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_概念_影响因素_与心理健康的关系_涂阳军
创伤后成长_概念与测量_涂阳军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年 10月第 26 卷第 5期 C hinese Jou rnal of Social M ed icin e, O ctob er 2009, V o.l 26, N o. 5
创伤后成长: 概念与测量
涂阳军 1, 陈建文 2
=摘要 > 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 生活事件和 情境进行抗 争后所体 验到的心 理方面的 正性变 化。个人和群体都能从创伤中 获得成长。对成长加以测 量的工 具主要 有创伤后 成长调 查。编制 本土化的 测量工 具必须以本土化理论 为指导, 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 采取开放式的方法并积极借鉴西方测量工具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 > 创伤后成长; 概念; 测量 =中图分类号 > R 395. 6 =文献 标识码 > A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年 10月第 26 卷第 5期 C hinese Jou rnal of Social M ed icin e, O ctob er 2009, V o.l 26, N o. 5
# 261#
理方面的改变, 也还包括对他人同情和信任的增强、 非正 式 和 正 式 的 测 量, 第 一 种 形 式 以 访 谈 为 最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tedischi等在对个体能从创伤中获得成长这现象的正式测量中首次提出了创伤后成长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作者单位作者简介通迅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所湖北武汉430074涂阳军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T edisch i等 [ 1] 在对个体能从创伤中获得成长这 一现象的正式测量中首次提出了创伤后成长一词, 并将其界定为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
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分析

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分析近年来,关于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极具破坏性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虐待或性侵等。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一些可能的干预措施。
一、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率:研究表明,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经历创伤后,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个体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对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2. 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是长期而复杂的。
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严重的创伤后,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给个体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二、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1. 生物学机制:创伤经历可引发身体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反应,释放出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的过度释放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2. 心理应对机制:创伤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创伤,进而触发应激反应。
个体在面对创伤经历时,可能会出现回忆、躯体不适、恶心、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机制:创伤经历可能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造成影响。
经历创伤的个体可能会感到孤独、被遗弃或难以信任他人,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帮助创伤后个体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创伤焦虑治疗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调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面对创伤经历并恢复正常功能。
2. 社会支持:创伤经历的个体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报告

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进行心理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创伤后个体的心理适应过程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创伤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一些人在经历创伤后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心理成长。
这种创伤后成长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 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共招募了500名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成年人作为参与者。
参与者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45%,女性占55%。
所有参与者均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创伤事件。
2.2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了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和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ory,MHI)进行测量。
PTGI包括5个维度:人际关系的改善、个人力量的增长、对生活的重新评估、更加深刻的精神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MHI包括焦虑、抑郁、积极情绪和自我接受等维度。
2.3 数据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探索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r = 0.68,p < 0.001)。
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关系,创伤后成长显著预测了心理健康的变异(β = 0.52,p < 0.001)。
4.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正向关系。
创伤后成长可能通过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一发现对于创伤后干预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创伤后成长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名词解释创伤后成长

名词解释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汇呀!它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在经历痛苦与挫折之后绽放的光芒。
