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汉朝以后天下刘姓的各大宗派

汉朝以后天下刘姓的各大宗派一姓氏来源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
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
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
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
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
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郡望堂号郡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
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安徽刘氏——安徽刘氏简介——刘氏文化

安徽刘氏——安徽刘氏简介——刘氏文化安徽凤阳大刘庄刘氏:据1988年安徽《凤阳刘氏族谱》记载,安徽凤阳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一派。
这支派的远祖是刘向的儿子,刘歆的兄弟,但名字是什么、排行属几,现都已不可知。
刘氏是什么时候从彭城迁到安徽凤阳来的,早期传递世系,现在也不知道了。
现在可知的凤阳刘氏历史,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迹之前,家境非常贫苦,他母亲死后,竟然无地可以安下。
当时与朱家相邻的刘氏祖先刘继祖见朱家可怜,就让朱元璋将母亲葬在刘家的士地上。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就把刘家之地全部征收以作他母亲的皇陵,而将刘氏全部迁到他乡。
刘氏族人分迁到各地,形成许多支派。
其中有一个名叫刘恭的祖先,携家室迁居到凤阳东南约60华里大刘庄居住,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形成凤阳大刘庄刘氏。
为了不忘故乡,这支刘氏家族在族谱上都标明'由皇陵迁'或'明陵迁引'。
据说,明代时,朱元璋为了报答刘氏族人的让地之恩,下令凡由'明陵'迁出的刘氏家族,所耕之地都可免交国税。
凤阳刘楼刘氏开基始祖刘恭生子刘显,刘显生子刘惠畴,刘惠畴生子刘伟,刘伟生子刘烈,刘烈生子刘贞明,刘贞明生子刘静安、刘静思。
刘静思生子刘迁,刘迁生3子:刘继先、刘继俊、刘继芳,此为刘氏第九世。
凤阳刘楼刘氏九世孙刘继先兄弟3人的后裔子孙,就形成这支刘氏家族的三大房。
到今天,凤阳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恭的第24代'兴'字辈。
安徽潜山刘氏:据乾隆四年(1739年)刘士进《纂修集成宗谱源流序》记载,安徽潜山刘氏形成于元朝末年,来自江西彭泽,以刘寿二为来潜开基始祖。
谱称,该支刘氏是唐朝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
刘巨容生子刘汾,刘汾居江西弋阳,生14子,均以'汉'字为派,分别是刘汉明、刘汉宗、刘汉端、刘汉派、刘汉兴、刘汉升、刘汉徒、刘汉广、刘汉匡、刘汉胜、刘汉吞、刘汉英、刘汉临、刘汉彬。
其中,第八子刘汉广是赐进士出身,生子刘义员,初任将仕郎,后官到节度御前兵马使。
正宗彭城堂刘氏族谱24字辈

正宗彭城堂刘氏族谱24字辈1、刘姓辈分排列顺序是:梅、玺、泰、山、守、德、传、正、文、光、振、西、继、世、宏、昌。
2、刘氏宗谱续辈是: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3、淮滨栏杆刘老寨刘氏家谱排字:林、永、华、同、学、桂、金、润、松、焕、均、银、湖、树、炳、城、锦、源、材、煇、增、锋、洁、彬、炜、坪。
据1996年刘继平主修的徐州利国熬严祠《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刘氏主要分布在徐州铜山县利国,现有人口1388人。
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青藜堂”,分祠是“熬严祠”。
本族自第5代到第24代使用如下20字五言字派诗:“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铜山柳新镇的刘家村亦是该族分支之一,堂号为“青藜堂”,其先祖刘梅搬迁至此地并开枝散叶。
扩展资料:刘姓的起源:1、来自祁姓。
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
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
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来自姬姓。
为周太王的后裔。
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
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
此为姬姓刘氏。
3、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记载:一、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
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刘姓的人口:刘姓总人口排全国第四位。
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祁氏(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
