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应用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应用技术--总论1ppt课件

中药应用技术--总论1ppt课件

二、 采 集
1、全草、茎枝及叶类药物 2、根和根茎类药物 3、花类药物 4、果实类药物 5、种子 6、树皮和根皮类药物

1、留根保种 2、充分利用 3、适当种植 4、矿物药 5、剧毒药物

此外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 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而 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9、锭剂 10、条剂(药捻) 11、线剂(药线) 12、搽剂 13、栓剂(坐药或塞药)

14、冲剂 15、片剂 16、糖浆剂 17、口服液 18、注射液(针剂)


另外,还有胶囊剂、灸剂、熨剂、气雾 剂等剂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将 会有更多的剂型出现
中药应用技术
总论
第一单元 认识中药和中成药
(一)、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对我 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二)、 什么叫本草? (三)、 什么叫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 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 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 学”。 “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自汉代到了现代,中草药已达 5000 种左右
常用剂型的备制方法、主要特点。 1、汤剂(汤液) 2、散剂
3、丸剂
4、膏剂 内服膏剂分为流浸膏、浸膏、煎膏
三种;外用膏剂分为软膏、硬膏两 种。内服膏剂现在临床上运用较少 ,外用膏剂运用的较多。现在我们 只介绍内服药中煎膏,外用膏中的 软膏、硬膏。 5、酒剂(药酒) 6、丹剂 7、茶剂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02
疗效评价研究
03
疗效机制探讨
分享现代医学对中药疗效评价的 研究成果,如某中药方剂治疗某 病症的临床试验报告。
探讨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如中药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等的影响。
安全性问题及不良反应防范
中药安全性问题
介绍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如药物过 敏、肝肾损伤等。
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
感冒
根据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胃痛
根据胃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施 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咳嗽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如外感、内伤等, 采用相应的中药止咳方法。
失眠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如心脾两虚、心 肾不交等,选用相应的中药安神方剂。
名方名案欣赏与启示
经典名方
国际市场准入壁垒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需满足当地法律法规要求,通过相关认证和注册 程序。
文化差异与认知障碍
中药理论体系和疗效评价方法与西医存在较大差异,需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求
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可 控、安全有效。
规范化种植与炮制
推广规范化种植和炮制技术,提高中药材品质和 药效。
完整版《中药学》PPT 演示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草药资源及分类 • 中药基础理论体系 • 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 • 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特点
中药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强调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药物之 间的配伍与协同作用。

《中成药临床运用》课件

《中成药临床运用》课件

中成药的研究进展
1
药效评价
目前,对中成药的药效评价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
制备工艺
新的制备工艺被逐渐应用于中成药的制剂中,如水提取和油包膜等。
3
中成药组方
现代分子生物学、网络分析等工具在中成药组方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中成药的固有缺陷及其克服方法
固有缺陷
• 中成药的药效作用相对较弱 • 不同批次中的中成药含量有差异 • 部分人群对中成药的反应不同
醒神等。
过多种途径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应用
中成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 病等。
中成药的剂型及用法
1
用法
2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包含内服、外用、熏吸等
多个方式。
3
剂型
目前,中成药的剂型包括丸剂、冲剂、口服 液等不同类型。
常规剂量
中成药常规剂量由病种、病情、个人体质、 年龄等多因素决定。
1 中成药的优点
中成药具有药效温和、副作用小,且具有中医独特的调节作用。
2 综合治疗
中成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治疗 效果。
3 朝阳行动
“中医药进世界”行动计划将中医药融入全球医学体系,推动中成药的国际化进程。
临床医生如何正确应用中成药
1
了解中成药的特点和药理作用
使用阶段
在使用阶段,要求医生和病人慎重选择中成药,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回收阶段
在回收阶段,对于库存中成药的管理和回收应该得到重视。
中成药对于特定人群的适用性
老年人
中成药是老年人治疗慢性病的常用 药物,具有调节作用、药效温和、 副作用小的特点。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2024版中药临床药学PPT课件

2024版中药临床药学PPT课件

01中药临床药学概述Chapter中药临床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历程古代中药临床药学现代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02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Chapter药性药性理论药性分类030201中药药性理论基本概念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四气五味归经中药升降浮沉与毒性认识升降浮沉指中药作用的趋向性,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性认识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毒性分级根据中药的毒性大小和危害程度,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无毒四个等级。

