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1t 003-2019 雨花茶栽培技术规程

db3201t 003-2019 雨花茶栽培技术规程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那么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范》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贯彻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农药合理使用准那么》〔GB/T8321,所有部分〕,参考和引用了《茶树种子和苗木》〔GB11767-1989〕、《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8-2001〕、《南京雨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32/T432-2001〕等相关标准文本中的有关规定和技术参数。

本标准是在继《南京雨花茶》(DB32/T142-2001)和《南京雨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32/T432-2001〕两个江苏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首次发布《南京雨花茶栽培技术规程》的南京市地方标准。本标准与南京雨花茶产品标准、加工标准相配套使用。本标准的制定与发布为建立南京雨花茶的栽培标准及形成南京雨花茶栽培、加工、产品系列标准奠定了基础。

本标准由南京市农林局提出。

本标准由南京市桑茶果技术指导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舒稳山、李松。

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2002年8月16日。

南京雨花茶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南京雨花茶栽培的生态条件、园地准备、种苗、种植、幼年茶园管理、成年茶园管理、衰老茶园改造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南京雨花茶产区的茶树栽培管理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那么

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DB32/T432—2001南京雨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3 定义

以下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活动积温

指茶树在全年生长期中,高于茶树生物学最低温度10℃以上的温度之和。

3.2

幼苗期

种子直接从茶籽萌发到茶苗出土后第一次生长休止或无性系扦插苗从扦插成活后至第一次生长休止为止。时间4月~6月。

3.3

幼年期

从第一次生长休止到茶树正式投产。约3年~4年。

3.4

成年期

茶树从正式投产到第一次进行更新改造时为止。约经过20年~30年。

3.5

衰老期

指茶树从第一次更新开始到茶树死亡,一般10年~30年不等。

4生态条件

4.1温度

年平均气温15℃~16℃,年总活动积温4600℃。

4.2光照

年日照时数2000h~2200h,3月中旬~9月中旬总日照时数1400h~1500h。

4.3降水

年降水量1000mm~1400mm。

4.4土壤、大气、灌溉水

符合NY/T5020—2001的要求。

4.5土层厚度

不小于80cm。

4.6地下水位

100cm以下。

5园地准备

5.1坡度

选择坡度小于15度的丘陵岗坡地或平地进行栽植。

5.2耕翻深度

耕翻深度≥60cm,并清除杂草、树根等。

5.3沟渠、道路

5.3.1沟渠

渠道:深100cm~150cm,上宽80cm~100cm

主沟:连接渠道与支沟,深80cm~100cm,宽50cm~80cm

支沟:与茶行平行设置,深60cm~80cm,宽30cm~50cm

5.3.2道路

主干道:宽500cm~600cm

次干道:宽300cm~400cm

步行道:宽100cm

5.4生态林网的构建

设主、副林带,种植白杨、乌桕、樟树及紫槐等乔灌木。

5.5株行距

宜双行密植条栽。

大行距:140cm~150cm,小行距30cm~35cm,株距25cm~30cm。

5.6茶行沟

开沟规格〔深×宽〕:60cm×60cm。

5.7施基肥

以茶叶专用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生物秸杆、稻草等结合土地耕、旋深翻入地下。

茶叶专用有机肥400Kg/667m2,施入深度在30cm~40cm。

6种苗

6.1品种

有性良种:祁门楮叶种、福鼎大白茶、鸠坑种等国家级良种。

无性良种:龙井长叶、白毫早、锡茶5号、龙井43等适制绿茶的中小叶种。

6.2种籽规格要求

成熟、饱满、大小均匀、干净的种籽,发芽率85%以上,纯度90%以上。

6.3无性系种苗规格要求

茶苗质量符合GB11767规定的1、2级标准,栽前泥浆蘸根。

7种植

7.1种子直播

7.1.1浸种

将茶籽浸种3天~5天后,取出播种。

7.1.2播种量

按照株行距要求,每穴3粒~5粒,每亩播种25Kg~30Kg。播后盖土、覆草并浇透水。

7.2无性系茶苗移栽

7.2.1用苗量

按照株行距要求,每穴1株~2株,每亩5000株左右。

7.2.2栽植深度及要求

幼苗根茎部埋入土下5cm,边填土边浇水边踩实,栽后定剪,覆盖稻草等并浇透水。

8幼年茶园管理

8.1茶树施肥

8.1.1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每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饼肥或商品有机肥100kg/667m2~200kg/667m2,或农家有机肥1000kg/667m2~2000kg/667m2,。根据土壤条件,配施磷肥、钾肥和微肥。8.1.2追肥

追肥以化肥为主,追施2次/年~3次/年,每次施尿素20kg/667m2~40kg/667m2,施肥后及时盖土。

8.2修剪

幼年茶树分三次定型修剪,修剪规格如表1,第三次修剪时可结合打顶采。

8.3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NY/T5018—2001第7章的规定实施。

8.4抗旱保苗

幼年茶园要注意墒情变化,7~8月份高温干旱天气,根据墒情及时灌水保苗。

8.5幼年期第一年茶树生育指标

8.5.1成活率

种子直播成活率80%以上,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85%以上。

8.5.2茶树生长状况

根:根系发达,长约10cm~20cm左右。

茎:茎高15cm~25cm。

叶:可见叶为5叶~7叶。

9成年期茶园管理

9.1施肥

9.1.1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和农家肥为主,结合当年秋季中耕,进行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商品有机肥或饼肥200Kg/667m2~400Kg/667m2,或农家肥1000Kg/667m2~2000Kg/667m2。根据土壤条件,配

施磷肥、钾肥和微肥。

9.1.2追肥

追肥以化肥为主,追施2次/年~3次/年,每次施尿素50Kg/667m2~100Kg/667m2,施肥后后及时盖土。

9.2修剪

成年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时期及部位见表2。

9.3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NY/T5018—2001第7章的规定实施。

9.4鲜叶采摘

9.4.1采摘标准

按照DB32/T432—2001表1要求采摘。

9.4.2采摘时间

根据所制雨花茶产品级别要求,茶树上达采摘标准的芽叶占10~15%时,即可开采。采摘时间:3月中旬~4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下旬。

9.4.3采摘要求

芽叶大小匀称、整齐,不带杂物,雨、露水叶不采、虫叶不采、紫芽不采。

9.4.4采摘方法

分批多次采。春茶每隔2天~3天采一批,秋茶隔4天~5天采一批。

9.4.5贮运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10衰老茶园改造

10.1依据

10.1.1重修剪

产量低于平均产量的50%,树冠衰老,出现枯枝,枝干呈灰白色,必须进行重修剪。

10.1.2台刈

产量低于平均产量的30%,枝干附生台藓、地衣等,开花结实多,必须进行台刈。

10.2重修剪及台刈方法

衰老茶树的重修剪及台刈方法见表3。

10.3施肥

参照幼年茶园进行,适当增施磷肥、钾肥。

10.4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NY/T5018—2001第7章的规定实施。

10.5采摘

10.5.1重修剪茶树

当年不采,第二年留1叶采,第三年正常采。

10.5.2台刈茶树

当年不采并疏枝,第【二】三年打顶采,第四年正常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