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尔小说赏析

合集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山羊兹拉特》课件

外国小说欣赏《山羊兹拉特》课件
外国小说欣赏《山羊兹拉特》课件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故事情节梳理与角色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学中动物形象塑造比较 • 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延伸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Chapter
作者伊萨克·巴别尔生平及成就
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俄国犹太裔作家,生于 1894年,逝世于1940年。
其他村民
小说中提到的其他人 物,对故事情节发展 起到推动作用。
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阿隆与兹拉特的日常相处
小说开篇描绘了阿隆与兹拉特之间的亲密关系, 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
暴风雪中的相依为命
在前往集市的路上,阿隆和兹拉特遇到了一场暴 风雪。他们被迫返回山中,共同度过了一个寒冷 的夜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依赖,共同抵 抗严寒。
举止、价值观等。
分析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探讨作者对角色的刻画和塑造

倾听他人的分享,比较不同角色 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加深对小
说人物的理解。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类似优秀作品
推荐与《山羊兹拉特》主题相似的其 他外国小说,如《百年孤独》、《追 风筝的人》等。
探讨推荐项与《山羊兹拉特》的异同 点,加深对两部作品的理解和比较。
促进文化理解与包容
《山羊兹拉特》的欣赏过程不仅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还能促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3
激发跨文化创作灵感
通过对《山羊兹拉特》的深入分析和比较,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跨文化创
作的灵感,尝试在本土文学作品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和观念,丰富文
学创作的内涵和表现力。
06

悖立与整合:巴别尔小说情节的悖论性

悖立与整合:巴别尔小说情节的悖论性

悖立与整合:巴别尔小说情节的悖论性王树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巴别尔小说的情节设置具有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不同情节大相径庭,相邻而 现,形成美丑相见、明暗交替的艺术效果。

这在《骑兵军》中表现为浪漫的诗意描写与残酷的自然呈现前 后对照,在《敖德萨故事》中表现为热烈的暴力叙述与幽默的温情眷念明暗对比;在《我的鸽子窝的故 事》中表现为鮮亮的叙述光线与内敛的心理暗影相互交替。

这种巧妙整合对立情节的悖论性,与巴别尔 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密不可分,既体现出他不同于官方主流的伦理身份与自我认同,也提升了20世纪早 期俄罗斯小说的表现手段和叙事诗学。

[关键词]巴别尔;情节设置;悖论性;叙事诗学;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8)04-0053-10 Contradiction and Fusion: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the Plot of Babel’s NovelsWANG Shufu(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er for Literary 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Abstract: Plot setting of Babel’s novels reflects an obvious paradox,which shows th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images form an artistic effect of beauty and ugliness,light and dark. And it forms permanent novel poe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In Cavalry Army,the paradox is shown as a contrast between po­etic description and natural appearance;in Odessa Stories,i t s shown as lence narration and family love;in The Story of My Dove Nest,i t s shown as a juxtaposition between the narrative light and psychological shadow. In one word,this paradox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world view and life view. It shows B abels ethical identity and self-ident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and partly improves the artistic means and narrative poetics of early Russian novels in early 20th century.Key words: Isaac Babel; plot setting; paradox; narrative poetics; identity cognition收稿日期:2018 - 01 - 20;修改稿,2018 - 05 - 30;本刊修订,2018 - 08 -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白银时代俄罗斯戏剧转型研究(1890 - 1920)”(项目编号:17BWW042)的阶段性成果。

巴别尔小说赏析

巴别尔小说赏析

巴别尔小说赏析
江冬
【期刊名称】《初中生》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 导言rn1920年,苏联与波兰交战,26岁的巴别尔化名柳托夫,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布琼尼率领的第一骑兵军.苏军先在本土获胜,后又挺进波兰,巴别尔断断续续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后来据此写成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江冬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悖立与整合:巴别尔小说情节的悖论性
2.冲突与融汇:巴别尔小说主题的悖论性
3.一只猫r引发的蝴蝶效应r ——评弋舟短篇小说《巴别尔没有离开天通苑》
4.评弋舟小说《巴别尔没有离开天通苑》中的逃离叙事
5.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十四) 福尔斯vs.福尔摩斯——约翰·福尔斯短篇小说《谜》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别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巴别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巴别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20世纪30年代的俄罗斯文坛新人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犹太作家巴别尔正是在此时登上俄罗斯文坛,凭借两部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和《敖德萨故事》,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备受欢迎,享有盛誉。

《骑兵军》是巴别尔以自己参加布琼尼骑兵军所写的战地日记为基础创作的,故事背景为1920年的苏波战争。

全书由36篇小说组成。

小说集记述了“我”——一位年轻的犹太知识分子、随军记者柳托夫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

