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合集下载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干预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干预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干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创伤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预防和干预心理创伤成为了教育和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以提供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指导。

一、认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这些创伤性事件可能包括家庭暴力、性侵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心理创伤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学业和社交能力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预防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策略1. 家庭环境的建设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心理创伤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监护和情感支持,鼓励沟通和表达情感。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和改变,以营造一个安全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学习和社交场所,学校教育在预防心理创伤中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应该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3. 社区支持的力量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预防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至关重要。

社区组织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各类活动和培训,为孩子们提供社交支持和情感安全感。

此外,社区应该鼓励居民的相互照顾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干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创伤的策略1. 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已经遭受心理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专家可以开展个体或群体心理治疗,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处理创伤经历,提高应对能力,重建心理安全感。

2. 家庭治疗和介入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家庭治疗和介入同样重要。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心理治疗过程,加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共同应对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童年创伤与心理发展

心理学中的童年创伤与心理发展

心理学中的童年创伤与心理发展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而童年的创伤经历,尤其是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童年创伤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童年创伤的类型童年创伤包括了身体、情感、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各种伤害。

在身体层面,这可能包括身体虐待、疏忽、性侵等。

情感层面上,童年创伤可以是亲密关系的丧失、亲子冲突、父母离异等。

心理层面上,童年创伤可能来源于意外事件、事故、家庭暴力等。

此外,社会层面上的童年创伤还可能包括贫困、歧视、战争等。

不同类型的童年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二、创伤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童年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创伤经历会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童年时期经历过身体虐待的个体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认知扭曲,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或信任。

其次,创伤经历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使个体在情绪管理上出现问题。

例如,童年时期遭受恐怖袭击的个体可能在长大后出现焦虑或恐惧症状。

另外,童年创伤还可能对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可能因为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对社会的或人际关系的恐惧而避开社交。

此外,创伤经历还可能对个体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可能因为经历过虐待而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价值。

三、创伤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机制童年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

首先,创伤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大脑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童年虐待经历可能导致脑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影响到与情绪调节和压力应对相关的大脑区域。

其次,创伤经历还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来对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往往会引发个体的负面认知扭曲,如自卑、焦虑等。

这些认知模式会继续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影响其心理发展,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循环。

此外,个体在面临创伤时可能形成应对机制,例如回避或逃避,而这种应对机制在长大后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

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

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

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

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

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

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

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综述

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综述

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综述摘要:儿童期虐待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而心理虐待和忽视是其核心成分,不但对儿童的心理造成重大打击,而且将对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文章试图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在介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以往研究的不足,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和参考。

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虐待;心理忽视1 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研究综述1.1 定义关于心理虐待,目前还没有统一、确切的标准。

心理虐待主要来源于对儿童有责任义务、关系亲密的人,是持续的、重复的、不恰当的行为,它大大损害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但这些行为不涉及对儿童身体和性的接触。

心理虐待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责骂、恐吓、干涉。

忽视定义为抚养者长期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而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基本的需要包括适宜的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保护、住房、衣服、食物、卫生保健。

一般认为忽视应该包括情感、教育、身体、监督三个方面[1]。

1.2 心理虐待和忽视及其不良后果在儿童身上发生的任何虐待和忽视行为都会给受虐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上的伤害,心理虐待比躯体虐待更甚,由于其实施行为的隐匿性,它的后果更难以阻止。

但由于心理虐待和忽视是被虐待人站在主体的角度对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主观感受的回忆与评估,体现的是主观感受和程度,心理上的感受比客观的现实对人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家B.埃基兰德的研究表明: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要比遭受肉体虐待的孩子承受更大的精神和心理痛苦,这是因为心理虐待会给孩子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

而忽视经历也将带给儿童难以纠正的个性偏差,有研究表明忽视的儿童易焦虑、缺乏注意力、不能理解学习内容、被动、严重依赖老师的帮助、赞扬或者鼓励,很少表达他们的积极的情绪或者幽默感[1]。

2 国内外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测评工具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社会问题。

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童年是一个充满天真和快乐的时光,而童年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童年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儿童在早期经历的创伤事件,如身体虐待、性侵犯、家庭暴力等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持久性的伤害。

这些创伤会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遭受性侵或身体虐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童年创伤经历对社交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与同龄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童年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孩子们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对陌生人产生恐惧,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些挑战会使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和被排斥,增加他们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第三,童年创伤经历还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

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事件会破坏孩子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认知。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无助和无价值的,这些观念会延续到成年期。

这种自卑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并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不可逆转。

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可能有助于恢复和培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例如,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创伤影响的个体处理创伤记忆、增强自我认同感,并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此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也对恢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一个和睦、支持的家庭环境以及积极的社区参与可以为受创伤儿童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

