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水情信息编码标准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V1.1版20121009

总则 .............................................................................. 3 数据报文传输规约 .................................................................. 3 5.1 5.2 5.3 帧结构 ........................................................................ 3 链路传输 ..................................................................... 10 物理层规约 ................................................................... 12
3 3.1
术语、符号和代号 术语 GB/T 50095、SL 26等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终端地址 terminal address 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地址编码。亦称测站地址。 3.1.2 中继站地址 relay station address 系统中用于中转数据和监控命令的中继站的地址编码。 3.1.3 报文 report text 系统中交换与传输的完整数据信息。 3.1.4 启动站 initiative station 一次报文传输过程,主动发出报文的站。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标准
SZY206-2012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monitoring system
2012-09-10 发布
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

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Classification Codes and Drawing Standards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Water Supply(试行稿)2003-11-01发布2003-11-01试行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目次1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 (4)4信息分类、编码原则和方法………………………………… … ..64.1信息分类 (6)4.1.1信息分类原则 (6)4.1.2信息分类方法 (6)4.2信息编码4.2.1信息编码原则 (6)4.2.2信息编码对象 (7)4.2.3信息编码目的 (7)4.2.4信息编码方式 (7)4.2.5分类码 (7)4.2.6标识码 (7)5分类编码表 (8)6标识码6.1行政区划代码表 (9)6.2要素实体代码 (10)7供水制图符号 (10)7.1一般规定 (10)7.1.1 范围 (10)7.1.2 协调 (10)7.1.3 图例尺寸 (10)7.1.4 图例定位点和定位线 (10)7.2其他规定和说明 (10)7.3给水制图图例 (11)8 属性信息设计标准 (13)前言供水行业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一项基础工作。
为推进供水信息标准化工作,上海市给水管理处按照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主持完成本分类与编码。
根据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等编写本标准。
本标准是按照供水行业管理需求制订,同时充分考虑了上海市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各供水企业等供水管理要求及市水务局信息统计要求。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供水行业管理术语:------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供水行业专业制图符号标准:------供水行业管理属性信息设计标准: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pecification on Basic Information Cod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SL213-98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编单位:河海大学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1998年8月1日网页制作:电虎网1998-04-27发布1998-08-01实施前言根据水利部1997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和水利行业的特点及防汛、抗旱等部门建设信息系统的需要,编制《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陈述了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定义了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术语;——给出了分类、编码原则和编码方法;——规定了19种水利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编码,并作了说明;——列表了工程的分类码、一级流域和二级流域(水系)的分类码。
本规定解释单位:水利部科学技术司本规定主编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河海大学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富曾慈王志坚赵宝玉束庆鹏辛立勤司双见刘宝军刘斌目次1 总则2 术语3 代码编制及说明附录A 工程分类码附录B 一级流域分类码附录C 二级流域(水系)分类码1 总则1.1 目的、内容与适用范围1.1.1目的。
为适应水利、防汛、抗旱各部门、各地区建立水利、防汛抗旱信息系统的需要,根据水利部1997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及行业特点,制定本规定。
1.1.2内容。
本规定是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用以标识水利工程及相关设施,保证其存储及交换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以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1.1.3适用范围。