小说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主题涉及战争、革命、民族、宗教、人性等多个方面,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敖德萨故事》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黑海海滨著名的港口城市敖德萨的种种奇人异事、风土人情、市井百态的短篇故事集。

其中,既洋溢着世俗的苦乐悲喜,又流淌着苦难的黑色诗意。

相对于欧美和俄罗斯,中国的巴别尔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翻译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集《骑兵军》的主题研究、巴赫金的狂欢化叙事理论在小说集《骑兵军》中的应用以及巴别尔的文化身份背景研究,而对于该作家另一部享有盛名的小说集《敖德萨故事》却鲜有人问津。

鉴于巴别尔和《骑兵军》、《敖德萨故事》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影响以及它们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尚未被研究的现状,本论文选取这两部作品集,旨在研究巴别尔小说的语言和修辞特色,包括:1)简洁紧凑的语言风格;2)语言中的对偶现象;3)生动的色彩词汇;4)比喻;5)拟人;6)讽刺。

论文全文由前言、三章、结语及参考文献构成。

前言部分指出本论文的选题基础、研究对象、目的、主要任务、具体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巴别尔的创作道路,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并简单描述了中西学界的巴别尔研究现状。

作为一个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地区、痴迷于法国文学的俄国犹太裔作家,巴别尔的文学创作历程毫无疑问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

当然,年轻的巴别尔也从文学前辈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汲养。

在俄国,自1956年以来,关于巴别尔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变得全面;在美国,巴别尔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在中国,学者们开始探索巴别尔作品中的叙事特色、主题、人物性格和文化背景。

对革命的中性艺术叙事——试论巴别尔的《骑兵军》

对革命的中性艺术叙事——试论巴别尔的《骑兵军》
气” , 称 赞 巴别 尔 的 艺 术 才 能 , 认 为他 “ 具 有 惊
1 9 2 4年 , 《 红 色 处 女 地 》、 《 列 夫 》、 《 俄 罗 斯现代人》 等 莫 斯 科 杂 志 相 继 发 表 了 巴别 尔

系列 描 写 骑 兵 军 的 小 说 , 共 3 0多 篇 , 这 些
位上 》 杂志 1 9 2 4年 第 1期 发 表 文 章 , 宣 称 在 巴别 尔之 前 , “ 还 没 有 人 在 文 艺 作 品 里 如 此 描 绘 过 布琼 尼 的 战 士 们 的那 种 英 雄 主 义 , 天 生 的革 命 性 , 以 及 哥 萨 克 放 荡 不 羁 的 游 击 习
r e v o l u t i o na r y s o l d i e r s f r o m s i x a s p e c t s . He n o t o n l y p o r t r a ys he t i r b r a v e r y nd a f i e r c e n e s s,b u t lS a O he t i r
s ho r t c o mi n gs nd a d e ic f i e n c i e s . At t he s a me t ime h e f a i n t l y e x p r e s s e s h i s c o mp l e x a nd c o n t r a c t e d f e e l i n g s .Th r o ug h h i s wr it in g,t he i ma g e s o f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s o l d i e r s we r e e a r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u he t n t i c a l l y i n he t h i s t o r y o f Ru s s i a n l i t e r a ur t e.I t i s a ne u t r a l na r r a t i v e a r t o n r e v o l u io t n. Ke y wor ds :Ba b e l ;T h e Re d Ca v al y ;Ne r u ra t l Na r r a iv t e

空间的拼贴:巴别尔《骑兵军》叙述结构分析

空间的拼贴:巴别尔《骑兵军》叙述结构分析

第3 期
俞航 : 空 间的拼贴 :巴别尔 《 骑兵军 》叙 述结 构分析
3 l
在 犹 太人 家 里 寄 宿 的情 景 。犹 太 人 家 曾被 掠夺
随后柳 托 夫 的 目光却 转 向 了教 堂 , 叙 述
话语 描绘 了圣 瓦伦 廷教 堂。
过 :“ 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 ,好几件女式皮袄 撕成 了碎 布 片 , 搁 得 一地 都是 , 地 上还 有人 粪 和
遇 、冲突 ,展现各 自的特征 。更 进一 步而 言 ,两
立之裂缝 。 但 内结构——命题却将各篇小说串联 起来 , 形 成具 备 内在意 蕴 的有机 形式 。而该 内结
构 —— 命 题 就 是 作 者对 哥 萨 克 与犹 太 两 种文 化 的认 识 和价 值判 断 。通过 分析 《 骑兵 军 》 形 散神
过程 : 语法 结构 活跃 紧凑 , 运 用 的色彩 鲜艳 明 朗 ,
是 指小 说文 本 中各叙 事单 元 的配合 组织 。 叙 述 结 构可 分为 内结 构 和外结 构 。“ 外结 构 是组 织剪 裁 序 列 、故 事 的 结 构 , 内结 构 是 组 织 命 题 的结
收 稿 日期 : 2 0 1 4—0 7 —2 2
品 的是哥 萨克 文化 与犹太 文化 之 间的 “ 对 话 ”与
“ 对抗” 。犹太 民族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丰 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文
主题 。要深入 探 索作者 的 意图 , 外 结构 与 内结构
同样重要。就 《 骑兵军 》 而言, 外结构体现于短 篇 小说 集 的形式 , 表 面上较 为松 散 。 蒙 太奇 的运 用 将 文 本结 构 显 示 为重 量 相 等 的两 个 部 分一 一

