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讲解
文言文注释讲解

远公诲弟子
• 【注释】 ①堕者:同“情者”,懒惰的人。 ②桑树之光:照在桑榆、榆树梢上的落日 余辉,比喻老年时光。朝阳之晖:比喻年 少时光。 ③词色:同“辞色”,言辞和表 情。苦:指恳切。
程门立雪
• 注释 • 选自《宋史·杨时传》。 • 属(zhǔ):撰写。 • 潜心:用心专而深。 • 见:拜见。 • 盖:大概。 • 瞑坐:打瞌睡。 瞑:闭上眼睛。 • 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侍:服侍。 • 去:离开。 • 颐既觉:程颐睡醒后。既:已经。
千金求马
• 【注释】 (1)君:国王;
皇帝。 君人:人君, 国君。
(2)以:用 (3)涓人:国君 的太监,古代王侯宫中 通报传达的人。 (4)请:请让我; 请允许我。 (5)反:通"返", 返回。 (6) 市:买。
(7)遣:派遣。 (8)年:一年。 (9)三:泛指多数。``
与千金求千里马者``中的`千` 意思相同
2.《论语》二则
【注释 】 (1)子:在古代,“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此处,《论语》里的子是孔子 (2)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 治”。 (3)北辰:北极星。 (4)所:处所,位置。 (5)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字词翻译
1) 子贡:孔子的弟子 2) 问:请教。 3) 政: 治理国家的方法 4) 足:使……充足 5) 食:粮食 6) 兵: 军队,战备,兵力 7) 信: 信任;信仰 8) 子: 孔子,字仲尼 9) 斯: 这 10)皆: 都
11)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 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政权 就立不住。 12)民信之:民之信, 取信于民。 13)有若:孔子弟子 14)用:国家的财用 15)盍彻乎:为什么不用十分抽 一的税率呢?盍:何不。彻:西 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6)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初中文言文讲解

初中文言文讲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涉及到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文言文讲解的要点:
1.基础知识讲解:首先,要讲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等。
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
同时,还要讲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和实词,如“之”、“其”、“者”等。
2.文本解读: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重文本的解读。
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结
构和写作特点。
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文化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重
文化背景的介绍。
可以介绍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训练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主题。
5.写作训练:除了阅读理解外,写作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写作
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初中文言文讲解需要注重基础知识讲解、文本解读、文化背景介绍、阅读理解训练和写作训练等方面的教学。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落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初一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讲解

初一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讲解初一上学期的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一上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讲解:1. 《静夜思》 - 李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光洒在地面上,如同霜一般,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抬头仰望明月,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
2. 《春晓》 - 孟浩然-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早晨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达了春天的宁静与生机,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描绘了夜晚风雨过后,花朵凋零的景象。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远目标的决心。
4. 《望岳》 - 杜甫- 这是一首描写泰山的诗,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想要站在泰山之巅,俯瞰天下的愿望。
5.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这是一篇文言文,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6. 《出师表》 - 诸葛亮-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北伐的决心,语言真挚感人。
7. 《滕王阁序》 - 王勃- 这是一篇描绘滕王阁的文言文,作者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著名的描绘景色的句子。
学习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通过不断的诵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的精髓。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知识讲解)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

专题03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第一部分课内文言字词梳理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通假字1.鼓瑟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通“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2)如或知尔(你们)2.与:(1)吾与点也(赞同)(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3.方:(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4.如:(1)如或知尔(如果)(2)如其礼乐(至于)(3)如会同(或者)(4)如五六十(或者)(三)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使……富足)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
4.端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5.曾皙后(名动,走在后面)6.赤也为之小(形作名,小事),孰能为之大(形作名,大事)?(四)句式1.宾语前置(1)不吾知也(2)则何以哉(3)尔何如?(4)何伤乎?2.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浴乎沂,风乎舞雩。
(4)为国以礼1.2《齐桓晋文之事》:(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通“肢”,肢体)5.刑于寡妻(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盍亦反其本矣(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以其无礼于晋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延伸检测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 的人在树下休息。 •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翻译:请让我奉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翻译: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 翻译:(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观察下列句子
• 人无不立死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群臣侍殿上者
• 根据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说 说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 中心词在定语前
判断方法
• 一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 的标志; • 二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 合理。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人马烧死者甚众。 •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 虫。 • 中心语+定语+者
1、选出下列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荆州之民附操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D。状语后置
2、选出下列是定语后置的一项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A。中心语+数量词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 中心语+数量词
注意
• 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 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 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 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 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 言形式区别开来。例: • 村中少年好事 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村中少年之好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述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1.2 文言文的发展历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第二章:文言文实词解析2.1 实词的分类2.2 常见实词的用法与例句2.3 实词的活用现象2.4 实词的特殊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解析3.1 虚词的分类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的搭配与意义3.4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文言文句式解析4.1 句式的分类4.2 常见句式的结构与特点4.3 句式的活用现象4.4 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技巧5.1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5.2 理解文言文的核心要素5.3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5.4 分析文言文的主题与结构第六章:文言文词类活用6.1 词类活用的概念与分类6.2 常见词类活用的用法与例句6.3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6.4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实例第七章:文言文特殊句式7.1 特殊句式的分类与特点7.2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的用法与例句7.3 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的特殊用法7.4 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文言文修辞手法8.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特点8.2 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用法与例句8.3 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8.4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效果第九章:文言文文风与风格9.1 文言文文风的概念与特点9.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言文风格特点9.3 作家个人风格的分析与例证9.4 文言文风格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与实战演练10.1 高考文言文题型的分类与特点10.2 实词填空、虚词填空、翻译题的解题策略10.3 阅读理解、文本概括、鉴赏评价题的解题技巧10.4 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实战演练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以及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 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 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晋侯)许君焦、瑕
供其乏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3.名词、动词、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既东封郑 若不阙秦 使使以闻大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来见项王
拔剑撞而破之
先破秦入咸群臣怪之 太子迟之
5.其他: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 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以乱易整,不武。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本单元的主要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以乱易整,不武。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7)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8)亚父者,范增也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2)此天子气也 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例如: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今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4)亚父者,范增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例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 ”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 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省略句 ④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 ⑤固定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 定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 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 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 尾连用的。
活用 一般 词类 动词
名词
√
动词
形容词 √
文言实词活用简表
使动用 意动用 为动用 活用为 作状语
法
法 法 名词
√√
√
√
√√ √
√√
√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与郑人盟 皆白衣冠以送之 樊於期乃前曰 士皆垂泪涕泣 乃朝服,设九宾
道芷阳间行 籍吏民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
5)仰天太息流涕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 8)将军岂有意乎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10)终已不顾 11)左右乃曰 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
国之患 13)秦王购之金千斤
14)沛公居山东时 15)约为婚姻 1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 1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 南 18)所以遣将守关者 19)秦时与臣游 20)持剑盾步走 21)亡去不义 22)再拜献大王足下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本单元约有22个: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 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知識講解
高一文言基礎
红螺寺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
通假字
言
文 文言虚词:“之”、“其”、“于”、“以”、
知
“为”、“而”等的用法
识
判断句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实词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 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 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 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受制于人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朝济而夕设版焉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吾得兄事之 头发上指 常以身翼蔽沛公 道芷阳间行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素善留侯张良
(2)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沛公今事有急 此其志不在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 作的主动者)。 例如:燕国见陵之耻。 臣诚恐见欺于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 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 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 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辞、因、幸等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 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 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