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与范文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类型及范文(一)总分结构“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
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
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1、诗意地生活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
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
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
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
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
”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奋斗。
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
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
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收获。
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
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
议论文的几种结构方式

议论文的三种结构方式(一)六字联接法图示如下:范文:绿化心灵在新的世纪,环保似乎是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在人们大谈种树种草之际,是否觉察到了人们内心的沙化。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我们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一般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为心灵披上一层绿色,让我们多读一些书吧!(引)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初春时节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书是烈日下的一棵大树,为我们挡蔽着烈日的伤害;书是严冬中的一堆炉火,为我们带来温暖;书是黑夜中的一束光亮,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书是我们心灵上的绿色,为我们带来清凉、湿润,扫除空虚。
(正)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究其原因,大多数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看着以上数据真是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怎样壮大。
(反)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读书虽不求“黄金屋”、“颜如玉”,但蕴藏在书中的智慧却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诗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可以让我们领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读史可以让我们明智,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也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停止沙化,变得青山绿水。
(析)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并不是没有读书,而是换了一种读法,比如网上阅读。
”的确,据有关报道指出,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然而我认为读书就是拿上一本书来看。
先不谈网上阅读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就网上阅读的内容而言本人就不敢夸奖。
网上书籍大多是一些空洞的不耐读的文字,比如网上四大名著改得只剩下情节,而一些优美的句子,已不见踪影。
泡一杯清茶,捧一本书籍,悠悠地从容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联)书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路人,书是雨中的伞,书是我们饥饿时的粮食。
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范文

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范文一、引言:简要介绍议题,提出个人观点或立场二、论点一:阐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和论据,列举具体事例或数据三、论点二:进一步阐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和论据,加强论证的可信度四、论点三:提出对立观点的回应,进行反驳或证明其不合理性五、结论:总结全文观点,重申个人立场,并呼吁读者对观点做出反思或采取行动范文:引言:在当今社会,议论文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文体,它通过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论证,旨在引起读者对于该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模板,并以"手机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为例进行范文展示。
论点一:手机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资源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对于青少年而言,手机作为一个窗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手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类知识,比如搜索引擎、电子书、在线课程等。
这些资源的丰富与便捷性,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论点二:手机带来学习兴趣的乐趣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手机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手机上有大量的教育类应用和游戏,它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这些应用和游戏融入了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元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通过手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论点三:手机对学习注意力的干扰虽然手机给青少年学习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手机过度使用会导致学习注意力的分散,让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尤其是在课堂上,手机的存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和游戏等应用也会成为学生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分散了学习时间和精力。
结论:综上所述,手机在青少年学习中既有正面的作用,又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在利用手机学习的同时,青少年要学会合理规划使用时间,避免手机成为学习的障碍。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积极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确保其对学习的正面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带范文)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思路与范例

(带范文)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思路与范例“结构清晰”一直是考场作文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改卷场上老师断定一篇好文章的一个主要途径。
如何快速写出一篇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而且结构清晰的作文,是我们考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当我们掌握了审题技巧,积累了不少的素材,我们不妨熟记几种作文的结构模式,或者选定一个合适自己的结构思路,以便我们在考场上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构架起自己文章,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文章构架中展开文章的论述,写出一篇结构清晰而且富有逻辑性的文章。
范例一:【对照式的文章结构(正反论证)】1、例文一: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议论文结构范文举例

一、心中有德曾几何时,看惯了太多的钩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
(提出中心论点)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
(分论点一)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
你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
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点题,呼应分论点一)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
(分论点二)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
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
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
(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
“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
(点题,呼应分论点二)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
(分论点三)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无能。
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
证)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
(点题,呼应分论点三)于是我明白了,因为心中有德,所以面对权利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心中有德,所以为国可舍生取义;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常为国着想,为百姓担忧,直至死而无憾。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范文(实用10篇)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范文第1篇议论文结构用是什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现在高考一般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作文(议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观点,然后就是选材论证的过程。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体现在:一、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的论证结构。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
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二、其它形式的议论文(包含话题作文)一般体现在:“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的论证结构。
第一步:立论。
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
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
议论文各种结构范文 最佳

议论文各种结构范文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
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
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
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
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
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
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
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
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
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
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
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
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
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
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高考语文-议论文结构6种模式,含范例与解析-最全

