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州方言的研究报告

广州方言的研究报告广州方言的研究报告广州方言,又称穗语,是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通用的一种方言。
广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也是中国国家级方言之一。
广州方言极富声调变化,构音特点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丰富的语音特点和说法,使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之一。
一、声调特点广州方言的声调较为复杂,不同的音节经过变调,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广州方言中常见的声调有六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上上声和下声。
这种声调系统在汉语方言中非常独特,也是广州方言与其他汉语方言最大的不同之一。
二、音韵特点广州方言的音韵特点也十分显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八音。
八音是广州方言中的八个原始音,包括低声、浊声、带声、破声、边声、抖声、杂声和特声。
这些音根据声调的变化,可以组成广州方言中的所有音节。
三、词汇特点广州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很多词汇在不同的方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说法。
广州方言中常用的一些词汇包括“咁样”(这样)、“至来”(刚才)、“攞”(拿)等。
这些词汇在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非常常见,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四、语法特点广州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一些特点,与普通话稍有不同。
比如,在广州方言中,一般不使用助词“了”和“着”,相反,广州方言更强调动词的变化。
另外,广州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疑问句结构,即将疑问词放在句尾,如“你打个喺边?”(你去哪儿?)这种语法结构在其他汉语方言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广州方言具有丰富的声调变化、独特的音韵特点、特殊的词汇使用和独特的语法结构,这些特点使广州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广州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也对其他方言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粤语学习入门

粤语学习入门导言:粤语,是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一种汉语方言。
在全球范围内,粤语是汉语中使用人数仅次于普通话的第二大方言。
由于广东省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影响,粤语在国际交流、商务谈判以及影视娱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粤语不仅能够让您更好地融入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文化环境,还能拓宽就业和交际的机会。
本文将为您提供粤语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一、粤语的基本特点1.声调:粤语的声调相对较多,一般分为六个声调,即降平、降上、降去、扬平、扬上和扬去。
声调的变化对于正确理解和发音是必要的。
2.音韵:粤语的音韵系统比普通话复杂,包含了较多的韵母和音节。
学习者需要掌握粤语中特有的音韵规则,以便正确发音和听力理解。
3.词汇:粤语的词汇系统和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常用词、口语表达、俚语等。
学习者需要积累并灵活运用这些词汇。
4.语法:粤语的语法和普通话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例如动词的位置、词序的灵活性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这些语法规则,以便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粤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口语练习:粤语是一种口语为主的方言,因此口语练习是学习粤语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与粤语母语者进行会话,模仿他们的语调、发音和口语表达,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2.听力训练:粤语的听力理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可以通过听广东、香港、澳门地区的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内容,提高自己对粤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3.阅读拓展:阅读粤语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词汇量,了解粤语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4.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的粤语学习资源,包括粤语学习网站、应用程序、在线课程等。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三、常用的粤语学习工具与资源1.粤语学习书籍:市面上有许多粤语学习的教材和参考书,如《六个广东话教程》、《实用粤语口语词典》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2.手机应用程序:有一些手机应用程序专门提供粤语学习的功能,如“粤语好易”、“粤语通”等,通过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练习粤语。
广东方言分布说明

广东方言分布说明广东方言的分布一、广东的语言和汉语方言广东省简称粤,处于中国大陆南端,北与湖南、江西相邻,东连福建省,西与广西接壤,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与广东的深圳、珠海特区为邻。
广东省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07年常住人口达9449万人,首次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据新华社2008年12月29日电)。
广东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秦汉以后汉人才陆续移居南粤。
由于居民来此先后不一,加上不同种族、不同民系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接触,导致广东语言复杂、方言品种繁多。
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居民使用汉语(包括汉语各方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总数不足1%。