本编码适用于各种水利工程基础资料的编写及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检索、分析、输出及交换等。
1.2引用标准该规定在技术上引用的主要标准有:SL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一般规定》GB7026—86《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规定》GB7027—86《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基本原则和方法》GB2260—8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19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水利电力部《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2 术语2.0.1水利工程。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篇一:实时水情数据转储手册】实时水情数据转储使用手册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2005年12月目录第1章概述 (1)第2章系统环境 (2)第3章系统功能 (3)第4章系统的数据流程和程序流程 (4)4.1 数据流程 (4)4.2 程序流程图 (5)第5章系统的模块 (6)5.1数据库信息配置 (6)5.2 select模块 (7)5.3 insert模块 (7)5.4 特殊转储规则模块 (8)5.5 日志文件 (8)第6章软件的使用 (9)6.1 软件的安装 (9)6.2 配置界面 (11)6.3 转储界面 (13)第7章参数配置 (15)7.1 配置文件 (15)7.2 表关系结构 (16)第8章程序修改 (19)8.1 配置文件和表结构的修改 (19)8.2 数据库函数修改 (23)8.3 转换函数的修改 (25)第9章技术支持 (26)附录:转换函数说明清单 (27)第1章概述水情数据转储系统是配合刚刚颁布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323-2005),为了解决旧编码数据库中历史数据的转储问题而研制的。
系统支持《“世行版”防洪水情数据库(hydb)》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实时水雨情库表结构(2000版)》两种旧编码数据库的数据转入到新编码数据库。
针对有些地方在以上两种数据库标准上还有新建表的情况,本系统还提供了原程序以及非常方便的系统修改和扩展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memory文件夹中放置的是编译过的数据转储软件安装程序;date memory文件夹中放置的是数据转储软件原程序。
实时水情数据转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环境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微机工作站或微机服务器一台,主频大于等于1ghz,内存大于等于256m字节(推荐1g字节),硬盘大于等于20g字节,连接局域网的网卡。
(2)根据后台数据库的类型分别安装配套的数据库连接客户端软件,并做好指定库的访问设置。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篇一:实时水情数据转储手册】实时水情数据转储使用手册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2005年12月目录第1章概述 (1)第2章系统环境 (2)第3章系统功能 (3)第4章系统的数据流程和程序流程 (4)4.1数据流程 (4)4.2程序流程图 (5)4.3系统的模块 (6)5.1 数据库信息配置 (6)5.2 select 模块 (7)5.3 insert 模块 (7)5.4 特殊转储规则模块 (8)5.5 日志文件 (8)第6章软件的使用 (9)6.1 软件的安装 (9)6.2 配置界面 (11)6.3 转储界面 (13)第7章参数配置 (15)7.1 配置文件 (15)7.2 表关系结构 (16)第8章程序修改 (19)8.1 配置文件和表结构的修改 (19)8.2 数据库函数修改 (23)8.3 转换函数的修改 (25)第9章技术支持 (26)附录:转换函数说明清单 (27)第1章概述水情数据转储系统是配合刚刚颁布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引323-2005),为了解决旧编码数据库中历史数据的转储问题而研制的。
系统支持《“世行版”防洪水情数据库(hydb)》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实时水雨情库表结构(2000版)》两种旧编码数据库的数据转入到新编码数据库。
针对有些地方在以上两种数据库标准上还有新建表的情况,本系统还提供了原程序以及非常方便的系统修改和扩展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memory文件夹中放置的是编译过的数据转储软件安装程序;date memory文件夹中放置的是数据转储软件原程序。
实时水情数据转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环境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微机工作站或微机服务器一台,主频大于等于1ghz,内存大于等于256m字节(推荐1g字节),硬盘大于等于20g字节,连接局域网的网卡。
(2)根据后台数据库的类型分别安装配套的数据库连接客户端软件,并做好指定库的访问设置。
水情拍报

水情拍报第一章总则一、水情报汛是水文测报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直接服务于社会,为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提供依据,最能体现水文工作的时效性。
二、为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输实时水情信息,更好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规范水情信息编译传输程序,加强水情工作管理,提高报汛质量,依据《水情信息编码标准》和《水文业务工作质量评定与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基本规定一、各水情站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水情管理工作,经常督促检查,保证拍报准确及时。
二、各报汛人员在测报工作中应力争做到:四随(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和四不(不错报、不迟报、不缺报、不漏报)。