高考语文-议论文结构6种模式,含范例与解析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由议论文的三要素引入议论文段常用结构模式:观点+材料+评论+小结示例一: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
(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
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
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
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
(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
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
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
(评论)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小结引申分析)(317字)优点: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材料典型;分析紧扣中心,鲜明贴切,小结深化主题。
模式二:四段十二句,一篇满分作文搞掂!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两道作文题。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务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995年高考题)请认真读读下面这篇满分作文,讨论一下这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第1段(1)麻雀讥笑燕子怕冷,燕子就笑黄鹂虚有其表;百灵鸟歌声悦耳动听,却被黄鹂说成动机不纯,鹦鹉学人说话,却被百灵嘲笑为无原则的家伙。
(2)寓言诗《鸟的评说》,引起我们的深思,嫉妒而不正视别人的优点,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大敌,要取得成功,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列式结构:例文1:尊严与灵魂尊严是什么?它是生命的尊贵与庄重,它是不肯弯腰屈膝的坚持与豪放,它是令人仰视的气节与精神……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
尊严是人的灵魂。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傲骨之源,来自于生命的灵魂,正是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尊严才会如此坦荡。
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世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辞?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衰败之时发出的沉重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
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伫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
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
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
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得以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
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
尊严太宝贵又太平凡了,平凡在于它几乎处处可见,而宝贵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你的尊严,倚仗它,登上人类灵魂之顶峰。
例文2:成功背后的秘密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
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取得成功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研究所呆上十几个小时,每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演算、研究,想尽办法攻克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成就了辉煌的历史。
正因为伽利略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态度,这才使他在漫漫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人誉为“书圣”。
“非凡的毅力,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爱默生道出了成功的秘密。
王羲之正是懂得了这秘密,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终于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
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童第周用自己的刻苦勤奋,让自己抵达了成功的彼岸。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就更快接近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
成功的背后,需要我们的付出。
(862字)规律: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并列式论证结构,要求并列的分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在内容上不能交叉、重复或包容,排列顺序要合理,孰先孰后要服从论述的需要并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使文章论述全面,层次分明,说理清晰。
对照式结构:例文1: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
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
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
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
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
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
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例文2: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用例二)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从反面分析、论证)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规律:结构上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层进式结构:例文1:规则——精美的图框规则恰似精美的图框,限定了空间,也辉映出精彩。
(引论:总起点题)规则有楞有角,不规则的作品是进不了画框的,于是引出几多慨叹。
龚自珍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是他对腐朽的清廷激烈的呼号。
罗蒙诺索夫激烈的言辞,对“学界泰斗”的痛斥,骨子里是因为对衰落沙俄禁锢科学的不满。
而今几多赛事,几多观众在赛后议论规则的陈旧,也是因为对这个框子的不满。
的确,规则禁锢了太多。
(本论:第一层:规则束缚了事物。
)但,可以取消规则吗?大街上人来人往,没有“红灯停,绿灯行”,安全何以保证?高考人人抱怨,但没有它,录取与否用什么标尺?数学公式固然呆板,但没有它,施工又如何保证?好比画的保存需要图框,世界的运转、发展少不了规则。
况且,当画与图框相配、行为与规则相符之时,自有一番耀眼的美好。
白居易最爱在韵险处“故作”平易,写出格外动听的诗句;兵乓球比赛的激烈精彩,很大程度得益于规则的“苛刻”;芭蕾舞曼妙多姿,正因“脚尖舞”的限制;马术别有风姿,当源于道具(马)需用规则驾御。
所以,规则必须有,而且规则可算是有利于事物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二层:规则的束缚有利发展,不可或缺)那么,当图框的光泽黯淡下来,甚至快被蛀穿,又当如何?当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修修,甚至再造一个!当电磁波的光电效应不能由波动性解释时,爱因斯坦果断地拿来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同原有成果组合,提出“波粒二象性”的新规则。
当然这规则是客观事实决定的,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更精确地将它表达出来,但就因这一举,人类思维实现了由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的一大质的飞跃。
可见,在适当的时候,遵循客观规律,更新我们的规则有多么重要。
学习遇到障碍,不妨停下来改进方法;工程难以进展,不妨调整一下计划。
图框歪了斜了,拧拧正;考试结构旧了,创新一下……(第三层:规则需要“新陈代谢”)规则,精美的图框。
严格,让我赞叹,引发美好,更让我感叹,但我同时又将不断参与到它的“新陈代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