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精义--何镜平
大成拳发力的原理和特点

大成拳发力的原理和特点作者:樊爱民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8期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把身体的力量作用于体外。
武术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本质属性在于“技击性”,要体现出技击性就必须具备“打击”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发力的能力。
发力能力一般人都具备,只不过力量大小、实际效果和精密程度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训练后的发力更强大、更精密、更高效。
为了实现“技击性”的目的,武术项目有关发力的训练是不可欠缺的。
大成拳的发力和其他武术项目的发力既有共同点,亦有独特之处。
一、大成拳发力的前提条件以及力量特点大成拳的发力以武术内力为基础,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方可进行发力功法训练。
一般武术项目的发力训练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直接进行,而大成拳的发力功法训练是中后期进行的,需要有前期的功法做铺垫,只有训练出武术内力后方可行之,不可以直接学习发力。
为什么?这需要从大成拳对“力”的定义的特殊性入手来理解。
大成拳认为,武学上高级层面的“力”(武术内力)不同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一般人的力量,没有经过大成拳系统训练的一般人的力量表现为力量绝对、方向单向、局部为主、协调有限、松时无力、松紧转换慢,而经过系统大成拳训练者的力量表现为力量含蓄、方向多向、专注整体、高度协调、松时含力、松紧转换快。
大成拳的力,需要经过站桩、试力功法的培育和体认才能够获得,力由站而得,由试而知,这也是多少代武林前辈实践、总结、积累并且小范围传承的智慧结晶。
没有经过大成拳系统训练的人,不可能具备含蓄、多向、整体、协调的特殊“力”,也就谈不上能够发出这种力。
二、大成拳力量以及相关因素的特殊性解析让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下大成拳的力的特殊性。
1.力量的绝对与含蓄力量的绝对就是在动作做出时有力,没有做出时没有力,或者是经过普通的技击训练在发力之前有一种蓄势待发状态,这仍然是绝对力的表现。
这时尽管有精神的专注,但是缺乏肌肉改造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肌肉的能力没有达到通过大成拳专门训练所要获得的那种效果。
答李紫剑《大成拳再问疑》

答李紫剑《大成拳再问疑》答李紫剑《大成拳再问疑》龚东问疑1:按理说赵道新先生既为芗翁义子,必为衣钵传人。
然赵先生晚年述作,鲜有论及站桩者,是何道理?芗翁对套路深恶痛绝,而道新却创心会掌行世,对套路情有独钟。
此又该作何解?答:赵道新先生在《训练方法》一文中写到:“纯粹的基础训练包括长跑、站桩的耐力训练、抻筋、跳绳等柔韧训练”。
什么是纯粹的基础训练呢?我认为就是必须要练的拳术基本功。
虽然这还不足以证明赵道新先生对站桩训练的重视,但据说《道新拳论》(载《意拳汇综》卷下)只收集了赵道新先生十一篇拳学论著,尚有包括《论站桩》在内的多篇文稿未曾发表。
关于心会掌及赵道新先生的师承问题,前两年在《武魂》杂志上曾有过一番争议,读者已有比较多的了解,孰是孰非,在此不予评说。
据赵道新先生自序,心会掌初名“行功心解六十四式”,全属心法,是为“答复关于拳术劲的歌诀并以动作说明之,才造作了这趟拳”,并强调“若欲究之不能于表面形式动作求得之,心于其内,在于实质精神有所领会悟解,所谓神明之感、自然之应,而表露于手者,因此易名为心会掌”。
反复阅读上面这段文字,我怎么就看不出赵道新先生对套路情有所钟,而且翻遍《道新拳论》我也找不到有关套路练习的只言片语。
问疑2:观赵道新先生晚年力作,中有“看看大师关起门来练的什么东西”之语,请问赵道新先生都看过哪些大师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练自己的一套功、在人前教别人一套他自己不练的功?答:赵道新先生到底看过那些大师关起门来练自己的一套功,而教别人另一套功,这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其实人早已故去,且看过与没看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确实道出了当时武林界存在的保守不传、为人虚伪、不敢坦言自己学非正轨却又欲求拳学真义的那种复杂丑陋的心态,大可不必着意深究。
问疑3:我观芗翁之《五言拳歌》,语句与李瑞东先生所藏太极拳之《五字要言》如出一辙,请问高明,是芗翁摘编了《五字要言》?还是李氏照搬了《五言拳歌》?然而《五字要言》在同治十三年即由王兰亭而成册,光绪十二年芗翁始出生,王兰亭、李瑞东均无抄芗翁著作的时间。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大成拳发力的继承和升华

探究天下功夫大成拳发力功法既有对传统武术发力的继承,同时又有突破和发展,最终完成发力功法的升华。
在这里声明一点,失去了武术灵魂(技击性)的表演术我们避而不谈,侧重于技击理念的传统武术技术不断进步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理论技术进程常常携手相随。
理论的指导使锻炼效果事半功倍,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实践中产生和发现的新的问题的合理解决,又推动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发力的求重、求整、求协调、求速度,都是技击性武术重点关注的问题。
