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冬种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科论文.

冬种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科论文.

冬种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科论文2019-05-03南阳镇是福建省上杭县人口第一大镇,耕地面积1906.1公顷。

2011年冬种面积394.2公顷,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72.5公顷,总产量1494.25吨。

2012年罗坊、黄坑南岭等8个行政村冬种马铃薯57公顷。

现将冬种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种催芽,适时播种选用适宜本地种植、丰产性好的菜用新良种中薯3号(薯皮光滑、黄色,薯肉黄色)、中薯7号(皮光滑、淡黄,肉乳白)、闽薯1号(薯皮光滑、黄色,薯肉淡黄色)和丰产性好、干物质率高、还原糖含量低、薯形圆形、适宜做加工薯片的新品种坝58(薯皮浅黄色、光滑,芽眼浅,薯肉淡黄色)种植。

淘汰老品种。

在12月上中旬播种,于播种前7~10天,采用脱毒种薯,挑大小适中、芽眼多且分布匀称、无破损的健薯,按每块2~3个芽眼将薯块纵切成2~4块,切口处蘸0.1%敌磺钠与草木灰以瓦缸或薄膜包裹堆层(层与层间填入细湿沙)催芽,待芽长0.5~1.0厘米时播种。

催芽期间应注意检查,发现烂薯应立即拣出。

为避免幼苗受霜冻为害,双季稻冬闲田在12月5日至30日播种;边角地、晚稻秧地等地块推迟到12月底至翌年元月20日播种。

二、选地整畦,合理密植选交通便利,远离工业、采矿业区,无养殖场废渣、废气、废水污染,水源清洁的地段,且种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肥力好的微酸性砂壤土、前作未种植茄科作物的冬闲田上。

于播种前10~25天翻犁整畦。

排水良好的地要整成沟宽35厘米、地畦面宽90厘米的田块采取双行开穴种植。

排水稍差的要整成沟宽30~35厘米、畦面宽45~50厘米的高畦狭垄。

单行开穴种植,穴距以30~35厘米为宜,4.0万~4.5万穴/公顷,播种深度以种薯入土10~15厘米深为宜。

经催芽后下种的,芽要向上;未经催芽的,种薯宜倒放,芽眼朝下。

每穴植入1~2块种薯,用细土拌牛猪栏粪盖种。

较迟播种的.和未经催芽直接播种的采用地膜覆盖,这样可提早出苗、提高产量。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B1、B2等。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角度,介绍马铃薯生长的主要生态特征、马铃薯高产技术,以及高产技术的应用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铃薯生长生态特征马铃薯是一种春季作物,花期长,生长期长,它应当在土壤温度和相应光照的条件下生长。

马铃薯生长的温度区间是一年中必须有,它的大部分土壤温度区间,要高于15℃。

此外,马铃薯的开花期一般为7-8月,此时,马铃薯的品种、气候、光照等因素会对其产量产生影响。

二、马铃薯高产技术1.科学选择土壤选土是种植马铃薯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铃薯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一般生长在g.w丰富的土壤中会获得更好的产量表现。

2.科学分配种植密度播种时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土壤和不同气候条件合理分配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马铃薯种植密度为2.5-3万株/亩,高产最好播种浅,而密度较大,让安芝-90在5-6叶期内使块茎充分长大,提高产量。

3.高效施肥马铃薯的施肥是影响种植效果的关键。

一般来说,钾元素、磷元素和氮元素是马铃薯生长需要的三种主要营养元素,应尽量使它们在土壤中充足,合理配比。

三、高产技术的应用和前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越来越高,马铃薯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农作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

高产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提高每单位面积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强化马铃薯生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对美食的不断需求。

此外,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更好地利用农业面积,促进农业的范畴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马铃薯的高产技术研究之路能够更好地探索,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供更好的实用性获得,并在国内外农业范畴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持续、可持续和值得信赖的社会效益。

马铃薯高产技术论文

马铃薯高产技术论文

马铃薯高产技术初探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地蛋等,是青海省第三大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8.67万公顷。

它具有抗旱,高产、优质、高效、营养全等特点,是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优选作物。

青海省海拔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于块茎类作物的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薯生产条件。

结合本人经验,现将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如下。

一、选种和催芽1、选好良种。

选用早熟品种渝薯1号、川芋4号、中薯3号、费乌瑞它等脱毒种薯。

以30克左右的小种薯整薯播种为好,大种薯要先纵切。

确保每个切块有1~2个健壮芽,每块重30克以上,并用1公斤70%甲基托布津加0.5公斤72%农用链霉素加25公斤滑石粉,每50公斤种薯用2公斤混合药拌匀,防止种薯腐烂。

