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作者:赵洁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7期摘要:笔者以三次翻译高潮为时间主线,分别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译名问题,列举了译家、译论及目前对这些译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珍惜、学习前辈们的成就和贡献,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高潮;译名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趋广泛,从而使英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
此外,新文艺、新科技以及新理论的发展也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语言素材。
但是,因源语创新、语言表达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大量词语在汉语当中是难以用现有词语进行翻译的,从而给目前的翻译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重谈译名问题有助于解决新词汇不断涌现给翻译带来的各种难题,对指导日益增多的翻译实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于译名的论述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春秋谷梁传》中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这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
之后的2000多年来,有关译名问题的论述几乎贯通整个中国翻译史,在中国翻译研究中占的比例很大。
直至今天,新词的翻译仍然是众多翻译者讨论的话题。
我国的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笔者现结合三次翻译高潮讨论译名问题。
一、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构成了我国古代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国唐代的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即在五种情况下要采用音译的方法,探讨了译名问题。
第一为“神秘故”,也就是有着很多十分神秘的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把握将其自身的意义借助汉语表达出来,那就不必翻译。
比如“国际歌”当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翻译。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翻译这首歌的歌词时,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其应有的含义。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 键词] 对比研究 ; 译 ; 关 翻 明清 ; 四 五
[ 图 分 类 号 ] H1 9 中 5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3 3 2 1 ) 10 3 —2 文 0 92 2 (0 0 0 —0 70
者 构 成 的变 化 , 译 作 品在 数 量 和 质 量 上 都 更 有 保 证 。 翻 二 、 译 材 料 的 选 择 翻 明 清 时期 的 翻译 选 材 以科 技类 著 作 为 主 外 国 传 教 士 借 “ 术 传 教 ” 名 译 介 了 大 量 的 西 方 自 然 科 学 方 面 的 书 学 之 籍 。 中西 合 译 的作 品 涉 及 天 文 、 学 、 理 、 学 等 十 几 个 数 物 医 自然 科 学 学 科 领 域 。在 天 文 历 法 学 方 面 , 玛 窦 引 进 了西 利 方 历 法 , 到 徐 光 启 、 之 藻 等 人 的 赞 同 。在 数 学 方 面 , 得 李 利 玛 窦 和 徐 光 启 合 译 了《 何 原 本 》前 六 卷 ) 李 之 藻 与 利 玛 几 ( , 窦 合 译 了《 容 较 义 》 《 文 指 算 》 圜 和 同 。在 物 理 和机 械 力 学 方 面 , 徵 与 邓 玉 涵合 译 了 《 器 图说 》 王 奇 。此 外 , 中西 合 译 在 生 物 学 上 引 进 了达 尔 文 进 化 论 , 理 学 上 译 人 了世 界 地 图 , 地 医 学 上 引 入 了解 剖 学 概 念 。 甲午 战 争 后 , 批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一 派 意 识 到 西 人 之 强 根 本 在 于其 社 会 政 治 制 度 , 是 以严 复 、 于 梁 启 超 为 代 表 的 维 新 派 人 士 开 始 大 量 译 介 西 方 具 有 先 进 民 主 思 想 的 社 会 科 学 书 籍 。严 复 的译 作 《 演 论 》 法 意 》 以 天 《 等 及 梁 启 超 倡 导 的 政 治 小 说 翻 译 均 对 当时 中 国思 想 界 产 生 了 重大影响 。 五 四新 文 学 运 动 的蓬 勃 发 展 使 我 国 的文 学 翻译 事 业 进 入 了 翻 译 史 上 最 辉 煌 的 时 期 。马 列 主 义 经 典 著 作 和 无 产 阶 级 文 学 作 品 不 断 引 入 我 国 , 《 产 党 宣 言 》 译 文 就 发 表 如 共 的 在 五 四 时 期 。由 于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是 一 场 整 体 性 的 反 帝 、 反 封 、 传 统 运 动 , 出 人 的 个 性 解 放 的 西 方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反 突 作 品 及 展 现 俄 国 及 东 北 欧 等 弱 小 国家 风 貌 的现 实 主 义 文 学 作 品先 后 在译 界 流 行 开 来 。《 青 年 》 新 潮 》 小 说 月 报 》 新 《 《 等 几 个 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时 期 广 有 社 会 影 响 的 杂 志 上 都 发 表 了 大 量 的 关 于 浪 漫 主 义 作 品 的 翻 译 和 评 论 。俄 国十 月 革 命 的胜 利使 黑 暗 中 苦 苦 摸 索 救 国 救 民 之 道 的 中 国志 士 们 看 到 了希 望 , 文 化 运 动 的启 蒙 者 不 约 而 同 地 把 目光 纷 纷 投 向 新 了俄 国 文 学 。 鲁 迅 曾 说 , 俄 国 文 学 是 我 们 的 导 师 和 朋 友 。 “ 因为从那里 面, 见 了被压迫者 的善 良的灵魂 , 酸辛 , 看 的 的 挣扎 ”] _ l 。另 外 , 弱小 民 族 国 家 的 文 学 译 介 得 到 了大 力 提 2 对 倡 , 是 一 种 带 有 浓 重 感 情 色 彩 的选 择 , 这 中国 与 这 些 国家 都 面 临 着相 似 的 社会 现 实 和 世 界 处 境 。 三 、 体 格 局 语 明 清 时期 的 西 学 翻 译 , 体 以文 言 为 主 。两 千 多 年来 , 文 文 言一 直 占 据 中 国 书 面 语 的 统 治 地 位 , 虽 然 唐 宋 以来 白话 “ 文 学 不 绝 如缕 , 在 士 人 的 话 语 圈 里 白话 从 来 是 没 有 地 位 但 的 。就 语 言本 身 而 言 , 术 文 字 除 了 宋 代 理 学 家 的 语 录 体 学
明末清初与“五四”时期我国译学思想对比及对翻译文学地位的思考

明末清初与“五四”时期我国译学思想对比及对翻译文学地位的思考作者:肖双金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历史上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论思想的对比来探讨我国翻译思想发展状况,主要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翻译活动家,以及他们的译学思想为例,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分析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从而说明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及其主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明末清初“五四”时期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的国家,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即汉唐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思潮。
