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良宵》的赏析
[赏析,良宵,其他论文文档]赏析《良宵》
![[赏析,良宵,其他论文文档]赏析《良宵》](https://img.taocdn.com/s3/m/12659717f46527d3240ce0e9.png)
赏析《良宵》赏析《良宵》赏析《良宵》: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赏析《良宵》精品源自语文科关键词:《良宵》赏析二胡独奏印象中除夕夜都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在鞭炮的噼哩啪啦声中家家团聚守岁、人人欢歌笑语。
如果说这样的幸福太喧闹,那么刘天华先生则为我们带来了同样幸福却轻松宁静而悠闲的除夕之夜。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运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技法谱写的10首二胡曲,使得二胡这种曾被“鄙视”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从此被搬上了独奏的舞台.为二胡艺术的飞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良宵》就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二胡独奏曲。
整曲听下来,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
全曲动听,豪不张扬,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
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乐曲采用D调,2/4拍。
在结构上我们可将它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
乐曲的开头非常精彩: 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为我们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
直到两个出现。
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
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
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到十度的大跳。
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
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
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
接下来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这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
适合二胡独奏的曲目

适合二胡独奏的曲目
适合二胡独奏的曲目有很多,以下推荐一些: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经典中的经典,适合二胡初学者,演奏时情感丰富,技巧难度不高。
《良宵》: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在月光下创作出来的,整个曲子轻快流畅,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赛马》:这首曲子是二胡和马头琴的合奏,非常精彩,展现出二胡演奏中的激情和活力。
《江河水》:这首曲子情感细腻,难度较大,演奏时需要控制好呼吸和手指技巧。
《月夜》: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细腻,适合初学者练习技巧和情感表达。
《长城随想》:这部作品以二胡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技巧和情感表达力。
《蓝花花》:这首曲子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适合初学者练习揉弦等技巧。
《苦闷之歌》:这是一首表达内心苦闷的曲子,演奏时需要控制好呼吸和手指技巧,难度较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适合二胡独奏的曲目,如《月夜思》、《奔驰在千里草原》、《三门峡畅想曲》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技巧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演奏。
浅析刘天华作品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内容提要: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本文对刘天华的《病中吟》《良宵》等二胡曲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曲《病中吟》《良宵》一、对刘天华的认识: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良宵》二胡曲,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
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整首曲子简单易学.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二、浅析《病中吟》与《良宵》:《病中吟》是刘天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重重矛盾,而心情惶惑抑郁的写照,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花城版)音乐一下第12课欣赏二胡曲《良宵》片段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一下第12课欣赏二胡曲《良宵》片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良宵》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于1928年创作。
这首乐曲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在本课中,学生将欣赏到《良宵》的片段,感受二胡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二胡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
但对于《良宵》这首乐曲,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熟悉乐曲,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良宵》的创作背景,认识作曲家刘天华。
2.能够哼唱《良宵》的旋律,感受乐曲的美感。
3.分析乐曲的结构,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良宵》乐曲的旋律理解和情感体会。
2.原因:乐曲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理解。
同时,乐曲的情感表达丰富,学生需要引导去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欣赏法:让学生反复聆听《良宵》片段,感受乐曲的美感。
2.讲解法:教师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
3.互动法:学生之间交流对乐曲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曲家刘天华及其作品《良宵》。
2.聆听:让学生完整地聆听《良宵》片段,感受乐曲的美感。
3.分析:教师讲解乐曲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情感表达。
4.互动:学生之间交流对乐曲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乐曲的情感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情感:宁静、美好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尾声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互动交流和对乐曲的理解程度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欣赏乐曲时的情感体验,看是否能够真正感受到《良宵》的美。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要注重情感的传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良宵》的美。
良宵赏析

波兰钢琴家肖邦有一首“瞬间圆舞曲”,又名“一分 钟圆舞曲”,据说是在朋友家作客,见一小பைடு நூலகம்嬉戏的情 景,即兴而作,就象一幅速写图,把小动物的可爱形象 和宾客们的欢笑表情,刻划得惟妙惟肖。 刘天华的这首二胡小品,也是描绘群体聚会的欢乐 气氛,在二胡的最佳音域内,尽情抒怀,发挥得淋漓尽 致。但这种欢乐是中国知识分子沙龙式的欢乐,没有振 耳欲聋的爆竹,也没有觥筹交错的宴席。有的是志同道 合者温文尔雅地互相祝福,满怀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此曲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单段体。前32小节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音域控制在两把以内,几乎不需改动一音, 即可配词歌唱。后32小节随着情绪的变化,音域扩展, 内外弦交替的断奏更增添了活跃、欢快的气氛。
即兴创作的乐曲,为演奏者留下较大的发挥余地, 但基本原则仍是忠于原作。忠于原作不等于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也并非作者初衷。 记得当年民乐家顾西林先生传授《良宵》,教我们 可以拉两遍,第一遍速度不快,愉悦之情微露,第二遍 比较活跃,似乎喜形于色。开头五个音拉法不同,第一 遍用长弓,音色丰满而柔和,第二遍拉成断奏,显得坚 定而轻快。第2 0小节一个内弦i音,顾先生滑到此处, 二指离弦,弓稍间歇,十分圆润、委婉;结尾时,加了 一个泛音,余韵无穷。顾先生不允许学生随意添加符点, 改变原有节奏,她的发挥是适度的,极有分寸的,不失 为一家之诠释。
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

