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视野下腹股沟区的解剖-课件(ppt·精选)

合集下载

腹股沟区解剖PPT课件

腹股沟区解剖PPT课件
临床意义
术中确诊直疝与斜疝 的关键 腹穿时注意勿伤及此 动脉
第19页/共36页
第20页/共36页
下腹前壁内面观
在脐以下腹前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 正中线者(由脐至膀胱尖)为脐正中襞median umbilical fold其中有脐正中韧带,是胚胎期脐尿 管的遗迹;位于脐正中外侧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脐内侧襞 medial umbilical fold,内有脐动脉索,是胚胎期脐动脉 闭锁后的遗迹;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 lateral umbilical fold (腹壁下动脉襞),其中有腹壁下血 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 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 腔的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
外斜肌腱膜)
女性子宫圆韧带通常与腹股沟管的管壁融 合而消失。
第25页/共36页
第26页/共36页
五、腹股沟区生理性薄弱的因素
1、腹外斜肌在此初移行为腱膜; 2、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达不到腹股
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3、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园韧
带在此通过,形成潜在的肌筋 膜裂隙; 4、人在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 腹内压力最大。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 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 下止于髂棘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 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 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 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 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 。
第17页/共36页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
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在腹 下部特别是腹股沟区脂肪组织较多;向 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续。 由于有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容易剥 离,故膀胱、剖腹产等手术,一般不需 进入腹膜腔,经腹膜外入路即可施行。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避免并发症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并剃除毛发。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降低切 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术后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术后可以 使用镇痛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减少手术创伤
腔镜手术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操作,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拓展手术适应症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腔镜技术,如复杂疝、复发疝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将 成为可能。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进一 步提高手术效果。
保护神经及血管方法
神经保护
在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 股神经等重要的神经。在分离组织时, 应仔细辨认神经的走行和分支,避免使 用暴力牵拉或切割神经。对于需要切断 的神经,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 确认。
VS
血管保护
腹股沟区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包括腹壁下 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股动脉等。在手术过 程中,应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避 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需要切断的血 管,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确认, 并使用合适的血管夹或缝合技术进行止血 。
预防下肢水肿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下肢的淋巴管和静脉回流系统,避免损伤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 术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和穿弹力袜等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 的恢复。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TAP26P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TEP27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 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 — 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 — 髂外动静、脉通过。
28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输精管,精索血管
29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生殖股神经: — 来自腰丛(L1-3神经) — 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 — 股支:进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肤的感觉,损伤会引
起股三角区的感觉过敏。 — 生殖支:穿过腹股沟管,提供提睾肌、阴囊和大腿内侧感觉
的神经支配。损伤会引起射精障碍、射精疼痛感。
30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 进入腹膜前间隙的 重要标志
— 兰色纵行结构,有 搏动
— 直疝和斜疝的定位
24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 为异常的闭孔动脉 — 跨过耻骨梳韧带 — 与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
脉相连
25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 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15
直疝三角(Hasselbach triangle)
外侧:腹壁下动脉 内侧: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髂耻束
16
股环(Femoral ring)
股鞘:由腹横筋膜衍生而来的,是腹横筋膜纤维向下延伸而 成的管状通道。
股环: — 前界:髂耻束 — 后界:Cooper’s韧带 — 内界:陷窝韧带(既髂耻束的反折纤维) — 外侧:股静脉

