 教科书) 。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 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 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 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 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 求。
四是按“主题分级”陈述标准,如化学、生 物、科学、地理、历史等。以化学为例,初中 化学分为四个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组 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每个主题又分几个亚主题,如“身边的化学物 质”又分为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溶液、金属 与金属矿物、日常生活中的化合物,然后在亚 主题下分别陈述内容标准。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因而 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 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目标的陈述要求的。尽管有 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学大纲中虽有一定的课程目标和 教学目的的要求,但其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运用了一些笼统、 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 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缺乏质和 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于实际 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结果势必导致考纲取代大 纲,教学大纲形同虚设。课程标准作为量度教育质量的一 个准绳,作为评价的依据,它首先就应该是具体明确、可 操作的。

立体美学,3-16岁少儿美育课程

立体美学,3-16岁少儿美育课程

立体美学,3-16岁少儿美育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美学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立体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美学教育理念,不仅仅强调美术表现形式的呈现,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的提升。

1. 立体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区别传统美学注重对艺术形式和技巧的传授,着重于绘画、雕塑等一些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立体美学则更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全面培养,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以此展现孩子们的个性和对美的追求。

2. 三维空间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立体美学注重通过立体的艺术创作来培养孩子对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这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雕塑、手工制作等课程,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从而培养出对三维空间的敏感感知能力。