你想想看,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路上难免会遇到狂风暴雨,会摔跟头,会受伤。
创伤,就是那些让我们疼得龇牙咧嘴、让我们觉得天都要塌下来的事情。
可能是失去了亲爱的人,可能是遭遇了重大的意外,可能是事业一落千丈,也可能是被信任的人深深伤害。
但是,难道经历了这些创伤,我们就只能一蹶不振,从此沉沦下去吗?当然不是!创伤后成长,就是在这些黑暗的时刻里,我们没有被打倒,反而像顽强的小草,从石头缝里钻出来,长出更嫩绿的叶子。
比如说,一个人失去了工作,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但在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他可能学会了新的技能,发现了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潜力,这不就是一种成长吗?再比如,有人经历了一场重病,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更加珍惜健康,更加懂得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宝贵的收获?创伤后成长,可不是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就像战士勇敢地冲向战场一样。
它需要我们有耐心去一点点疗愈自己的伤口,就像工匠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它还需要我们有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好,相信自己有能力从废墟中站起来。
当我们经历创伤时,往往会感到世界末日来临。
可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儿,不都被我们跨过去了吗?就像爬山,爬到半山腰累得气喘吁吁,觉得自己再也爬不上去了,可咬咬牙坚持一下,登顶的那一刻,眼前的美景不就让一切都值得了吗?创伤后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智慧,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
它让我们明白,风雨过后的彩虹会更加美丽,寒冬过后的春天会更加温暖。
所以啊,别害怕创伤,因为它可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是我们变得更优秀的机遇。
让我们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相信在创伤之后,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人类的一生中,经历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而当个体遭遇重大创伤后,除了面对痛苦和困惑,也可能会经历一种被称为“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通过对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试图理解个体在面对创伤时,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和适应机制来实现心理的成长与发展。
一、创伤后成长的定义与特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是由知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基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或重大逆境后,不仅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还能够超越原有的状态,达到一种更加积极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创伤后成长不同于简单的适应或恢复,它更加强调个体在创伤之后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创伤后成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创伤后的个体常常会对原有的生活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重新寻找到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2. 深化人际关系:经历创伤后,个体往往更加重视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情感交流,从而加强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3. 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创伤的经历让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4. 开展新的可能性:创伤不仅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也是一个改变和成长的契机。
创伤后的个体能够发展出新的能力、兴趣和可能性。
5. 提高生命品质:创伤后成长让个体对生命的价值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和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个体抵抗创伤和逆境的能力,对创伤后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容易在创伤后实现成长。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创伤后个体重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能够增加个体处理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变化。
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进展

件本身太轻的 , 则对承 受创 伤的个体 起不 到激发 作用 , 产生 的影响较小。这两种条 件都会 造成成 长 的不 易触 发 - , J 。但
D O I : 1 0 . 3 8 7 7 / c m a . j . i s s n . 1 6 7 3 - 9 4 5 0 . 2 0 1 3 . 0 4 . 0 2 7
词不仅将 “ 成长 ” 的实质性表现出来 ,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 创伤所带来 的机遇性 、 进步性及 可创造性 。抓住 了成长与 心
1 0 0 0 4 8,C h i n a
C o r r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W A NG S h u  ̄ u n , E m a i l : w a n g _ s h u j u n @s i n a . c o n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g r o w t h m e a n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 w h i l e f i g h t i n g w i t h t h e
有 中等以上程度 的威胁 , 或者具有适 度挑战性 和严 重性 的被 试, 其在与压 力 相关 的成 长量 表上 的得 分 更高 。得 此结 论, 创伤事件本身太过 于严重 , 就 可能超 越个体 心理所 承受 的底线 , 将正性心理资源过度透支 , 而 消耗掉应激能力 ; 而事
长的研究发现 ,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的创伤后成 长具 有积极
7 5 7 - 7 6 2.
赵景春 , 成春静 , 于家傲 , 等. 己酮可可碱在烧伤 治疗中的研 究进展 [ J / C D]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 志:电子版 , 2 0 1 3 , 8 ( 4 ) :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作者:甘小荣来源:《企业文化》2019年第18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指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改变。
大学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创伤性的事件在所难免,创伤性事件可能引发经历者抑郁、焦虑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性心理结果,但也会带来某些积极的改变。
