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朝和周朝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最终在封建帝制的社会中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礼仪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宗庙祭祀礼仪。
宗庙祭祀是古代王朝维系社会秩序和统治的重要仪式。
周朝时的宗庙祭祀,就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周天子所主持的,以祭祀天地和祖宗为主要内容。
这些祭祀活动注重礼仪规范,包括礼节的整齐划一、礼物的规格标准等,体现了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是封建宗庙祭祀礼仪。
除了国家的宗庙祭祀,封建社会中各级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宗庙祭祀仪式,来维系统治的合法性和祖先的荣耀。
这些祭祀活动同样注重仪式的庄重和规范。
再次是朝廷礼仪。
在古代中国,朝廷礼仪是统治者展示威望和权威的重要手段。
朝廷礼仪分为内朝和外朝,内朝是统治者和朝廷官员的内部礼仪,外朝是对外官员和使节的礼仪待遇。
这些礼仪规定了朝廷官员的服饰、礼仪动作以及宴会规格等,尤其注重各级官员的等级和称谓。
再次是婚嫁礼仪。
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非常重要,关系到家族和社会的团结和和谐。
婚嫁礼仪包括准备婚嫁的仪式、婚礼的进行和结婚后的各种礼仪,如过门、拜堂、交杯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此外还有丧葬礼仪。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丧葬礼仪,认为死者的安葬和后事处理对于家族的荣誉和祖先的安宁都非常重要。
丧葬礼仪包括为死者举行祭祀、入殓、告别仪式、火化和下葬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仪式。
另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礼仪制度,如宴会礼仪、交际礼仪、祭祀战神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讲究规矩和尊重传统的价值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是人们崇尚礼仪的表现,也是统治者维系秩序和统治的手段。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帝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这些独特的传统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构成了国家的文化底蕴,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婚姻仪式、饮食习惯、祭祀活动与着装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一、婚姻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凝聚了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与祝福。
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族关系,因此婚礼的程序非常繁琐。
通常,婚礼会分为三个环节:订婚、迎亲和婚礼仪式。
在订婚环节中,双方家族代表互赠礼物,以示许诺和尊重。
而迎亲环节则是新郎一家前去新娘家接亲,一路上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与刁难。
最后,举行婚礼仪式,这是一个集中展示家族荣耀和社会地位的场合,各种礼仪要求和习俗都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新娘要穿着红色嫁衣,寓意幸福与吉祥。
而新郎和新娘还要行拜帖礼,向双方家长行四拜。
这是古代中国婚礼的基本程序,通过这些庄重而庄重的仪式,人们表达了对家庭幸福和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二、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古代的中国,饮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行为。
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和、色香味形俱佳的原则。
在用餐时,古代人们将食物的摆设、用具的使用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视为重要的事项。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摆放不同的菜肴和酒类。
并且,人们在用餐时还要注意礼仪,如用筷子夹菜时要避免碰到对方的筷子,用酒杯敬酒时要用右手捧起,表示尊重。
这些细节上的讲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礼仪风范。
三、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就存在,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既是人们对神明和祖先的崇敬,也是一种仪式和礼仪。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宗庙祭祀、家族祭祀和个人祭祀等。
在宗庙祭祀中,国家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丰年和国泰民安。
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 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 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 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 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 部类。
吉礼
简介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 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 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 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 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 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 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 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 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 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 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 拜扫、寒食拜扫。”
宾礼
意义:1.西周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 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2. 上古朝聘之礼。3.谓以上宾之礼相待。 4.引申为敬重。 探源 (1)指古代五礼之一,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宾礼亲 邦国。”,其宾礼分八种。(2)指以宾礼相待。陆机《辩亡论上》:“宾礼名贤,而张 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 详细解释 1. 上古朝聘之礼。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 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孙诒让 正义:“谓制朝聘 之礼,使诸侯亲附,王亦使诸侯自相亲附也。” 2. 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元 韩奕 《齐天乐· 寿内》词:“白头尚举齐眉案,相敬未忘宾礼。” 清 昭连 《啸亭杂录· 何温顺公》:“上欲藉其军力,乃延置至 兴京 ,款以宾礼,而以公主妻 之。”参见“ 五礼 ”。 3. 谓以上宾之礼相待。 《国语· 周语下》:“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 晋 陆机 《辨亡论上》:“宾 礼名贤,而 张昭 为之雄;交御豪俊,而 周瑜 为之杰。” 4. 引申为敬重。 《汉书· 晁错传》:“宾礼长老,爱恤少孤。”《晋书· 江灌传》:“顷之, 简文 帝 又以为抚军司马,甚相宾礼。”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 幽怪一· 狐仙谈历代丽人》: “﹝ 北齐文宣李皇后﹞天性淑惠,为文宣帝所宾礼。”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1.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划分等级,礼仪规定了每个等级的人应该如何行为、服饰、言谈举止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重他人的地位。