刘姓的分布: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
在中国本土,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王、李、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
刘姓寻根——刘氏文化

刘姓寻根——刘氏文化据《帝王世纪》、《姓氏书辨证》、《姓氏寻源》等记载,刘氏出于祁姓,源于姬姓,系轩辕黄帝后裔。
黄帝为姬姓,生子玄嚣。
玄嚣孙帝喾第三妃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尧出生时,其母寄居伊侯之国(今河南伊川)。
后迁伊祁山下,故以山名姓祁。
尧先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改封唐(今山西临汾),又称陶唐氏。
尧长子丹朱。
丹朱子祁式,被舜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改称刘式,建立刘国,成为刘氏受姓始姐。
刘式生子刘济。
刘济数传至刘渝。
刘渝子刘累,随“豢龙(即猪婆龙,实为鳄鱼)氏”董父学习驯化“龙”的本领。
夏王孔甲征召刘累养“龙”,赐姓“御龙氏”。
后因死去一“龙”,刘累携家避祸鲁县(今河南鲁县)。
商朝建立,商王武丁将刘累第十九世孙刘假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称豕韦氏。
商朝末年,刘假后裔刘敬又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称唐氏,建立唐国。
公元前1043年,周成王灭唐国,将刘敬迁于杜原(今陕西杜陵),改称杜氏,立杜国。
春秋时,杜国亡,国君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任“士师”,称士氏。
隰叔子士为袭父职,生士缺。
士缺子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称范氏。
士会因去秦国迎接公子雍归国继承晋襄公之位,被留居秦国。
战国时,士会孙士明恢复刘氏,称刘明,并定祁姓刘氏为刘姓,从此姓氏统一。
刘明生刘阳,刘阳生刘师。
刘师第五世孙为刘清。
刘清子刘仁迁沛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称丰乐公。
刘仁生刘瑞,字执嘉,又称太公。
刘瑞配王含始,生刘伯、刘仲、刘季、刘交。
刘季(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改名邦,字季,史称汉高祖,又称汉高帝(以上公仅刘姓直系祖先,旁系略)。
其时,古老的华夏族始称汉族。
刘氏严选,,,点刘氏图片点刘氏图片点刘氏图片小程序二、兴化刘姓由来与繁衍据1990年统计,兴化刘姓人口共66557人,排列第三大姓,仅次于陈姓、张姓,是全市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兴化刘姓支系繁杂,分别于明代洪武、弦治、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代,民国时期从苏州,昆山,江都,高邮,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徐州,阜宁,北京等地迁入。
刘氏受姓源流世系

.刘氏受姓源流世系帝尧陶唐氏御龙氏(姚贝儿唱了个御龙吟,那是唱咱们刘家先祖,不过复姓御龙)冢(上面的盖头去掉)韦氏唐杜氏隰叔士荐成伯缺士会2.刘氏得姓及前11代第一代,定公,名夏,佐周赧王伐秦。
生一子第二代,庄公。
庄公有二子,老大申公第三代,申公。
申公三子,老大文公第四代,文公。
文公二子,老二成长第五代,成公。
名青,立大梁,即今开封第六代,丰公。
这人很重要啊,名仁,居丰沛(迁到沛县了),葬处州,其地在浙江东海边。
第七代,瑞(左边为火字旁)公。
生伯仲邦交四子第八代,邦公。
刘邦。
生八子第九代,刘盈(汉惠帝),刘恒(汉文帝)等。
第十代,启公(汉景帝)第十一代,刘彻,刘发,刘胜(中山靖王)等。
刘启有14个儿子,其中中山靖王行九,武帝刘彻行十。
3.从中山靖王到刘备的十几代单传中山靖王为第十一代,生了120多个儿子,240多个女儿。
人类历史上生子女最多的世界冠军在非洲,好像有11000多个。
第十二代,贞公(封沛侯),生一子。
第十三代,昂公(封沛侯),生一子。
第十四代,禄公(封潼侯),生一子。
第十五代,峦公(封侯沂水侯),生一子。
第十六代,缨公(封铁阳侯),生一子。
第十七代,建公(封安国侯),生一子。
第十八代,曩公(封广陵侯),生一子。
第十九代,宪公(封胶水侯),生一子。
第二十代,舒公(封祖邑侯),生一子。
第二十一代,谊公(封沂阳侯),生一子。
第二十二代,必公(封原泽侯),生一子。
第二十三代,奋公(封颖川侯),生一子。
第二十四代,疑公(封邹城侯),生一子。
第二十五代,雄公,生一子。
第二十六代,洪公,生一子。
第二十七代,备公(字玄德即汉昭烈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生一子。
第二十八代,禅公。
生七子连续十六代单传,这个不可能,况且那么多封侯的。
这样的几率太玄,因此安民认为刘备为刘胜后代的事儿,造假很靠谱。
至于刘备出身造假的原因,只因门阀政治及其文化。
当然,刘备还谙熟江湖文化和宗族,因此才有桃园三结义,才有蜀汉的政治势力。
刘氏世系——刘氏文化

刘氏世系——刘氏文化一、汉前世系表源明序号邦公世系名配偶及子嗣- 5 黄帝轩辕氏生子玄嚣-4→蟜极-3→帝喾-2→帝尧-1→源明。
- 1尧帝陶唐氏名放勋,寿116岁,在位98年,生十子: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9子源明,尧封其于刘地,故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