古老的心意拳号称“毒心意”,为求高效,试图一下子把敌手致死,所以在招法上主要以弓蹬步为主。
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采用弓蹬步更容易用上力,就像拼刺刀的最后刺杀。
特别是大成拳单把,步法为弓蹬步的占70%以上,例如马形、枪刺把、十字把、侵扑、虎扑、斩手、横拳等等。
下肢以弓蹬步为主的招法,最大缺陷在于是“一炮药”,攻击一旦落空,组织下一次进攻就跟不上,对付一般不懂拳和反应有些迟钝的人很有用,但是对于懂拳和较为灵活的人来说用处不大。
在技击实践中,前辈武术家认识到弓蹬步步大不灵、连续性差、缺少变化、虚实暴露的缺点,所以,和心意拳一脉相承的形意拳,把弓蹬步变为虚步,解决了这些欠缺,从形态上更接近现代搏击的实战格斗姿势。
形意拳的核心是劈、崩、钻、炮、横五形拳,而五形拳的步法无一不是虚步。
形意拳传世后,其“童子功”也就是“三体式站桩”,使人们耳目一新,了解到武术内功的修习之法。
但是,由于难度太大,很多人难以持久地坚持下去,能够有体认的人得到真传的也是凤毛麟角。
在方式和理念上,形意拳没有完全解决拘泥与呆板的问题,所以灵活性差、连续性受局限,一般的练家如果没有经过潜心的内功修炼,会导致所学“招到用时方恨少”,就连郭云深和车毅斋这样名扬天下的大师,也只是“半步崩拳打天下”“一技蛇形压群雄”。
大成拳横空出世,才使得练习方法完成了可持续性,实现了在休息中锻炼,在锻炼中休息,在深度上由动作方法的宏观逻辑思维,变为从生理方面深入体认组织细胞微观人体动态的逻辑思维,在发力方面对传统武术既有很大的继承,又有神奇的升华。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https://img.taocdn.com/s3/m/94a86f6cee06eff9aef807cc.png)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大成拳"七妙法门""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及实作。
一、站桩(一)浑元桩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如抓球状。
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

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意拳(大成拳)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内家名拳意拳(大成拳)是中国传统武学一支晚出的奇葩,由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武学之长所创立。
意拳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直指拳道中枢。
王芗斋先生神奇的武功和精深的拳学理念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赵道新、卜恩富、张恩彤、姚宗勋、王斌魁、李永倧等意拳第二代传人也都以超强的实战能力称雄武坛。
如今,意拳传人已遍及全国,传播至海外。
尽管当今意拳界拥有众多名家,但得其拳道真髓、拥有深厚功力、掌握精深理论的却并不多见,金启荣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195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与著名书法家启功同族同辈,他自幼酷爱武术,1964年随八卦掌第三代名家郭古民习练八卦掌(川掌),直至1968年郭老去世。
1965年,他拜在意拳第二代名家王斌魁门下,系统修习意拳,随后,得到周子炎、姚宗勋、杨德茂、王玉芳、姚海川、朱垚庭、于永年、李见宇等重多意拳第二代传人的指点。
50余年的研修,造就了金启荣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尤以精巧、雄厚的发力蜚声拳坛。
他得益于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同时研修佛道哲学、物理学、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拳学理论和训练方法,颇具独到之处。
金先生身材瘦小,体型与王芗斋先生接近,但无论对手多强多壮,与之交手,对手都应手而出,体现了内家拳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妙处,可谓深得芗斋先生真髓。
熟悉武术圈的人谈到金四爷(因金启荣兄弟排行在四)的功夫莫不称道。
笔者近日拜访金启荣先生,有幸聆听其拳学妙语,不敢藏私,整理如下,以飨广大同仁。
金启荣先生认为王芗斋先生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武学宗师,他一扫当时拳术盛行的繁枝错节,直指拳道中枢,摒弃了花套,创立无固定招式、套路,以精神意念为训练主导的意拳,科学、朴实、内涵深刻,极具养生和实战价值。
大成拳——精选推荐

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偶然。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萝⽼⾃幼为⼈质朴,⼼地淳正;其⼆、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常执着;其三、悟性极⾼。
故芗⽼深受郭师信赖,并有“⾮其⼏不可鞭”之慨叹。
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奠定了基础。
四⼗年代初,是⼤成拳的辉煌时期。
芗⽼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东洋之拳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整体之⼒”。