现代广东境内有瑶、壮、畲、回、满五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有10余万,主要分布在粤北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属韶关市)和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属清远市),所使用的瑶语属于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此外,连县、始兴、曲江、阳山、英德、翁源、仁化、乐昌、怀集、阳春等县也有部分瑶胞散居,但多数已转用当地的汉语方言。
壮族人口约6万,多分布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怀集两地,所使用的壮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在怀集、封开两县,有20万人左右使用一种称为“标话”的语言,虽然深受汉语影响,但主要特点近于壮侗语族。
广东畲族人口现不足1万,分布在潮州市(风凰山区)、丰顺、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除博罗一带畲语属于苗瑶语族外,其他各地的畲话基本上是汉化的语言,这种畲话以客家方言为主体,杂有其他方言成分,也有一些畲语的底层成分。
汉语在广东省境内属于强势语言,而最强势的方言是粤方言。
客家方言、闽方言是省内影响较大的另外两大汉语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集中在粤东北与粤北地区,粤西的部分地区也有成片的客家话分布,零星的客家话村落散布于全省多数地区,该方言的使用人口约2000万。
闽方言集中分布于粤东南与粤西南的沿海区域,地跨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湛江、茂名6个省辖市,可分为潮汕片和雷州片两个次方言,前者接近福建的闽南方言,后者接近海南岛的海南方言,此外,中山、清远、韶关、惠州等地还有一些闽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895万。
广东话_精品文档

广东话广东话是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种方言。
它是粤语的一种变体,也是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之一。
广东话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广泛使用,并且在香港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广东话的起源、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广东话源于古代的中原官话,由中原地区的官员带到广东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其他方言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广东话具有浓重的音调和音节韵律,这使得它在乐曲、戏曲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粤剧中,演员们经常会使用广东话来表达情感和展示人物性格。
广东话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音调。
广东话有六个音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停、上入。
这些音调的变化给广东话增添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同时也为广东话赋予了独特的节奏。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标准的广东话,而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口语习惯。
另一个广东话的特点是它的词汇。
广东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例如,广东话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形容物品的品质、描述人物的特征等等。
广东话也有很多俚语和谚语,这些俚语和谚语在地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还传递着地方文化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广东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商业场合,广东话都被广泛使用。
在家庭中,人们会用广东话与家人交流、商议日常事务。
在商业场合,广东话是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此外,广东话也在广东省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学校开设广东话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地方言。
除了在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话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也非常重要。
许多华人移民后仍然使用广东话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交流。
此外,广东话也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和华人社区中使用,成为联系华人社区的纽带。
总的来说,广东话作为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点。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文化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东的方言

粤语特点
(1)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2)底层里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 (3)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4)拥有大量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词汇 (5)发音系统较复杂
一些广东人对粤语的看法
黄少天台词x1
哈,叶修,敢不敢和我PK?
我们还有很多个属于蓝雨的夏天。
这个少年,将成为蓝雨基石一样的存在; 而黄少天,将成为锋利的剑刃,斩断来敌。
广东文化の方言
广东话
• 是一类分布于部分地区(如四川、陕西等地), 一般源于广东一带客家语的方言。由于语言上 的相近性,操广东话的人群祖籍不仅包括今广 东的粤东、粤北地区,还包括福建的旧汀州地 区(闽西)等。 • 四川等地的广东话(又称土广东话)经过演变, 至今仍属于客家语,保留较多客家语特征; 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归为客家语 不分片的一类,此后在划分上未有变动 。而商 洛地区的广东话,因使用人数极少,随着时代 的变迁,保留的客家语特征逐渐变少,一般仅 认为是客家语的变体
• 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 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 等。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 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 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 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 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 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 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 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 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中国南派武 术的主要发源地,是南狮的发源地 。
