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李宛燭(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一、引言(一)电影音乐发展的背景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视听冲击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推进作用。
电影的发展历经无声影片到之后离不开人声与音乐点缀的画面,期间优秀电影音乐一直作为一部优秀影片的评定标准,可见其重要性。
电影音乐作为影片情感流露的重要载体,是电影语言艺术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着制片技术的发展与电影艺术的渐趋成熟,电影已作为一个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其中蕴含多类艺术具象的具体表现,电影与电影音乐已然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共融体。
电影与音乐之间彼此依靠相互作用将艺术性发挥至极、将情感推至浓烈处,音乐在影片中已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电影音乐的内容及意义本文将“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作为主要研讨,向外发散并论及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功能,且以《海上钢琴师》为主要范例。
探讨分析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电影音乐配乐的方向及其欣赏原则。
笔者认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
一部好的电影理论著作不是简单的影评呈现,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调味剂,将影片所流露的真实情感用音乐的听觉感应传达给观众,达到视听效果的结合,二者犹如鱼儿之于水不可分离,是相互通融的艺术呈现。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电影作为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其丰富人们生活、发展艺术方向,是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
电影音乐是影片专属的创作音乐,音乐特点符合影片的中心思想,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情感载体。
电影音乐应运而生的背景是音乐与电影的结合,是视听结合的盛宴,也使画面具体形象与抽象情感的综合载体。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一不是由优秀导演创新力与接近完美的音乐所结合而成的,二者的内在互通魅力尤为强烈。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篇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更在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从画面与音乐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画面艺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画面艺术独具匠心,通过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世界。
1. 色彩运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无论是海面的蓝色、船舱的暗色调还是人物服装的色彩,都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特别是当主角1900在船上弹奏钢琴时,画面中的色彩更加丰富,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2. 构图与光影电影的构图和光影处理也十分出色。
镜头运用各种角度和景别,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光影的处理也十分到位,通过明暗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视觉特效电影中的视觉特效也为画面增色不少。
特别是在表现大海的广阔和船只的航行时,通过精美的特效处理,使得画面更加逼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音乐艺术除了画面艺术外,《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影中的音乐既有古典钢琴曲的优雅,又有现代音乐的活力,为影片增添了无限魅力。
1. 钢琴曲的演奏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钢琴大师恩尼奥·莫里康内所创作的钢琴曲。
这些曲目既有深情的独奏,又有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在1900与对手钢琴家比赛时,那激动人心的现场演奏将观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2. 音乐的情感表达电影中的音乐不仅是为了衬托画面,更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情感。
在1900离世时,那首悲伤而深情的曲调,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此外,在电影的其他情节中,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作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
三、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视觉语音影片分析报告

视觉语音影片分析报告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视听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
视觉语音影片作为一种集合了视觉、听觉以及语言等元素的多媒体娱乐形式,已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之一。
本文将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对视觉语音影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艺术表达与传达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影片的视觉表达。
《海上钢琴师》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个沉寂而神秘的大海世界。
导演通过灰蒙蒙的天空和深沉的海水,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同时,镜头的切换和运动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一些关键情节中,如主人公在船上演奏钢琴的时候,镜头不断切换,通过特写和远景等手法展示了主人公身体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使观众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主人公内心的躁动。
其次,影片的语音表达也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海上钢琴师》中,音乐和对话以及环境声音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音乐是该影片的灵魂,通过美妙的音乐旋律和悦耳的琴声,向观众传递了情感的共鸣。
