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制度既相辅相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制度的概述传统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规范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婚姻、出生、成年、官员任命等。
传统礼仪制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1. 等级尊卑原则:传统礼仪制度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等级划分,从而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和谐。
2. 懂礼、遵礼原则:在传统礼仪制度中,人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的基本知识,还需遵循适用的土地和族群的习俗,以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人们通过了解和遵从相关礼仪,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3. 按孝尊老原则: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强调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来强化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这一原则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发挥作用,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概述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身份认定的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间的存续和维系,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势力和地位的继承符合世袭规则,并采取一系列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四、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1. 家族以家长为首: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者为首,家族成员需服从家族长者的命令和安排。
家族长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地位,对家族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起到调和和稳定作用。
2. 血缘亲属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从原始公社开始形成,发展到秦汉时期达到了相对完备的状态。
其中,周代的礼乐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礼仪制度主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特点:传统性、等级性和统合性。
传统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等级性则是指古代礼仪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其中最高的等级就是皇帝;统合性则是指古代礼仪制度是整个社会和家族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认同和依赖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种类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社会礼仪、宗教礼仪和宫廷礼仪。
其中,社会礼仪主要包括了婚丧嫁娶、宴席招待、朝觐路程等民间礼仪;宗教礼仪主要包括了祭祀、拜访庙宇等宗教仪式;宫廷礼仪则是古代中国专属于皇帝和宫廷官员的礼仪制度。
三、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表现出了多种文化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家族道德、崇尚孝道和强调礼仪法度等。
中国人民从古代就对传统文化就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尊重,古代的礼仪制度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古代的礼仪制度强调了家族和睦、亲情维系,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仪不仅体现出对于家族道德的尊重,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民始终崇尚孝道,礼仪制度中也强调了“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等道德准则。
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强调礼法,认为礼法是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保障。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体制和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
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源远流长,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
礼仪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交往和相处的方式,也是表现社会等级、尊卑关系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婚礼、葬礼和朝见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首先,婚礼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礼仪之一、婚姻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家族间的联姻关系,因此婚礼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事情。
婚礼的程序和流程十分繁琐,从订婚开始,到迎亲、拜天地、敬茶、交换嫁妆、宴席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定制。
例如,迎亲时,女方需展示自己的贞洁,无论是喜笑还是害羞都需要得体的表现;而男方则要展现其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要有着雍容大度的风度。
这些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婚礼作为一种重要仪式的庄严和肃穆。
其次,葬礼也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古代的葬礼分为数个环节,从出殡开始,到安葬、拜祭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有着详尽的礼仪规定。
出殡时,亲友需要穿着素服,头戴白巾,低声哭泣;而安葬时,亲友需要站在坟茔前燃烧纸钱以示哀悼。
葬礼所遵循的规矩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属和亲友的哀伤和悲痛,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最后,朝见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朝见指的是臣子等下属向皇帝等上级官员行礼的形式。
朝见分为三等,上朝、躬望和进呈。
上朝是指臣子去皇帝面前行礼并进谏,是最高级别的朝见形式;躬望是指低级官员对上级官员行礼,表示尊敬和仰慕;进呈是臣子向皇帝献上礼品和奏章,以表达忠诚和效忠。
