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梗概1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的第一

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2.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3. 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
4.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5. 陶渊明在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6. 谢灵运,小字客儿。
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7. 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8. 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9.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语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10. 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1. 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12.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隆礼重法。
13.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共有370 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14.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15. 《孔雀东南飞》有353 句,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它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终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16. 建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17. 曹植的诗歌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 徐陵成《玉台新咏》标志着宫体诗的高峰期19. 魏晋南北朝小说两大类,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中国文学史1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神话
第一节原始歌谣
一、原始歌谣的产生
二、原始歌谣的内容
三、原始歌谣的特点
四、原始歌谣的保存
一、原始歌谣的产生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人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它包括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夏代以及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状况。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集体进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用极简陋的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同时在这个为了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也开始创造了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
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应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
大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是继奴隶制社会产生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又一次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即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奴隶制的解体和地主阶级的兴起、封建制的初步确立。
伴随着社会政治领域的空前变革,是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一时间形成了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绵延整个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大批涌现出来,并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纷纷著述立说阐明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不同观点和各自的政治主张。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
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
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获得更加自觉发展的时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文学样式都有显著收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1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笔记(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褒贬,两信同时颁发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不雅,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示、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示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闻一多颁发《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颁发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中国文学史(1)

宋代文学一、宋初三体: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宋初优待文人,提倡诗歌酬唱,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学唐代白居易和元稹“通江唱和”。
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白体作家:李昉、徐铉、王禹偁。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著有《小畜集》。
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叫“晚唐体”。
晚唐体作家:林逋梅妻鹤子诗主要特点:吟咏山河美景,抒写隐逸情情怀。
这是一位居住在西湖边的隐士,植梅养鹤,清高自适。
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
是宋初诗坛上最盛德一派。
西昆体作家:杨亿,刘筠,钱惟眼西昆体作家创作特点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
其优点是对仗工整,用事深密(多且缜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点是只学到了李商隐的皮毛,诗歌徒有华美的外表,缺乏李李商隐那种凄艳浑融的气韵和真挚情感。
二、小令,中调,长调A晏殊: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被称作是“太平宰相”。
善于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被称作“北宋倚声家初祖”,有《珠玉词》。
词的特点:晏殊词的情感是雍容和缓的,淡淡的忧伤中透出一种自我解脱的的气度,浓烈的情感中,又带有理性的沉思,构成了“情中有思”的特点。
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罗幕轻寒,独上高楼,燕子双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与《九章》,她的代表作《离骚》,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与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
与之相辉映的,就是或记事、或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与《战国策》为国别体。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
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就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与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与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与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魏晋南北朝就是中国文学获得更加自觉发展的时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文学样式都有显著收获。
五言诗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其诗歌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继之而有阮籍、嵇康、左思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
陶渊明就是东晋时超拔流俗的大诗人,她多写田园生活与隐逸情趣,风格自然冲淡,就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之宗。
其后,南朝的谢灵运与谢朓,就是出色的山水诗人,鲍照擅以七言新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怀,由南入北的庾信则就是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乐府民歌在这一时期又显光彩,南朝民歌明丽清婉,北朝民歌刚健亢爽,可谓各极其妙。
骈文就是这一时期的流行文体,形式束缚虽多,但一些书信与山水小品意境清新,文字优美,粲然可观。
以晋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南朝刘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轶事小说,开了后世笔记小说的先声。
唐朝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
