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专题二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四).
物理实验中的测量技巧与误差分析方法解读

物理实验中的测量技巧与误差分析方法解读在物理实验中,测量技巧和误差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的测量结果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误差分析则能帮助我们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技巧和误差分析方法。
一、测量技巧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的仪器来进行测量,而且仪器的精度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选择测量仪器时,需要考虑实验的要求和仪器的精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消除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装置或测量方法的固有缺陷而引起的误差。
为了消除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校准仪器、调整实验装置、改进测量方法等。
通过消除系统误差,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重复测量和平均值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我们通常会进行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
重复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而平均值可以降低个别测量值的偏差。
通过重复测量和计算平均值,可以得到更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二、误差分析方法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的不确定性、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和计算平均值来减小其影响。
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标准差、方差等来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装置或测量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误差。
系统误差是有偏的,可以通过校准仪器、调整实验装置等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其影响。
对于已知的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通过修正公式或者进行数据处理来消除其影响。
3.零误差和绝对误差零误差是指在测量中由于仪器的固有误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校准仪器、改进操作方法等来减小零误差和绝对误差。
4.误差传递在进行多步测量或计算时,误差会传递并累积。
我们可以使用误差传递公式来计算最终结果的误差。
误差传递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一步测量或计算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并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如何进行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

如何进行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如何进行数据的误差分析导语: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测量数据的误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准确地进行误差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误差类型,以及如何进行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
一、误差的类型和来源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于实验仪器或测量方法本身的固有问题而引起的误差。
例如,仪器的不准确度、仪器的零点漂移等都属于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是可以通过校正和调整仪器来减小的。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无法确定其来源的误差,它在测量中以不确定形式出现。
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可控因素,或者是由于实验人员的操作不精确等导致。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3.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指由于人为疏忽或主观判断而引起的误差。
例如,读数误差、记录错误等。
这种误差可以通过加强实验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来减小。
二、误差分析方法1. 确定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描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的指标,是进行误差分析的基础。
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等途径来确定测量的不确定度。
2.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误差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例如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差等,可以得出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同时,统计方法还可以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性、偏离程度等。
3. 校正与调整:对于存在系统误差的测量数据,可以采取校正与调整的方式,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正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根据仪器的校准曲线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其他准确测量仪器的校正值等方法。
4. 不确定度传递:在进行多个测量值的运算时,需要考虑不确定度的传递问题。
根据误差传递公式,可以计算出结果的不确定度。
这有助于我们对测量结果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三、实例分析以实验测量一个材料的密度为例,探讨误差分析的具体方法:1. 确定实验方法,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例如通过测量样品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值。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方法详解

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方法详解引言: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还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数据,精确的测量都是基石。
然而,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测量误差。
本文将详细解析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精度分析的方法。
一、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1. 装置和仪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装置和仪器自身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例如,传感器的灵敏度不一致、仪器的线性度问题、装置的稳定性等都会引入测量误差。
2. 环境条件和外界干扰:环境条件和外界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测量装置的漂移,而电磁辐射也会干扰信号的传输。
3.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式: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式会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方法、仔细的操作态度以及充足的经验都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4. 测量对象的特性及其变化:测量对象本身的特性以及其可能的变化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物体的形状、表面粗糙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装置、仪器或环境等因素的固有性质而产生的误差。
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是一整个数据序列偏离真实值的方向一致。
系统误差可通过校正或调整仪器来消除或降低。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对象的变化、环境干扰、操作方式等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通常是在一系列测量中,结果分散在真实值的周围。