1大始祖源明兄弟十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祁姓,名源明,字文成,封为刘国,为刘氏始祖。
妣风氏、巫氏。
生一子:刘式。
监明早卒,立式双祧为嗣。
2永和讳穷,名秉正,字式,又字修陵。
妣密氏,生二子:济安(字艺,妣王氏)、济乐。
3济乐讳隗,名昌卜,字节,又字天申。
妣姚氏、甘氏。
考妣同葬。
生一子:岁纪。
4岁纪名陶聚,字庸,又字西山,妣陆、黎氏。
生三子:长子刘王(号正成,妣张氏)、次子刘公(号正定,妣汪氏)、三子刘侯(号正坤)。
5 正坤名侯,字名山,妫氏,生一子:长历。
6长历字万年,号东山,翟氏、有熊氏,生三子:德仁、德尧、德科。
7 德尧讳乾泰,薛氏,吉氏,生二子:仁宏、仁发。
8仁宏名启明,高阳氏、孟氏,生四子:廷光、廷坤、廷绅、廷玖、廷贵。
9 廷光号秦贞,姒氏、雍氏,生一子:爵南。
10 爵南号长庾,尚氏,生二子:行矩、行清。
11 行矩名景生,慕容氏、晏氏,生三子:复盛、复旺、复松。
12复旺讳德顺,蒙氏、易氏,生四子: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 茂清字光万,史皇、丁氏,生一子:孔阳。
14 孔阳号景丰,巢氏,生三子:日盛、日永、日贵。
15 日永讳元洪,西梁氏,生二子:德荣、德康。
16 德荣字仁、洪道,逢氏,生一子:聚义。
17聚义吉氏、姜氏,生三子:刘累、刘宗、刘祖(以上各祖考妣均住山西洪洞县,葬平阳府洪洞县万寿山等处)。
18累字华美,吉、姒氏,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享寿107岁。
19 昌益讳佑公,字诚胉,又名馗,妣黄、张氏,生一子:信盛。
20信盛讳信盛,名赐命,字歆,妣徐、张氏,妣徐氏、张氏,生三子:咏七(修)、咏八(候)、咏九(倏)。
刘姓的来源

刘姓的来源
刘姓,望出江苏彭城,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
4000多年来刘姓子孙枝繁叶茂,遍布天下。
刘氏也是历史上产生皇帝最多的姓氏,共有70多位帝王,历时长达650年余年之久!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一、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二、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三、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
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
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
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
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沈丘县信访局退休干部,市、县文史研究员刘庆同沈丘山东支刘氏的根祖文化应从沈丘县老城,安徽省临泉县南刘楼村祠堂的楹联说起。
近日,我翻开1999年7月1日续谱时的座谈资料:安徽省临泉县白庙乡南刘楼村几位年老的族人,刘志家80岁,刘云家86岁,刘明家84岁,他们以前是家谱保管人或知情人,可惜家谱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烧掉了(大约是1966年、1967年)。
那时是按“破四旧,立四新”,即“破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观念”而焚烧掉的。
他们说,南刘楼村解放前也属沈丘,因距县城(今沈丘老城镇)较远,为祭祖方便,他们在村内建有暖阁(祠堂),内有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
暖阁的楹联:上联是“七闽昭俊烈,国而忘家,衣食父母各遗爱。
”下联是“三殿配宏恩,上用敬下,当日天子有故人。
”横批是“彭城世家”、“阳谷稼生”、“青藜照读”等。
还说,相传还有“老三门,小三门”之说。
而我县大刘集族人刘新华那年介绍说:“1996年,福建省蒲田市江口镇东刘村西刘村,白沙镇的白沙村是我沈丘山东支刘氏族人的后裔,特来沈丘认祖和联系续谱事宜,可惜未能如愿。
相传他们是黄河四次决口由周口东南某村迁往福建江口镇的,而白沙镇的白沙村的刘氏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由周口东南某村给倭寇当脚夫迁武昌,又从武昌迁白沙镇。
他们过年时的春联,横批都是写“布政世家”、“彭城世家”,而我家的堂号——“藜元堂”。
当时座谈时我也不懂,他们也解释不清,其实他是告诉人们根祖是谁?老家是哪里?以及先祖的光辉业绩,让后人不要忘祖。
经查资料,分别考证如下:一、彭城世家彭城是刘交的封地。
刘交是汉太上皇刘煓的四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四弟,据《中华刘氏通鉴》记载:刘交年轻时就好读书,多才多艺,有大志,曾拜旬子的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
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的思想最与刘邦接近,深受刘邦的宠爱。
自刘邦从丰沛起义,就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
入关后,刘邦封刘交为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为创立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家天下缔造者之一。