3. 融入当代艺术和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孩子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立体美学的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绘画和雕塑,还会融入当代艺术的元素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4.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立体美学课程在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授课,注重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培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5. 3-16岁少儿美育课程的特点和目标立体美学针对3-16岁少儿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渐进式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美术造型能力,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6.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人们对美学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立体美学课程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立体美学课程将更加注重与科技的结合,将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到艺术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主题:课程美学∙欧用生教授一,课程美学跃上舞台先从二个例子谈起例一:有位听友强烈质疑国小某版本国语教科书中的一句话「秋天孵育红叶」,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合逻辑,甚至大力批评教科书审查的缺失.这例子在课程研究上有何意义例一「秋天孵育红叶」的隐喻被视为不合逻辑,正显示现在课程思维仍然是科学的,理性的,线性的,知识是「放在那儿」等著被发现的,而最有用的工具是科学.「孵育」是科学的概念,只能用於母鸡孵小鸡,秋天把枫叶烘红了,这种诗性的,感性的,情意的,想像的,创造的隐喻不仅被视为不科学的,不合逻辑的,而且是不能控制的,到底谁,又怎样才能控制「诗性智慧」例二:台北第一女中王姓护理老师要求学生拿著镜子画自己的外生殖器,并当成作业.人本教育基金会批评,这种教学不仅让家长和学生既紧张又尴尬,更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乃大声疾呼:停止这种课程与教学,否则要抗争到底.例二表示课程和教学是科学的,要遵循一定步骤,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存在著「底限」,教师心中都藏著一个雷达,侦测自己的行为,以免触犯底限.课程,教学为什麼有这麼多的绑谁被绑为什麼要被绑松谁的绑(一)课程语言(Huebner, 1966):科学语言,技术语言,政治语言,美学语言,伦理语言(二)Macdonald(1988):加强冥想的思考(三)Kesson (1999),Haggerson (2000):诗性智慧[poietic wisdom](四)Pinar, et. al.,(1995):课程是美学文本课程美学是什麼人言言殊,见解分歧.课程美学见解中,最欣赏的是Pinar等的看法.他们说:「理解课程为美学文本是把每一次看到的颜色都当作第一次,将颜色经验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教师的任务也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理解课程为美学文本,质疑日常的,传统的东西,要求我们从多元的观点审视知识,教学和学习,从深陷的知觉中爬出来,像第一次一样看它.」(Pinar, Reynolds, Slattery, Taubman, 1995, p. 605)(五)Slattery(1995):后现代课程后现代美学课程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突显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课程理论,与现在主流的封闭系统的课程论述迥然不同.封闭系统强调课程是由目标,内容,过程,产品等独立的元素组成的,他们形成线性的,因果的关系,课程系统要将各种不同的输入转变为稳定的输出,以维持系统的平衡(homeostasis),也就是使组织体在安定的状态中有维生的能力.(六)课程美学的功能就在将睡著的唤醒有关性教育的解秘,课程的开放系统,身体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女性的主体.课程美学要揭露答案中隐藏的问题,哲学家V. Schklovsky说:「我们周遭的都睡著了,艺术的功能就在将睡著的唤醒,如何将他们唤醒你要轻轻地摇动他,一直到他醒来.」(引自McDermott, Daspit, Dodd, 2004)Gough(1999)说:「作一个教师,我并不期待从平衡的系统中获得稳定的输出,但我会因学生觉醒真正的个人意义,获得惊奇而感到愉快.」(p.59)这正是课程美学的写照.二,创造美学时刻(一)综合时刻,完全时刻,诗情画意时刻,宁静时刻,放空时刻…1.知性,身体,精神,宇宙合一2.时间,地方,意义合一3.过去,现在,未来融合4.内在,外在一体5.天人合一(二)存有(being)时刻→美学自我(三)看,听,感觉,感动的新方式→艺术让无情的世界说话,唱歌,甚至跳舞(四)求知方式→增进思考,扩大理解.(五)社会,政治意义→艺术家是公共的知识分子(六)如何创造美学1.善用所有感官,知觉世界2.利用各种媒介,创造意义3.利用再现方式,表达经验4.加强想像,创造和好奇心5.充实美学素养或艺术智慧(七)五感课程1.视觉:引导看周围任何物件,可以引发感觉联想,桌上的多媒材都可以来创作.2.味觉:尝酸溜溜柠檬,眼睛都皱成眯眯眼!洋葱的辛辣味,就是要引起刺激!3.触觉:闭著眼睛仔细触摸自己脸的创作,这是很多人前所未有的新体验!4.嗅觉:闻一闻线香,它引起什麼感觉呢闻一闻醋,又有什麼感觉5.听觉:节奏强烈的音乐,让丽华老师和现场老师,随著音乐带领五觉,引发联想,都很high,随著音乐摆动肢体,开心得不得了!老师们好用心地埋头创作!(八)教学案例:桃园县文化国小张绣玲教师当数学遇上美学:三角形学习的可能性1.学习活动有四个:分组学习,肢体活动,表演艺术,绘画创作2.美感经验与三角形学习活动:三角形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做」与「感受」之美感经验.