随机误差可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通常用∆表示,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其绝对值越小,代表测量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测量结果的比值。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可以衡量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相对误差越小,代表测量结果越准确。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与误差分析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与误差分析1. 引言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时,准确测量和合理分析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任何测量都会存在误差。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
2. 常见测量方法2.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测量方法。
它通过使用仪器或工具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所需数据。
例如:使用尺子测量长度、使用天平称重等。
2.2 时间间隔与频率的测量方法对于涉及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实验,我们通常使用计时器或者振荡器来进行测量。
较为常见的有简单计数、秒表计时等方式。
2.3 摄像法当需要对快速运动、瞬态现象或微观粒子进行观察和确定位置时,摄像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通过摄像设备拍摄影像并据此获得需要的数据。
2.4 微量测量方法当需要测量非常小的物理量时,我们使用微量测量方法。
例如:使用毛细管测压、追踪液体流动速度等。
3. 误差分析3.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设备或实验条件等固有性质引起的误差。
它们在每次测量中都会保持相同的大小和方向。
3.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不可预知因素引起的误差,包括人为操作、环境变化等。
它们在多次重复测量中呈现随机分布,无法预测和消除。
3.3 总误差与精密度总误差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共同造成的。
精密度则表示了实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即在一系列实验中得到具有接近数值的准确结果程度。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估计实验结果的真值,并评估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偏差、误差棒等。
4.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在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报告应该包含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内容。
同时要注意清晰明了地描述测量过程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误差分析和讨论。
测量与误差分析

测量与误差分析测量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活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室工作还是工程应用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测量。
然而,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各种误差,因此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开始讨论误差分析前,必须先了解一些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直接测量是指直接读取测量仪器上的刻度或数字,得到测量结果;而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得到的。
二、误差的分类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对误差进行分类和分析。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一系列测量中,由于仪器不准确、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固定的偏差。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或者进行合适的补偿来减小。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由于各种随机因素引起的不规则变动。
随机误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三、误差的评估和处理方法为了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进行误差的评估和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值减去真实值来计算得到。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和真实值之比,用来评估测量结果的相对准确性。
3. 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是对测量误差的一种评估,代表了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范围。
不确定度的计算可以通过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等方法得到。
四、误差传递与传递规律在实际测量中,多个测量量的误差可能会相互影响。
误差传递是指由测量量的误差引起的结果误差的传递过程,可以通过误差传递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1. 线性误差传递:当测量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可以通过求导数来计算误差传递。
2. 非线性误差传递:当测量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可以通过泰勒级数展开来近似计算误差传递。
五、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测量与误差分析的应用,我们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某实验室测量了一台电子秤的负荷能力,测量结果如下:9.82 kg, 9.80 kg, 9.83 kg。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校正方法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校正方法引言:测量误差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研实验中无处不在,它对于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校正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分类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很多,比如人的主观性、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环境因素等。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将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1.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通常由于仪器设备的设计问题或是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它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比如仪器的不准确性和初始误差等。
我们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1.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是随机的。
比如温度的微小波动、仪器的随机干扰等。
我们无法完全消除随机误差,但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和统计分析,减小其影响。
二、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分析测量误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 平均值与标准偏差法对于一组测量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描述其误差特征。
平均值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而标准偏差则表示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我们可以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误差分布图误差分布图可以将测量数据的误差分布情况直观地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误差分布图,观察其形状和偏态来分析误差源的特点。
比如如果分布呈现正态分布,说明误差是随机的;如果分布呈现偏态,说明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2.3 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推断未知数据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来研究测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判断误差的来源和性质。