尤其是在默片的时代,影片中语言的缺失使得音乐成为了唯一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导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最后,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达也对视觉语音影片的艺术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海上钢琴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音乐、友情和人性的故事,有力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主人公的坚持、勇敢和对音乐的痴迷,与他与他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都通过影片中的台词和情节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只是看到了一个故事,更是感受到了触动内心的情感。
总结而言,《海上琴师》作为一部视觉语音影片,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精湛的音乐和动人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感情共鸣和艺术表达。
视觉语音影片作为多媒体娱乐的一种形式,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给他们不同于其他娱乐形式的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并体验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共鸣综上所述,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精湛的音乐和动人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感情共鸣和艺术表达。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简介出品时间:1998年制片地区: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编剧:亚历山大·巴利科主演: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上映时间:1998年10月28日主要奖项:意大利电影金像奖二、影片情节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取名为“1900”。
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而麻烦也接踵而至……。
三、影片结构分析四、镜头运用《海上钢琴师》中用很多仰摄、俯摄镜头和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淡出或者叠画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
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对象在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改变观众的心理。
一分钟拉片:镜头编号画面时间(秒)景别摄像机调度手法画面内容01 23 大全景移1900自如的走到钢琴前,坐下来弹奏起来,MAX气喘吁吁、跌跌撞撞的晃到钢琴前趴在钢琴上。
02 3 中景固1900对MAX说话要求打开钢琴的保护。
034 中景固MAX质疑的反问。
04 3 中景固对话1900请求相信。
05 2 中景固MAX滑下钢琴06 15 全景固MAX爬行在钢琴下打开钢琴的保护07 5 全景固1900因钢琴松开保护和钢琴一起在摇摆的船内滑行,MAX从半跪,到站起走向1900身边(正面)08 6 全景固1900继续滑行。
站起跌跌撞撞的走向1900。
(背面)丰富,镜头数量较多的一段。
导演运用了固定镜头、推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通过平拍、仰拍、俯拍来表现。
五、轴线1 23 45 67 81、一号机,移动机位,平视,交代运动轨迹。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简介出品时间:1998年制片地区: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编剧:亚历山大·巴利科主演: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上映时间:1998年10月28日主要奖项:意大利电影金像奖二、影片情节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取名为“1900”。
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而麻烦也接踵而至……。
三、影片结构分析四、镜头运用《海上钢琴师》中用很多仰摄、俯摄镜头和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淡出或者叠画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
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对象在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改变观众的心理。
一分钟拉片:《海上钢琴师》的叙述方式是闪回的,弥漫着回忆的味道。
这一段是镜头拍摄方式最为丰富,镜头数量较多的一段。
导演运用了固定镜头、推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通过平拍、仰拍、俯拍来表现。
五、轴线1 23 45 67 81、一号机,移动机位,平视,交代运动轨迹。
2、二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人物近景。
3、三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背部全景。
4、四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人与钢琴冲破玻璃围墙中景。
5、五号机,固定机位,平视,右后侧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6、六号机,固定机位,仰视,左前侧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7、七号机,固定机位,俯视,侧上方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影片《海上钢琴师为例》

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影片《海上钢琴师为例》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声画结合以及蒙太奇等表现手段将一部完整的电影呈现给观众,影片中合适的视听艺术对电影叙事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作为组成电影重要的元素之一,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来论述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海上钢琴师》引言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听觉艺术。
①其中电影视听艺术的结合深受观众喜爱,能引领观众更好的欣赏电影,而电影音乐作为“第七艺术”[1]的一种重要元素,起到了深化主题、渲染故事情节、加强人物表现力、增添剧情戏剧效果等作用,本文以《海上钢琴师》为例从电影的声画结合、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塑造电影风格等方面来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一、电影叙事中的视听艺术电影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门独立的艺术,电影艺术是一种时空视听系统。