同时公开设擂。
向武林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共同担起光⼤中华武术的重任。
⼤成拳从此驰名武林。
在⼆⼗年代以后的数⼗年间,芗⽼⼴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位之多,如周⼦岩、赵道新、尤彭熙、韩星樵、韩星垣、⼘恩富、⾼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李永宗、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王选杰等⼈,皆为芗⽼之⾼徒,为⼤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的贡献。
像赵道新先⽣将⼤成拳与⼋卦掌结台,创⽴“⼼会掌”;泽井健⼀创⽴“太⽓拳”;姚宗勋先⽣创办”意拳研究会”。
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章,倡导实战拳术,使⼤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个年轻的拳种,⼤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认为所谓拳,并不是⼀拳⼀脚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之意)。
指出拳,应该是⼀种与⽣活⾼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式。
这⼀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条最为便捷、可以⽤最快速度提⾼拳术⽔平的途径。
⼆、认为拳术的第⼀⽬标是养⽣,⽽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与技击之间是既⽭盾⼜统⼀的关系。
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大成拳桩功习武讲究循序渐进,我们看武侠小说的时候总是看到急于求成的练武者非常容易走火入魔。
就是因为他们练武顺序不对。
在大成拳的练习中,很多人都先练钩挂试力,钩挂试力就是由乌龙卷臂试力演变的。
其实林肇仑在教学生试力时,往往是先练乌龙卷臂试力。
下面店铺带大家了解一下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欢迎阅读。
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乌龙卷臂试力又称“进退卷臂”,是意拳(大成拳)中比较重要的试力功法。
王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中云:”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
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
乌龙卷臂就是其中龙法的基本功法之一。
乌龙卷臂试力的基本运动形式为浑元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抱拧转、外翻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往回卷、往内、向下的撑拧裹抱变为抓球桩,再由抓球桩变为扶按桩。
其练法如下:下肢站成丁八步,两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心向下,手指自然撑开,两手相距25厘米左右,目视前方,然后,两手外旋180度(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至手心斜向上方。
运转中要始终保持肘部外撑。
动作不停,两手由斜向上,往回、往内扣腕裹卷内旋90度(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同时配合手部的运动,后胯往后指,前膝前顶降低身体重心,身体微坐。
然后两手外旋90度至手心向下,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同时后胯往前催,前脚踩实,头与两脚相挣,两手向左前方缓缓推出(要有顺力逆行之意)。
如此往复不断。
左右可交换练习。
以上为乌龙卷臂试力的定步练法,待动作熟练后,可结合各种步法进行进、退活步练习。
试力的意念: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之中,双手如龙身,如神龙游空,挟风裹浪,百折不回;又如巨龙潜底,旋转起伏不已;更要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
日久功深,自能感到身形矫健,神形力具,达到动若腾蛟,形如流水,忽隐忽现,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之境界。
练习此试力的要求:1、先求舒展,后求紧凑。
练习中要求形体放松,始终保持三角支撑,依靠身体的整体运动来带动两手做乌龙卷臂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精义--何镜平大成拳精义--何镜平一、总则: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
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
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
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
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
