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 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 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 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又派遣最 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 直捣单于老巢。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 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 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 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 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 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 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 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 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 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 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 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或
总是 有的 有的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了解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 想家。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遍游南北,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承 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 罪下狱,受了腐刑。但他忍辱 负重,发愤著书,用了13年的 时间,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 史学巨著《史记》。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用 “——”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 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 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 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 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 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 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 史资料。
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鲁迅
温馨提示: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 《史记》?他又是怎样发愤写 《史记》的?划出有关的语句 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在旁边写 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 龙门, 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 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 心里十分激动。 事,心里十分激《史记》,每人准备一 两个故事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想到这里,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 自己把个人的耻辱、 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 都埋在心底, 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 平滑的简, 平滑的简,在上面写下了一 行行工整的隶书。 行行工整的隶书。
• 司马迁,我_______你, _______ 司马迁, 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高密市东关小学 徐桂芹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 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 13年时间 52万 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 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 无古人的著作, 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 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狱 酷 刑 泰 摊 隶耗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来自结构酷 刑 摊
耗
狱
泰
隶
识字方法
加一加:酉+告=酷 字理识字: 刑 扌+难=摊
形声字。原从“刀”,从“井”;“井”也表声。古
时候官府为了维护取水的秩序,避免纷争,派人持刀在井 边守卫。“刑”的本义“惩治”。引申为“法律”。
多音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你想知道
《史记》这部书是怎样完成的吗?我们一
起去文中看看吧。
互动课堂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
边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
什么梦想?立下怎样的志向?
英雄之梦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
母亲河的熏陶。
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 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 历史故事的感染。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
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 国搜集来的资料。
飞来横祸
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 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
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意料之外的灾祸。
残酷的刑罚。此指腐刑。
酷刑——这里指“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 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 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 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1、推荐书目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 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 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 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 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 《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 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 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 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游历 游览
1.他打算去(
游历
)西藏。
2.星期天,爸爸带我去( 泰山。
着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 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每当他累
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
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完成 父亲的遗愿,司马迁义无反 顾地专心编写史书,不料一 场飞来横祸降临了,默读课 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 了什么?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 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 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 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 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 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 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 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 行工整的隶字。
在本段中,“飞来横祸”指的是 。
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 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 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 迁想到李陵一贯的为人,便仗义 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 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 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李陵事件”。
横祸是意外到来的祸 患。灾祸是自然或人 为的伤害。司马迁受 酷刑是意外的祸患, 所以用横祸恰当。
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没有完成《史记》 而死。在司马迁看来这比鸿毛还轻。
那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呢?
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 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 的决心非常大。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
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名山大川
牢记嘱托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悲愤交加轻于鸿毛重如泰山
忍辱负重奋笔疾书毕生心血辉煌巨著
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
这是一位父亲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
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
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史记》。
作业布置:
1.复述课文。
2.收集《史记》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复备: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发愤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备注:(可写反思、学情记录、作业批改情况等)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⒊出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
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
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
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诗中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学习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二、三自然段,理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司马迁: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10岁时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懂为止。
20岁从长安出发,到处游历,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曾多次同汉武帝出游,去过很多地方,见广博闻。
因李陵出兵匈奴,兵败投降,史马迁为他辩护,触怒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用一生的心血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的撰写,《史记》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书取材丰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叙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掌握《史记》的基本情况,如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
-剖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领悟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坚定信念。
-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举例:
-通过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明白他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
4.文本解读:分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司马迁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
5.课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司马迁发愤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体验在困境中坚持完成任务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章节。首先,我发现大家在导入环节对司马迁的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史记》的历史价值和司马迁的发愤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司马迁在困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精神品质可能还比较抽象,难以真正体会到。因此,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司马迁发愤精神的力量。
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英雄的影响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 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 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父亲的影响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 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 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用 “——”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 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 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
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
想想父子永别的情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司马迁也早已______,他_______ 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死之后,朝廷会让 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 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 的史书哇!
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读?
轻于鸿毛 坚持不懈
名山大川 悲愤交加
重于泰山 毕生心血
博览群书 血溅墙头
忍辱负重 前无古人
专心致志 了此残生
奋笔疾书 辉煌巨著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 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 精会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
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
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
(发愤就是很坚决。
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
所以我们要怎么读?)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
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
板书:原因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2、汇报交流: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
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边读边想,这句话里的“千万不要忘记……哇”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是什么?(2)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想象司马迁听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可以说,发愤源自于父亲的嘱托
三、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1、自学课文
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读画出的句子。
2、生自学交流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每天忙着,忙的忘记了——(时间),忙的忘记了——(吃饭),没有忘记——(写史记),他在发愤写——(史记)
(2)、读到这儿,你认识了怎样的司马迁?(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3)、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勤奋吗?
你还找到了那二、新授,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振作起来”?他又是怎样“努力去做”的?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答案。
(1)板书:飞来横祸,入狱受刑。
(简介司所受的酷刑,出示司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2)板书: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该如何抉择?文章出现了一个“但”字,这个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司马迁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这是导致司马
迁改变轻生,重新著书的内在原因。
理解鸿毛、泰山及司马迁的内心真是想法。
理解两个“一定”。
指导(3)板书:克制自己,忍辱著书。
2、指导学生看图,再读文,引导学生读出执着之后把痛苦深埋心底平静的语气。
3、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也许,冬天的早晨,寒气逼人,当人们还在梦乡,他已经();
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在树下乘凉,他仍然();
也许,无数个夜晚,当人们围坐谈心,他依然();
也许…………
4、齐读本段,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体会司马迁是一个坚定执着、富有责任心的人。
5、过度: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哪些外因促使司马迁写《史记》的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司马迁写《史记》的外在原因。
2、学生汇报读后体会。
(1)母亲河的熏陶;
(2)历史故事的感染;
(3)父亲的影响及嘱托。
3、从这段你感受到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史爱国、勤奋孝顺)
4、过度:一个爱史爱国、勤奋孝顺、坚定执着、富有责任心司马迁,他忍辱负重,用多长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什么样的《史记》?看看课文是怎么评价这一部著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
(2)什么叫前无古人?
2、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总品读此句。
要求读1、学习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发愤”内涵。
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执着、坚定的语气。
这一个想法促使司马迁有什么行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