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刘天华《月夜》艺术表现与版本分析

4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刘天华《月夜》艺术表现与版本分析张峻/汪媛摘 要:《月夜》是刘天华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乐曲的音调上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笔者根据自己学习演奏《月夜》时的心得体会,对乐曲的艺术表现与版本演奏的比较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二胡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当代青年二胡演奏者的学习与演奏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
关键词:月夜;二胡;刘天华;演奏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峻(1996-),男,武汉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汪媛(1995-),女,硕士研究生,武汉音乐学院教师。
一、关于作品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奠基人,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十首二胡作品堪称国乐经典之作,《月夜》就是其中一首。
《月夜》初稿创作于1918年8月,1924年正式定稿,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二首二胡作品。
乐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格调优雅、清秀,描绘了夏夜月白风清、繁星点点的优美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刘天华这十首作品从创作初期到现在,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成功的经受住了历史发展变化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曲成功传播的典范。
2015年是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诞辰120周年,各大音乐家协会,音乐学院都举办了关于刘天华的研讨活动、交流演出、系列巡演、二胡比赛等等。
例如:宋飞领衔“致敬大师 感悟经典——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系列巡演活动;王国潼举办“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二胡音乐会;浙江音乐学院举行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二胡音乐会等等。
《月夜》作为刘天华的“十大名曲”之一,也多次作为各大专业二胡比赛的演奏曲目,如: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中半决赛、决赛指定曲目;2015年“国音杯”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邀请赛复赛指定曲目;2015年湖北省“金编钟奖”二胡独奏比赛指定曲目,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的演奏曲目等等。
刘天华二胡曲《月夜》的体会

苒 , 多的作品渐渐 失去光彩或消 失 , 很 而有些却越 发的光
彩 而不衰 。在 刘夭 华先生创作 的十首二胡独 奏曲 中 ,月 《 夜 》 失为是这样历经 岁月洗礼的经 典之作 。 不 它经 过 几 十 载 的广泛流传和各个 时代 , 各个流派 的演奏家演 奏 , 流传 至今 , 受到 了广大音乐爱 好者的喜爱和 赞赏 , 并在 时间的
山 、热 爱生 活 和 向往 幸 福 的 动 人情 怀 。以 流 畅 而优 美 的 旋
律, 表现了作者对事业的美好理想和远大抱负 ; 以生动而浪
漫 的 笔触 .深 刻 的陈 述 了 作 者企 图从 大 自 然景 物 中去 寻 求 心 灵上 的慰 藉和 要 积 极 生活 下去 的 意念 。
歌吟格调 . 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 , 看似平稳的节奏中蕴含着 动 荡 。 是 乐 曲 的核 心段 落 , 这 对运 功 的 要 求和 左 手 的控 制 要 求较高 , 一弓多音的演奏, 使乐 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 。好 像作者触景生 清, 百感交集 。所以在 我的理解里 , 这段的演
心情愉 悦快 活。此时演奏方式上 , 弓注意匀速 、 运 平稳 , 尽
211247239_谈二胡经典作品中的中国音乐审美观

谈二胡经典作品中的中国音乐审美观THE CHINESE AESTHETICS OF MUSIC IN ERHU CLASSIC WORKS摘 要 :文学与艺术本该是表达生命内涵的重要方式,是生命中爱与美的呈现。
但在一些音乐学习者和从业者中却出现了日益功能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舞台上夸张而超越内心的外化形体动作、对速度和竞技技术超过音乐人文情感本体的过度追求,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艺术评判标准等,让具有生命温度的音乐艺术逐渐减少。
尝试从生命中爱与美的本源出发,还原艺术的本质,以二胡经典作品为例,探究中国音乐的审美思维,以及中国音乐文化所具有的本真属性。
关键词:中国音乐审美;中国音乐文化;二胡经典作品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2-0102-07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3.02.012张国亮内在和外在,内涵与形式是音乐审美的两个方面。
外在包括如音乐表演的音色、韵律、情感表达、技术完成,作品的和声、旋律、结构等。
内在则包含生命与爱的内在信息传递,音乐所传递出来关于生命和哲学思考的共鸣等。
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浪漫惬意与质朴自然都是音乐表达的内在主题。
这种内外相互作用的音乐审美,便形成了中国音乐的演化逻辑。
一、审美的维度和内涵审美是对美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
审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以不同角度的局限入手,会陷入单一化,形成审美盲点。
例如,作曲家习惯从作品创作角度看音乐;演奏家习惯从演奏好① 林久贵、李露:《曹操全集》,崇文书局,2020,第41页。
坏的不同标准角度看音乐;而爱好者则习惯从氛围和自身喜好角度看音乐。
因此,同一个人演奏的音乐,这三种人听后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