消灭差错,保质保量。
第三章组织准备一、汛前准备1、各报汛站每年汛前要对水文和通信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维修,并积极做好所属雨量站的检查辅导工作,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新编码的编报方法,进一步提高报汛质量。
2、各勘测局、水文站要切实加强对报汛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学习报汛任务书,重视报汛质量,遵循及时、准确的原则,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树立迎战大洪水的思想意识,并严格按照水利部颁发的“SL 330-2005水情信息编码标准”规定编发报文,各站报汛任务及要求严格按报汛任务书执行。
3、各站报汛工作应有专人负责,明确和落实报汛工作责任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抓好测验、报汛的各个环节,严格值班纪律,值班期间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加强水情拍报的拟报、校报、审核三遍手制度,最大限度的避免差错报发生。
二、规章制度1、值班时间:全年应安排水情值班,主汛期应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2、值班职责:接收上游雨、水情并及时通报公布,根据本站及上游雨、水情变化,按照水情拍报任务的有关要求,及时向有关单位拍发水情电报。
3、所有水情报告必须项目齐全,拟报、校报签名后应及时拍发,注意填记收报值机员代号。
发报过程必须坚持“不校不发”原则。
水文情报拍报标准

目次目次 (127)1 总则 (128)2 编码的基本格式 (130)3 编码的基本规则 (133)4 降水量编码 (136)5 蒸发量编码 (139)6 河道水情编码 (140)7 水库(湖泊)水情编码 (143)8 闸坝水情编码 (145)9 泵站水情编码 (147)10 潮汐水情编码 (149)11 沙情编码 (151)12 冰情编码 (154)13 土壤墒情编码 (158)14 地下水情编码 (161)15 特殊水情编码 (162)16 水文预报编码 (163)1 总则1.1 目的现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是1964年12月按照邮电部门传送电报要求编制的水情电报代码格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所以,《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水文情报预报业务发展的需要。
为了推动水情工作的技术进步,统一技术标准,加强科学管理,更加适应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及时、全面的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在认真总结执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的实践经验和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1989年4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03年3月实施的《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和2000年6月实施的《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编写的主要原则是:内容上包括水文情报预报业务涉及到的所有业务内容(水质除外);保留《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中行之有效的水情报送规定,兼顾水情编码习惯,强调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可操作性,以适应水情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1.2 适用范围1.2.1 本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在水利系统执行。
但由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是全社会性的工作,故其他部门在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文部门传输水情信息时,也必须执行本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本标准中的水工程包括了水利水电、防洪工程、取引水工程、河道整治、航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各种与水有关的工程。
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一览表

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一览表以下是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一览表,共列出了42个分类和相应的标准名称、标准号,这些标准规范涵盖了水利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1.水利信息分类标准SL701-2014:规定了水利信息的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则,便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
2.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标准SL/Z376-2007:规定了水利信息化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便于各方面的沟通和理解。
3.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SL473-2010:规定了水利信息化核心元数据的内容和格式,便于信息共享和交换。
4.水利政务信息编码规则与代码标准SL200-2013:规定了水利政务信息编码规则和代码,便于政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