Tedeschi和Calhoum(2004)首先对PTG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口統计学变量、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感恩以及认知加工等都会影响PTG,其中这个认知加工过程即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遇到负性压力性事件时,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针对反刍思维与PTG的关系,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
涂阳军(2010)针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后指出,反刍思维可以促进创伤后成长,其机制在于创伤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加工,当这种思考转向建设性的加工时,个体会对创伤后的自我、他人和世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PTG的形成,郭素然(2011)针对大学生创伤事件后的反刍思维研究也支持了涂阳军的观点,认为大学生经历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采用反刍思维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探索其可能的原因以及分析事件带来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而Whitmer AJ(2013)却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跨诊断的病理过程(Transdiagnostic Pathological Process),这种病理过程是造成药物滥用、饮食障碍以及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利于PTG的产生,陈骁(2015)也指出当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时,反刍思维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由此而见,反刍思维是把双刃剑,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个体既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引发焦虑、抑郁甚至PTSD等障碍,也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对创伤后的自我及世界形成积极认知进而产生PTG。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指的是个体经历创伤后,通过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适应,获得深层次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门研究心理健康领域的学科,心理学对于创伤后成长的理解和探索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创伤后成长的概述创伤后成长是指在经历严重伤害、危险、或其他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后,个体经历心理调整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过去,人们将创伤后的心理反应仅仅局限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之中。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创伤后个体并不仅仅停留在负面的后果上,而是可以从创伤中汲取力量,实现积极的心理成长。
第二部分:心理学理论与创伤后成长心理学的理论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是“创伤后成长理论”(Theory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该理论认为,创伤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机会,让个体获得新的见解,重建现有的信念系统,并发展新的心理资源。
在创伤后的过程中,个体通过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如积极重估、灵活性调整等,逐渐实现对创伤的接纳和理解,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
第三部分: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经历创伤后常常感到震惊、否定和抑郁,这是对创伤的第一反应。
随后,个体逐渐经历信息整合和重建的过程,开始通过思考和反思,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创伤的意义。
之后,个体会意识到创伤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变化,开始修复和发展新的生活观念。
最后,个体逐渐接纳创伤,并通过积极应对来适应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四部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创伤后成长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会支持是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获得来自亲友、家人以及社区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心理资源,增加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创伤后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 114–12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涂阳军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9)摘 要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
许多因素, 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
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 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
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关键词成长; 创伤; 创伤后成长分类号 R39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上》)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经句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苦难和挫折暗含着成长和成功的可能。
一直以来, 有关创伤后心理机制的研究往往过分强调创伤事件引发的负性结果, 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创伤后成长在近十几年内受到了学者们的积极关注(Helgeson, Reynolds, & Tomich, 2006)。
创伤后成长强调创伤后个体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它的提出将一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缺陷为基础的研究预设, 对该现象的深入研究能增进对创伤后心理机制的理解, 其研究成果将为临床上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成长以及恢复和提升创伤者的身心机能提供有益的指导。
鉴于此, 本文将引入创伤后成长这一概念, 围绕该概念在相关研究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Tedeschi等人就对个体能从创伤等负性生活事件中获得成长这一现象展开了研究, 但在对该现象的正式测量中才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一词(Tedeschi & Calhoun, 1996), 并将其界定为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收稿日期:2009-04-15通讯作者:郭永玉, E-mail: yyguo@ (Tedeschi & Calhoun, 2004)。
