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介绍 刘天华
刘天华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 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 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 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 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 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 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 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 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 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首。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 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 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 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 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 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 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 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 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 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 者感动。如他提到胡琴的音乐时便说:「不论那种乐器那 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 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但这些目的,必须是普及于大 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种让音乐及 于平民的想法,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 同的精神。 除了表达感情思想及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之外, 和当时许多人对音乐及的看法一样,他也主张音乐要能激 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 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如他所作 的《光明行》这首胡琴曲便有这种激励人心的作用。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是在他因患病而卧床休养期间创作的。
刘天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在他的患病期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内心深情的《病中吟》。
这首曲子有着深沉的内涵,表达了刘天华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曲子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病痛的忍受和对命运的思索。
曲子中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一段心灵的故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沉的情感境地。
刘天华在创作《病中吟》时,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整个曲子旋律丰富多变,令人感到仿佛在欣赏一幅心情起伏的画面。
他在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通过指法、弓法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曲子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彩,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曲子的编排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慢板和快板的对比,并在节奏和音符的安排上加入了大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饱满感和紧凑感。
曲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十分精致,充满了诗意和内涵,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刘天华在曲子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才华和技巧,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令人陶醉、感动和思考的音乐佳作。
相信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刘天华将会以他的音乐之声继续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们。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刘天华ppt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 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 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 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 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 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 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 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 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 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 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 演出,成就不凡。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 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 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 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 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 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 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 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 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 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 吝琼瑶之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 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 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 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 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 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 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 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同种有别的二胡先驱刘天华和华彦钧

家庭,父亲刘宝珊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 育。15 岁时,刘天华考取了常州中学,由 于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学校的音 乐队,谁知好景不长,学校停办。1912年他 到上海谋生进了开明剧社的乐队工作,他 如鱼得水,吹奏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年后开明剧社又解散。他的音乐梦再次 破灭,只得回乡任教。先受聘于故乡的小 学,后到母校常州中学教音乐,他从学生 成长为教师,从教授军乐到涉足民乐,从 建立军乐队到组织丝竹队,从演奏乐器到 尝试作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成果累 累,名声鹊起。因此,1922年刘天华受聘于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从此,他见多 识广,大显身手。刘天华的少年时代好事 多磨,青年时代却时来运转,有了较充分 的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
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如 何使古戏台继续成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有效文化空间,为基本实现温饱 的乡村民众同时生活在一种精神有序以 至和谐的社会里”,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 书写,就成为当下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命 题,此一结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申著》中 歌乐舞韵传承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6 ( 5 2 ) 2 .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 .艺术化生 存— ——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 9 9 7 ( 1 8 )
童年的阿炳没有母爱,孤独、可怜;少 年的阿炳有音乐相伴活得也充实、自在; 青年后的阿炳却屡遭厄运,命运急转直 下。25 岁时,相依为命的父亲因病去世, 27 岁时初患眼疾,35岁时双目彻底失明。 从此被逐出道院,流落街头,成为浪迹天 涯的民间艺人。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 锡城里,常能看到阿炳肩背琵琶,手提二 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华彦钧的命运远 比刘天华凄惨,所以一样面对皎洁的月光 抒怀、一样的触景生情、一样的充满浪漫, 刘天华的《月夜》旋律抒缓、缠绵,寄托了 一个旧知识分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华 彦钧的《二泉映月》旋律跌宕,情感炽烈,
【优质】刘天华简介-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刘天华简介篇一: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承载着刘天华深厚的音乐造诣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这首曲子的背景及赏析。
背景介绍:1. 创作背景:刘天华,作为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他的音乐才华不仅表现在技艺的高超,更体现在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
《病中吟》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在一次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借着病痛中的思考和对生命的领悟,将心灵的感悟融入音符之中。
2. 曲名寓意:《病中吟》的曲名,寓意着刘天华在身体状况欠佳的状态下,透过音乐来吟咏自己的心声。
这种在疾病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得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诉说。
曲谱分析:1. 曲式结构:《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分为引子、主题、发展和终结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既展现了刘天华对传统音乐的尊重,同时又在其中融入了他个人的音乐理念。
2. 曲调情感:曲调上,《病中吟》旋律悠扬,情感起伏跌宕,如同一场病痛与希望的对话。
刘天华通过二胡的婉转音色,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音乐表达:1. 情感渲染:刘天华在演奏中通过动情的弓法和细腻的音色转变,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转化为音乐的情感,使听者在音符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2. 技术运用:在技术方面,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技巧,包括滑音、颤音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对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提升了曲子的演奏难度,也让听者在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内涵:1.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位中国音乐家,刘天华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如古老的旋律、民间音乐的韵味等。
这使得《病中吟》在音乐语言上更具中国特色,同时也延续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
2. 生命哲学:《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刘天华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一次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心灵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作品
•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 (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 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 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 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 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 ---------------------------------------------------------
刘天华
• 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 天华(1895-1932)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 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 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人物生平
•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他自己又 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 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 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 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 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 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 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 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 月8日去世。
•
艺术成就
•
•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 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 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 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 《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 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 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 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 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 《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 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 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 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 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 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 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 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 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 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 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 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音乐家介绍
华彦均
•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 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 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 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 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 中文名:阿炳 别名:华彦钧 国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无锡 出生日期:1893年8月 17日 逝世日期:1950年12月4日 代表作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