5.水利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规范标准SL478-2010:规定了水利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6.水利政务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707-2015:规定了水利政务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政务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7.水利空间要素数据字典标准SL729-2016:规定了水利空间要素数据字典的内容和格式,便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8.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700-2015:规定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工程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9.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691-2014:规定了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市场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10.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11:规定了水情信息的编码规则和代码,便于水情信息的管理和应用。
11.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324-2005:规定了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水文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12.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323-2005:规定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的编制规范,便于雨水情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贝U 12术语23编码的格式和规则33.1编码格式 33.2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 53.3 水情站码 63.4测报时间码 63.5 时间步长码73.6要素标识符73.7 数据(值)编码94降水量编码104.1一般规定104.2标识符114.3编码格式124.4编码示例145蒸发量编码195.1一般规定195.2标识符195.3编码格式195.4编码示例206河道水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6.1一般规定226.2标识符236.3编码格式256.4编码示例267水库(湖泊)水情编码327.1 一般规定327.2 标识符337.3 编码格式34 7.4 编码示例368闸坝水情编码408.1 一般规定408.2 标识符418.3 编码格式428.4 编码示例439泵站水情编码469.1 一般规定469.2 标识符469.3 编码格式479.4 编码示例4810潮汐水情编码5110.1 一般规定5110.2 标识符5110.3 编码格式5310.4 编码示例5411沙情编码错误! 未指定书签11.1 一般规定5611.2 标识符5611.3 编码格式5711.4 编码示例5812冰情编码6012.1 一般规定60标识符6112.212.3 编码格式6512.4 编码示例6613土壤墒情编码6913.1 一般规定6913.2 标识符7013.3 编码格式7113.4 编码示例7214特殊水情编码7514.1 一般规定7514.2 标识符7514.3 编码格式7714.4 编码示例7715水文预报编码7915.1 一般规定7915.2 标识符7915.3 编码格式8115.4 编码示例84附录A报送水情信息的规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附录B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略)90附录C蒲福氏风力等级表(以距地面10m为准)91本标准用词说明92本标准条文说明........................................................... (92)1总贝y1.0.1本标准主要是针对原《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由于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实时水情信息的收集传输,因此,本次修订将原《水情信息编码标准》更名为《实时水情信息编码标准》。
1.0.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水文部门,水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单位等及其所属水情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以外的报汛站),凡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文部门传输实时水情信息,应执行本标准。
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文部门传输实时水情信息时,应执行本标准。
承担对国外提供水情的部门在向国外提供水情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1.0.3本标准采用代码标识符加数据(值)描述的方法表示水文要素的标识及属性。
标识符由英文字母(不区分大小写)和阿拉伯数字构成,具有严格的意义。
1.0.4本标准中的水情站码应采用全国统一编定的站码,具有唯一性。
1.0.5水情信息的观测时间采用北京时间,即120°E标准时,并以24小时法计。
午夜12时一律记为次日00时,测报时间计至分钟。
1.0.6本标准中的水文要素值均采用实际观测值或计算值。
数据(值)的精度和单位,应执行本标准规定。
本标准没有规定的,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1.0.7水情信息的保密范围和保密等级,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8水情人员在报送水情信息时,应执行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
1.0.9本标准引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包括:《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95-98)《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50159-92)《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L213-98)《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 22482-2008)《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64-2006)1.0.10水情信息编码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水情信息水情信息指江河、水库(湖泊)、地下水和其他水体的水文及有关要素过去、现时及未来的信息。