综上所述,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广泛而重要的。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影响社交关系和自我形象。

然而,恰当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可以有助于改善和恢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对童年创伤经历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童年创伤经历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童年创伤经历的影响研究童年,本应是充满欢笑与温暖的时光,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充满创伤和痛苦的回忆。

这些童年创伤经历,如虐待、忽视、家庭冲突等,不仅会在当时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更可能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投下长长的阴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童年创伤经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例如,经历过童年虐待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过度警觉,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恐惧和不安,容易出现焦虑症状。

他们可能经常感到无助和绝望,进而陷入抑郁的情绪之中。

而那些经历过严重创伤事件的孩子,如目睹家庭暴力或遭受性侵犯,可能会在成年后长期受到PTSD的困扰,表现出闪回、噩梦、回避等症状。

从认知角度来看,童年创伤经历也可能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更容易出现消极的自我认知和低自尊。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的,这种自我贬低的思维模式会影响他们在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同时,童年创伤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智力水平。

在情感调节方面,童年创伤经历也会带来挑战。

这些个体可能难以有效地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冲动等行为。

他们可能在面对压力时过度反应,或者无法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进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除了心理健康,童年创伤经历对个体的生理健康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长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过度活跃,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疾病。

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都与童年创伤经历有关。

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经历会改变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从而增加患生理疾病的风险。

在社会功能方面,童年创伤经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表现出社交退缩、难以信任他人、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摘要:童年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轨迹,而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则成为了个人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大阻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人性格、气质、人格,甚至还是一些严重心理疾病的重要导火索。

本研究从童年期创伤的形成因素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出发,探讨如何预防儿童的童年期创伤和如何有效干预深受童年期创伤经历影响的个体。

关键词:童年期创伤经历;严重心理疾病;预防;干预1.前言最早开始关注童年创伤经历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Freud,他指出,“个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霍妮认为,童年期发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会导致某种性格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童年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必经阶段,也是每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稚嫩而敏感,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童年期创伤的定义Jongsma根据DSM-Ⅳ,对童年期创伤概念作出了具体的界定:童年情绪上的痛苦导致产生不良和不成熟的应对机制,个体表现出分裂现象;童年曾受过躯体、情感或性方面的虐待;由于父母药物依赖、工作太忙、不在身边等原因,致使个体在躯体或情感上受到忽视;个体经历经常性搬家、频繁更换监护人等情况;父母使个体感到威胁的,对个体经常贬低或批评辱骂;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非理性恐惧、压抑愤怒、低自尊、统一性冲突、抑郁或焦虑不安。

该定义从个体童年创伤经历,童年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童年创伤经历所造成的相应临床症状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的对童年创伤概念做出了具体化的说明。

3.产生童年期创伤的因素分析导致童年期创伤的因素很多,从儿童成长逆境的角度分析,大致有五个方面:躯体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躯体上伤害,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自卑、怯懦、安全感缺失、躯体化症状等;躯体忽视,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直接扶养人的关心和呵护,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抑郁、焦虑等;情感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辱骂等非身体伤害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虐待动物、为人刻薄自私等;情感忽视,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精神上的忽视、缺乏精神上的关心和呵护的经历,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抑郁、为人冷漠等;性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性侵或与性有关的伤害的经历,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缺乏安全感、神经症、敏感、多疑等。

《2024年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范文

《2024年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范文

《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童年期创伤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愈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其心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童年期创伤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暴力、性虐待、校园欺凌等,这些经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受损可能使得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无法有效调节,进而加重病情。

因此,研究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抑郁症的成因,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文献综述前人研究表明,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遭受创伤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无法有效抑制反应。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确实存在障碍,这可能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关于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具体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童年期创伤经历、情绪反应抑制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实验室实验则通过特定的情绪诱发任务和神经生理指标的测量,来评估青少年的情绪反应抑制功能。

五、结果分析1. 童年期创伤与情绪反应抑制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其情绪反应抑制功能明显低于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

这表明童年期创伤可能对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2. 神经生理机制通过神经生理指标的测量,我们发现童年期创伤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等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进而导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反应抑制功能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

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

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

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

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

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

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

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

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的极度忽视,缺乏共情能力,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最终酿成如此恶果。

(四)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即使成年后,童年期的心理创伤在意识层面已被遗忘,但其所受的创伤仍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形成心理暗流,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发生冲突,心理暗流就会爆发出来,表现为各种心理疾患。