2.正式规范: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庄重正式,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中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程序,如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强调仪态:古代中国礼仪制度非常注重个人的仪态,人们应该保持端正的姿态,行走、坐姿、站姿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以示尊重他人和展示个人修养。
4.注重家庭与社会关系: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规定了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准则,传承了家族和社会的尊严和传统。
5.强调谦逊和尊重: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中,人们被要求保持谦逊和尊重,对上级、长辈或贵宾应表示恭敬和尊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长者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几个重要方面的详细介绍。
1.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交往的目的。
其中“礼”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包括祭祀、朝见、婚丧等方面的礼节;“乐”则是指配乐,即在礼仪场合中使用的音乐。
礼乐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上层社会交际场合中必须遵循的规范。
2.封禅仪式: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称为“禅”。
封禅仪式是古代国家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它的目的是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五礼:五礼是形成于西周的一种礼仪制度,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礼是祭祀之礼,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等方面的礼仪;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包括葬礼等;军礼是军事礼仪,包括检阅军队、部队出征等方面的礼仪;宾礼是宾客之礼,包括外交接待、迎来送往等方面的礼仪;嘉礼是饮宴婚冠之礼,包括宴席、婚礼等方面的礼仪。
4.生活礼仪:生活礼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诞生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人礼、结婚礼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祝福新生婴儿、庆祝成年、维护家庭和谐等方面。
5.婚姻六礼: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些步骤分别在婚姻缔结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提亲、问名、定亲、送聘礼、商议婚期和迎亲等环节。
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简要介绍,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了婚嫁礼仪、丧葬礼仪、君臣礼仪、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尊卑秩序、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详细说明。
1.婚嫁礼仪: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十分繁琐,往往需要数月的准备。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正式婚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在聘礼阶段,男方需要派人送礼物给女方家庭,以表示求婚的诚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正式婚礼上,男方要骑马迎娶新娘,然后进行拜堂、交杯酒、进门等一系列仪式。
最后,在婚宴上,双方亲友相聚,共同祝贺新婚之喜。
2.丧葬礼仪: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
一般来说,丧事分为三个阶段:吊丧、入殓和安葬。
在吊丧阶段,亲友们会送上祭品和慰问;入殓阶段,将逝者安放在棺材里,进行祭祀告别的仪式;安葬阶段,则是将棺材埋葬在坟墓中,并进行祭奠仪式。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丧葬期限、服丧制度等具体规定,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3.君臣礼仪:中国古代的君臣礼仪非常重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古代,君主必须接受群臣的朝拜,并进行一系列的礼数。
朝拜时,臣子需行跪拜礼,君主则行鞠躬示意礼。
在宴会和会议上,君臣之间也有严格的座次和礼仪要求,以保持清晰的尊卑秩序。
君臣礼仪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威望,确立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
4.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宴会是展示主人身份、交流感情以及拉近人际关系的场所。
宴会通常会有主宾之分,主人扮演着引导、照顾和招待客人的角色,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
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促膝长谈、寄托情感的场景是宴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主人还需要合理安排菜肴、饮酒仪式等,以示尊重和款待客人。
5.朝廷礼仪:朝廷礼仪是古代中国最为繁琐的礼仪之一,主要体现在皇帝的活动和仪式中。
例如,朝会时群臣要依照君臣礼仪的规定,按照座次前进并拜见皇帝。
皇帝与群臣进行揖让、进拜等一系列礼仪,以展示皇权和官员的忠诚。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制要求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礼制要求律己: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
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
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
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平等: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
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
不可以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中国古代礼制的分类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日月
日坛(大明)——春分——东方
月坛(夜明)——秋分——西方
《通典.礼四.朝日夕月》:“凡祭日月,岁有 四焉。迎气之时,祭于东郊,祭月于西郊, 一也.”