本标准中的水情信息分为降水量、蒸发量、河道水情、水库(湖泊)水情、闸坝水情、泵站水情、潮汐水情、沙情、冰情、土壤墒情、特殊水情等11类。
2.0.2标识符标识符指编码中规定表示某种要素或现象的代码,标识功能是其基本特征。
2.0.3水文要素标识符水文要素标识符指一个或一组标识水文要素、具有规律性和明确意义、易于计算机和人工识别与处理的符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具有唯一性。
水文要素标识符简称要素标识符。
2.0.4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指标识所编报水情信息的类别代码,简称编码分类码。
由英文字母表示,共9个。
3编码的格式和规则3.1 编码格式3.1.1水情信息编码的基本格式由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水情站码、测报时间码、水文 要素信息组、结束符“ NN ”五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由空格分隔,不应缺漏。
基本格式 的组成形式见图3.1.1-1o图3.1.1 — 1基本格式的组成形式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是标识水情信息编码类别的代码,简称编码分类码。
编码 分类码的使用按3.2节规定执行。
水情站码是水情站的标识,其编码按 3.3节规定执行。
测报时间码表示水文要素信息组中各水文要素的测报时间,其编码按3.4节规定执行。
水文要素信息组由一个或若干个水文要素的编码组成。
一个水文要素的编码由 水文要素标识符与其对应数据成对编列组成,标识符编列在前,数据紧列其后。
水文 要素信息组的组成形式见图3.1.1 — 2o1要素标识 数据1要素标识 数据2……要素标识 数据n1符1丨符2符n |图3.1.1 — 2 水文要素信息组的组成形式3.1.2需要在一条编码中编报一个水情站点不同测报时间的水情信息时, 可使用时间引导标识符“ TT ”引导后续各测报时间码及对应水文要素信息组,各部分之间由空格分 隔。
其编码形式见图3.1.2o图3.1.2编报不同测报时间信息的编码组成形式编码 分类码编码 分类码水情 站码测报时 水文要素 间码1 信息组1测报时 间码2水文要素 信息组2水情 站码3.1.3需要在一条编码中编报多个同类水情站的水情信息时,可使用水情站码引导标识符“ST”引导其他水情站信息,中间由空格分隔。
每一个水情站的编码仍然按照水情站码、测报时间码、水文要素信息组的顺序编码。
其编码形式见图 3.1.3。
图3.1.3编报多个水情站点的编码组成形式3.1.4自动测报系统中,需要在一条编码中按等时间间隔顺序编报一个测站的系列数据时,可使用在观测时间码后编写时间步长码的方式来构成等距时间系列格式。
等距时间序列格式由编码格式标识符、水情站码、观测时间码、时间步长码、要素标识符组、数据组和结束符“ NN ”组成,基本组成型式见图3.1.4。
要素标识符组图3.1.4等距时间系列格式基本组成型式1编码格式标识符由编码分类码前面加大写英文字母“C”构成。
2观测时间码应为第一组数据的观测时间。
3时间步长码表示相邻数据组之间的观测时间间隔,不得缺省。
时间步长码编码方法应按本标准3.5的规定执行。
4要素标识符组编列需要报送的所有水文要素的标识符,按本标准各章节规定的次序编列。
一条格式编码中,只能有一个要素标识符组。
5数据组中的数据编列按以下规定执行:(1)数据组中的数据应与要素标识符组中编列的相应水文要素的标识符对应, 数据之间由空格分隔;编码__ 水情测报时1水文要素1分类码站码1 间码1 信息组1E水情| |测报时|水文要素站码2 | |间码2 |信息组2 测报时间码n编码格式标识符水情站码观测时间码时间步长码数据1数据2数据组1数据组2要素标要素标识符1 识符2数据组数据1 数据2(2)需要编报的数据按观测时间分组,同一观测时间的所有数据为一个数据组,数据组应按时间顺序编列;(3)第一个数据组应为观测时间码所对应的数据,相邻数据组之间的时间间隔应与时间步长码定义的时间一致;(4)某一时间的某个数据值未能获得时,应在相应位置上填列字符“N ”;(5)某一项目无编报任务或未达编报标准时,应在对应的位置填列字符“ M3.1.5需要修正已报送的信息时,应执行下列规定:1修正已报送的信息,不得使用等距时间系列格式编码。
2按编报需要修正的信息确定编码分类码后,应在该编码分类码前加符号“R”,作为修正信息的编码分类码。
3编报修正信息时,应列出原编码中与错误信息同类的全部内容。
4原编码中漏编某组信息时,修正编码仍按本条第1〜3款执行。
3.2 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3.2.1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是标识所编报水情信息的类别代码,简称编码分类码。
根据水情信息特性,可分为降水、河道、水库(湖泊)、闸坝、泵站、潮汐、墒情、特殊水情、水文预报9类。
实时水情的编码分类码及其引导编报的水情信息单元及编列顺序见表321。
水文预报编码的编码分类码按15.2.1的规定执行。
表3.2.1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可编报的水情信息及编列顺序322在编报水情信息时,应执行下列规定:1不同编码分类码标识的水情信息应由各自的编码分类码引导并单独编码,不应混合编码。
2编码分类码及其引导编报的水情信息应按表321的规定执行。
3在同一编码分类码引导下,各水情信息单元可在同一份水情信息编码中组合编报,也可单独编报。
4当专门编报多个水情站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信息时,不同水情站类的信息可编列在一份信息编码中,但应采用降水编码分类码进行编报。
3.3 水情站码3.3.1水情站码(简称站码或站号)是水情站的标识。
水情站与其站码应--- 对应,具有唯一性。
3.3.2水情站码应采用国家统一编定的站码。
3.4 测报时间码3.4.1测报时间码由月、日、时、分组成。
1 编码格式:MMDDHHNN。
2说明:――MM :表示月份,2位数字,取值01〜12;――DD :表示日期,2位数字,取值01〜31;――HH :表示小时,2位数字,取值00〜23;—— NN :表示分钟,2位数字,取值00〜59。
3.4.2测报时间码表示水文要素的观测时间或编报时间。
不同水文要素的测报时间码含义按下列规定解释:1对瞬时值(或状态)类要素,测报时间码表示水文要素值的观测时间(或发生时间)。
2对时段平均值或时段累计值,测报时间码表示水文要素值观测时段末的时间。
3对日、旬、月平均值、累计值、极值等水情特征值,测报时间码表示水文要素值的编报时间。
日水情特征值的编报时间为次日8时,旬、月水情特征值的编报时间为旬月终了后的次日(即11日、21日和下月1日)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