作为新型的艺术,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将艺术机械叠加,而是带有创造力融合艺术,表达出内涵,电影思维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形象思维,视听艺术构成电影的表象,所以被称为“电影语言”[2]。
电影艺术是综合的艺术,融合了音乐、美术、戏曲、文学等艺术。
②普多夫金说“节奏是一种从情绪方面来感动观众的手段。
”[3]早期电影其实没有音乐配乐这个说法,而是在电影放映的同时邀请乐队现场伴奏,人们久而久之发现这种音乐并不能与想要表达的主题契合,因此就把观众们熟悉的古典音乐来融合到电影中,并且按照电影所表达的情绪来选择适合的古典音乐,例如贝多芬《命运》奏鸣曲来表现对世俗的抗争,不屈服于现实。
而莫扎特田园小曲则表现安逸奢华没有纷争的理想生活等等,音乐在这里体现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不断的探索和发掘,在后来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更加完美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视听艺术,使电影叙事方式日益完善。
二、结合影片说明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所谓影视音乐,是“专为影片(电视片)创作、编配的音乐。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篇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以音乐与大海为背景的经典之作,由才华横溢的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与音乐,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电影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简析。
一、视觉艺术电影的视觉艺术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以及镜头语言等方面。
在《海上钢琴师》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以及航拍等手法,将大海的壮阔与钢琴家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 画面构图电影中的画面构图极具艺术性。
导演通过精心的构图,将大海、轮船、人物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例如,在钢琴家演奏时,镜头会捕捉到他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的画面,同时也会展现出大海的波涛汹涌,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色彩运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导演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画面常常呈现出灰暗的色调;而在欢乐的场景中,色彩则更加鲜艳明亮。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3. 镜头语言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也是导演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推拉、旋转、跟拍等镜头手法,导演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二、听觉艺术电影的听觉艺术主要体现在音乐、音效以及配音等方面。
在《海上钢琴师》中,音乐成为了影片的灵魂,与画面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影片的氛围和情感。
1. 音乐电影中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恩创作,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堪称完美。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角色情感以及营造氛围等作用。
例如,在钢琴家演奏时,音乐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内心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2. 音效除了音乐之外,电影中的音效也是听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声音、故事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在这个多元媒介的时代,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通过对其画面与音乐的简析,探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电影中的完美结合。
第一章《海上钢琴师》的画面艺术A. 色彩运用电影《海上钢琴师》以海洋为背景,在色彩运用上充分表现了海洋的辽阔与澎湃。
电影中海洋的呈现常常是明亮的蓝色与诡秘的黑暗相互交替,给人的感觉既是神秘又是力量驱动。
同时,电影还通过色彩的变化传递人物情感,如明亮的色彩代表快乐与希望,而暗淡的色彩则代表困难与挣扎。
B. 画面构图电影的画面构图精心设计,尽显其艺术性。
例如,电影中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使画面呈现出广阔的视野。
在表达孤独感和无边无际之感时,导演也采用了宽铺方式,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加强了视觉上的冲击。
而电影中的对角线构图则给人以神秘与紧张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C. 剪辑与镜头语言电影的剪辑与镜头语言也对画面的艺术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剪辑的快慢与镜头的切换可以通过节奏的变换来增强紧张感或放松感。
通过运用交锋镜头与跟随镜头等手法,导演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与故事。
第二章《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艺术A. 音乐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情感,增强场景的气氛,甚至成为人物心理的代言人。
在《海上钢琴师》中,音乐起到了串联情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B. 音乐的选择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运用各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原声音乐等,展现了不同情绪与场景。
古典音乐代表了理性与高雅,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爱情与生活的欢乐,而原声音乐则更贴合电影情节,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无色的多崎作 2013-06-16
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传奇的一生。
他于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被人发现在邮轮维珍尼亚号上。
然后又在邮轮上度过了他的一生。
船上有抚养他长大后来不幸去世的丹尼,有他的朋友麦克斯,有来找他挑战琴技的爵士乐开山鼻祖Jelly,有他一见倾心的姑娘……很多很多的人出现在船上,后来又离去,可他一直没有离开过维珍尼亚号。
下面本文将选用几个片段来对本片进行简单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开始,镜头缓缓从长长的阶梯上滑下,然后画外音是麦克斯略显低沉的话音,接着,镜头随着画外音,从全景慢慢推进,给了麦克斯一个特写。
从大全景到局部特写切换运用推镜头与拉镜头形成两个场景的切换。