翻译活动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文化发展的进程。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在《中国翻译词典》一书中作序说:“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翻译都是世界之最。
”(转引自王秉钦,2004:1)的确如此,翻译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为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几乎每次翻译高潮都产生了极其丰富的译论思想和出色的翻译实践家,这些译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体系的建设。
本文从明末与“五四”时期翻译高潮中诞生的一些翻译思想出发,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并对翻译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所处的地位作出思考。
二、明末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以及译学思想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科技翻译,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如意大利的利玛窦,德国的汤若望,以及比利时的南怀仁等频频来华传教,试图在中国撒播天主教义的种子,改造国民的思想,他们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科学著作,其中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与这一时期的封建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均等相互结识并开启了科技翻译的先河,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科技文本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不朽力作。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83f7231b765ce05081430.png)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作者简介:张松炎(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助教,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翻译。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
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异之处。
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以期对这两次翻译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译者的构成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多由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和中国封建士大夫合作进行。
这些士大夫们本身就是科学家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著名科技翻译家、中国“科学译祖”徐光启,“中华才士”李之藻,数学家华蘅芳等。
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葡萄牙人傅泛际与李之藻合译了《名理论》,华蘅芳与玛高温、傅兰雅合译了《金石识别》和《地学浅释》。
正是通过中西合译的方式,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入了中国。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希望以变法图自强,介绍西学为其途径之一。
“这一时期译者多为政论家,他们独立译书,不再依靠西人合译”[1]。
严复和梁启超是最杰出的代表。
严复曾留学英国,精通英文,古文功底亦是甚为深厚。
受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影响,他回国后翻译了一大批西方著名的哲学社会书籍,如《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等。
梁启超主张翻译政治小说以开民智,虽译作不多,却是译述西方诗歌的先驱。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由受过良好外语教育的生力军担当。
这些文学翻译者大都接触过新思想,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其中有一批是留学生出身,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刘半农、梁实秋等。
五四新文学运动尚未兴起时,身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出于学习外语的需要,接触了大量本色的外国文学。
由于西方思潮的鼓荡,要借文学来启蒙,或出于良好的文史功底和浓厚的文学兴趣,他们早早便开始了翻译。
如鲁迅与周作人在留日期间译有《域外小说集》,胡适在留美期间翻译了《最后一课》《决斗》等。
早期翻译的异质文化熏陶与文学训练和积累使鲁迅、胡适等逐渐成长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在他们的带动下,五四新文学运动得以蓬勃发展,而文学翻译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画面。
与明清时期相比,五四时期由于译者构成的变化,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更有保证。
二、翻译材料的选择明清时期的翻译选材以科技类著作为主。
外国传教士借“学术传教”之名译介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中西合译的作品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等十几个自然科学学科领域。
在天文历法学方面,利玛窦引进了西方历法,得到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赞同。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了《圜容较义》和《同文指算》。
在物理和机械力学方面,王徵与邓玉涵合译了《奇器图说》。
此外,中西合译在生物学上引进了达尔文进化论,地理学上译入了世界地图,医学上引入了解剖学概念。
甲午战争后,一批资产阶级改良派意识到西人之强根本在于其社会政治制度,于是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开始大量译介西方具有先进民主思想的社会科学书籍。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法意》等以及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翻译均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不断引入我国,如《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整体性的反帝、反封、反传统运动,突出人的个性解放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展现俄国及东北欧等弱小国家风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先后在译界流行开来。
《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等几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广有社会影响的杂志上都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翻译和评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黑暗中苦苦摸索救国救民之道的中国志士们看到了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纷纷投向了俄国文学。
鲁迅曾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2]。
另外,对弱小民族国家的文学译介得到了大力提倡,这是一种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选择,中国与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现实和世界处境。
