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课后练习四十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自主检测与反馈+Word版含答案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 B解析①“培”通“凭”。
②“知”通“智”。
④“辩”通“辨”。
⑤“而”通“能”。
⑥“辩”通“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答案 C解析C项古今义均为“没有力气,没有能力”。
A项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B项古义: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D项古义: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泛指著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C.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D.奚以.知其然也答案 D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凭”。
A项用。
B项把。
C项目的连词,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南.冥者,天池也C.而后乃今将图南.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答案 C解析名词作动词,往南飞。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莫之伤”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两句的句式特点相同。
B.“以盛水浆”与“以说吴王”均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与“南冥者,天池也”都是判断句。
D.“吾闻言于接舆”与“去以六月息者也”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解析C项前一个句子是一般陈述句。
A项均属于否定陈述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B项均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
D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一+自主检测与反馈+Word版含答案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处穷.闾阨巷穷:贫穷B.履危.石危:危险C.惠子相.梁相:辅佐D.益.车百乘益:增加答案 D解析A项应为“偏僻”之意。
B项应为“高”之意。
C项应为名词作动词,做国相。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灌渎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C.骛扬而奋鬐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答案 D解析A项“趣”通“趋”。
B项“恂”通“瞬”。
C项“鬐”通“鳍”。
3.对下列加点字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离而腊.之②郢人垩.漫其鼻端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⑤欲代子相.⑥日.凿一窍A.①③⑤/②⑥/④B.①⑤⑥/②③④C.②③⑥/①⑤/④D.③④⑤/①②/⑥答案 C解析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均指代鸱(即猫头鹰)。
B.已而大鱼食之.指代鱼饵。
C.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指代七窍。
D.措杯水其肘上,发之.指代箭。
答案 A解析前一个“之”指代鸱,后一个“之”指代鹓。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饰小说..以干县令B.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C.于是..鸱得腐鼠D.发之,适矢复沓..答案 D解析A项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B项古义:退却。
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C项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先秦诸子选读配套练习第五单元庄子选读5.1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而斫之听:任意B.郢人立不失容..失容:面容变色C.引.之盈贯引:牵引D.其于大达.亦远矣达:显贵答案:C解析:C项,引:拉开弓。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南海之帝为儵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C.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D.已而大鱼食之答案:D解析:“之”在A、B、C三项中均为结构助词,的;在D项中为代词,代鱼饵。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饰小说..以干县令B.已而..大鱼食之C.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D.于是..鸱得腐鼠答案:B解析:A项,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B项,古今意义相同,不久,继而。
C项,古义:志趣,传闻。
今义: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等的总和。
D项,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惠子相.梁B.离而腊.之C.日.凿一窍D.非能水.也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苍梧已北B.趣灌渎C.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D.王说之,益车百乘答案:C解析:A项,已,同“以”;B项,趣,通“趋”,趋向,奔向;D项,说,通“悦”。
6.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何为者邪A.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B.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D.当是时,犹象人也答案:B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
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意思是因此;C项,状语后置;D项,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人教版课后练习四十三

【乙】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
【解析】: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被八创(受)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胜(杀尽)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C、既东封郑(疆界) 失其所与(结交)
D、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答案】:
【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凊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给父母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一无端崖之辞练习+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
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
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
这只蝴蝶,或者大鹏。
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课内挖掘】课内素材淡然物外的庄子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
庄子那种逍遥豁达、积极乐观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代圣人。
庄子的生活尽管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销蚀他的清高和孤傲,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章。
庄子思想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是因为它以独特的力量穿透黑暗现实的重重屏障,告诉生活在绝望中的人们,如何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不可剥夺的尊严,平息那些追求名利者的心灵。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
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三、+Word版含答案.docx

三、东海之大乐释文题“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
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不辩.牛马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汒.然异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公子牟隐机.大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跳梁..乎井之上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反.于大通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辨 分别、辨别 ②墟 处所,所居之地③萃 聚集 ④毫 动物长而细的毛 ⑤茫 模糊不清⑥几 几案,小桌子 ⑦跳踉 腾越跳动 ⑧智 智慧境 界线 ⑨返 返回(2)一词多义①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②闻⎩⎪⎨⎪⎧ 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③数⎩⎪⎨⎪⎧ 不可为量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④却⎩⎪⎨⎪⎧ 于是逡巡而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⑤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⑥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⑦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答案 ①海神名/及,比得上 ②听到/知识、见闻 ③算、计/命运/几,几个 ④退/打退,击退 ⑤穷尽/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 ⑥才/开始 ⑦危险/几乎/大概、恐怕(3)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 第5单元-四 Word版含答案.doc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弟子厌.观之 厌:满足 B .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国:国家 C .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 D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 杀:使动用法,使……被杀【解析】 B 项,国:国都。