2、浸种催芽。

对没有通过休眠期的种薯,在播种前7~10天,切块用0.5~2毫克/升浓度的赤霉素药液浸泡10~15分钟,在通风凉爽的室内铺湿润河沙3厘米厚,上放一层浸好的种薯,再加一层3厘米厚的河沙,如此2~3层,最上面一层河沙3厘米厚,要保持沙床湿润,经7~10天即可发芽,芽长1.5~2厘米时,取出炼苗1~2天,即可播种。

3、地膜覆盖播种。

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10cm~16cm地温稳定在7~8摄氏度适宜播种。

用种量1500至2500kg/hm2。

采用起垄双行种植,垄面宽60cm,垄沟宽50cm,垄高15~20cm,每垄种2行,行距35cm,株距25~30cm,用宽90cm地膜覆盖,保苗约6万株/hm2。

先起垄后覆膜,用打孔器打穴深8~10cm,每穴放1个薯块,用细潮土封穴。

二、田间管理1、苗期管理:发芽期保持土壤舒松透气,出苗前一般不浇水。

需要灌溉时,小水浅浇,浇后立即松土。

出苗后要早追肥,早浇水,浇水后中耕应深。

发棵期要浇水和中耕紧密结合,不旱不浇。

只松耕垄沟土壤,结合浅培土。

株高达20厘米时,结合浇水进行大培土。

现蕾期要培土锄草,早熟栽培一般不施追肥。

2、结薯期和膨大期:保持土壤的湿润和疏松,显蕾期不宜缺水,盛花期的头三水属关键。

试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试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近年来,马铃薯的经济价值持续上升,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

因此,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热情日趋高涨。

提高农户马铃薯栽培技术,是确保取得高产和高收益的关键。

本文讨论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一、品种选择栽培优质品种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条件。

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耐旱、抗病、中晚熟的品种。

在马铃薯种植中,一些农户自留种,多年只栽培一个品种,品种已经退化,产量和品质均无法保证。

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性质及市场需求,及时选择更换新的马铃薯品种,以保证其遗传性良好。

另外,还应选择市场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品种,以保证其市场前景,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种薯处理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低温或高温,易造成种薯腐烂。

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切块方法和催芽技术,以确保播种后正常发芽出苗,实现苗齐、苗全。

应选用贮藏良好、芽眼均匀分布、无病无虫的种薯切块。

切块刀具应进行反复消毒并交替使用,以确保不因刀具传染病菌。

切块时要保证每个种块上至少保留3个以上的芽眼,种块的重量为20克左右。

种块切好后,将切口晾干后将其置于背阴的地方催芽。

其方法为在下面铺一层湿沙,将种块摆放在湿沙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大约10天左右芽眼就可以萌发,先挑选已经发芽的进行播种,未发芽的可继续催芽,待发芽后再用于播种。

三、选地整地马铃薯中后期以后,地下的块茎迅速生长,对土壤中的水分、养分要求较高,因此,应选择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地块栽培马铃薯。

整地时可用旋耕机翻地并破碎大土块,然后起垄。

整地应达到细、松的标准,起垄宽度为75厘米,垄高35厘米。

四、播种适宜期马铃薯是喜光、喜温作物,对光照与温度比较敏感,最适宜幼苗生长的温度为18-24℃;最适宜块茎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20℃,低于或超过适宜温度,都会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宁蒗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探讨

宁蒗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探讨

2017 年第 12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17科研◎技术推广宁蒗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探讨杨建荣马铃薯是宁蒗县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涉及全县85%以上农户)、增产增收最具潜力、产业化初具规模的经粮作物传统的第一大支持产业,全县15个乡镇均有种植。

马铃薯的丰欠,直接关呼山区人民的温饱问题,是维护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导产业。

近些年,宁蒗县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六个一”工程与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培养一批马铃薯种植能人,发展一批马铃薯种植大户,壮大一批农村马铃薯专业合作协会。

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以马铃薯加工和经营为主的企业,在申报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方面给予优先推荐。

同时,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经贸、交通等部门要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相关项目,从资金、项目上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为做大做强我县地区马铃薯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8.8万亩,单产为1136.5公斤,总产21.25万吨,实现总产值3.4亿。