⑥星辰
五星:东-岁星 南-荧惑 西-太白 北-辰星 中-镇星
东方苍龙 北方玄武 西方白虎 南方朱雀
2、祭地
时间:夏至之日 地点:国都北郊水泽之中 的方丘
《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梁 父)。”
(4)社稷
《周礼·春官·小宗伯》: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
宗庙。”
社是土神,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
稷是谷神,厉山氏之子名农
3、宗庙祭祀 (1)宗庙——祖先亡灵寄居之所。 (2)周人宗庙制度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通典·礼》:“自伏 牺以来,五礼始彰,尧 舜之时,五礼咸备。”
二、礼书 1、《周礼》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
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 汉末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清孙诒让作《周礼正义》八十六卷 2、《仪礼》 又称《士礼》 汉末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 清代胡培翚《仪礼正义》四十卷。 3、《礼记》 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汉末郑玄注、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六十一卷
③明堂 《礼记·月令》:“是月也,大飨 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④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东汉永平二年确立标准: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祭赤黄
帝后土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第一节 礼学与礼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第三节 礼的要素
第一节 礼学与礼书
一、礼仪的起源
《荀子·礼论》:“礼 有三本”,“天地者生 之本”,“先祖者类之 本礼之初,始诸饮食,其 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 致其敬于鬼神。”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文中子》:子谓窦威曰:“既冠读冠礼,将婚读 婚礼,居丧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朝廷读宾礼,军 旅读军礼,故君子终身不违礼。”窦威曰:“仲尼 言不学礼无以立,此之谓乎。”
五礼
吉礼:天神、地祗、人鬼
嘉礼:婚礼、冠礼、射礼、飨燕礼 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 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 凶礼:荒礼、吊礼、 禬 禮 、 恤 禮 、丧 礼
谶纬之书风行出现“六天”之说 紫薇宫——北辰(耀瑰宝、太一) 太微宫——五方天帝(五帝)——感应帝 如尧—赤帝 舜—黄帝 禹—白帝 汤—黑帝
周文王—苍帝
(2)祀天的程式
时间:每年冬至
地点:国都南郊圜丘
“圜丘祀天”、“方丘 祭地” 、“郊祀”
斋戒-省视-立于圜丘东 南侧 -燔燎(禋祀)“尸”登上圜丘 -五齐酢-乐舞 -嘏(饮福)赐胙
二、嘉礼
《周礼》:“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 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 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 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 之国。”
1、飨燕之礼
飨礼在太庙举行,燕礼在寝宫举行 。
“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仪礼》—《燕礼》记燕礼的礼法。“旅酬”
中日韩成人礼之比较
3、婚礼
《史记·外戚世家》:“夏之兴也以涂山,而 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 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 也淫於襃姒。”国家的兴亡与是否娶贤后有着 密切的关系。
一、吉礼 五礼之冠
《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 、雨师;
祭社稷、五岳、五帝,山林川泽,四方百物 ;
祭先王、先祖,犆、祫祭先王、先祖,宗庙 四时之祭
《礼记·王制》:“春曰 ,夏曰禘,秋曰尝 ,冬曰烝。”
1、祀天 (1)天神的演变 虞舜、夏禹时 ——殷商 ——周代 ——汉代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 五。大夫三庙,士一庙。 (3)周人宗廟祭祀程序 擇士-蔔日-齋戒-祼禮-“餕” 五祀 :春曰 祠 ,夏曰 ,秋曰尝,冬曰烝、 腊祭 (4)南宋宗族祠堂制度出现
《周礼·春官· 太祝》:“辨九 拜,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三曰 空首,四曰振动, 五曰吉拜,六曰 凶拜,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九日 肃拜,以享右、 祭祀。”
(2)四望山川
国都四郊设坛举行 前祝—告成
《尚书.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通典.礼六》:“周制,四坎坛祭四方;以血 祭祭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乐奏姑洗, 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 舞大夏以祀山川。”
(3)封禅
《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 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 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4、其他祭祀
①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 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 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②祀先圣先师 —立学之礼
周公,孔子—孔子、颜回
《礼记》载立学祀典有“释奠”、“释币”、 “释菜”
③籍田与亲桑
《礼记》有 “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 盛。”“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礼记》—《燕义》记燕礼的礼义。
《燕礼》:“君立阼阶 之东南,南乡,尔卿, 大夫皆少进,定位也。”
“礼无不答,言上之不 虚取于下也。”
“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 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 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 立功,是以国安而君 宁。”
2、冠礼(笄礼)
(1)周代的冠礼是由氏族社会“成丁礼”变化 而来
(2)冠礼程式 筮日-筮宾-加冠三次(缁布 冠-皮弁-爵弁)-来宾取“字”
《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 “冠者,礼之始也。”“成人之者,将责成 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 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3)笄礼
《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