创伤后成长不仅能发生在个体水平上, 它也能发生在群体或国家, 甚至世界水平上, 历经压力或创伤能使婚姻关系、家庭机能、邻里关系、组织士气发生变化, 甚至能使一国和一地区内产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动(Cohen, Cimbolic, Armeli, & Hettler, 1998)。
我们可以想象, 在历经大的自然灾害, 如地震后, 人们的团体凝聚力会增强, 慈善或正义的行为会增多。
除创伤后成长外, 指代该现象的词语还有很多, 如与压力相关的成长(stress-related growth)、益处寻求(benefit-finding)、感知到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观念的变化(changes in outlook)及心理活力(psychological thriving)等(Linley & Joseph, 2004), 而Joseph和Linley (2006) 则提出用逆境与成长(growth following adversity)一词来统指上述各称谓。
但Tedeschi和Calhoun给出了之所以选择使用创伤后成长一词的充分理由, 他们认为该词不但抓住了成长的本质, 而且和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相比, 它突出强调了引发成长的事件的危机性、挑战性和威胁性; 与积极幻想和心理活力相比, 它反映了人们在创伤后表现出实际的成长以及成长与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共存的事实; 而与将成长看作应对策略的观点相比, 它表明成长是创伤后的结果或适应过程。
因此, 本文如不作特别说明, 仍用创伤后成长来指称成长, 但所引文献中已有的用以指称成长的各个词语仍予以保留而不作改动。
第18卷第1期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5-引发创伤后成长的事件和成长的领域都有很多。
引发创伤后成长的事件主要包括丧失亲人、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心脏病发作(heart attacks)、战争或政治迫害、性虐待和强奸以及各类疾病, 如SARS、HIV/AIDS、脑损伤和癌症等。
但与其它类型疾病相比, 癌症具有许多独特性(Mehnert & Koch, 2007)。
而创伤后成长的领域主要有觉知到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哲理方面的变化(Tedeschi & Calhoun, 1996), 还包括物质获得、娱乐价值、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工作条件改善及法律政策的改变(McMillen & Fisher, 1998)以及对他人同情和信任的增强、助人能力的提升、更为成熟地处理将至的创伤、加深对自我的认识、终止酒精与毒品伤害以及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等(McMillen, 2004)。
对特定创伤所做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成长领域, 如儿童期受到性虐待的成年被试, 其创伤后获益体现在保护小孩免受虐待、自我保护、儿童性虐待知识的增加以及更为坚强的人格品质等方面(McMillen, Zuravin, & Rideout, 1995)。
尽管成长的领域有许多, 但有研究发现, 各成长测量工具的各个子量表共享一个高阶因素, 这似乎表明成长的多个领域或维度可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Joseph, Linley, & Harris, 2005), 成长领域或范围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可能反映了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及人格等因素的作用(Cohen, Hettler, & Pane, 1998)。
与创伤后成长相关的概念有很多, 如韧性(resilience)、坚韧(hardiness)、乐观、凝聚感(sense of coherence)、寻求意义(making sense)等。
除韧性外, 这些概念往往被研究者们直接当成与成长相对的不同概念, 但许多研究者或明或暗地将创伤后成长与韧性等同了起来。
其实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指尽管面临人生的丧失, 困难或身处逆境, 但仍然能够有效地应对和适应(Yu & Zhang, 2007), 而创伤后成长则指挫折后人的身心机能不但能有效地应对和恢复, 而且还能有所提升。
当面临挫折时, 人的心理机能水平可能反弹至原先的水平, 也即韧性, 但也可能机能水平不但反弹至原先的水平, 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越先前的水平, 也即表现为成长(Linley & Joseph, 2005)。
相比较而言, 尽管韧性一词也包含有成长之意, 但创伤后成长则明确提出并强调韧性中的成长, 实证研究也初步证明韧性与创伤后成长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Westphal & Bonanno, 2007)。
2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2.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男性相比, 女性在与压力相关的成长量表上得分更高(Aslikesimci & Tulin, 2005; Park, Cohen, & Murch, 1996), Polatinsky和Esprey (2000) 对失去小孩的父母亲所做的比较却发现, 父母亲在获益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因样本量较小, 有可能检测不出差异。
被试年龄越小, 其在益处寻求量表上的得分会越高(Lechner, et al., 2003)。
随着年龄的增加, 个体所体验到的创伤后成长有下降的趋势(Jaarsma, Pool, Sanderman, & Ranchor, 2006)。
少数民族身份是唯一可以预测成长中新的可能性的因素(Maguen, Vogt, King, L.A., King, D. W., & Litz, 2006), 而且与白人相比, 有色人种能从创伤事件中获得更多的益处(Siegel, Schrimshaw, & Pretter, 2005)。
另外, 也有研究发现, 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及受雇佣情况对创伤后成长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llizzi & Blank, 2006)。
除上述人口统计学变量外, 文化与宗教信仰对创伤后成长也有影响。
研究发现, 信仰改变的开放度与创伤后成长有高的正相关(Calhoun, Cann, Tedeschi, & McMillan, 2000), 精神性(spirituality)也与成长有显著的正相关(Cadell, Regdhr, & Hemsworth, 2003)。
不但如此, 具有宗教性质的应对方式也与益处寻求有密切关系(Proeeitt, Cann, Calhoun, & Tedeschi, 2007; Urcuyo, Boyers, Carver, & Antoni, 2005)。
另外, 对历经恐怖事件的青少年所作的研究也发现, 与没有宗教信仰的青少年相比, 那些有宗教信仰者报告发生了更多的成长(Laufer & Solomon, 2006)。
Shaw, Joseph和Linley (2005) 在对11篇有关宗教信仰(religion)、精神性及创伤后成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后认为:宗教信仰和精神性通常对那些正在应付创伤者有助益; 创伤体验能导致对宗教和精神性的信赖加深; 积极的宗教应对、信仰的开放性、面对存在性问题的准备性(readiness to face existential questions)、宗教参与及发自内心的对宗教的虔诚(intrinsic-116-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religiousness)等因素通常都与成长相关联。
最后, 有证据表明成长的领域及内容具有文化差异性。
Shakespeare-Finch和Copping (2006) 用扎根理论对澳大利亚成人所做的研究, 并未发现精神或信仰因素的存在, 而且精神性(spirituality)、宗教信仰和同情的内涵也与美国文化不同。
而Samuel, Cecilia和Rainbow (2004) 对中国香港188名成年癌症患者所做的研究也发现, 考虑文化因素后的人际间—人际内两因素模型能比较好地拟合数据。
2.2 创伤事件的特征(1) 严重程度。
那些评估事件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威胁以及适度挑战性和严重性的被试, 其在与压力相关的成长量表上的得分更高(Armeli, Gunthert, & Cohen,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