5、神动,意动,力量动。
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连再生力,力量不空无。
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
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11、但求神意足,何需形骸似。
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
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
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以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
14、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此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天生妙趣,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醉如迷,如疯如痴,虚灵独存,悠扬相依,浸在海阔天空涤万虑,管他日月星球在转移,只要恒心去站立,就有意想不到的舒适,此即前人不传的秘决。
三、技击(一)提纲1、头直、目正、神庄、气静。
静、敬、虚、切、恭、慎、意、和。
2、全身关节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雾豹,气若腾蛟,神意放纵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稳如泰山之势,外形笨拙,意力灵巧,平凡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
3、筋藏劲,骨藏棱,悠扬相依,虚灵独存,浑身毛发直竖如戟,齿欲断筋、爪欲透骨、发欲冲冠。
4、鹰目、猿神、猫行、马奔、起如举鼎,落如分砖,鸡腿蛇腰。
5、动静虚实、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敛遒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表里、邪正长短、大小刚柔等,都是矛盾的矛盾,错综而为。
做到圆融的圆融,反回头来学初步。
6、高则扬其身,若有增长收敛之意,低则缩其身,若有钻提放纵之形,纵则放其势,勇往搜索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分争力,侧顾左右,无敢抵挡者。
7、足占七分手占三,身如弩弓拳如弹。
8、肩撑肘横、指弯爪拧、头顶项竖、腰胯如轮,扭、挫、提、旋交叉互换,膝纵足提,全身力如抽丝。
9、静如潮涨,动似风云。
10、态若书生若女郎,伟大犹比楚大王,一声叱咤风云响,神情豪放雄且壮,遇敌接触似虎狼,举步轻重如履沟壑深千丈,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齿扣足抓毛发似金枪,一经触觉立时即紧张,如同火药爆发状,炸力发出意不亡,无形机变却已深深暗中藏,闪展进退紧提防,打顾正侧丝毫不虚让,势均力敌须看对手方,去势犹如鹰鹘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占强,拨钻拧挫断飞蝗,勾错刀叉齐互上,膝足提缩似螳螂,揣敌力量有方向,察来势之机会,度敌身之短长,势如龙驹扭丝缰,谷应山摇一起撞。
(二)拳式蛰龙探首进退卷臂沧海龙吟波浪顿首半窗观雨兔起鹘落彻地追鼠勒马听风惊蛇遇敌怒虎搜山提弓捉狐白猿斗鹤(三)试力1、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
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
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
2、体动为作用,动则为静守,静则是发动,动静互为根用,颠倒变化无定。
3、动则有奇趣横生之感,四肢百骸终归一贯,行动如趟泥,运劲如抽丝。
4、动时不要散了不动时之均整,不动时不要减低了动时之力量,其作用之巧妙,从体会而得之。
5、上欲动下自随,下欲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连,前后左右相应而动。
此为试验力之功能,力由试而得知,由用而知。
(四)发力1、本身发动力量,是否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体螺旋的错综力量,和无处不波浪的回旋力量,轻松准确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否为本能发动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
2、注意单双重的松紧,单双重不单指手足而言,头身手足肩肘膝胯,大小关节,四肢百骸,即使些微的点上力都会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撑三抱七(撑抱力即开合力),前四后六,颠倒互用。
3、发力时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有定位无定位,自动被动,整体局部,应用时当分别论。
各种基础力量完备,再学轻松准确具体而微的力量,两足重量、永无定位,发力无论进步发、退步发、顺步发、横步发,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的发力,要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颠倒互相,虚实为用,前后力量交叉,使人不可捉摸。