腹股沟区解剖的再认识 ppt课件

腹股沟区解剖的再认识  ppt课件
• 内环是腹横筋膜上的卵圆形裂隙。位于腹壁下动 脉的外侧,精索和子宫圆韧带经内环穿出盆腔。 内环附近的部分腹横筋膜延伸为精索内筋膜。精 索内筋膜、睾丸、精索(包括输精管、生殖股神 经、蔓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 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ppt课件 39
「2」指 2 条韧带
腹股沟区解剖的再认识
ppt课件
1
腹股沟疝修补术之「颈肩技术」
• 「颈肩技术」是手术中进入腹膜前间隙的 关键步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ppt课件
2
腹股沟管的胚胎发育
• 腹股沟管内环是腹股沟斜疝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结构。 • 此区域的腹壁层次自内向外分别有腹膜、腹膜外脂肪 (Bogros 间隙)、腹横肌及腹横筋膜、腹内斜肌、腹外 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 在胚胎发育时期,腹膜在腹壁下血管外侧相对薄弱的内环 部位形成鞘状突,与腹膜前腔(腹膜前间隙)内的睾丸及 精索结构共同下降至阴囊。下降过程中腹横筋膜被鞘状突 及输精管、精索血管顶出并形成包绕上述结构的精索内筋 膜,腹内斜肌的一部分向下延续包绕精索形成提睾肌。
ppt课件 42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3」指 3 个区域
• 分别是肌耻骨孔、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ppt课件3源自图 1. 腹股沟疝解剖特点
ppt课件
4
• (1)斜疝疝囊与胚胎时期的腹膜鞘状突突出途径基本一 致(小儿斜疝大多即与鞘状突未闭有关),疝囊与精索结 构共同被腹横筋膜(精索内筋膜)和提睾肌包绕,基底部 的腹横筋膜浅面有腹横肌和腹内斜肌覆盖,疝囊颈位于肌 层深面; • (2)精索内筋膜包绕的间隙内只有精索血管、输精管和 疝囊,没有肌肉组织,且此间隙与腹膜前间隙相通; • (3)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有疏松的腹膜前间隙,其间有 腹膜外脂肪组织,但在突出内环之后,它们延续的疝囊和 精索内筋膜紧贴,其间一般没有明显的间隙。 • (4)直疝三角部位没有完整的腹肌覆盖,腹横筋膜相对 薄弱,疝囊颈部容易暴露。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PPT课件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4
口缝扎法 一孔法利用大圆针经皮肤刺入内环口缝扎法
三孔或两孔法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 两孔法利用疝环针内环口缝扎法等方法。
一孔法利用大圆针经皮肤刺入内环口缝扎法;一孔 法利用9号注射器针头或改良硬膜外针内环口缝扎
三孔或两孔法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
利用疝环针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
病例选择:
患儿年龄:1-15岁

(3)只需2个切口,优势远远大于三孔法的手术 (4)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所需器械简单,克 氏针取材方便,疝环针加工简单,价格低廉,基层 医院较易开展
(5)视野清晰,解剖关系易于辨认,位于腹膜外的腹壁下 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等结构清晰可见,大大降低了医源 性损伤的几率;术中无需游离精索、疝囊,降低了术后阴囊 血肿以及切口积液的发生
腹腔镜微创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疝
汉中3201医院
定义: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 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概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异常, 以斜疝最为常见 早产儿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可高达9%~ 11% 足月新生儿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 3.5%~5.0%
目前公认
单纯行疝囊高位结扎无需修补
达到根治目的
1岁以内小儿有自愈倾向,15岁以上患儿不易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壁缺损不明显,内环口直径小于3cm
无先天性心肺疾病,凝血功能良好可耐受腹腔镜手术
术前无上呼吸道感染 无咳嗽无便秘等腹压再增高因素 嵌顿性斜疝患儿在手法复位还纳术后1-2天后手术
手术器械
小儿专用腹腔镜器械:直径4-5mm30°腹腔镜, 直径4mm穿刺Trocar,直径4mm无损伤抓钳1把 自制内环口荷包缝合针(疝环针;雪橇针)一枚 (2mm克氏针尖端弯曲呈150°,尖端打磨圆顿, 钻孔能套入7号丝线即可) 针一枚。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PPT课件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PPT课件
生理功能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保护腹腔内器官、维持腹腔内压力稳定、润滑腹腔内脏 器等。此外,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内的淋巴回流和静脉回流也对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起着重 要作用。
病理状态下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变化
01
炎症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炎症可以由感染、外伤、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
炎症发生时,腹膜腹膜腔内的器官和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
02 保护和支持
腹膜腹膜腔对腹腔内的脏器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 能够缓冲外力对脏器的冲击。
03 参与免疫反应
腹膜腹膜腔内的细胞和组织参与免疫反应,能够 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维持腹腔内环境的稳定。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生理
02
与病理
生理状态下的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生理状态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是人体腹部的一个重要区域,容纳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如小肠、阑 尾、乙状结肠等。在生理状态下,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内的器官和组织正常运行,维持着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的副 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 医。
不要自行使用药物或进行不恰当的治 疗,以免延误病情。
THANKS
感谢观看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ppt课件
目录
•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概述 •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生理与病理 •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检查与诊断 •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的治疗与护理 • 预防与保健
01
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腹股沟区是指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之间的区域,其中包含 腹膜腹膜腔。
位置
腹股沟区位于腹部和大腿之间,具体位置在髂前上棘至 耻骨结节的连线处。
实验室检查