《我的第一笔稿费》读后感:巴别尔与薇拉

《我的第一笔稿费》读后感:巴别尔与薇拉

《我的第一笔稿费》读后感:巴别尔与薇拉
在读完巴别尔《我的第一笔稿费》之前,你绝对想不到,文章其实讲述的是作者第一次招妓的故事。

那时的作者,是高加索军区印刷厂的一名校对员。

住在春天梯弗里斯的一座阁楼里。

房东和他的妻子夜夜做爱,勾起了作者的爱欲。

于是巴别尔终于一个在闷热的夜晚出来找侣伴,被选中的女人是个妓女,名字叫薇拉。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犯错了页码。

除了一两处有一些跟写作有关的文字,其他都跟标题无关。

但作家都是喜欢卖关子的,且耐着性子看下去先。

两个人商量来到一家酒店。

薇拉是个热心肠的姑娘,一会儿给毫无主见的店老板出主意,一会儿帮助老婆子整理行装,总有干不完的杂事。

这时的巴别尔却在房间里一个人研究苍蝇的死法。

爱欲折磨了他那么久,以至于已经变成了敌人。

所以当薇拉回来,准备好做爱有关的一切,脱掉衣服时,巴别尔完全没有冲动,心中只有绝望。

看到这里,想必读者都被吊足了胃口。

巴别尔真是讲故事的能手。

你总是猜不到故事到他口中会变成什么模样。

似乎他从不按常理出牌。

一般人讲《第一次稿费》,总是中规中矩谈自己的创作,谈自己的心情。

他却讲第一次招妓。

别人讲嫖妓,都不好意思描写详细,他不仅介绍详细,还要卖关子,暂时没嫖成,好再次建立读者的阅读期待,让我们不得不跟着读下去。

可以说,巴别尔通过现实中自己和薇拉的小插曲,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写作就如讲故事,作品吸引人,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本文作者:芒果happy (微信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巴别尔小说赏析

巴别尔小说赏析

两个犹 太男 人应 声 而动 。他
猎飘拂 。在 傍晚 的凉 意 中 ,昨 天 们 穿着 毡底鞋 ,一蹦 一 跳地走 动 血 战的腥 味和死 马 的尸臭 ,像雨 着 ,收拾 掉在 地上 的垃圾 。他 们
水一 般飘 落下来 。黑下 来 的兹勃 像 猴 子 那 样不 发 一 声 地蹦 跳 着 , 鲁契河 水声 滔滔 ,正在 将它 的一 活像 玩 杂耍 的 E本 人 。他 们 的脖 t 道 道 急 流 和 石 滩 的 浪 花 之 结 扎 子 一 个 劲地 转 动 ,都鼓 了起 来 。 紧 。桥 梁都 已毁坏 ,我 们 只得泅 他 们把 一条破 烂 的羽绒褥 子铺 在 渡过河 。庄 严 的朗月横 卧于 波 涛 地 板上 ,让我 靠墙 睡在第 三个 犹 之上 。马 匹下到河 里 ,水 一 直没 太人 身旁 。怯 生生 的贫 困在我 们
沉得 像块 铅 。
拔 场 面 渡 河 后 则 是 一 闻房 屋 内
“ 爷, 老 ”犹太 女人 一 边抖 搂 四五 个人之 间发 生的事 情 。空 间
着褥子 , 一边说 , 波兰人砍他的 由广 阔到 狭 窄 ,给 人 一 种 头 重 脚 “
时候 ,他求他 们说 :‘ 我拉 到后 轻 之 感 。 但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结 构 。 把
潮责 冬纠小赏 :巴尔说撕 r江 任 编 辑


・f
0/ 冬 江
黧 髅三


i 【文 原】


祆 四 的 野 盛 开 着 们 周 田 里

{ 端 瞧

【】尔 苏巴 联别
暴 =; j ‘ ;