(五)实作1、拳学一道尚精神,内要提,外要随,手脚齐到方为真,意要远,气要催,拳似炮,龙折身,应敌犹如火烧身,充华必强骨,饰貌须表真,计谋须远划,精神似劈雷,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尚美观,何谓打?何谓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处,力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
2、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至。
3、不动如书生,一动如龙虎,发动似迅雷不及掩耳。
4、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如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与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手出如巨炮直冲,足落似大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门,钻入重心夺敌位,即是神仙亦难防。
5、鹞子入林燕抄水,虎入羊群抖威风,取胜四梢要均整,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到双手来,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生产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靡,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
6、推手时心须保持自已中线位置不受侵犯,还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中线,双手永不离对方口鼻部位,意如牵牛任我为。
7、推手时更需注意步法,夺位往往进半步或退半步,即足以将对方击出而并不在于手臂的动作之大小。
8、力发出是在一刹那间,在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有定位无定位、整体局部、自动被动,具体而微,使力时多半是举抗推旋、搂劈钻刺。
四、力量(一)总纲劈、搂、搬、拨、撑、展、抗、横、抖顺、提、趟、扒、缩、滚、错、兜、拧沉、托、分、闭、捉、顿、吞、吐(二)分布1、头:撑、拧、顶、缩2、肩:撑3、肘:横4、手腕:勾、错、敛、抗5、腰:摇、旋6、胯:坐、挫、悬(旋)、提7、膝:撑、纵8、足腕:刀、叉、分、刺(三)运用(四十四种)1、浑元争力:争力是无所不争,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无处不争,所谓虚虚实实,松松紧紧,实际上就是争力,不争就使不出来,宇宙间无处不争,人身之四肢百骸,无时不争,总之即浑元一争。
2、大气呼应:使大气与人体有了呼应关联,一动一静,都能利用,使它有所反应,站桩日久,内部日渐膨荡,有与大气发生联系的感觉。
3、浑噩逆体:全身任何地方,都像没有空隙,处处都有逆力,从任何地方打来,都不怕没有很顺当的力量,但又极顺当,这也是矛盾中统一出来的力量。
4、动静互根:动静是一个整体,互为其根,所谓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实虚得中平,也就是此意,天地间无中平,哪一个地方也没有绝对平衡,能够控制暂时的平衡既是正,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起错综复杂的作用。
5、遒放本同:力量不遒劲,放的力量也就不大,必须是遒得劲,放的力量才大,欲放先遒,欲遒先放。
6、有无统一:有无是一件事,有了这种东西才看见到它的没有,有形的东西,终究要消灭的,从有形的东西中,才可看见到没有的东西,如果没有就不会知道还会出来甚么东西。
总之,有了就有没有的一天,应当活用,这与人情道理相同,自高自大的人,别人一定讨厌,越谦逊的人,越受到人尊敬,心目中也就有了他。
学术、物质、事情、人情,都是如此。
7、顺力逆行:手往后拉,力量就出去得远,手往前指,力量则往后来。
8、勾错刀叉:也包括有形无形两方面,就形象来说,出手如钢锉,回手如勾杆,全身如起了大波浪,全身力量,毛发如戟,胳膊上好像处处有刀叉一样。
这方面有时不易形容,其中还有精神力量的存在,无形就是一种意念的假设,不应该真的做出来,在有意无意之间不露形。
9、不动之动:外形越不动,内部就动的越快,外部动的很多,内部反而动的慢了,其原因是不会动,所谓会动,也就是一动一静中能掌握往“动即是静,静即是动”的原则,不会动的人,初练功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一动就破坏了真动。
如果会动的人,内部是否就会更快了呢?这须看怎样来动,假如能假借的动,头手足身肩肘膝跨都能假借,神动、意动、力量动、但形式上不做出来,那力量就最大,不应从形式上看,这也是动静互根之意,动静两字,研究起来没完,做起来就更复杂了。
10、斜正互参:斜面就是正面,而正面也就是斜面,由于支撑面的不同,全身力量关节互有影响,但必要做到力圆为止,一动是横,横即是正面,一作用是斜面,但作用时使人看不见,只是紧错了一下正面与斜面的位置。
11、多面螺旋:全身各部位稍一动作,都有螺旋力,这种力的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各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形成钝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敛,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连腿下也应如此这种力如同电力一样,使人碰上就被弹出很远,在用这种力时,全身一定都成钝三角形,然后突然变换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子就发出了螺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