腔镜下腹股沟区结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结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有助于医生更及时地发现并 处理手术中的意外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提高手术精确度: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可以清晰地显 示组织结构,提高手术精确度,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减少手术创伤: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可以减少手术 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可以缩短手术 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用于治疗淋巴 结转移的癌症患者,清扫淋巴结,提高生存率。
腹腔镜下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切除腹股沟区 的肿瘤,保留正常组织,提高生活质量。
腹腔镜下腹股沟区血管重建术:重建腹股沟区 的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并发症
01
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 需要及时止血
01
腹股沟三角是腹股沟区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
02
腹股沟三角由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03
腹股沟三角内有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腹股沟神经
04
腹股沟三角是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
手术适应症
手术方法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使用腹腔镜进行疝 修补,创伤小,恢复快。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要点
腹股沟管的位置和走行
腹股沟韧带的功能
01
连接腹壁 和股骨
02
维持腹壁 的稳定性
03
限制股骨 过度外展
04
保护腹股 沟区的血 管和神经
腹股沟三角的组成和意义
01
腹股沟三角由腹 股沟韧带、腹直 肌外侧缘和腹壁
下动脉围成
02
腹股沟三角内有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
和腹股沟管
腔镜下腹股沟区结构解剖

腹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

腹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
与耻 骨结节之 间的结缔组 织带 , 与腹股沟 韧带平 行 , 位于腹 股
沟韧带 内侧半 的后方 , 白色 、 而致 密 , 厚 为腹横筋膜 增厚形 成 , 其弓形下份纤 维与腹股 沟韧带后缘 毗邻 、 相贴 , 向上 续为股 鞘 前壁, 向外 上续 于髂 筋膜 , 内侧 与腹 横肌下缘 筋膜相 会合 。髂
耻 束呈 凹缘 向上 的弓形 , 宽约 10 c 其 厚薄 有个 体差 异 , . m, 但 较恒定 。L n e ag 等 认 为 , 腹股 沟管后壁增 厚的腹横筋膜 及髂 耻束 有加强后 壁防止 腹腔 内容 物疝 出的作 用 , 以在疝 修 补 所
成 , 脐到膀胱。脐内侧韧带是 由腹膜覆 盖脐动脉末 梢部形成 从 的皱襞 。脐外侧韧带 为腹膜 皱襞 包绕腹 壁 下血管 和数量 不定
的脂肪组织形成 。这 三条腹膜 皱襞 问又形成 三个浅窝 , 外侧 窝 位于脐外侧 韧带外 侧 , 斜疝 经过腹 股 沟管 内环 的部位 , 是 内侧 窝为 内 、 外侧韧带之间 的区域 , 与腹 股沟直疝形 成有关 , 膀胱 上
窝位于脐正 中韧 带与脐内侧韧带之间 , 随腹腔镜疝修 补术 的发
展 , 一区域的重要性逐 渐被 重视 , 虑可 能与脐疝 和腹 股 沟 这 考 疝 的发生有关 J 。 12 腹膜前 问隙 : e i . R tu z s间隙又名耻骨后间隙 , 为耻骨联合 与 膀胱之 间的腹膜前 间隙 ,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 修补时往 往需要先
术 中 , 耻束 在 加 强 腹 股 沟管 后 壁 方 面 都 起 着 相 当重 要 的 髂
壁 的 缺损 为 主 。
1 腹腔镜 下腹股沟管后壁的局部解剖 1 1 腹膜皱襞 : . 腹膜皱襞分成脐正 中韧带 , 左右各两 条脐 内侧 韧带和外侧韧带 。脐 正 中韧带是 由胚 胎时脐 尿管 的遗迹 所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