种植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6.3万亩,单产提高180.5公斤。

1 选地整地马铃薯适应性广,对土壤的要求主要是疏松,因为马铃薯根系耗氧量较其它作物大得多,另外块茎膨大要求土壤疏松透气。

因此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沃的沙土或壤土为宜。

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深翻20~25cm ,以备播种所需。

播前欠细土壤,以1.0~1.2m 开厢,沟宽25cm ,深10cm 。

马铃薯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比例为2.5∶1∶4.5,以钾素的吸收量最多,钾肥的供给主要依靠有机肥,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钾素成分,重施有机肥,对钾的补充播种前一次性施足底肥,结合整地将肥施在厢面上。

底肥每667平方米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千克、三元复合肥30kg 。

2 做好种薯处理工作应选用特早熟或早熟无病伤的脱毒品种。

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摘要] 马铃薯既可以看做是粮食作物,也可以看做是蔬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探讨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以便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利用好各种资源,适时适地发展马铃薯生产,充分满足和调节市场需要,积极拓宽广大农民群众的致富渠道。

[关键词] 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马铃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同时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

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或做辅助食品如薯条、薯片等,也用来制作淀粉、粉丝等,也可以酿酒或作为家畜的饲料。

近年来,随着蔬菜价格的上涨,陕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大。

陕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缘,黄河南岸。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001'—111044',北纬34024'—34051'之间。

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3.9℃,年日照2354.3h,无霜期219d,年平均降雨量652.6mm。

年际分布不均,最高年份达828.2mm,最低年份仅350mm。

我县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常因夏播时的干旱天气而使夏播作物不能适时播种。

即使遇雨播种,也因播期推迟、积温减少等原因而不能正常成熟,使产量和品质下降,进而影响效益,从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也有部分农田因干旱不能及时播种而秋季闲荒,造成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根据马铃薯生育期较短,且抗旱、耐贫瘠,易种植的特点和我县气候实际,发展种植秋季马铃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秋马铃薯全生育期70余天,7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不影响适期种麦。

但由于品种选择不当,栽培技术掌握不好,致使我县秋马铃薯产量普遍不高。

为摸索马铃薯秋季高产栽培技术,2010年—2011年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栽培试验情况2010年试验地选择在陕县大营镇寺古洼村,当地的海拔高度为460m,面积为2亩,品种为费乌瑞它,播种时间为7月19日,收获10月2日。

马铃薯论文(大纲)

马铃薯论文(大纲)

第一章综述1.1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农业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有很大比例,我国是农业用水大户,用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亿—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

由于技术及管理水平等原因,灌溉制度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灌溉水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为45%和1.0kg/m3,而发达国家分别可达到80%和2.0kg/m3。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的用水增加了5倍,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1,2]。

我国大部分地区到目前为止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水方法,如沟灌、漫灌等,这些灌水方法使得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更加重了水资源危机。

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调整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秘鲁),已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16世纪传到欧洲,17世纪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51]。

马铃薯被引入中国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马铃薯因其具有高产、耐贫瘩的特性而在世界范围得到大面积种植,现己成为继水稻、一小麦、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7]。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

中国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开始栽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销量逐步增加,单产和总产也都有大幅度增长,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播种面积己扩大到470万m2,年产量达12.92t/hm2,种植马铃薯己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4]。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秋种马铃薯的栽培模式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整薯催芽、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秋种马铃薯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20-01福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3.6~19.8 ℃,年降雨量1 618 mm,无霜期280 d,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较好的开发潜力。

在地域上,从沿海到山区均可种植,季节上可推行冬种、春种、秋种等多种模式,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常年种植马铃薯3 333.33 hm2,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在开发秋种马铃薯生产上取得较好的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秋种马铃薯的栽培模式与效益福安市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50~700 m,除了春种马铃薯外,还适宜开发秋、冬种马铃薯,20世纪80—90年代主要以春种马铃薯为主,2000年后逐步开发了冬种马铃薯和秋种马铃薯。

尤其是秋种马铃薯,由于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秋马铃薯生产以水旱轮作为主,主要模式为早中稻—秋种马铃薯轮作模式。

早中稻安排4月中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上中旬收割后,利用冬闲田开发种植马铃薯,秋马铃薯安排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12月中下旬收获,秋种马铃薯收获期可以延长至春节前后,从而抢占市场空间,效益成倍提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0.0 t/hm2,纯收入达4.5万~6.0万元/hm2。