鹗 殿后 , 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 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 的 白骨 由布列斯 特铺 至华 沙的 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别尔小说赏析
作者:江冬
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9年第07期
1920年,苏联与波兰交战,26岁的巴别尔化名柳托夫,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布琼尼率领的第一骑兵军。苏军先在本土获胜,后又挺进波兰,巴别尔断断续续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后来据此写成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因《红色骑兵军》取得的卓越成就而名列榜首。
这里选载的《泅渡兹勃鲁契河》为《红色骑兵军》的开篇之作。
【原文】
泅渡兹勃鲁契河
【苏联】巴别尔
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辚辚地向前驶去。
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荞麦好似妙龄少女,亭亭玉立于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地名)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像雨水一般飘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被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被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红色骑兵军》)
【赏析】
这篇小说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块:渡河前和渡河后。渡河前是一幅宏大的部队开拔场面,渡河后则是一间房屋内四五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空间由广阔到狭窄,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但正是这样一种结构,使得这个小说对于战争的描述从宏观转为微观,从外观事物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场战争的画面也因此变得清晰、立体起来。毕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总是要让具体的、有思想情感的个人来承受。这篇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直观场面,被卷入战争的人多如蝼蚁,人命如草芥;它的后半部分则将视角投向了“爷娘妻子”,他们因战争所感受到的悲痛,无疑提升了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类,终究不同于蝼蚁、草芥。
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如果只停留在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决不可能进入伟大的行列。战争,说到底,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起源于人性中的丑陋,只有人性中的美才能彻底将其打败。在所有的战争中,人性才是真正的、唯一的主角。在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里,对于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并不多见,而人性中美与丑的争斗、交织俯拾即是。如《我的第一只鹅》里,“我”作为一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受到了哥萨克(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苏联第一骑兵军主要由他们组成)的鄙夷与奚落,为了融入集体,“我”不得不作出残暴的举动,将一只鹅活活踩死,“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咔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这样的行为虽然使“我”
赢得了哥萨克的赏识与接纳,然而,“我”的心却因杀生而不得安宁,“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在《盐》那一篇里,主人公巴尔马绍夫好心地让一个妇女搭上了火车,后来发现她是一个私盐贩子,就毫不留情地将其射杀。而在《泅渡兹勃鲁契河》这一篇里,那个犹太老头被杀的过程更是令
人动容:他临死还关怀着女儿,杀他的人却冷酷无情。
对此我们能说什么呢?人性,多么美,还是多么丑陋?战争是展示人性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性既美到极致,也丑到极致。面对战争中的善恶争斗、美丑交织,巴别尔的方式是正确的:他选择在自己的作品中沉默。他既不在小说中插入议论,也很少让小说中的主人公流露情感。《泅
渡兹勃鲁契河》这一篇里的“我”,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形象。
《红色骑兵军》一书很多都取材于真实事例,它没有成为纪实报告,除了精心地安排结构、
选取场景外,巴别尔还发挥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巴别尔要求自己的语言“必须像战况公报或银行支票一样准确无误”。除了精准,他的文字也极为洗练,寥寥数笔即将事物描述得形神兼备。以文风简练著称的小说大师海明威自称,巴别尔在这方面做得比他更加出色。但真正拓展了小说
空间、加强了小说张力的,还是那些奇妙无比的比喻与散发着浓郁诗味的句子:“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断柱像凶悍的老虔婆抠到地里的小手指”(《意大利的太阳》)、“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充满渴念的玫瑰在黑暗中颤动。苍穹中燃烧着绿色的闪电”(《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这样的句子不仅极耐咀嚼,且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中和了小说中的写实成分。
巴别尔的才华还表现在对于相互矛盾的事物的融合上。如上文中提到的,他能够将人性中
的美与丑,在同一画面中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在《泅渡兹勃鲁契河》这一篇里,巴别尔将紫红色的罂粟花与好似妙龄少女的荞麦并列在一起;在描写完白桦林上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野花似锦的山冈后,紧接着就写太阳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在“我”从一个充满暴力与血腥的梦中醒来的一瞬间,感受到的便是犹太女人柔和的摩挲……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得如此普遍而纯熟,既缘于巴别尔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也缘于他独有的天才与个性魅力。
在《红色骑兵军》里,巴别尔没有塑造战争英雄。他笔下的哥萨克勇敢又懦弱,机智又愚钝,既幽默纯真,又粗鄙下流,有时富于同情心,有时又残忍如野兽……巴别尔在作品中向往着崇高与美好,却也决不回避污秽与阴暗的事实。《红色骑兵军》里的几个小说发表之后,巴别尔招致了
骑兵军统帅布琼尼的怨恨。他虽未马上遭到迫害,却在1937年被捕入狱,并于1941年被枪决。写活生生的人,赤裸裸地披露人性中的本真,使巴别尔的作品得以永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