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 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 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 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 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 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 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 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 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 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首。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 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 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 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 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 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 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 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 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 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 者感动。如他提到胡琴的音乐时便说:「不论那种乐器那 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 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但这些目的,必须是普及于大 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种让音乐及 于平民的想法,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 同的精神。 除了表达感情思想及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之外, 和当时许多人对音乐及的看法一样,他也主张音乐要能激 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 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如他所作 的《光明行》这首胡琴曲便有这种激励人心的作用。
刘天华个人资料_刘天华简历、照片

刘天华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家。
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早年在常州的中学西洋乐器,铜管、小提琴、钢琴。
1911年学校停办后参加学校的“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后中途辍学,自学二胡、并向江南的民间音乐家学二胡、琵琶。
还到河南向寺庙的艺人学各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音乐,开始从事音乐创作。
此间,创作了著名的二胡曲《病中吟》。
1914年先后在江苏、常州的中学教音乐,1915年,应聘任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
曾在江阴举办暑期国乐研究会。
1922年受聘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该校的导师。
1926年在北京国立艺术专校和北平大学女子学校文理学院音乐系任教,任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
教学之余,随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及西洋作曲理论,兼修戏曲音乐。
曾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收集、整理。
1932年病故。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生于1954年,是彝族人。
从小他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对他的音乐启蒙有着很大的影响。
刘天华在中学时期加入了学校的音乐团,成为了一名小号手,他的音乐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在他的师傅的指导下,刘天华开始学习吹奏其他乐器,包括京剧锣鼓和尺八等。
从此以后,刘天华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深入研究民族音乐,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他辞去了工作,专心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中。
刘天华先后拜师于多位音乐大师,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弄清了每个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料,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刘天华在创作中不仅尽量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技巧,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
他的音乐作品通常会运用多种乐器的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奖项,他还曾与许多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合作,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除了创作音乐,刘天华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
他经常到学校和社区组织音乐讲座和演出,包括在农村地区普及音乐知识,培养乡村孩子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刘天华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代表。
他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
刘天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是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刘天华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音乐,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江阴人。
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
1912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为乐队队员。
1915~1922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
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
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特意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
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昆曲等。
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
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良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良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开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绩,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悲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良操〕〔1927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生动生动。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天华简介刘天华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家,他从小在家乡受到了民间音乐的感染,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还曾经参加过青年团,之后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方的音乐文化。
在晚年时期曾经在北大音乐研究会从事教学工作,有过许多代表作品。
刘天华在1895年的时候出生,而当时他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之后在常州中学读书,在校的时候学习了军号和军笛,并且接触了西方的铜管乐器。
在辛亥革命进行的时候,他开始从事音乐工作。
到了1912年刘天华到上海地区参加开明剧社,在乐队中工作。
在这段时期他又接触了钢琴等多种乐器,而且还有着出色的成绩。
在1915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年他也开始接触二胡。
在1917年已经结婚的刘天华开始跟随周少梅学习二胡,周少梅也是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工作者。
第二年刘天华开始自己创作曲子,他的一生曾经创造了许多二胡曲子,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良宵》等等。
另外刘天华还曾经改良了二胡,在材料和技术上有着许多的创新,让二胡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刘天华看到音乐发展遇到了困境,所以主张要进行改革,在他看来西方的音乐虽然成熟,但是却并不能完全放在中国人的身上。
刘天华作品刘天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民族音乐宗师,自从十几岁接触过二胡之后,他在二胡音乐上就有着非常伟大的成就,不仅曾经对二胡的材质和制作进行过改良,还改变了二胡的把位,让这种乐器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而刘天华作品也是非常多的。
刘天华作品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烛影摇红》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烛影摇红》是他创作时间最晚的曲子,这首曲子是由三拍子和变奏的曲式所创造出来的抒情曲。
刘天华对民族音乐有着非常透彻的领悟和掌控能力,而他在创作的时候还加入了一些西洋方面的音乐技巧,这样一来这首作品就在传统音乐的基调上,又多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表现力,同时又有着深刻而强烈的艺术气息。
刘天华ppt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 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 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 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 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 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 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 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 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 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 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 演出,成就不凡。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 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 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 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 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 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 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 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 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 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 吝琼瑶之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 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 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 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 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 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 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 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梅兰芳歌曲谱》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
在饯别钢琴师嘉祉先生的席上说的几句话
关于国乐改进社的论著
梅君畹华、齐君如山等,将往北美介绍国剧于彼邦人士,嘱编斯谱。
数月以来,余与梅君均为职务所羁,未克充分讨论,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讹误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贸然付印。
此谱之成,余固受梅、齐二君之瞩,然亦略有鄙见,可发表于此。
国剧重唱,故谚有“听戏”之说,唱,乐也。
然不独唱之为乐,即一举手,一投足,亦有乐随之。
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乐意。
故谓国剧之基础,建筑于音乐之上,亦无不可。
余于剧学为外行,今姑谈乐。
乐之有谱,犹语言之有文字。
道义学术之得以流传久远者,文字之功也。
我国音乐,肇自牺农,盛于有周,滥于唐宋,渊源不可谓不远。
然牺农之乐固不可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已渺无稽考。
何者,记谱之法不完备也。
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仪礼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
近代所出琴谱、昆曲谱等,记载虽已较详,而缺点尚多,欲籍以流传久远,势所不能。
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
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凭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
设记谱之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虞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
以皮黄言,今日习须生者,不曰宗谭,便曰宗汪。
然而绝似谭汪者,百不获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谭汪相许。
何哉,无谱以为之佐证也。
设谭汪生时,尽其所能谱而出之,何至今日遥拜门墙者之扣盘扪烛而不得要领耶。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
昔米喜子、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
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
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
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
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
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
若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备。
就正当世,实是本衷。
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吝琼瑶之赐。
刘天华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09年—1911年(14岁—16岁):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及军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吹奏军号。
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17岁—19岁):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
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1915年(20岁):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
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
1916年(21岁):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1917年(22岁):从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
1918年(23岁):夏,从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
本年前后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岁):夏,赴河南学习古琴,染癣疥,负病归。
1921年(26岁):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1922年(27岁):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年秋又任教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
同时学习三弦拉戏。
1923年(28岁):从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24年(29岁):《月夜》定稿。
1926年(31岁):除北大与女师外,又任教于艺专。
创作《苦闷之讴》。
学习昆曲。
1927年(32岁):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
因托诺夫去津,改从欧罗伯学习,6月,欧罗伯离京,停。
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音乐杂志》。
创作《歌舞引》《改进操》《悲歌》。
1928年(33岁):创作《除夜小唱》、《闲居吟》,发表《空山鸟语》定稿。
1929年(34岁):创作《虚籁》。
1930年(35岁):3月,继续从托诺夫学习,直至罹病,未间断。
听写《梅兰芳歌曲谱》一册。
1931年(36岁):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及《飞花点翠》。
1932年(37岁):创作《独弦操》及《烛影摇红》。
6月1日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6月8日晨5时20分逝世。
享年整37岁(别处记载38岁,是按虚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