戏曲音乐
•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 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 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 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 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 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 最大。
广东攻略第三十八篇:广府方言篇

广东攻略第三十八篇:广府方言篇广东目前有主要三种方言:广府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说瑶话、壮语等。
三种方言代表了三种民系,也是广东文化的一种特点。
广东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省,但经过多年发展有些方言已经被同化,甚至乎灭绝,下面我们来一同走进广东的方言。
首先我们来聊聊广府方言广府方言广府方言也就是粤语。
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音,盛行于广州、深圳部分、东莞、珠海、佛山、韶关小部分、湛江部分、肇庆、江门、茂名、惠州小部分、汕尾小部分、阳江、清远、中山、云浮等城市。
其中粤语也可以细分多种方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广州话:广州话,是粤语的代表,而粤语是广东话的典型代表,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广府片,是粤语各方言中最为强势和最具影响力的方言,也是公认的粤语标准音,主要流行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地区。
而由于香港、澳门人口中大部分原籍珠江三角洲,故通行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粤语和澳门粤语和广州话一脉相承,高度接近。
得益于广州和香港澳门的强势辐射,国内会使用广州话的人数远多于穗港澳三地的人口。
克里斯是在珠海长大,小时候看tvb长大,还有校园推普行动,所以我们这一辈的广东人讲粤语,有点香港的港腔(我同事的评价,希望大家多多包涵),还有不正的广东音(某些字用粤语不会讲,因普通话讲得多,不知道咋讲久而久之习惯了),所以说维护粤语,甚至说维护本土方言,是很重要的!东莞话:东莞话属粤语莞宝片,以莞城话为标准。
东莞话也是莞宝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
东莞话与广州话在词汇上区别不大,在韵母发音上有差别,且有规律可循。
香港新界围村讲的围头话,也属于莞宝方言的一种相比粤语,莞宝粤语最主要特点是:多后鼻音(如莞城话“篮”读[ŋaŋ],“列”读[lik],“给”读[k'ɔk];围头话“新”读“星”,“门”读“蒙”,“晚”读“猛”;等),粤海片的部分h- 变成f- (如“开”读“灰”,“寒”读“冯”,“渴”读“福”等)。
广东方言PPT课件

广东方言使用人群广泛,包括广 东省内大量使用粤语的人群,以 及海外华人社区中的广东籍华侨 。
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历史渊源
广东方言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在明清时期,随着广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广东方言逐渐传播到海外华
人社区。
发展现状
目前,广东方言在国内外仍有大量使用人群,尤其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同时,随着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但广东方言仍然是广 东省内重要的语言之一。此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广东方言也仍然是重要的交流语言
• 广东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 广东方言传承与保护现状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传承和弘扬广东方言文化
广东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件的制作和传播,有
助于传承和弘扬广东方言文化,提高人们对广东方言的认知和了解。
02 03
促进语言交流和沟通
广东方言在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广泛使用,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 具。通过课件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广东方言,促进与当地 人的语言交流和沟通。
典型句型结构分析
简单句
广东方言的简单句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我哋去饮茶”(我们去喝茶)。
典型词汇发音示例
问候用语
如“你好”、“早上好” 等,展示广东方言中的日 常用语发音。
特色词汇
如“点心”、“煲汤”等 ,体现广东地区的饮食文 化特色。
地名和人名
如“广州”、“李小龙” 等,展示广东地区的地理 和人文特色。
04
广东方言词汇特点
广州文化的介绍

广州文化的介绍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中一种声调语言。
从狭义来说,指广府片粤方言,也就是通行于广东省中部、西北和广西东部的粤语。
广州话,也称为粤语、广府话、广州话、广东话、老广话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中的一种声调语言。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广州话属于粤语勾漏片,粤语勾漏片分布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中部、西北部、西南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粤方言岛。
粤语使用人口5000万,是广东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也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在广东省乃至海外华人社区有重要影响力。
特别是在节假日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外面旅游,而不是在家里。
然而他们对广州的美食却情有独钟,所以经常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前往广州品尝美食。
所以呢,现在就让我带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城市吧!羊城-简介广州别称羊城、花城。
它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中国海。
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人文荟萃,素有“千年商都”之称。
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史上被称为“楚庭”。