如果从宏观(整体)把握,跨越专业的局限性,着眼于多种局部和多元微观,则容易形成较为完整全面,跨越通道的审美思维。
宏观审美能够产生一种气象(气势、气韵所构成的意象),它以整体感觉的形式来呈现。
浅论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以《月夜》为例

特 色. 并且 在 作 品 中融 入 了深 刻 的 思 想 感
影 响 最 广 的 乐器 二 胡 的 音 色柔 美 中带 着
刚强 , 灵 巧 而 不 失 大气 。二 胡 的 形 制 较 为
情 . 表 达 了 先进 中 国知 识 份 子 对 祖 国前 途 的 思考 和 对 未 来 的 懂 憬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 作 为独 奏 乐 器 而 存 在 的 二胡 . 成 为 了 民族 作 曲家 们 关 注 的创
浅论 二胡 艺术 的表现 力
— —
以《 月 夜》 为 例
■ 张 磊 广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音乐 学院
摘要 : 二 胡是 我 国最 具代 表 性 的 民族 乐 器之 一 , 它 的 音 色柔 美 , 充满灵性 , 在 人 民群 众 中 深得 喜 爱 , 有很大影响力 , 这 与 其
独 特 的 艺术 表 现 力是 分 不 开 的 。本 文 结 合 了笔 者 多年 的 二 胡 学 习 , 阐述 二 胡 的 乐 器形 制 及 演 奏 美学 特 点 、 二 胡作 品 的 分
“ 东 方的 小 提 琴 ” . 但 小 提 琴 的声 音 更 为 明 亮. 而二胡更倾 向于阴柔感 的表现 . 其 声
定的思想性 . 能 反 映知 识 分子 对 社 会 的
作 对 象 二胡 作 品 的 创 作 从演 奏 家 的范 围 扩 大 到演 奏 家与 作 曲家 的 庞 大 队 伍 . 涌 现
了许 多具 有 高 难 度 技 巧 以 及 丰 富 音 乐 表 现 的优 秀作 品 , 包括《 长城随想 曲》 《 三 门
思考。不仅如此, 二 胡还 能够 演 奏 叙 事 作 品. 能够通过 不同的演奏 技法 , 用 音 乐 讲 述 完 整 的 民间 故 事 。 二胡 艺 术 独 特 的表 现 力与 感 染 力 , 使 其 得 到 不 同 时代 音 乐 家和 广大 民众 的喜 爱
二胡曲《月夜》的演奏构思

二胡曲《月夜》的演奏构思作者:孙博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4期【摘要】二胡曲《月夜》这首音乐作品,是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于1918年在夏夜纳凉时即兴创作的音乐作品,定稿于1924年。
这首作品的音乐旋律柔美、恬静,乐曲描绘了夏夜优美的景色,作者通过音乐旋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与期待。
【关键词】刘天华;《月夜》;演奏构思【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刘天华刘天华是近代民族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首二胡独奏曲。
在近代时期,他将二胡这件难登大雅之堂的伴奏乐器搬进了高等学府中,只成为一件独奏乐器,是他的努力改变了二胡的地位,是他的创新意识。
改变了二胡的命运;他借鉴西方小提琴的演奏理念,将二胡演奏技术专业化,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都深深地记录在他的音乐之中,他是二胡音乐的开创者,更是民族音乐事业的领路人!二、《月夜》这首音乐作品是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在1918年夏夜纳凉时触景生情创作而成的一首音乐作品,其音乐旋律柔美而深邃,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曲家内心对生活及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与期待。
纵观刘天华十首二胡作品,这首音乐作品既没有《病中吟》的苦楚与压抑,又与《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形成对比,所以,这首音乐作品是刘天华众多二胡作品中演奏手法最为内涵式的一首音乐作品,全曲涵盖了揉弦的细腻、音色与力度的相互构建以及演奏技术手法的全面性,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三、演奏构思《月夜》这首音乐作品共分为三段,分别为抒情、柔美的慢板;如歌的慢板和富有激情的快板。
(一)抒情、柔美的慢板乐曲开始以柔和的月色引入美景之中,刚开始的演奏要注意起弓时的音量,不能带生硬的重音,好似愉悦的心境伴随着美丽的月色从心里缓缓流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八度跳跃音程的演奏,要注意揉弦的力度和换把的准确性,结合乐句及音高的走向,把握强弱对比。
浅谈刘天华二胡曲的艺术魅力

浅谈刘天华二胡曲的艺术魅力朱晓蓓【摘要】@@ 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他为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今天我们所用的二胡也是在他的改革基础上定型的.刘天华虽一生短暂,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如诗如画般的乐曲,他赋予了乐曲生命和情感,让乐曲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使二胡更完美地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3页(P55-57)【作者】朱晓蓓【作者单位】郑州测绘学校【正文语种】中文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
他为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今天我们所用的二胡也是在他的改革基础上定型的。
刘天华虽一生短暂,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如诗如画般的乐曲,他赋予了乐曲生命和情感,让乐曲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使二胡更完美地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
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拉弦类乐器之一[1],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北方奚族部落的“奚琴”[2]。