比如如果回归方程的斜率接近于1,说明误差是随机的;如果斜率明显偏离1,说明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三、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测量误差的校正是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误差的类型,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校正方法。
3.1 系统误差的校正对于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校准和调整来减小其影响。
测量误差分析与调整方法

测量误差分析与调整方法测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家庭用品到重要的工业过程都依赖于精确的测量结果。
然而,无论在科学实验室还是生产环境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了解测量误差以及相应的调整方法对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测量误差的种类、分析方法和调整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测量误差。
一、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指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固有偏差,它们是由于测量装置、环境条件或操作者引起的。
系统误差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校正方法予以降低。
随机误差是指由于测量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偶然性误差,它们以随机的方式出现,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任何测量中。
随机误差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控制。
二、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1. 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测量误差分析方法之一。
它要求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各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变异程度,可以初步判断测量误差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
2. 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法适用于多个因素同时影响测量结果的情况。
它将测量结果的总方差分解为各个因素的方差和误差的方差,通过分析各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贡献程度,可以确定主要的误差来源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 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适用于测量结果与多个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的情况。
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测量结果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使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和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确定主要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调整,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测量误差的调整方法1. 校正法校正法是最常用的测量误差调整方法之一。
它通过与已知准确值进行比较,确定测量结果的偏差,并对其进行修正。
校正可以通过调整测量装置的零位或使用校正因子进行。
2. 反演法反演法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误差调整方法,它通过测量结果的逆运算得到所需测量量。
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的方法与技巧

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的方法与技巧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测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由于测量仪器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测量环境的复杂性,测量误差不可避免地存在。
对于准确的测量数据来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可信度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针对测量误差的分析与评定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的方法与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测量数据。
1.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在进行测量误差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误差的分类与来源。
一般来说,测量误差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
比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测量系统的非线性等。
这种误差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误差,可以通过校准和调整仪器来减小。
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包括测量仪器和环境的噪声干扰、人为误差等。
这种误差是一种无规律的误差,无法通过简单的校准来消除,只能通过多次测量和统计分析来进行评定。
2. 测量误差的评定方法测量误差的评定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评定方法。
(1)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误差评定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
这个结果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评定误差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2)线性回归法当测量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时,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法对测量误差进行评定。
线性回归法通过拟合测量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关系,得到拟合曲线的斜率和截距,从而评定测量误差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3)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多个因素同时影响测量结果的评定方法。
通过对不同因素的方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个因素对测量误差的贡献程度,从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3. 降低测量误差的技巧除了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和评定外,降低测量误差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技巧。
(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在实际测量中,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是降低测量误差的首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观察和测量是科学实验中,经常运用的科学方法。
人类在进行定性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观察。
上一专题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科学观察。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简单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小学教学中测量这一方法的教学要求及其实现途径。
在科学上,测量这一方法用的领域也非常广,几乎所有的定量实验都需要用到测量法。
实验四一般测量[理论探究]一、测量1.测量的含义测量就是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功能等有关数值。
在科学实验中,有时需要知道研究对象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具体含量,这就需要通过仪器进行分行,不仅进行定性分析,还要进行定量测定。
2.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根据测量内容的不多,方法很多。
有些测量,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测量仪器获得所需的结果,这种测量我们叫它直接测量;但在科学实验中,有很多情况需要测量后经过数学公式(如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公式等)的运算,才能得出所需的数值。
测量的内容和方法简介于下表。
从上面的测量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物体的测量包括很多方面,而对物体长度的测量是这些测量中最基本的一种测量,也是研究和分析物体的一种方法。