三、语体格局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文体以文言为主。
两千多年来,文言一直占据中国书面语的统治地位,“虽然唐宋以来白话文学不绝如缕,但在士人的话语圈里白话从来是没有地位的。
就语言本身而言,学术文字除了宋代理学家的语录体外几乎都用文言”[3]。
明清时期国内从事西学翻译的多为封建士大夫,他们的译作文体自然倾向于文言形式。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曾言:“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4]像严复这样的封建士大夫们从小接受的就是严格的文言写作训练,用文言来译作便于一挥而就,用白话反而会感觉辞不达意。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采用的便是“可与周秦诸子相上下”的桐城派古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榄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正是仰仗深厚的古文造诣,严译名著才得以站稳脚跟,进而被竞相传阅。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中,白话文体占据主流地位。
“文学翻译家们出于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介绍外国的先进文化,对抗黑暗的封建旧文化,推动新文化运动。
他们把这种社会责任感转化为驱动力,在翻译中把作为传统文化语符的文言体解构,译者的人性观、审美观和文化观从传统的桎梏中被彻底地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摆脱了旧文化的束缚,通过新的文体——白话文体——表达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5]。
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王佐良说过:“就中国20世纪的文学而言,是翻译家给新生代的创作带来了生机。
1919年前后的白话文运动正式从外国文学的翻译中吸取了灵感。
”[6]胡适、郭沫若等借助白话译诗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之风,刘半农、田汉等则借助白话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散文诗。
鲁迅一直乐于用白话进行翻译,一生都在创造现代汉语的崎岖山路上跋涉,可以说是现代白话的鼻祖。
总体而言,五四文学革命以白话取代文言为突破口,开辟了中国文学新纪元,也彻底改变了翻译文学的语体格局。
四、翻译思想理论在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高潮中,以徐光启、马建忠、严复等为代表的中国译者为我国历史上的翻译事业留下了不朽功绩。
他们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徐光启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了“翻译——会通——超胜”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马建忠于1894年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精辟阐述了他的“善译”观:“译者应对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审其音势之高下,相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作为中国西学引进第一人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则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7]严复的信达雅思想对近现代的翻译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翻译事业在著名革命文学家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和著名政治思想理论家如陈独秀、成仿吾等的领导下,得到了健康广泛深入的发展。
在翻译理论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成仿吾的翻译思想本质而深刻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翻译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点。
20世纪30年代,曾展开过一场翻译大论战。
当时梁实秋提出了“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主张,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干脆直接声明“宁错而务顺”。
对此,鲁迅则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观点。
后来,鲁迅又进一步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8]作为翻译理论另一个领军人物,瞿秋白认为翻译要力求“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他在《再论翻译——答鲁迅》一文中说:“翻译的时候,应当用这种绝对的白话文:一方面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信”),另一方面又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中国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顺”)。
“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此外,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
五、翻译方法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方法多是由外国传教士口授,华人笔录完成。
若西方先进学理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接受,译笔必须能与中国古典名著相匹敌。
直译法译科学名著只适合以专家为翻译对象的翻译。
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数中国译者(包括独立的译者)都很重视翻译过程中的加工、润色,以使译作“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9]。
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到了达旨翻译法:达旨法虽“实非正法”,却是“有所不得已”而用。
在《天演论·译例言》里,严复清楚地说明达旨不是“刪消取径”,而是“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这些都是意译的技巧与过程。
此外,严复在宣传外国先进思想,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不忠实的归化翻译法,在译文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评论。
而这一时期另一代表人物林纾在译介外国小说时采用的也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法,此法在当时也被人们普遍接受。
五四时期直译的呼声一直很高,异化翻译法也得到提倡。
1919年3月,傅斯年在刊于《新潮》第1卷第3号的《译书感言》中说:“论到翻译的文词,最好的是直译的笔法。
”郑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里也认为,“如果有个艺术极好的翻译家,用一句一句的‘直译’方法,来从事文学书的翻译”,则能把原文的整体结构、节段排列、句法组织乃至用字的精妙处都移转过去。
鲁迅直译的主张曾在多篇译作的序言中加以论述:《苦闷的象征·引言》提到“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欲保存原文的口吻”,《出了象牙塔·后记》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采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前后的次序也不甚颠倒”。
鲁迅还明确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10]鲁迅所谓的“洋气”,正是现在所说的“异化”。
鲁迅是主张异化,反对归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