(五)童年期心理创伤对神经生理机能的损害
虐待会导致神经通路异常,儿童期极度的情感忽视会造成神经生理上发生改变,不能正常发育。

澳大利亚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躯体虐待、情感忽视会引起海马回、杏仁核、大脑眶前叶、扣带回发育,扰乱正常代谢,导致儿童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共情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缓慢。

三、缓解童年期心理创伤的方法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创伤
我国有部分山村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温暖,形成心理问题。

16岁以下是农
村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年龄界定点,分为学前和学后两阶段,其中在学前阶段,父母精心呵护、教育孩子,但长期的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

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父母长期不且农村生活环境及条件相对较差,儿童得不到安全监管,在身边,
溺水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所以,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有关监护人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有的回家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关,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问题。

家长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平时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孩子有情感问题时及时解决。

(二)针对单亲家庭的成长创伤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对孩子形成心理创伤,使子女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心理健康。

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较高,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等特点。

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家庭结构不健全,只能获取部分关爱,失去与一方家长沟通的机会,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产生异样心理。

针对于单亲家庭学生,学校应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现实、接纳自我、振作向上克服自卑、自负心理。

(三)针对父母粗暴的养育创伤
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一般出于民主型家庭。

父母惩罚为手段纠正孩子错误,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神经质、失落寡欢、敏感多疑;而父母过分干涉或保护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自卑易怒、自我否定。

父母养育方式是形成学生自我概念的基础,而自我概念是否完整、是否积极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家长要斟
酌教育方式,选择民主、开放、包容的养育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童年期心理创伤的预防方法(一)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婴幼儿到童年期时孩子受到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会破坏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反抗矛盾性依恋或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亲子关系。

相比较之下,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幼儿,易对他人建立信任感,能形成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易焦虑、缺乏自信,对人际交往有障碍;而具有混乱型依恋关系的?胗锥?则会惶恐不安、退缩、缺乏自信,反抗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则会导致婴幼儿极度谨慎、自我封闭。

家长要想从源头上防治童年期心理创伤,必须充分的照看、养护儿童,日常亲密的照料、陪伴,给予慈爱的抚触、拥抱,着力打造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避免因监护人的虐待、忽视而不慎建立了不良亲子关系。

(二)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哪种事情最让你伤心?”这项调查中,有占51%的受访者认为“亲人的死亡”最为伤心。

所以家长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的生死不可避免,是一种自然现象。

充分认知生命的特征,减轻儿童的恐惧与悲伤,这种教育性防御机制为第一级预防机制,主要面向正常儿童、教育工作者,养护者要掌握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减少创伤性事件发生几率,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儿童能够正常承受、应对。

第二级干预机制的场所.
主要是幼儿园、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初步评估、处理儿童应激反应和创伤的知识,一旦出现此类状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专业治疗是第三极干预机制,即专业机构或专职医生进行对存在严重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严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进行相关对症治疗。

专业心理治疗师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或使用催眠法进行治疗,这对处理童年期心理创伤造成的心理障碍效果较好。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第一,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将有师德不良给儿童带来严重伤害的教师驱除出教师队伍。

有项调查统计发现,有占28.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他造成最大伤害的人是“任课老师”,教师――灵魂工程师,却无形中对儿童少年造成了心灵伤害。

所以对于教师的考核必须严谨,不仅考察其教育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法规,更要重点审查他们的道德品质;第二,有关学校要建立严谨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师德征信体系并测试教师的人格。

师范类大学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培养和考核,建立师德征信体系,收录该生从小到大的品德表现及人格特征的记录,在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师资混入教师队伍。

(四)建立家长培训学校
政府应建立家长培训学校,防止教养方式不当对儿童造成伤害。

所以,要想预防儿童心理问题,要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善家鼓励父母或即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家长培训学校,长的教养方式。


将成为父母的夫妇参加学习,开设心理学、儿童养护知识、儿童教育学等培训课程,目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培训家长的收费机构,如果政府能出资兴办免费培训机构,不仅对于公民来说是一种福利,更有利于培养等多人才。

(五)政府介入建立儿童援助机构
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儿童援助机构”,由政府出资对处
境不利的儿童进行专项援助计划,机构负责安排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心理治疗师对受过心理创伤的儿童实行寄养,且政府派出社会工作者陪伴、指导、协助这些儿童。

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压力相对较大,无法寄养处境不利儿童,我们可组织志愿者、专业心理治疗师陪伴这些处境不利儿童。

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社工或志愿者可以父母带领儿童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具有童年期心理创伤的学生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无法构建正常的交往活动,甚至会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混乱。

基于此,心理工作者应鼓励有条件的父母尽量多地与孩子共处,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童年期心理创伤的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归根结底这是影响后代、造福后代的社会性活动,愿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