在中小学中涉及的长度测量,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科学记录数据和误差分析等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1.米尺米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估测到十分之一毫米,但是最后一位是估计的。
如用米尺测量一张书桌的长度和宽度的数值分别为55.25cm 和48.43cm ,其中55.2和48.4是准确的,而最后一位数字5和3是估计值,也就是含有误差的测量值,根据有效数字的书写方法可知,用米尺做长度测量时,当用厘米做单位时,数值应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为止。
2.游标卡尺游标卡尺简称卡尺,是一种比较精确的常用测量长度的量具,其准确度可达0.1~0.01mm ,它的外形和结构如图1-1所示。
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和可以沿主尺滑动的游标尺(副尺)组成。
钳口A 、B 用来测量物体的外部尺寸,刀口B A ''、可用来测量管的内径或槽宽;尾尺C 可用来测量槽或小孔的深度。
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游标尺上刻有游标E ,利用游标可以把主尺上的估读数值准确地测量出来,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以10分度游标为例,图1-2为测量精确到110分格的游标(称作10分游标)的原理图。
游标尺上只有10个分格,是将主尺上的9个分格10等分而成,由此有标尺上的一个分格的间隔等于主尺一个分格的110。
图1-3是使用10分游标测量的示意图。
测量时将物体ab 的a 端和主尺的零线对齐,另一端b 在主尺的第7和第8格分格之间,即物体的长度稍大于7个主尺格。
设物体的长度比7个主尺格长l ∆,使用10分游标可将l ∆测准到主尺一分格的110。
如图1-3示,将有标的零线和物体的b 端相接,查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是由标尺上的第6条线,则99(66)6(1)0.61010l ∆=-⨯=-=主尺格主尺格主尺格 即物体的长度等于7.6主尺格。
如果主尺每分格为1mm ,则被测物体的长度为7.6mm 。
由图1-3可以看出,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和游标尺上每一分格之差,使测量读数进一步精确的,此种方法称作差示法。
参照上例可知,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时,读数分为两步: (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整格数.(2)根据游标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读出不足一分格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 一般说来,游标是将主尺的1-n 个分格,分成n 等分(称作n 分游标),如主尺的一分格宽为x ,则游标一分格宽为n x n /)1(-,二者的差为/x x n ∆=是游标尺的分度值。
图1-4所示,使用n 分游标测量时,如果是游标的第k 条线与主尺的某一刻线对齐,则所求的l ∆值等于1n xl kx kx k n n -∆=-= ,即l ∆等于游标分度值x n乘以k 。
所以使用游标卡尺时,先要明确其分度值。
一般使用的游标有n 等于10、20和50三种,其分度值即精密度分别为0.1mm 、0.05mm 和0.02mm 。
现代生产和实验中使用的常为五十分游标,是将主尺的49mm 等分为游标的50个分格,即游标的一个分格宽度为0.98mm ,它的分度值即精密度为0.02mm 。
3.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长仪器,准确度可在001.0~010.mm 之间。
常用于测量细丝和小球的直径以及薄片的厚度等。
螺旋测微器的外形与结构如图1-5所示。
螺母套管B 、固定套管D 和测砧E 都固定在尺架G 上。
D 上刻有主尺,主尺上有一条横线称作读数准线,横线上方刻有表示毫米数的刻线,横线下方刻有表示半毫米数的刻线。
测微螺杆A 和微分筒C 、棘轮旋柄K 连在一起。
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
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当测微螺杆旋转一周时,它延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0.5mm ,而每旋转一格时,它延主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0.50.0150mm。
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最小刻度值为0.01mm,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将测微螺杆A退开,将待测物体放在AE、的两个测量面之间。
螺旋测微器的尾端有棘轮旋柄K,转动K可使测杆移动,当测杆与被测物(或砧台E)相接后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棘轮将滑动并产生喀、喀的响声,活动套管不再转动,测杆也停止前进,此时即可读数。
读数时,从主尺上读取0.5mm以上的部分,从微分筒上读取余下尾数部分[估计到最小分度值的十分之一,即1000/1(mm)],然后两者相加,如图1-6(a)的读数为5.155mm,(b)的读数为5.655mm。
使用螺旋测微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测量前要检查零点读数,并对测量数据作零点修正。
螺旋测微器的测杆A与测砧E相接时,活动套管上的零线应当刚好和固定套管上的横线对齐,而实际使用的螺旋测微器由于调整不充分或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初始状态与上述要求不符,既有一个不等于零的零点读数,图1-7表示两种零点读数的例子。
要注意它们的符号不同,每次测量后,要从测量值的平均值中减去零点读数。
(2)检查零点读数和测量长度时,切忌直接转动测微螺杆和微分筒,而应轻轻转动棘轮旋柄。
设置棘轮可保证每次测量条件(对被测物的压力)一定,并保护螺旋测微器的精密螺纹,如不使用棘轮而直接转动活动套管去卡物体时,由于对被测物的压力不稳定而测量不准确,另外可使螺纹发生形变和增加磨损,降低了仪器的准确度。
(3)测量完毕应使测砧和测微螺杆留有间隙,以免因热胀而损坏螺纹。
【动手实践】(一)观察内容1.仔细观察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形状,弄清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在实验报告上,画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草图。
(二)常规测量(独立完成)1.用米尺分别测量实验桌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实验桌的面积。
并按照单次测量误差计算方法计算误差。
2.测量规则长方体的长、宽、高。
要求在不同部位分别测量6次。
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并进行误差分析。
3.记下游标卡尺的分度值。
用游标卡尺测量给定圆柱的外径D、内径d及螺母厚度各6次(测量时要在垂直交叉方向进行),计算体积,并进行误差分析。
4.记下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
测量其零点读数3次,求出平均值。
5.按步骤4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给定细丝不同部位的直径2d ,测量6次。
表示测量结果并进行误差分析。
(三)特殊测量(两人合作)1.利用给定工具,测量指定粗圆筒的体积。
要求:写出原理表达式及测量示意图,每个物理量至少测量6次,并表示出测量结果及误差分析。
2.利用给定工具,测量指定螺母的体积。
要求:写出测量方案及测量示意图,每个物理量至少测量6次,并表示出测量结果及误差分析。
参考表格,也可自行设计。
表1-1米尺测量长度 米尺分度值=_______mmS l h l hσ∆∆=+=表1-3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直径 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________mm=+=111d d d σ=∆+∆+∆=rdR D h hV 22σ=-=)(422d D h V π【实践反思】1.将一个钢直尺旁附上一个特制的游标,可以成为一游标尺码?2.一铜丝的直径大约0.05mm ,用什么仪器以及如何测量其直径,才能使其不确定度不大于0.001mm ?3.如何确定一螺旋测微器的零点读数?如果某一螺旋测微器的零点读数为014.0-,用此螺旋测微器测量钢丝的直径为2.478mm ,则测量值应修定为多少?4.如何根据测量对象特征、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5.结合动手实践体验,写出指导学生运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量物体的教学指导,并进行数据处理讲解。
[施教体验]课题:长度的测量1.施教准备(1)拟定实验指导方案根据该实验的教学要求及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出发,结合动手体验从实验目的、内容、实验安全警示、实验方法和步骤、思考题等编写施教实验指导方案。
(2)器材的准备实验前应对所用器材、物品逐一检查,发现故障或问题应及时解决;制定测量表格。
2.角色扮演以实验小组成员为单位,分别扮演实验教师,轮流进行实验教学指导练习。
具体练习可参照如下内容:(1)交代实验目的 (2)具体实验讲解 (3)交代实验注意事项3.交互指导,总结实验成功关键因素。
=+=222d d d σ附录:《长度的测量》教学指导《长度的测量》教学指导【目的和要求】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
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附录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所得大批数据是实验的主要成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所以在整理这些数据时,首先应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客观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