二胡从用竹片擦奏过渡到用马尾拉奏,从民间艺人的流浪工具过渡到中华民族音乐代表性的乐器,从配奏乐器过渡到独立演奏乐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我国历代二胡艺术家对二胡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二胡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让二胡的演奏方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在刘天华的改革基础上,二胡艺术又提升了一个高度,使它在艺术领域中自由彰显它的艺术魅力。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出生在江苏江阴县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了新式教育,后成为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3]。
1915年春,刘天华完成了处女作《病中吟》的初稿。
1918年前后创作完成了《病中吟》定稿与《月夜》、《空山鸟语》等曲目。
同年他还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唱腔谱曲并译成五线谱。
1921年暑假回到江阴,和音乐爱好者共同组织了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的丝竹和吹打乐,并传授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乐曲。
刘天华二胡曲《月夜》阐释

刘天华二胡曲《月夜》阐释作者:田景华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刘天华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一代宗师,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从时间上来讲,刘天华先生所处的时代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在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时代气息和个人的情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认可。
《月夜》是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代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思想,并且在作曲中也融入了很多的环境因素,促使整体的表现较为突出。
通过对刘天华先生《月夜》作品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该作品所要表达的精髓和内涵,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为二胡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较多的参考。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曲;《月夜》刘天华是中国音乐界熟知和敬仰的民族音乐家,在二胡艺术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越,他通过创作、演奏与教学,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为近百年来二胡音乐在乐曲创作和演奏技术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较多,每一首作品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能够为学者提供较多的研究内容。
《月夜》是作者比较突出的一首二胡曲,不仅其中的艺术内涵较为丰富,同时在教学领域也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此,本文主要对刘天华二胡曲《月夜》进行阐释。
一、景色与情感的宣泄刘天华先生在创作二胡曲的时候,喜欢结合一些特殊的背景或者是景色,以此来为二胡曲添加艺术气息,并且告别生硬的拼凑。
从《月夜》本身来讲,该作品在景色与情感的宣泄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并且在总体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在景色方面,《月夜》是刘天华先生在夜晚所创作的。
众所周知,宁静的夜晚一直都获得了音乐家的广泛青睐,他们愿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进行曲调的弹奏和创作,在客观上取得的成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在宁静的夜晚,刘天华先生在演奏二胡曲的时候,有感而发,直接就定稿了《月夜》,并且获得了业界内的广泛肯定。
其次,在情感方面。
刘天华先生虽然致力于在《月夜》中添加宁静、祥和、美妙的气氛和个人意愿,但在深入研究中,发现《月夜》的背后,还隐藏着兴奋激动、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一个有理想、有保护的知识分子的热情,在客观上实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境界,为实际的创作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较多的路径。
“月”境品读——刘天华《月夜》与德彪西《月光》音乐美学分析

2 0 1 4年 4月
“ 月” 境 品读
刘天华《 月夜》 与德彪西《 月光》 音乐美 学分析
丁 妮
( 广东 省外语 艺 术职 业学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0 )
摘要: 《 月夜》 和《 月光》 的创作分别处在 中西音 乐变革期 , 有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两者通过二 胡和钢 琴 两种 完全 不 同的乐 器诠 释作 品 。 中西“ 月亮文化 ” 的 差异 影 响 了两首 乐 曲的 审 美意境 和 曲
纪浪漫主义时期和 2 0世纪“ 现代” 新音乐 时期之间
并起 到纽 带作 用 的 印 象 派大 师 , 主要 追 求 浪 漫 主 义 的主观情 怀 , 创作 手 法 又 完 全不 同 于古 典 乐 派 与 浪
任 了一段时间教员 , 后来又拜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
琵琶等 乐器 。在 之 后很 长 一 段 人 生 经历 中 , 刘 天 华
的一个 时代 _ 】 ] l “ 。本文从 比较文化 的视角 , 重点论 述刘天华和德彪西 的“ 月亮” 所传达 出来 的中外音
乐 在这 个 主 题 上 某 些 类 通 处 。 更 多 的 是 表 达 出来 的不 同 的 “ 月” 境。
动了西方艺术 向着现代艺术的轨道上运行 。与印象
画派 过 从甚密 的德 彪 西 也 在 这个 时期 , 他 的作 品总
琴 画家 ” 。《 月 光 》是 他 流 传 最 为 广 泛 的 钢 琴 曲。 上述 两 首 乐 曲 , 既 可 说 奠 定 了 两 人 各 自在 中 西 音 乐 史上 的地 位 , 也 可 说 他 们 各 自开 创 了 中西 音 乐