朝见礼仪规定着每一个官员的举止和礼节,严肃而庄重,展现了天子权威和官吏服从的关系。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婚礼、葬礼和朝见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伦关系和社会等级的认可和规定,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仪式、庄重和尊重的追求。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贯穿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1.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划分等级,礼仪规定了每个等级的人应该如何行为、服饰、言谈举止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重他人的地位。
2.正式规范: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庄重正式,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中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程序,如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强调仪态:古代中国礼仪制度非常注重个人的仪态,人们应该保持端正的姿态,行走、坐姿、站姿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以示尊重他人和展示个人修养。
4.注重家庭与社会关系: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规定了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准则,传承了家族和社会的尊严和传统。
5.强调谦逊和尊重: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中,人们被要求保持谦逊和尊重,对上级、长辈或贵宾应表示恭敬和尊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长者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礼仪制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礼仪之邦的概念,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团结人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礼仪制度的发展背景1. 礼仪之邦的起源:礼仪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特点,源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礼仪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团结的象征。
2. 孔子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倡导者和奠基人。
他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传统。
二、重要的礼仪制度1. 家庭礼仪:中国古代强调家庭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家庭礼仪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传统是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核心。
2.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聚会的形式,也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机会。
参与者需要遵守一系列规范,如就座次序、礼仪仪式和饮食规矩等。
3. 官场礼仪:官场礼仪是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官员们需要遵守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并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三、礼仪制度的社会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制度帮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保持公平、公正和尊重,从而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发生。
2. 展现身份和地位:礼仪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人们能够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增强社会的等级感。
3. 塑造社会道德:礼仪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约束个人行为和言论,礼仪制度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价值的传承。
4. 增进社交交流:礼仪制度提供了一种规范的社交交流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遵循礼仪规则,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
四、现代社会对礼仪制度的思考1. 传承优良传统: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但礼仪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几个重要方面的详细介绍。
1.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交往的目的。
其中“礼”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包括祭祀、朝见、婚丧等方面的礼节;“乐”则是指配乐,即在礼仪场合中使用的音乐。
礼乐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上层社会交际场合中必须遵循的规范。
2.封禅仪式: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称为“禅”。
封禅仪式是古代国家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它的目的是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五礼:五礼是形成于西周的一种礼仪制度,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礼是祭祀之礼,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等方面的礼仪;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包括葬礼等;军礼是军事礼仪,包括检阅军队、部队出征等方面的礼仪;宾礼是宾客之礼,包括外交接待、迎来送往等方面的礼仪;嘉礼是饮宴婚冠之礼,包括宴席、婚礼等方面的礼仪。
4.生活礼仪:生活礼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诞生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人礼、结婚礼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祝福新生婴儿、庆祝成年、维护家庭和谐等方面。
5.婚姻六礼: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些步骤分别在婚姻缔结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提亲、问名、定亲、送聘礼、商议婚期和迎亲等环节。
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简要介绍,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了婚嫁礼仪、丧葬礼仪、君臣礼仪、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尊卑秩序、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详细说明。