中药配伍禁忌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配伍禁忌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性能,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用药注意事项03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Chapter01020304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如青蒿素、紫杉醇等。

萜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等功效,如葛根素、芦丁等。

黄酮类具有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如吗啡、乌头碱等。

生物碱类具有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等效果,如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苷类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及功效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探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01中药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02中药的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03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色谱、质谱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在中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某味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人参为例,介绍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

阐述人参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人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虚劳、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探讨人参的用药禁忌及注意事项虽然人参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剂量控制、配伍禁忌等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明确新药研发目标
结合临床实践,明确中药新药研发的目标,包括解决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疗效和 安全性等。
整合多学科资源,创新研发模式
整合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模式,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中药制剂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使 用方便等特点。
现代中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临床中药学概述 • 中药药性理论 •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中药制剂与剂型选择 •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与探索
01 临床中药学概述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旨在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中药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基础理论;
06 临床中药学的实 践与探索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中药学实践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可传承、可推广的学术成果,为临床中药学 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药传统知识,包括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 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合理用药1129ppt课件

中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合理用药1129ppt课件

2021/5/21
21
原因分析
合理用药指标缺乏 西药合理用药指标 ➢ 处方指标 ➢ 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 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中药合理用药指标 ? ?2021/5/21
思考
22
原因分析
思考
指导性文件缺失
法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签卡管理规定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2010.12.03
卫生部53号令
2007.05.01
卫医管发【2010】28号
2010.02.10
卫办医政发【2010】62号
2010.04.20
卫医发【2007】38号
2007.01.25
卫医发【2007】39号
2007.01.25
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2015.07.14
卫生部令第84号
2021/5/21
11
中药剂量表述方式
➢ 中药饮片剂量多以重量单位表述。 ➢ 中成药剂量表述方式有多种: ①折算为中药饮片的剂量; ②按照药物制剂重量或容积使用; ③按制剂的最小单位数量使用,如粒、丸等; ④按照制剂中主要代表成分的含量使用。
2021/5/21
12
一、临床中药学相关概念
中成药
➢ 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组 方原则,以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而成一定的制剂 类型,供临床使用的药物。
2021/5/21
13
中成药的特点
研发途径:从临床应用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应用 研发模式:传统经典方剂开发
现代药物模式开发 治 疗 学:整体全面调节(复方) 说 明 书:有辨病、辨证、辨病与辨证结合多种描述。 使 用:携带、贮存、服用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般中药饭后1小时温服。 (2)镇静安神药:睡前服(晚上)
丹参15g 红枣15只,水煎睡前服
中药服法
(3)健胃药饭后服 (4)驱虫药早上空腹服
如:使君子、鹤草芽(蛲虫肛门给药,透明胶纸粘帖法)
(5)感冒药饭后热服 (6)解毒药适时冷服。
如:了哥王 20g根皮与鸡蛋共煎4小时后吃鸡蛋,治疗 肠癌。

2、妊娠禁忌 3、证候禁忌:即有些病种不能使用的药 物。 4、服药禁忌 四、中药调方 五、中药的煎煮与服法 1、中药煎煮 2、中药的服法
1、 四气五味
一、四气:也称四性,四种不同
的药性。
二、五味:五种不同药味。
① 寒性药:治热病,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 如: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连翘 特征:伤脾胃,配合健胃药。 健胃药:枳实、砂仁 ② 凉性药:次于寒性药,滋阴清热,解热作用较弱。 如:麦冬、天冬、灯心、沙参、玉竹 ③温性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活血,发汗表。 如:麻黄、桂枝、生姜、羌活、独活、砂仁、 陈皮、藿香 补气药:明党参、白术、太子参 ④热性药: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四肢寒冷,五更泄泻。 如:肉桂、附子、干姜 生姜用于寒型结肠炎。 配方: 生姜 250g 去皮打碎,鸡一只,去皮切碎, 于砂锅中共煮4小时,不盖。 偏凉:苡米(滑大肠)孕妇忌服 ⑤平性药 偏温:白术
如:防风、荆芥、牛蒡子、浮萍
沉:(向内)自汗、盗汗、崩漏、遗精、白 带
如: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龙骨、 牡 蛎
3、 药物归经
归经:是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特殊选择作用。
辛入肺(鱼腥草,用于肺热咳嗽,生姜温,用于肺寒 咳嗽)
黄色痰(热) 白色痰(虚) 清稀痰(寒)绿色痰 (风)
甘(甜)入脾,人参健脾补气;白术、明党、淮山入 脾胃; 酸入肝,健肝,用于肝脏的疾病;五味子, 降低转氨酶; 醋制元胡苦入心;清心火,除烦:川黄连、莲子心、 加灯心草、麦冬。 咸入肾,用于补肾药炮制。盐制杜仲,巴戟