故刘交是刘邦第一批封王者之一。
在公元前201年就被高祖刘邦封为楚王,他所建立的郡国就叫楚国,定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当时管辖着薛郡、东海郡、彭城郡,共3郡36个县。
位居华东肥沃地区,是西汉初年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是西汉宗室中的佼佼者,是位文武双全的人,成为藩王后,就把当初一起学习《诗经》的同窗好友穆生、白生和申公等人请到楚国来,由他带领着一班人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研究《诗经》等先秦典籍,同时派他的儿子刘郢客到长安向昔日的老师浮丘伯学习《诗经》。
刘郢客学有所成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宗正,掌握刘氏宗室事务。
因此楚国成为汉代研究中华文化的一个主要基地,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刘向、刘歆、刘德等人),所以他们人丁兴旺,成为后世刘氏族人中支脉最繁盛的,今日天下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
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为堂号。
刘交在位23年去世,被尊谥为楚元王,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为上郡侯,官任宗正,后封嗣王位。
三子刘礼,封平陆侯。
四子刘富,封休侯。
五子刘岁,封沈犹侯。
六子刘艺,封宛朐侯。
七子刘调,封枣乐侯。
自汉代至宋代,定居彭城的刘姓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绥舆里、丛亭里、安上里、吕县、丰县和沛县等地方。
彭城绥舆里刘氏之开基始祖刘安民,是楚王刘交的五世孙。
两汉皇族在这里居住者不少。
这支刘姓宗脉由于出了“代晋称帝”的刘裕而特别荣耀。
公元420年,刘裕(刘交的22世孙)灭掉东晋王朝,以“刘宋王朝”取而代之。
刘裕被称为“南朝宋武帝”,他所建立的王朝先后有9人登基为帝,50多人封王,统治时间近60年,所以这支刘姓人口的膨胀速度很快。
武帝刘裕有7个儿子,文帝刘义隆有点9个儿子,孝武帝刘俊有28个儿子,明帝刘彧有12个儿子,这个皇族人多势众,加上皇权浩荡,自然成为彭城刘氏的一支重要支脉。
彭城丛亭里刘氏尊刘嚣为始祖,刘嚣是西汉宣帝刘洵之子,受封为楚王,谥号楚孝王。
实际上丛亭里刘氏的开基祖始是刘茂(刘嚣的6代孙)。
这个刘姓支脉出了历史名人刘讷、刘芳、刘知几、刘滋、刘瞻、刘湾、刘隗、刘宪、刘牢知、刘毅和刘怀武等,所以地位相当显赫。
彭城安上里刘氏,因东晋之末和南朝时期出了许多名人,而引起世人关注。
刘怀素在东晋末任淮南和历阳两郡太守,辅国将军,受封为东兴县侯。
其弟刘怀慎任振威将军和彭城内史,被封为千户侯。
在南朝时期,文学家刘孝初、刘孝威和刘令娴(女)的才华也备受称赞。
刘面力的军功显赫,受封为金城县侯,成为南朝刘姓的名门望族,此外楚元王刘交之子刘礼在吕县(今江苏省铜山县北)有后裔刘道产和刘康祖等家族《宋书〃刘延孙传》还记载:“延孙与皇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彭城刘氏还有许多分支,如京兆武功刘氏,河北中山刘氏,河南洛阳刘氏,山东曹州南华刘氏和江西新喻刘氏等地方,总之刘交的楚王共传位八代(自公元前201年——109年)长达92年。
上述充分说明楚王刘交之后裔他们有称帝、封王、封侯者众多,支脉繁衍兴旺,分布大半个中国,他们不论分布在哪里,均通称“彭城世家”。
彭城是他们的根,彭城是他们的源,这就是木有本,水有源,“彭城世家”的来历。
二、青藜照读“青藜照读”是大学者刘向的故事。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子刘富之后。
刘富在楚藩众多支系中是最杰出的一支。
这一支因产生了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名闻天下,号称“藜阁派”。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学和道家方术之学。
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罪。
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劮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
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
汉成帝继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郎中,使领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卫。
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不争事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
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刘向的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词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
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名目录学之祖。