尤其就是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被称为“一代之文学”,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如星驰云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稍后的陈子昂,上承建安风骨,力扫齐梁余风,扩大了诗歌题材,在诗歌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康庄大道。
在史称盛唐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人称“诗中有画”;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擅长描绘苍凉奇丽的边塞风光与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格调雄壮,意境阔大。
李白与杜甫先后崛起,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千古的“双子星座”。
李白被尊称为“诗仙”,与杜甫被尊称为“诗圣”相对应。
李白诗歌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感情奔放激烈,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把她的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号称“诗史”,集中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内在深厚,风格沉郁顿挫。
她们分别以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卓越成就,泽被后世,成为诗歌创作的光辉典范。
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中唐时期。
唐宪宗元与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首,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她们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自己的创作纲领,创作了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与百姓疾苦的新乐府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与熟练的艺术技巧,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她著名诗人,尚有以险怪著称的韩愈,以苦吟著称的孟郊、贾岛,以及自具特色的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
到了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感伤色彩颇浓,追求形式之美的风气日盛。
最有成就的诗人就是杜牧与李商隐。
杜牧长于七绝,内容多写伤春惜别与咏史怀古,风格或绮艳或俊爽;李商隐的七律沉博绝丽,以咏史诗与爱情诗独擅胜场,她的“无题诗”意蕴深永,工于比兴,但有些作品则难免有晦涩之弊。
散文创作在唐代也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唐代盛行骈文,直到中唐时,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道相号召,致力于恢复散文的主导地位,于就是掀起了一场作古文、行古道的文学革新运动。
她们的散文有比较充实的思想内容,能够积极反映中唐时期各种社会弊端,感情真实,手法多样,语言也能推陈出新。
其中,议论文、人物传记、寓言与山水游记成就最高。
晚唐的小品文与文赋,也值得重视。
在唐代,还有两种新出现的文体,一就是传奇小说,二就是曲子词。
词就是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最早起源于民间,中唐以后文人染指渐多,晚唐的温庭筠成就最高,五代时,西蜀与南唐成为词的创作重镇,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南唐后主李煜,以词抒写亡国之痛,感慨遥深,情真意切,语言朴素自然又珠圆玉润,在艺术上多上乘之作。
被视为宋代“一代之文学”的,当然就是词的创作,可与唐诗前后辉映。
北宋初期,词还就是娱宾遣兴的工具,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多流连光景之作。
范仲淹以其镇守边塞的丰富经历,写出了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豪放词。
在柳永手里,宋词有所革新。
她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写都市繁华与相思旅愁见长,大量创制慢词,语言俚俗,在市民中广为流传。
苏轼不满柳词囿于风花雪月,格调不高,有意打破诗、词界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摆脱音律的过多束缚,给宋词带来了新气象,启迪了豪放词派的诞生。
此外,北宋的秦观、贺铸、黄庭坚、周邦彦等人,也分别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共同创造了北宋词坛多种风格争胜的繁荣局面。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她的词感情深厚,风格婉约,造语清新,后期作品写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尤其撼人心魄,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
靖康之变后,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词创作的重大主题,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幹、张孝祥等上承苏轼一脉,下启辛派词风。
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与创造。
她的词多种风格并存,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活泼清新。
属于辛派的词人有陈亮、刘过等,风格似辛而不免剑拔弩张。
辛派后劲则有刘克庄、刘辰翁。
在南宋后期,有一些词人宗法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调的创作道路,其中姜夔的词意境清空,格调骚雅,冠绝一时,史达祖、高观国等人就是她的羽翼。
吴文英词于清空之外别立密丽一宗,在宋末词坛一枝独秀。
由宋入元的词人尚有张炎、周密、王沂孙等,随着南宋的覆灭,这些遗民词人哀怨衰飒的歌唱成了宋词的尾声余韵。
宋诗与唐诗相比,自有特色: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致。
宋初诗人学唐五代,其中学白居易而终能自立的就是王禹偁,学李商隐的一派有杨亿、刘筠等,号西昆体。
经过梅尧臣、苏舜卿、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宋诗开始自具面目,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
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诗人就是苏轼与黄庭坚,苏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收获。
黄庭坚尊崇杜甫,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诗风瘦硬生新,成为江西诗派的宗主。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就是陆游、杨万里与范成大,她们都出于江西诗派,最后自成一家。
陆游就是宋代最突出的爱国诗人,留下诗作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南宋后期出现了“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作品现实性不强,诗风比较浮弱。
至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与汪元量等人的诗篇,浩气磅礴,为这时期的诗坛增添了最后一抹光彩。
宋仁宗庆历年间,在政治革新潮流的鼓荡下,诗文革新运动随之兴起,浮华文风得以廓清,散文创作也改变了中唐以来的颓势,取得了足与唐文媲美的杰出成就。
欧阳修就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也就是韩愈以来最重要的散文作家。
她坚持“事信言文”的创作主张,提倡平易畅达的文风,所作散文极富情韵。
在她的提携下,文坛人才辈出,著名的有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人尊崇为“唐宋八大家”。
其中苏轼成就最著,散文诸体兼备,自由挥洒,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欧、苏等人的作品,一直就是人们学习古代散文的楷模。
除了诗文之外,宋代的通俗文学也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得到发展。
在唐代讲唱文学的基础上演化产生了话本,这成为后世演义小说与白话小说的滥觞。
诸宫调与南戏也已经出现,开创了中国的戏曲文学。
经过自宋至元的长期酝酿,元杂剧以它高度的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杰出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就是元杂剧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元末杂剧衰微,南戏又复盛行,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这样的杰作。
南戏的兴盛为明清两代的传奇奠定了基础。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地区,元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就就是散曲。
一般所说的元曲,就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
散曲有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就是单支曲子,套数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
散曲作品具有浓郁的市民通俗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
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以关汉卿与马致远为代表,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就是张可久与乔吉,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
其她重要的散曲作家还有贯云石、张养浩与睢景臣等。
与杂剧、散曲的成就相比,元代诗文创作相对较弱,没有很杰出的作家与作品。
明代城市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市民的力量逐渐崛起,随之产生的人文主义思潮突破了统治者严厉的控制政策,为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因素与有利条件。
尤其就是适应市民思想感情与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在这一时期特别昌盛。
明代出现了长篇章回小说,其开山之作,就是明初罗贯中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另一部长篇巨著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