单行:单味药使用(单方)
独参汤:人参10g炖服
二、 中药的配伍,配伍七种情况
相须:功效相同,两药合用,疗效增强的目的。
如:知母与石膏,清热泻火增强。
相使:功效不同,一种药能增强另一种药的作
用。 用。
如:北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 祛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增强北芪补气功效。

相畏:天南星、半夏毒能被生姜克制,降低毒副作
相恶:生姜能制半夏、天南星毒。 相杀:人参不能与莱菔子同用,莱菔子降低人参功

效。

相反:两种合用产生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配伍禁忌:中药配合使用,产生毒副作用
甘遂:刺激肠蠕动,引起泻下作用。 甘草:抑制肠蠕动,引起腹部饱胀。 十八反:药理性配伍禁忌。 十九畏:制剂性配伍禁忌。
2、 妊娠禁忌:妇女怀孕期间不可服用的中药。(三个月内不能吃药)
中药临床应用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五味 2、升降浮沉 3、药物的归经 二、中药的配伍 三、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作合持顺逆,炮火监莫搏要依。

辛:行气止痛,发散解表,温中散寒。
如:砂仁、陈皮、防风、荆芥、牛蒡子、桂枝、生 姜

甘(甜):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缓气和中。
如:甘草、人参、白术、党参

酸:收敛、止汗、止泻、止血、自汗、盗汗、 崩漏、白带、遗精
如:五味子、五倍子、石榴皮、诃子、芡实、白果

苦:清热解毒,泻火燥湿
如:黄连、黄柏、黄芩、龙胆草
Ⅰ、禁用药
破血药:桃仁、红花、苏木、斑蝥 破气药:青皮、三棱、莪术、枳壳、菖蒲 剧毒药:马钱子、甘遂、大戟、商陆
Ⅱ、慎用药
活血药:田七、丹参、川芎、鸡血藤、血 行气药:陈皮、木香、香附、砂仁、藿香、 苍术
3、 服药禁忌:
在服药期间,不能食用的食物,病情 加重,疗效下降,产生毒副作用。
感冒药:忌腥味,油性大 蜜反葱、人参忌葱、蒜、萝卜、莱菔 子 地黄忌龟甲、虾、蟹、葱、蒜、萝 卜
中毒可能性:腹泻、呕吐 解决方法:冷稀饭汤喝
斑蝥:解毒,用冷的绿豆汤 断肠草:中毒,用大量五倍子 跺碎,温开水冲服,再服生理盐水。
(7)补益药上午温服
咸:软坚散结。
如:芒硝、夏枯草、盐

淡味:利水、利尿、退肿。
如:淡竹叶、灯心草、赤小豆
2、 升降浮沉:是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人体 所产生的病势趋态相对抗的。
升:(向上)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中
气下陷)
如:升麻、柴胡、北芪


降:(向下)呕吐、呃逆、喘息、嗳气
如:藿香、沉香、苏子、降香
浮:(向外)发热(烧)、疹出不透、疹毒内攻
四、 中药调方
审方
调配
复核
发药
五、中药的煎煮与服法
中药煎煮:
每天一剂,共煎两次,第一次煎30分钟(沸后),第二次煎 20分钟,两液合用,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用。 特殊煎煮: 先煎:质坚、毒性大的中药。先煎20分钟,加入其他中药再煎30 分钟即可。 后下:含挥发油,其他中药先煎20分钟后加入共煎30分钟。 (先用水湿润30分钟) 冲服:贵重药粉,不宜煎煮药粉,将其他中药煎好的药液冲入粉 中搅匀服用。(田七粉) 烊化:胶类中药,阿胶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搅拌溶化后服用。 包煎:用布包着煎,含粘性大的中药。如:车前子与其他中药共 煎 溶化:结晶性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中,搅拌溶解后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