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仗,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曰:“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贤,这就是“青藜照读”的来历。
也是我家“藜元堂”的来历。
刘向之子刘歆也是一位大学者,也需要赘述。
刘向生了三位优秀的公子:刘亻及、刘赐、刘歆。
刘歆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勤奋好学,后又受诏与父亲一同在天禄阁校刊秘籍,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
刘歆初为黄门郎,父亲去世后他继位中垒校卫。
汉哀帝时,任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当时刘氏宗室中最受宠幸的人物。
刘歆好古,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学设学官,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
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子承父业,集六艺群书,加以整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刘歆因少时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任右曹太中大夫。
中垒校卫,京兆尹,羲和等职,并被封为红休侯,后又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
无论从学问上还是政治上,刘歆都走了一条与父亲刘向不同的道路,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榖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刘向对汉家王朝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力的,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的重臣,汉家王朝的罪人。
刘歆为王莽篡夺刘氏汉家政权,确实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歆虽然投靠了王莽,但他毕竟还是汉家宗室,还是姓刘,因而对王莽篡汉,在内心感情上也非常痛苦和矛盾。
当王莽篡汉称帝后,社会危机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更加严竣,这时的刘歆对王莽已心生怨恨。
最后终于决意背叛王莽,图谋政变,以推翻王莽,取而代之,重振汉家天下。
但是事情败露,地皇四年(23年)七月刘歆被迫自杀而死。
一代儒学大师,最终落得个家破国亡身死的悲剧下场。
刘歆家族当日因投靠王莽而成为刘氏宗室中最显赫的家族,如今却因反对王莽而又一落千丈,迅速衰败,但刘向、刘歆的家族,毕竟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皇室分支,所以后来刘向的子孙们又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
《元和姓纂》记载: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地。
三、阳谷稼生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刘氏族(合)谱》记载:“始祖母王氏诰封淑人,葬城东茔。
始祖讳德,山东阳谷县人,胶州卫军籍,住枣林庄,卒葬原籍,不能考详。
”这部族谱应是我沈丘山东支刘氏最早的一部族谱,虽未阐明谱中始祖从何时何地迁往阳谷,但已能说明阳谷是这支刘氏的根、源了,总根是彭城,而2007年《沈丘刘姓考》把来自山东的刘姓说是东平支,只说对了一半,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山东阳谷支,这样才与“阳谷稼生”相吻合。
四、布政世家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沈丘刘氏族(合)谱》记载:“刘汉儒,字文卿,号思鲁,行一,嘉靖己未科进士,正治上卿(正二品),阶资政大夫,历官浙江左布政使,享寿七十三岁,崇祀名宦、乡贤,葬城北茔。
”布政刘汉儒是诗书传家,其父名东,字汝兰,号鲁峰,明宣德年间殿试三甲探花,而且文武双全,这说明刘汉儒年幼时是在父亲的深厚的文化熏陶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走上仕途之后,一直是清官,他历任县令,兵备道,山西按察副使、浙江、云南、福建左布政,是明代出名的清官,治贪治乱的好官,曾在浙江平息士兵哗变,在云南平缅酋之乱,福建抗击倭匪侵华,并将敌赶出国境。
(详见《让沈丘刘氏根亲文化大放光彩》),(清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有刘汉儒传记)他造福于民的政绩卓著,所以后人给他建祠塑像,朝廷给他建寺(增寿寺)祀之。
五、老三门小五门老三门指布政刘汉儒兄弟三人,小五门指御大夫刘璐弟兄五人。
写到这里对照2007年《沈丘刘姓考》内心感到愧疚,那篇列表支脉因无族谱,仅凭相传和县志之零星记载而推测,故多处有错,现依谱予以更正。
先说老三门。
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刘氏族(合)谱》记载:“一世祖钊、字君威,行一,诰阶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享寿九十八岁,葬祖茔,娶王氏始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