三角形学习活动都是将经验赋予形式成为公开内容的美感经验.三角形学习活动是实用的,情感的,和知性结合的美感经验.每一个三角形学习活动都有独特的目标,经验是持续的,生成的3.三角形学习活动与Eisner(1994)交相互动(transaction)个体与环境互动→ 产生经验→ 概念形成→ 外化使用表徵形式→ 构成环境质的一部分.4.美感经验的内涵活化概念 : 三角形的概念至少经过四到六次的不断应用.精炼感觉 : 学生必须藉由观察,注意,思考,讨论,聆听等方式,锻鍊视听触等感觉能力,也灵活运用他的心智.形式构思:以三角形概念为前提,思考分析情境中的条件,探求适切的表达内容.释放想像:将数学经验赋予不同的艺术形式,让想像力翱翔,捕捉理智呈现新内容.持续决定:不断地作出决定,调整想法,以达成最后的结果.传达情感:学生赋予三角形概念形式化,或多或少都是传达自己主观的经验.创造意义 : 将三角形的概念构成有意义的内容,带来内心的满足与成就.三,丰富美学课程今天课程的科学典范仍根深蒂固,主窄著课程语言和思维,其它典范,如美学,现象学,自传等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要从既定的框架中解放,放弃控制课程思想的现在的方法论,倾听新的世界,使技术的,科学的或政治的课程语言更有内容,而且更要关注一向被忽视的伦理的,美学的课程语言,以丰富课程的生命.(一)课程是即兴演奏爵士乐戏剧是看见自我的艺术,所有人都是演员,也是观众.惊奇CURRERE(二)课程是地下茎多元性逃逸路线ANDIN-BETWEEN(三)美学空间「加法」的教育改革「弹性时间」不见了改革至上主义四,教师的挑战——教师即艺术家爱儿童,爱知识革新,冒险,实验的精神教育的鉴赏与批判「可能性」和「生成性」(becoming)艺术的境遇,敏感性…(一)教师是陌生人探究式的,惊奇的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到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更注意到当地的仪式和习俗.看到没有意识的乡亲看不到的,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再那麼理所当然,过去不被质疑的成为可质疑的,隐藏的成为显著的.Greene (1973)(二)为何要当自己的陌生人为避免教师对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因熟悉而仪式化,呆板无生气,因循旧有课程难有创意教学,欧教授从课程美学的观点,鼓励教师以「陌生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提醒教师不要安於传统与现状;不要用熟悉的眼光,看自己的环境;更不要习於舒适的旧仪式,需思考是否含有不可预知的潜在课程;鼓励应勇於习惯於不稳定性,复杂性和变动性;探究式,惊奇的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注意学校社区的仪式和习俗;看到他人所看不到的课程契机;将过去的理所当然视为不理所当然;藉由「陌生人」的角色扮演赋予教学与课程的新生命,让教与学充满朝气与活力.(三)如何当自己的陌生人提出几项当陌生人的方法,包括:生成,创发,转型,超越,可能性,机会主义,逃避,危险性1.教师在熟悉和陌生之间游移,随时准备回家2.在家/离家,翘家后再随时准备回家(home un/home,let go/let in),例如跳脱自己习惯安全(一纲一本)的教学方式,改用自己不熟悉的教学方式(如一纲多本).3.勇於将最安全的地方视为最危险的地方,后现代学者主张要有勇气面对危险,勇於走异端,勇於发现新艺术,开拓新领域.例如:从一纲一本转为一纲多本即是另类的合理;如果教科书是home那何时un/home4.后结构主义者提出Skinning和 Un/skinning,Skin是一个疆界,教师可尝试变换不同的疆界,只要能变换疆界就是一种超越.教师应该勇於把学生Un/skinning,当然最后还是要回到原面目.5.position和dis/position:鼓励教师跳脱二元化的思考,将eitheror改为and,学校课程既可一纲一本,也可一纲多本,改成无纲无本也无不可.6.徜徉於游牧民族的乐趣:鼓励老师不要僵化於一定轨道,随时随地逐水草而居,教师要向下找寻地下茎,也同时要能寻找逃逸路线.7.鼓励教师尝试后结构主义的空间,如第三空间,游移(in-between)的空间,幽灵的空间,美学的空间,游戏的空间,叉路等,跳脱二元化,找出更多元化的空间.(四)应练习与陌生性共舞不拘泥扮演传统,尝试多元化角色,包括:1.教师像画家一样,化熟悉为新奇,每位学生是教师创造出来的艺术品.2.像现象学家一样,在黑暗中书写,看到白天看不见的现象.3.像后结构主义者一样,在熟悉与陌生间游移,看见新的希望,可能性与未来性.4.生存美学: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将自己塑造成艺术品.儒,释,禅,道,气,瑜珈,书法…副本:千山下的美好記憶仍在,但一回到工作崗位就開始瘋狂忙碌!有賴QQ聯繫了彼此,所以得知俊烈在詢問代購《課程美學》,因此我順著訂一本寄過去,因為資訊共享是種美好感覺,所以我把小段和李博士一起拉進信件群組我另外把推薦書目給大家參考:1.《課程美學》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13883(隨著課程研究典範的轉變,一種以「美學」為核心的課程概念,開始受到重視,強調課程應是一趟充滿著主動學習契機的「靈性旅程」,課程與教學不再是冰冷的知識與單向的傳遞,而是師生主體經驗的互通融貫與主動創作的歷程。

本書蒐羅14篇主題文章,對課程美學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介紹。

)2.《學校在窗外》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64201這一本書在台灣賣得很好,但這些年我壓根都不想看(我是不乖老師,有名的教授,我覺得太嚴肅了,哈!),結果昨天去上博班必修課(教育哲學研究方法論專題研究),當我提到去長春研討會發表學習共同體,他笑著說黃光雄教授請他寫再版序,他寫了一篇對學習共同體哲學觀的批判,我想你們也可以參考唷3.《從希望感模是論學頁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https:///ProdDetails.aspx?prodid=B000200149(這一本書認為要改善這個棘手的教育問題,唯有及早培養孩子在學業挫折上的調適與因應能力,才能幫助他們面對人生未來的挑戰,因此提出了「第三種選擇」的觀點,亦即建議教育工作者除了應「充實」(enrich)學生的多元學習經驗,並「加強」(enable)孩子的各項基本能力與學習表現外,更應強調「增能」(empower)孩子的心理動能,使他們有足夠的心理強度來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與挫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