【答案】 B2.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杖.策而去之 A .籍.吏民,封府库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 .我得兄.事之 【解析】 D 项,名词作状语,例句与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 B.⎩⎪⎨⎪⎧而不以.害其生不以.所用养害所养C.⎩⎪⎨⎪⎧犹之.可也勿言之.矣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解析】 A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B 项,均为介词,因为;C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D 项,介词,被/介词,跟。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B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D .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解析】 A 项,“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 、C 、D 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事之以犬马而不受B .遂成国于岐山之下C .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D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 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4尊生课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尊生(45分钟,60分)一、基础应用(34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高临.山临:俯视B.弟子厌.观之厌:厌恶C.因杖.策而去之杖:拐杖D.实.熟则剥实:确实【解析】选A。
B项,满足;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D项,果实。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B.女将恶乎比予哉C.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D.实熟则剥,剥则辱【解析】选C。
A项,“旁”通“方”;B项,“女”通“汝”;D项,“剥”通“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B。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B项,均为介词,因为。
C项,语助词;代词,代“栎树”。
D项,介词,被;介词,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因杖.策而去之A.籍.吏民,封府库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选D。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A、B、C三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B.吾何以天下为哉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解析】选A。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宾语前置。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以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宁愿选择生命也不接受天下的事实,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突出尊生的主题。
B.“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是最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从一般人的立场上说的),但是子州支父却不会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别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
C.“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儿、忘怀天下的人(指许由、子州支父、尧、舜等这些尊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雁门塞出击匈奴一战,因为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执法者判定李广应当斩首,暗含了作者对统治者罚之不公的揭露。
C、李广为骁骑将军,致力于抗击匈奴,且才力过人,善于用兵,匈奴号称他为“汉飞将军”,他在边郡,匈奴多年不敢入侵。
D、李广杀了霸陵亭尉,武帝引用《司马法》上的话批评他说,将军登上战车,不扶轼讲礼,亲人去世,不为之服丧,就应该发动军队来征讨他,使他服从。
D、权邦彦治政有方。大盗张琪残害徽州,权邦彦派偏将去平定他。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时,因治政能干被称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全都不相同
B、①与⑥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⑤相同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朝歌夜弦
B、草行露宿
C、抶而仆之
D、人皆得以隶使之
【答案】:
【解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一句的正确翻译是______。
【答案】:
【解析】:
(节选自《宋史?张邵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B、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C、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D、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指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每个帝王在位只能拥有一个元年。
B、“直阁”是宋官名,凡久任馆阁者必选直阁,才能够提拔至待制之职。
C、“二帝”指的是在靖康之乱中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
A、权邦彦博学多才。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担任沧州教授,入朝为太学博士;有遗稿十卷,号称《瀛海残编》,藏在家中。
B、权邦彦敢于进谏。金人围困汴京,权邦彦和宗泽上奏劝皇帝不要北迁;献上十条建议来策划中兴,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过了几个月城被攻破,还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百姓突围出城。
A、乌鹊南飞西望夏口
B、非能水也顺流而东也
C、圣益圣不知东方之既白
D、则耻师焉始指异之
【答案】:
【解析】:
下列加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崇宁四年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除国子司业。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士宇,勿苟安于东南。驾御诸将,当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又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枢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嗣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将下列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阵,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幕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⑦/④
C、①⑥/②⑧/③⑤⑦/④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为”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邯郸为郡②视为止,行为迟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吾见其难为⑤愿为诸君快战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
②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邵,字才彦,乌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建炎元年,为衢州司刑曹事。会诏求直言,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蜀、闽之资,以图恢复,不应退自削弱。”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军前者,邵慨然请行,转五官,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官杨宪副之,即日就道。至濰州,接伴使置酒张乐,邵曰:“二帝北迁,邵为臣子,所不忍听,请止乐。”至于三四,闻者泣下。翌日,见左监军挞揽,命邵拜,邵曰:“监军与邵为南北朝从臣,无相拜礼。”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厥后伪楚僭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余,是天意人心未厌宋德也。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挞揽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明年,又送邵于刘豫,使用之。邵见刘豫,长揖而已,又呼为“殿院”,责以君臣大义,词气俱厉,豫怒,械置于狱,杨宪遂降。豫知邵不屈,久之,复送于金。金尝大赦,许宋使者自便还乡,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南归。惟邵与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议成,南归。八月,入见,奏前后使者如陈过庭、司马朴、崔纵皆殁异域未褒赠者,乞早颁恤典。邵并携崔纵柩归其家。十九年,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赠少师。邵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有文集十卷。
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C、张邵是非分明,威武不屈。他直呼刘豫为“殿院”,用君臣大义严厉谴责他;杨宪受利诱而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服。
D、张邵不愿偷生,有情有义。金曾让宋使者还乡,他不愿偷生淮北,就说家在江南;南归后,他亲自将崔纵的棺材送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②邵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
【注】①稜:神灵之威。②颡(sǎng):额头。③弥节:停息,古指官员巡视途中停留。。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当广亡失多判罪
B、威稜憺乎临国“憺”通“惮”,使害怕
C、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迁移,调
D、居无何居住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①单于素闻广贤
②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
③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④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⑤当斩,赎为庶人
⑥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和程不识相比,虽没有严格的部队编制、行列阵势,没有繁多的规章命令,但更受将士爱戴,也更使匈奴畏惧。
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轼,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①憺乎临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③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