曲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 既引领 了时代的新潮流 , 也将 二胡这种传统乐器的曲目创作和表现力都推向了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
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
1918年完成初稿。
1924年定稿。
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
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
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
乐曲真正具备了。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的境界。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
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中文名称,月夜。
音乐风格,二胡。
作者,刘天华。
创作时间,1918年初稿。
1924年定稿。
创作背景。
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
在蔡元培的邀请下。
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
月夜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
因此。
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
以及胡适。
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
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
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
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
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
深受学生爱戴。
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
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
每到暑假。
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
在家中的时间很短。
即使这几天。
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
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
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乐曲赏析。
在《月夜》这首乐曲中。
尤其是曲式结构上。
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
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
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
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
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
整首乐曲舒缓宁静。
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
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
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
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
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
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
通过调式交替。
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
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
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
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
描写玉兔东升。
恬静肃穆。
月夜良宵生发想往。
乐曲以极慢板开始。
二胡用流畅的运弓。
运指及精微细致的揉弦。
换把处理。
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天高气爽。
风轻恬静。
一轮明月初升。
夜霭如霜的诗情画意美好月夜。
本段以第一小节为核心音调展开。
并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连续出现了七度的跳进。
旋律上还先后运用了十六分附点和三十二分附点。
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觉下突出了明月升腾的浪漫景象。
一开始左手揉弦以慢为宜。
第一个音“6”以迟揉弦的方式出现。
出音要柔美圆润。
右手的运弓要稳定。
连贯。
松弛。
力度适中。
行弓要通畅连贯。
换弓要不露痕迹。
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间。
心平气和。
从容自如。
紧接下面的一个小七度的跳进。
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
用跳指换把。
在落音准确的同时。
高音的“5”要实按弦。
揉弦速度稍加快些。
但运弓力量不要爆发。
用手腕的力量带动胳膊。
控制着发力。
有点类似于打太极的感觉。
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发射和持运行。
附点节奏的出现。
给波动的旋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使得画面开始生动起来。
如同明月升腾的景象:时而明月浮现。
时而明月冲出云层。
时而又如浮云半遮半掩明月。
时而几片薄薄的浮云掠过。
接下来从第八小节开始。
旋律平稳而柔美的进行。
右手弓法也大多以连弓为主。
旋律的走向也开始节节上升。
此时一弓多音也变成了一弓一音演奏。
这样运弓的幅度也要开始加大。
力度加强。
以保持运弓气息的连贯进行。
并一步步将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
此后乐曲便转入柔美音调。
音乐并在此做了柔美细腻的描写。
用一弓拉两个四十六音符。
也就是一弓进行八个音。
好像月亮几经迂回。
终于冲出了那些纠缠的云层。
散发出入戏的光亮。
一轮更加透亮皎洁的月亮。
悬挂半空。