1.婚嫁礼仪: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十分繁琐,往往需要数月的准备。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正式婚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在聘礼阶段,男方需要派人送礼物给女方家庭,以表示求婚的诚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正式婚礼上,男方要骑马迎娶新娘,然后进行拜堂、交杯酒、进门等一系列仪式。
最后,在婚宴上,双方亲友相聚,共同祝贺新婚之喜。
2.丧葬礼仪: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
一般来说,丧事分为三个阶段:吊丧、入殓和安葬。
在吊丧阶段,亲友们会送上祭品和慰问;入殓阶段,将逝者安放在棺材里,进行祭祀告别的仪式;安葬阶段,则是将棺材埋葬在坟墓中,并进行祭奠仪式。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丧葬期限、服丧制度等具体规定,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3.君臣礼仪:中国古代的君臣礼仪非常重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古代,君主必须接受群臣的朝拜,并进行一系列的礼数。
朝拜时,臣子需行跪拜礼,君主则行鞠躬示意礼。
在宴会和会议上,君臣之间也有严格的座次和礼仪要求,以保持清晰的尊卑秩序。
君臣礼仪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威望,确立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
4.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宴会是展示主人身份、交流感情以及拉近人际关系的场所。
宴会通常会有主宾之分,主人扮演着引导、照顾和招待客人的角色,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
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促膝长谈、寄托情感的场景是宴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主人还需要合理安排菜肴、饮酒仪式等,以示尊重和款待客人。
5.朝廷礼仪:朝廷礼仪是古代中国最为繁琐的礼仪之一,主要体现在皇帝的活动和仪式中。
例如,朝会时群臣要依照君臣礼仪的规定,按照座次前进并拜见皇帝。
皇帝与群臣进行揖让、进拜等一系列礼仪,以展示皇权和官员的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礼仪绪论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
另有祖宗的加入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
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
礼仪著作:周礼。
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
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
仪礼。
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的有关士礼的记录。
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
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
礼记。
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
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
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
吉礼:祭天圜丘祀天。
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
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尸”后来用牌位代替。
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
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
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
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
大雩:求雨仪式。
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
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
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
东汉正式定格。
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
吉礼:祭地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
水代表山川。
瘗埋。
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
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
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
社稷:初为土神与谷神,唐之后固定下来用五色土祭祀。
吉礼:宗庙天子七,三昭三穆;诸侯五,二昭二穆;大夫三,士一。
在七庙之外的祖宗,平时不复取出牌位,在合祀时方取出。
有“尸”的参加。
春夏秋冬、加上腊祭共五次。
三年丧满,迁出一位神主,此时合祀。
汉明帝后,独立的寺庙改为同堂异室。
士大夫:只有小宗可以立庙。
宗子之外的支子,不能立庙,只能助祭。
庶子若无爵位,望墓而祭。
宗子可以祭祀早夭者、无后者,庶子不可。
吉礼:其他先王:始于秦始皇,隋代成常祀。
至圣先师:孔子、颜回。
始于汉高祖。
籍田:天子亲自耕地,重农之意。
祀蚕:皇后祭祀织神蚕神。
享先医:医学。
五祀:春祀户,夏祀灶,六月中祀中室,秋祀门,冬祀行。
高禖:求子。
傩:祛除疾病。
蜡腊:祀拜神、先祖。
后混为一谈。
嘉礼:飨燕饮食飨燕礼。
飨礼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于太庙举行,用于明礼仪而不在吃喝。
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吃喝。
秦汉后混为一谈。
详见P141.饮食礼。
专指宗族的筵席礼仪,不是日常吃喝。
分为两种:逢祭而宴,逢时而宴。
嘉礼:婚礼名词来源:男方到女家亲迎完婚在黄昏时分发展:(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单偶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西周,伦理道德规范日益完备,逐渐形成了相应婚礼制度正式使用:西汉,王莽嫁女于平帝婚娶仪制:宋太平兴国七年《朱子家礼》:纳采、纳币(征)、亲迎明洪武时皇帝大婚晋时方才六礼具备士人娶婚之礼:五雁六礼纳采:求婚与同意求婚之礼,以雁为贽礼问名:询问女子姓名之礼,以雁为贽礼纳吉:得吉卜而纳之,以雁为礼,女家以礼相待纳征:纳币(帛)作为婚姻之证,正式订婚之礼,征订婚礼物(玄请期:请婚姻之期,以雁为礼亲迎: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之礼男家设同牢于门外,设馔于房中新郎:上服、墨车(从车两辆);父用酒申告其子新娘:母送马车,披“景衣”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次日清晨拜见舅姑之礼婚娶年龄:《礼经》男30 女20 后世:男20 女15纳征:礼物30种,有象征意义(东汉)民间婚礼婚事程序:通婚书、答婚书、女方受函义、成礼夜祭先灵、女家铺设帐仪、同牢盘合卺杯、贺慰家父母亲迎前:男家置青布帐幔(百子帐青庐)亲迎时:“下婿”;梳妆打扮;告诫之辞;乘上宪车、障车;交拜之礼,同心结亲迎后:坐床、撒帐、合髻、合卺、闹房思考与延伸中国古代繁琐婚礼的意义1)扩大同一亲族,繁衍后代,使得家族绵延不绝2)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全部伦理规范和礼仪制度的基础3)加强家族认同感,增强家族稳定性4)显示家族地位以及门第显赫5)助于组建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秩序特点。