近年来,福安市潭头、溪潭等乡镇积极发展秋种马铃薯生产,成为市农田种植模式更新的一大特色。

2高产栽培技术2.1茬口安排水稻、蔬菜等作物收获后即可种植秋马铃薯,因其最忌重茬,则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均不宜作为秋马铃薯的前茬[1]。

2.2品种选择秋马铃薯播时种薯正处休眠期,播后有效生长期短,易患青枯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正确选用品种
(1)选用良种的好处。

在同样栽培条件下,良种较一般种薯可增产30~50%,尤其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或马铃薯退化严重地区,推广抗病品种可成倍增产。

优良品种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对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毒病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及其所具有丰产性所决定的。

(2)选用良种的原则。

马铃薯退化现象严重,一般减产30~50%,因此选用抗退化品种是先决条件。

2.合理轮作倒茬
轮作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钾素)缺乏,而且能减少病虫感染危害的机会,尤其是土壤和残株传带的病害及杂草。

马铃薯适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3.选地、整地
深耕耙耱是保证根系发育,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满足马铃薯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地块。

对选好的地块进行深耕、耙耱整平。

4.施肥方法
马铃薯需肥量:每生产1000kg薯块,约需从土壤中吸收纯n
5kg,p2o5 2kg、k2o 10.6kg。

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亩产1500kg块茎,亩施2500~3000kg
优质农家肥,纯n 6~7kg,p2o5 4~5kg、k2o 10kg。

追肥:第一次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以氮肥为主
第二次盛花期以追施钾肥为主
5.种薯准备
种薯选择:选择具有品种特性、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薯皮光滑的薯块作种。

催芽:在播种前30~40d将种薯从窖中取出,摊放在室温15~18的散射光下进行催芽。

芽长至2.0~2.5cm,长出幼根,块茎呈深绿色时为宜。

二、播种方法
1.开沟点种法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用犁开沟,沟深10~15cm,随后按株距要求点播种薯,再施种肥,覆土。

“隔犁播种”行距50cm。

优点:省工省力,速度快,播种深度一致,适于大面积推广。

2.挖穴点种法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要求挖窝点种,再施种肥、覆土。

优点:株行距整齐,质量较好,有利于保墒,出全苗。

缺点:费工费力,只适于小面积采用。

3.机械播种—采用整薯播种
优点:速度快、株行距规格一致,播种深度均匀,出苗整齐,
开沟、点播、覆土一次完成,省工省力,抗旱保墒。

三、合理密植方法
早熟品种宜密生产种薯密植
晚熟品种宜稀生产商品薯稀播
通常用确定叶面积系数的方法来确定合理密度
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叶面积系数可定得低一些 3.5~4
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块叶面积系数可定得高一些 3.8~4.5 每亩株数=叶面积系数x667/单株叶面积(m2)
单株叶面积早熟品种 0.3~0.5 cm2
晚熟品种 0.5~0.7 cm2
一作区一般为3500~4500株
四、田间管理
幼苗阶段:以促为主,促下带上。

措施:疏松土壤
块茎形成阶段:以促为主,促上带下。

措施:中耕培土。

块茎增大-淀粉积累阶段:促下控上,促控结合。

措施: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

1.查苗补苗,如发现缺苗,要采用扦插的方法及时进行补苗。

2.中耕培土
培育壮苗的管理: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防旱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结薯层次。

结薯层主要分布在10~15cm深的土层内,疏松的土层,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块茎的形成膨大。

五、病虫害防治
1.环腐病
马铃薯茎叶自植株下部向上萎焉,植株矮小,叶缘上卷,叶色变淡呈灰绿色,严重时叶色黄化枯死不脱落。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整薯播种(5~15g为宜);拔除田间病株;用50%的托布津500倍液,浸泡种薯2h后晾干播种;用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随拌随种。

2.晚疫病
晚疫病的的流行的3个阶段:中心病株的出现、普遍发病阶段、严重发生阶段。

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源,萌发后成为田间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上产生孢子囊随风雨传播。

有水分存在时,孢子囊迅速萌发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叶片,3~10d孢囊梗成丛由叶背气孔伸出。

在植株的地上部分发病过程中,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中,接触并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侵入块茎,使块茎发病,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3.黑胫病
病株明显矮化,心叶黄化、卷曲,茎基部变黑、腐烂,植株萎焉死亡,并发出臭味。

防治方法:同晚疫病。

六、收获
依栽培目的而定,一般在大部分茎叶干枯,块茎停止膨大时及时收获。

种薯适当早收,以提高种用价值,减少病毒侵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