此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
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可以调动观众对被摄对象的关注。
这一手法的运用,在后面还会提到。
然后,随着音乐,画面由现实转向过去,转向维吉尼亚号,麦克斯的讲述一直没有间断,直到人们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并发出欢呼。
影片正式开始。
这一段,是观众最先看到的,麦克斯的讲述,
并不十分清晰地让人明白故事所要讲述的一切,却又抓住了人们好奇的心理,这里所显示的是旁白的作用,即画外音的叙事功能,显然,这个运用不仅成功而且十分巧妙的。
接着,跳过中间的一段,我们来看一下1900和麦克斯的初次相遇。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晕船的麦克斯遇到了1900。
1900带他在晃动的船上弹钢琴。
在这段中采用中调偏冷的光线和大量光滑反光的镜面,地面,琴面,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情调。
焦距运用上,基本上采用了短焦拍摄,但由于光线的恰当运用和人物的场面调度使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又位于视觉的中心。
运动方面,前后变焦以及推拉摇移的平稳让人感受到了波涛中摇曳的浪漫与惊险。
为了防止不断移动的镜头给人头晕目眩之感,摄影师巧妙地进行了三次插入。
第一次是两人刚刚开始移动的时候加入的闪电,高调光和冷色环境的强烈反差让人精神一振。
第二次时空中掉下的灯,仰,俯交替的短镜头有效的缓解了人琴滑动的松懈。
第三次是麦克斯与1900适应后喝酒的镜头,红色调的酒吧把诙谐融进了优雅中,让人会心一笑,也为下文的冲碎玻璃作了情绪上的渲染。
在角度运用上对1900多用仰角30度的拍摄方式,而对麦克斯则用了水平的角度,突出了1900对海的热爱和对音乐的高涨热情。
在本段落中,1900和麦克斯连续的短镜头反打与两人中及全景的长镜头交替形成了松紧有度的结构,属于多镜头的片断。
在剪辑手法上,采用了动作匹配剪辑法和情绪剪辑,适时的插白(闪电)阶梯
剪辑保证了节奏,同时听觉上始终不断的音乐让人倍感流畅。
在冲出舞厅前用叠印的方式把海和人同时放在一个画面上直抒主题,流畅合理。
整体上用对比剪辑来制造冲突,麦克斯的情绪逐渐被1900所感染,变得不再惊慌。
从一开始麦克斯晕船时镜头的大幅晃动,显示出大海的不平静,表现了麦克斯晕船时极其不适的感受。
木管声响,配合着晃动的物品声形成节奏的对位,一直到1900打开琴盖,木管声停,钢琴声响起。
柔和又富有节奏的钢琴声,加上镜头晃动幅度的减小,给观众以舒适的感觉,让观众从镜头和音乐声中感受到麦克斯自身感受的变化。
这一段中,运用最多的是音画同步,背景的声音紧扣主题——大海。
门的噪音,人动作的声音,都成为乐曲节奏的因素,让剧情在音乐的节奏中发展。
全段几乎以音乐贯穿始终,优美的钢琴声和人物画面生动的配合,展示了浪漫的本质。
从这短短一段可以看出,音乐运用得讲究之处,没有浪费一个音符。
始终根据剧情发展而发展。
这是一个极其精彩的段落。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的,自然是1900和Jelly斗琴的段落。
在Jelly登场的时候远景镜头从1900的后方起俯视移过人群,充分展示所有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舞池。
长镜头定格在玻璃隔断墙上的Jelly的剪影上,并随着剪影缓慢平移动直到Jelly亮相。
然后又是两个机位的大全景的快切镜头用于描叙舞池人群的反映。
随后就是镜头平推至两个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
镜头的频繁交替,对Jelly 和1900两个人物远景、中景、近景反复描叙。
接着顺Jelly的目光
向吧台方向平移(摇镜头)化入至酒杯的特写并化出酒杯以外的所有物体包括Jelly。
当观众的目光全部注意到酒杯的时候,酒杯出现的价值已经被从新定义。
酒杯被Jelly端起,一饮而尽后又被重重的扣在了吧台上,仿佛是他发起进攻的号角!由此剧情转入“决斗”的高潮。
又如,“钢琴决斗”前Jelly与1900的对话一场中由Jelly面部表情一直把镜头推到一颗牙齿上的镶金上(推镜头)。
两次香烟的特写、Jelly在听到1900弹奏“平安夜”时表情的特写(拉镜头)等等。
这里依旧是推拉镜头强调的作用。
在本段的开始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伴随着是一段低调、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像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
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
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
在此段的结尾部分,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震惊全场后长达10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精彩绝伦。
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
在此刻我想再也没有比无声更适合表达此时感情的声音了。
在“钢琴决斗”一段中,从人群进入舞台开始色调由冷色调转入暖色调并贯穿整个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场景中两个主角Jelly 和1900都身穿白色礼服。
在整个环境中穿白色礼服的人物非常多,导演在光线的把握上明显使两人突出于所有人之外。
并且在本段的结尾处Jelly被打败后默默离开的时候采用的侧光,使之没入大片的黑暗之中,用来渲染人物的内心情绪。
我们可以发现,在拍摄两个人物时,使用的是不同的拍摄角度,开始时,对于坐着的1900和站着的Jelly,分别采用了俯拍和仰拍。
这不光是两人所处位置的不同,同时代表了两个人不同的心理,1900开始是怀着敬仰或者说是尊重的态度看Jelly,所以采用了仰拍。
而Jelly对1900,是不屑的,采用俯拍也是他态度的一种表示。
在第二曲时, 1900选用了和Jelly完全相同的一首曲子来演奏,拍摄的角度已经有所变化,由第一首的一俯一仰,变为两个平视拍摄,这其是也是两人演奏的一个暗喻。
直到第三首,1900完全采用了仰拍的角度,加上光线的运用,1900的形象瞬时光辉万丈,两人谁胜谁负似乎早已明确。
在结尾处Jelly被打败后默默离开的时候采用的侧光,使之没入大片的黑暗之中,也衬托了1900的光芒,同时渲染出人物的内心情绪。
这一段,可是说是影片的高潮。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镜头,1900为了心爱的姑娘,决心下船的时候。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维珍尼亚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
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走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
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
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维珍尼亚号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我想用1900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
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
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
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
我生于船,长于船。
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
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请记得,他是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