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的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说课稿

§2.1认识地球第五课时地球自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临高中学地理组的王晓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五课时——“地球自转”。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分析说明。

一、课程标准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即研究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而本节课主要讲解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此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在学习了前面“地球的形状”和“地球有多大”和“地球仪”内容之后编排的。

其内容会将带学生近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知道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且地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和地球运动有关。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先大致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后,再一步学习地球的地理意义,为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观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②学会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掌握地球运动的形式与特点。

②灵活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现象,说明昼夜交替和时差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绘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

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和知识前后的联系可知,地球自转的方向因为观察的方位不同,所表现的表象也不相同,显得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它又是其地理意义的基础,所以与后面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我将其确定为重点。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自转》说课稿各位同行、专家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图版高中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第“地球的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两大板块,我计划六个课时来完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自转”。

一、说教材(一)、本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在本节内容中虽然难度系数不大,但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甚至是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的规律及特点,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特别是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和两个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理解地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通过度析图1-3-3太阳日和恒星日示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自转的规律及特点,学生能理解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且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树立起准确的宇宙观和运动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依据:是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是我们理解地球的基础,且应用非常广泛。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两个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依据:就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的不同和地球在自传的同时也在公转两个原因,使得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存有差别,并且这部分内容非常的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1、画图讲解法依据:对于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区别和两个速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画图讲解。

2、演示法依据: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而表现不同时针旋转;也能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地球自转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自转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自转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七道河中学的参赛教师xxx,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意义——四季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在静止状态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学习过渡到地球的动态学习,并为之后进一步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打好基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在前一节中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的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021-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中图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中图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

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

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

二是情境法。

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自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地球自转》是中图版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运动的第一课时,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和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等知识。

本节课主要内容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从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是地球从静到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地球公转及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掌握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基本方法。

(2).运用地球仪说出地球自转的转动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选”、“转”、“绘”、“练”、“思”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难点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二、说学情、教法、学法(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理课程标准1、提出---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实验等。

2、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指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做中会”。

(二)学情分析1. 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简单了解,但知识零散的,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不足。

地球的自传(说课稿)

地球的自传(说课稿)

课题: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来看屏幕,有一位领导人写了一首七律诗《送瘟神》,你知道写得内容是什么吗?从这首极有气魄诗中说明地球是运动的。

(板书: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新课教学师: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2)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3)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交替、循环)提问:你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生:师:各位同学都能很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师: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怎么样?(向后移动)讲解:当我们随同车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以外的景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运动情况。

提问:A.当看到车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B.当看到车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C.当看到车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讨论:A.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

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B.怎么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C.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师:大家想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特点吗?但是地球太大了,难!难!当然我们有办法让地球变小(展示地球仪并轻转地球仪,)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第1节地球的自转。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本着新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

要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和地球仪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晨昏线的含义,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了解形成原因⑵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⑶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通过学习昼夜更替和时差,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规律4、教学难点:解释时差现象。

我所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很少出远门,体会不到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本节内容在高中是重点,本节只是了解,练习较少,理解和掌握起来较难,所以定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设疑导学法2、归纳总结法3、图例导析法4、讲练结合法三.说学法1、阅读法。

2、演示法四.说教学程序(一)1、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的争论。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你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引出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呢?请学生上来表演(再用课件观察地球的自转视频)为了更好地感知地球的自转,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

[活动一]地球自转实验。

(小组合作)
1、利用蜡烛火焰模拟太阳,再利用火柴杆和橡皮泥制作一个十字方向标,再将小红旗插在垂直方向标的平面上。

并利用橡皮泥把方向标和小红旗粘在上海附近的经纬线的交叉点上,使方向标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

2、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红旗与蜡烛火焰之间的方位变化以及蜡烛发出的光线相对于小红旗的照射方向。

[总结]:一天之内,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到自转。

[过渡]:很多同学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梦想,象杨利伟一样遨游太空为国争光,在太空中俯看我们的家园——地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太空中不同角度观察地球,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课件观察]:正上方——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过渡]: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可以在黄金时间看更多的赛事,而美国纽约的市民要看我们白天开设的项目的现场直播,却要半夜起来,你能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引导学生回答)
[活动二]: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用作图验证,当太阳照射时,地球的一半地方处于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于暗的半球。

[问]:宇宙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只要学生回答出太阳是自身发光,无昼夜现象就可以了)
[追问]:地球上的昼夜为什么会交替?(地球的自转)
[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介绍,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活动三]:边观看课件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边读课文图“昼半球和夜半球”
[讨论]: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与昏线吗?
(学生介绍)
[思考讨论]: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至于过分寒冷)
(三)活动应用
在地球上找一找,哪个国家位于地球上我国的背面?现在我们在教室里学习,那个国家中人大多数人在干什么?
(四)巩固小结
1、假如你是地球,你将如何向天外来宾介绍你自己的自转情况?(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再总结,整理)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

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