广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之名,肇于五羊,城以五羊名。
”据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一万年前,广州先民就在今越秀区及其附近繁衍生息,秦朝以前为南越人聚居地。
秦末赵陀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并开凿了通向岭南的灵渠,广州已成为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设南海郡。
汉代粤语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
传统习俗:广州的民间习俗多种多样,最受欢迎的就数“行彩桥”了。
一般来说“行彩桥”的那天,孩子们喜欢到河边或桥上嬉戏,还有不少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也喜欢到河边或桥上去谈情说爱,希望能够遇上意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
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
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
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
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
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
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
“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
“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
“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
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
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
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
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
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
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
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
“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
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
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
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
由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便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汉族移民,他们首先将中原的“雅言”传人广东。
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幷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今广州市)。
南越国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由土着担任,南越王赵佗本人也穿土着的服饰,操土着的语言,将自己异化成土着以便于统治。
可见当时番禺一带土着势力还比较强大,汉族移民很少,汉语还未通行。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后改为七郡),又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赢 (今属越南),不久便迁至广信(今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部分)。
广信是新设的苍梧郡郡治,处于漓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宁,向北则可通过漓江、贺江经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较为便利。
早在秦朝军队征讨岭南之时,这一带曾发生激战,原有土着因扺抗失败,有的被杀,有的逃散,于是成为汉族移民聚居之地。
西汉末年,王莽乱世,因避乱而迁居广信一带的汉族移民更多。
据统计,西汉时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万人;到东汉增至111395户,人口46万人。
这个地区人口激增,显然是汉族移民定居的结果。
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除了原有的监察权外,还拥有管理各郡的军政大权。
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移民在这个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其语言也就成为优势语言。
在两汉时期定居广信的汉族移民中,出现了一批声望颇高的文人学者。
如西汉末年着有《陈氏春秋》的经学家陈钦和其子、被誉为“岭海儒宗”的陈元;东汉末年着有《春秋经注》、《公羊传注》、《谷梁传注》的士燮。
士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政绩显着,当时中原先有黄巾起义,后有军阀混战,不少文人为避乱并慕其名前来依附。
其中有潍坊人刘熙,沛郡人薛宗,汝南人程秉及许靖、许邵兄弟等。
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设馆客授生徒,形成一支颇有势力的士人队伍。
这些文人学者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録符号的“雅言”。
没有文字的岭南土着在逐步接受汉文化、学习汉字之时,来自中原的“雅言”也就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而逐步在这一带流行开来。
同时,随着文化逐步融合,这一带的汉语也吸收“百越”语言的某些成分,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
这种具有自己某些特色的汉族移民的语言,事实上就是早期粤语,只不过当时它跟中原雅言差异不大,尚未成为一种方言罢了。
赤壁之战后,东吴政权为了巩固后方,重修在南越国被攻陷时遭到破坏的番禺城,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州治至此。
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又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
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信转移到番禺,汉族移民的势力也就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扩展。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又有“五胡乱华”,中原汉人大量南迁。
广州晋墓砖文云:“永嘉世,九州荒;如广州,平且康。
”可见广东成为中原汉人避乱的好地方。
东晋至隋,朝廷推行“以俚治俚”,大量敕封岭南土着为公、侯,官至县令、太守、刺史、将军,促进了汉族移民和岭南土着的融合,汉文化与土着文化的融合。