1)家族意志起主导作用——家族认同2)聘礼增加婚姻的可信度及约束力3)忽视独立人格与个人感情4)繁琐,体现民间文化价值理念婚礼反映了古人的家族观念影响。
1)造成中国古代社会从上到下形成完整的社会秩序,从国家到家族内部等级分明,礼制规范,秩序森严。
2)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家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形成以家族意志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进而以国家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3)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负担,形成不良风气4)限制人的独立人格与自主性嘉礼:冠笄礼冠礼。
男子20岁成人礼。
在仪式上加三冠:黑布冠,白鹿皮,赤黑细麻布之冠。
仪式之后取字。
仅有君王,父祖可以直呼男子本名,其余一律称字。
笄礼。
女子15岁许嫁时的礼节。
结发加笄,表示今后以成人相待,区别于幼儿的发型。
明代废止。
嘉礼:射礼大射:天子、诸侯选择祭祀人选时的礼仪。
宾射:天子接见来访诸侯的礼节。
燕射:平时休息娱乐的礼节。
乡射:地方为选拔人才所做礼节。
《后汉书·明帝纪》初录大射。
投壶之礼:怀疑由射礼演变而来,因为地方不够大才衍生出来。
也有一定的规则,罚酒等。
嘉礼:乡饮酒礼选拔贤能;敬老尊长;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卿大夫款待国内贤人。
嘉礼:养老优老之礼包括贵族老者“国老”,平民老者“庶老”,为国捐躯者家属“死政者之老”。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官吏中较老者)与众老。
有法律规定的优待条件。
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西汉《二年律令》嘉礼:帝王礼节即位改元。
西周前841年,共和元年。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
明代之后,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朝礼:办理政务的礼仪。
群臣天未明时触发,等待皇帝到来,在清晨开始。
大臣跪拜行礼,皇帝回礼,开始说正事。
朝贺:有别于常朝之大朝礼。
千秋万寿节:皇帝生日。
后与朝贺相同。
宾礼:朝觐之礼用意: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次数:京畿诸侯一年四次,远方按由近到远,1-6年一次。
实际5年一次。
周代朝觐在尚书,诗经,春秋中多有记录。
后周时萧察入朝,始定为礼仪。
宾礼:会同礼用意:天子个别接见一方,或同时接见多方诸侯礼节。
地点:礼经记载,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内容:告宗庙,山川,社稷;天子与诸侯行礼,诸侯享币与玉;北面盟誓(侯马盟书,晋国诸侯盟书)祭日月、丘陵、川水,山。
宾礼:其他诸侯入京述职。
西汉礼节完备然礼经不录;唐代开元录详述;宋代反向金朝行礼。
相见礼。
礼经:士相见送雉鸡,下大夫送大雁,上大夫送羔羊。
各有讲法。
宋代之前没有相见礼。
军礼:征战之礼祭天、祭地、告庙(祖宗)。
祭军旗,称祃祭。
以牲畜血涂在大旗之上。
大旗又称牙旗,也有“建牙”“衅牙”之礼。
唐宋后又有祭祀兵器之礼。
祭道路。
封土堆,用酒洒过车轮、前挡板后饮下,将土堆踏过,表一马平川。
开元后消失。
誓师:天子将斧钺交给大将,授以军权。
军中刑赏: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泉墓。
凯旋:大臣或皇帝出城迎接,告祖先,招降。
露布:献捷的书文,隋之后有宣露布之礼。
饮至与论功行赏:宴请将军,封赏。
师不功:战败。
国君着丧服,大哭。
又称军有忧。
军礼:其他校阅之礼:初见《礼记·月令》。
初为阅兵操练性质;北魏文成帝之后,有对抗性演习。
田猎之礼: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也即打猎。
为田除害;供给祭祀;军事训练;打来吃饭。
骚扰百姓。
马政:管马匹饲养。
《相马经》《铜马相法》为成果。
凶礼:丧礼丧礼——丧葬之礼,丧是哀悼、殡葬死者的礼仪,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仪式形式不同,等级分明:依地位高低、身分尊卑、财产多寡《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殡葬礼仪——举办丧事、吊唁祭奠第一天:初终、复、殓、命赴(讣)、吊唁致襚、铭旌、沐浴、饭含裘设冒、设重设燎、小殓、大殓、成服、朝夕哭奠、筮宅卜日、既夕哭、迁柩、发引、下葬、反哭改为吉礼:虞祭、卒哭、fu 、小祥、大祥、dan祭丧服制度——依照亲疏关系决定服饰、居丧时间、生活起居规范斩衰:最重,适用对象最亲近。
严格的生活规范,粗麻。
居丧三年齐衰:分为四等——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大功:丧期九月,初丧三餐不时,丧前恶衣疏食,三月后起居正常小功:丧期五月缌麻:初丧一两餐不食,三月丧期,不饮酒食肉凶礼:埋葬制度春秋中期:土丘坟。
坟头越高越显赫。
战国方台,后世改回圆堆。
墓室:分为堂与室。
堂放祭品,室放棺材。
墓地建筑。
寝:在其上建立供死者灵魂活动的小屋。
平山中山王墓出土《兆城图》明确表示有寝。
祠堂:祭祀死者之用。
后不在墓地建造。
墓碑:原为安放棺木的器具,西汉末年出现竖立碑。
石雕群:翁仲与石像生。
葬具棺:分为四层。
椁:在棺外表再套一层。
棺和椁之间放随葬品。
随葬品初,人们多用人殉,贵重品随葬,盗墓成风。
明器:有象征意义而无使用的随葬品。
思考与延伸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意义:1)包含了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又包含了社会等级和秩序,最后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2)在人们心里起暗示作用,促进形成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有明显的等级和价值差别,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3)增强以父系为主轴的家族认同感4)宗教根源,灵魂崇拜影响。
1)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对生命的敬畏2)死板僵化流于形式,社会缺少人情3)对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负担(重葬、三年居丧)4)形成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家族观念,一方面注重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而且使得社会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等级森严,使得重男轻女等不平等思想风行凶礼:荒自然灾害后颁布的救灾政令。
初见《礼记·曲礼》。
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几,省礼,杀哀,蕃乐,多婚,索鬼神,除盗贼。
凶礼:其他札礼:疫病蔓延之后的处理。
多赠棺木与丧葬钱;后世出现漏泽园,用官方土地埋葬死者。
灾礼:天地异动,重大灾变之礼。
与荒礼基本相似,典例如“救日礼”“救月礼”。
襘礼、恤礼:诸侯被外族入侵,天子与诸侯的救助之礼。
仅见于周礼。
问疾礼:探望病人的禁忌等礼仪。
一些规律1.天地、宗族、君王三者相统一。
礼仪制度处理的是人与天、人与祖先,人与君王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往往有实际政治作用的礼仪向宗族与君王倾斜。
2.绝大部分以中古(周)制为主。
礼仪多以记录周代礼节的《仪礼》《周礼》《礼经》为基准,之后有一些小的变动。
但大体的基调已经被周礼所奠定了。
3.等级严密,规定周详。
对于不同等级、不同性别、不同岗位的人群都有自成一套的礼仪体系进行指导,而且贯穿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催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