如水月光。
洒满大地。
田园。
山林。
村庄。
让人心情愉悦快活。
此时演奏方式上。
运弓注意匀速。
平稳。
尽量满弓运行。
气息下沉。
不慌不躁。
因为此处的江南民间音调的出现。
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较丰富。
出现了上滑音。
回旋滑音。
揉弦的以基本的滚揉方式为主。
上下滚动快而连续的进行。
滑音柔和而连贯。
优美而富有歌唱性。
以手腕带动手指委婉进行。
左右手配合。
表现从容不迫的情绪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
描写月挂中天。
万物生辉。
天上地下美不胜收。
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诗意的一段。
音乐变成极慢板歌吟格调。
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
看似平稳的节奏中蕴含着动荡。
这是乐曲的核心段落。
对运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较高。
一弓多音的演奏。
使乐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
好像作者触景生情。
百感交集。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
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稳的气氛和节拍中。
运用一种情绪上的冲动。
但又不能跳出原有节奏的演奏方式。
其中的尺度较难把握。
节奏平稳中随着情绪的变换激动又有些许自由散板的感觉。
第一拍开始。
左右手要自然放松。
食指换音要粘连柔润。
运弓缓慢舒展。
平稳深沉。
随着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控制弓毛贴弦力度的加强。
将音乐渐强的缓缓传出。
在两拍结束后。
随着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
情绪随之激动起来。
但还要稳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
左手上下换把的手指的贴弦力度要加强。
揉弦的频率要加大。
随后随着音调的升高。
演奏力度逐渐加强。
运功幅度宽广。
攻速相应加快。
保持饱满的力度。
特别是高音“5”开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
要发音饱满。
保持每个音的重音头。
但声音控制不能爆。
给人感觉力量中包含婉转。
舒畅中流露忧伤。
左手的发音点和右手的运弓力点要同时发出。
才能保证音质的效果。
当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时候。
特别是一弓演奏十六个音符的时候。
弓速适当转缓。
但行弓速度流畅。
在从容里左手起落敏捷。
灵活地完成每一个音符的按弦。
力度均匀适中。
与平稳运弓相配合。
从而达到柔美的音色效果。
并从这十六个音中的最后两个音“6”和“1”开始渐慢。
紧接此段落的最后三小节的演奏。
将这个乐段逐渐缓慢结束。
月夜以一个呼吸气口的转换开始第三段慢起渐快的转换。
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也是全曲最激动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
是作者感情集中抒发的激越乐段。
这与前两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显的对比。
不但演奏速度由原来的极慢板转变成快板。
而且力度也由一开始的mf和p两种力度加强到了f。
从而表达作者热爱。
憧憬。
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般采用慢起渐快的方式开始。
把第一个音“1”的装饰音“6”自然延长了时值。
和“1”实质感觉上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
但重音在落在“6”上。
而“1”落音时声音稍弱。
随着速度一点点上来。
力度也随之加强。
左手大滑音连续运用的时候。
手腕要放松。
上下转腕动作要协调连贯。
手指力度适中。
不能僵硬。
并配合右手平稳流畅的长弓运行。
在连续几小节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后。
紧接的“11”中的“31”可以处理为速度在此急缓下来。
并把装饰音“3”力度加强时值延长。
左手贴弦力度加大并慢慢滑到“1”。
并将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
作一个大气口呼吸后。
音乐逐渐放缓。
在泛音“1”上结束。
乐曲在静。
深。
远的意境里完成。
社会价值。
刘天华具有很深的中外音乐基础研究。
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独具特色。
雅俗共赏。
尤其在《月夜》这首乐曲中。
体现了很高的音乐审美价值。
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二胡曲。
这首乐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
在乐曲的音调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
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
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
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
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
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作者简介。
刘天华。
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
中国近代作曲家。
演奏家。
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
与诗人刘半农。
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
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
辛亥革命爆发后。
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
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
工作于开明剧社。
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
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
年仅37岁。
代表作有《光明行》。
《良宵》。
《空山鸟语》。
《歌舞引》。
《飞花点翠》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