已吸收土着语言某些因素的汉语逐渐成为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
同时,从“五胡乱华”起,中原地区受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达270多年之久,那里的汉浯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岭南汉人所使用的语言没有经历这种冲击,其发展较为稳定,与中原汉语相比,反而较多地保存着古代“雅言”的面貌,它与中原汉语之间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拉开,从而形成汉语中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方言——粤语。
当汉族移民大量定居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并广泛传播汉文化及粤语之时,粤北和粤东北山区仍是百越土着聚居之地,所使用的仍是土着的语言。
唐代,粤北地区已有一些汉族移民居住,如唐玄宗时的名相张九龄,就是曲江县人,但当时汉族移民的人数仍然极少。
究其主要原因,是南北交通不便。
大庾岭原有一条小道,除军队和土着外,汉人进出岭南一般不走这条路而走湘桂水道或富川之道。
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招集民夫在大庾岭开凿了一条新路,史称“横浦之道”。
此后,横浦之道便取代湘桂水路和富川之道而成为五岭南北的主要通道。
唐末战乱至五代十国时期,大批汉人便通过横浦之道进入广东。
这些汉族移民首先落脚于珠玑巷,然后有一部分南下直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则定居于当时还地广人稀的粤北以及粤东北。
南汉时,广东境内新置四州:英州(今英德市)、雄州(后改为南雄州)、敬州(后改为梅州)和浈州(后改为惠州),其中英、雄、敬州均在粤北和粤东北,可见横浦之道开通,大大促进了这一带的开发。
据北宋太平兴国至元丰这100年间的统计,地处大庾岭南侧的南雄州由8363户增至20889户,增长148%;粤东北的梅州由1577户猛增至12890户,增长6倍多。
粤北和粤东北人口的剧增,显然是大批汉族移民定居所致。
从北宋末年至南宋,汉人南迁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
与此同时,大庾岭北部的赣南地区发展也很快。
这部分汉族移民大多数来自中原河洛一带,史称“客家人”。
隋唐以前,大凡每一批中原汉人迁入岭南,他们所使用的汉语都作为优势语言而对当地的语言产生同化作用。
当客家人迁入之时,所使用的是正统的中原汉语,但是,由于同样是从中原汉语发展演变而成的粤语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特色和以番禺(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为通行区域的格局,这种已经发展为中古语音系统的中原汉语对它也就再无优势可言,无法产生同化作用了。
不过,正是由于客家人大都具有较强的正统意识,他们定居于粤赣闽边界的山区之后,其语言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既不受金元之后中原汉语演变趋势的影响,也不易为粤语所同化,只是从当地土着尤其是畲族语言中吸收一些因素,逐步发展成为另一支方言——客家话。
闽语形成于福建。
这支汉语方言同样是在汉人南迁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其来源主要是古代中原东部至华东沿海一带的汉语方言,而并非以秦晋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同时,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从闽越土着语言中吸收了不少成分,因而形成一个层次复杂的综合体,文读音与白读音之间、各种次方言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东汉末年,东吴政权控制岭南,福建与广东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粤东海道成为汉族移民进入广东的一条重要通道。
这些汉族移民大部分定居于粤东潮汕平原,有的继续由海道西行,落脚于粤中和粤西南的沿海。
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益王赵罡在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辅助下转移到福州称帝,继而转移到广东。
莆田人陈若水、陈八宣、陈汝楫等组织民兵30多万人随行保驾。
赵罡病死后,陆秀夫、张世杰扶其弟卫王赵昺继位,转战到新会崖山,最后溺水而亡。
陈八宣、陈汝楫带领余下的民兵逃亡到雷州半岛。
这样,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成为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主要聚居之地。
经历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变化,这一带逐步形成闽语的两支次方言——潮汕话和雷州话。
元朝之后,中国还出现过几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潮。
但由于广东境内的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特色并在各自通行的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新迁入的汉族移民只得“入乡随俗”,再没有形成新的方言。
极少数居住比较集中而不肯放弃原方言的,则形成若干个外地方言岛。
如惠东县的平海,由于明朝在此设立“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驻扎一批来自北方各地的士卒,他们及其后人一直使用一种基本上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这里就逐步成为一个“军话方言岛”。
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也使粤、客、闽三大方言原来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由于这一时期进入广东的汉族移民大多数走“横浦之道”,致使粤北和粤东北客家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
这一带本来山多耕地少,新移民的到来,使耕地紧缺的情况日益严重,原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只得向其他地区迁移,在原粤语区和闽语区之中出现一些大小不等客家人聚居点,成为“客家方言岛”。
同时,一些原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由于民族冲突等种种原因而导致少数民族迁走,客家人随即迁入,成为新的客家方言区。
粤西罗旁地区,即现信宜、阳春、新兴、云浮、郁南等市县交界的山区,原是瑶族聚居之地,明万历初年,那里爆发了一场瑶民起义,史称“罗旁之乱”。
朝廷集中了岭南的全部兵力,血洗罗旁,将这一带变为荒无人烟之地,客家人便陆续迁入,成为客家方言区。
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及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通行于这些地方的粤语和闽语便随着经济交往而向粤北、粤东北及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渗透。
渗透的结果,是一部分客家地区的语言受粤语影响,逐步演变为既保持客家话的若干特点又吸收粤语某些因素的一种特殊方言,如惠州话;也有一部分客家地区的人们既接受了粤语或闽语,又保持着客家话,对外交际用粤语或闽语,内部交际则用客家话,成为“客粤双方言区”或“客闽双方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