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文/蒋芳一、创作背景《良宵》是刘天华先生唯一一首即兴创作的二胡曲,乐曲短小精美、而又流畅抒情,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音乐艺术开拓者、音乐教育家、二胡和琵琶演奏家等等。
众 多的称谓都体现出后人对刘天平先生的敬仰之情。
其 中,他在二胡领域的开拓、革新和贡献对当今的二胡艺术影响巨大。
历史史料中记载,二胡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初被称为“奚琴”,在唐代己经十分盛行。
至宋代又有“嵇琴”的称谓,明清时期,二胡传遍大江南北,活跃在中国民间各种戏曲、说唱、乐器 合奏等艺术形式中。
但二胡始终是作为一件伴奏、合 奏乐器而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恰恰是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广大有识之士力图改革创新,振兴中华文化。
音 乐艺术领域则同样展开了一场学习西方音乐文化,改 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潮流。
刘天华无疑是其中最为醒目的艺术家之一。
由于他的努力,二胡从原先一件简单的民间乐器,而发展成为表现力丰富的民族独奏乐器。
刘天华先生不仅为二胡创建了一整套系统的专业训练方法,而且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二胡独奏曲,共 有10首,如《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 操》《月夜》等等。
这些乐曲饱含着刘天华在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深厚功底;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吸收与借鉴;以及他追求西为中用,振兴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热情。
本文研宄的《良宵》便是其中之一。
正如刘北茂在《刘天华后期的音乐生活》一文中所说的:《良宵》是刘天华“唯一的即兴之作,是他作品中写得最快、篇幅最短、也最易学的一首。
这首乐曲既继承了我国民间音乐中的传统手法,又借鉴了西洋音乐中单二部再现曲式的原则,但整首乐曲仍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味。
通过优美、抒情、轻快、流利的旋律,不仅将除夕之夜愉悦、和谐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憧憬,对祖国、人生与民族音乐的美好期望,令人听之不觉神情振奋,回肠荡气。
二胡曲良宵赏析

二胡曲良宵赏析《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刘天华二胡曲《良宵》赏析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二胡曲《良宵》乐曲赏析《良宵》的特点是一气呵成。
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串粉一条“线”,曲调抑、扬、顿、挫,在长篇歌唱性的旋律中,穿插粉锣鼓节奏和音响的模拟,这种穿擂为乐曲增添了色彩的变化。
第一部分《良宵》全曲只有64小节,乐曲采用D调,为2/4拍,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共32个小节。
第一部分(1--32小节)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
在大部分的骨干音上(1、6、5、3、2)都装饰以小的回环,使得情绪变得更为明快。
乐曲的开头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
该乐段音调当中出现的55两个音高相同而演奏方法不同的音,前一个5用空弦演奏,后一个5用内弦演奏,以此产生的音色变化表达出无拘无束、洋洋自得的愉快心情。
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
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
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十度的大跳。
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
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
乐曲多次在re音上使用的颤音技巧、多次的力度细微起伏以及多个地方出现的大跳音程(在第18小节出现了少见的十度音程)等既渲染了本乐段的轻松气氛,更为下一段的情绪深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自第33小节至结尾也为32小节抒情性加强,旋律跌宕起伏,使得愉快的情绪更为高涨。
该乐段以强力度在二把位的中高音区开始,继而上升到三把位的高音区,随后又通过二把位回到一把位,到最低音do,迂回婉转。
二胡独奏曲《良宵》讲解与训练.pptx

(2)乐曲的音乐分析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乐曲结构采用了上下两阙二段体结构。 旋律发展手法:即兴曲的发展手法,上下两阕,优美 如歌情,由第一段平稳的旋律自然过度到第二段情绪 稍有兴奋和激动;旋律又进入平稳,最后在优美祥和 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调式调性:乐曲采用了D宫调式,旋律自然优美。 乐曲风格:乐曲在除夕之夜演奏,运用了D宫调式, 旋律轻快如歌,充分表达了除夕之夜大家守岁的喜悦 的心情。乐曲总体上是优美、流畅、轻快如歌的风格。
(2)第二段 乐曲进入高潮,演奏技术到达三把位,情绪更加热情 洋溢,注意跳把的准确无误,音乐逐渐呈现更加酣畅 淋漓,在柔和美妙赋予幻想中结束。 在演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高把位的音准。 B:跳把演奏要准确无误。
6
作业与思考
1.欣赏乐曲《良宵》各种不同版本的音像资料,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2.练习并熟练掌握乐曲《良宵》的演奏。 3.练习并掌握练习曲《二胡长弓练习》中全弓技巧的演奏方法。
4 (三)综合技能训练——二胡独奏曲《良宵》讲1)乐曲产生的背景及表现内容 《良宵》是刘天华先生1928年1月22日与学 生和友人欢度除夕守岁时在愉快的气氛中即 兴创作,这首乐曲流畅自然,优美如歌一气 呵成。如行云流水充满了清新喜悦之感。是 刘天华先生最愉快的一首作品。
1
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
Min Zu Yin Yue Chuan Cheng Yu Chuang Xin Zi Yuan Ku
二胡课程
2
项目一
二胡长弓演奏技能
第一 第二 第三
理论知识讲授 单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
3
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讲授 :
二胡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古单风项雅技韵能神讲鸟解起舞与训练: 二胡练习曲《长弓练习曲》讲解与训练 综—合—技原始能社讲会解及夏与、训商练时期:音乐二的滥胡觞独奏曲《良宵》讲解与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
摘要:《良宵》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
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奏曲。
全曲动听,豪不张扬,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
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
《良宵》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良宵刘天华赏析
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
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良宵》、《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这其中《良宵》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良宵》,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后来家里有了条件,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
所以也就迷惑了,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良宵》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良宵》是著名的民间艺人刘天华(刘天华)创作并于于1928年的除夕夜,原名《除夜小唱》。
当时的刘天华先生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正在筹划创办国乐改进社的他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
于是在这全国喜庆的除夕之夜,刘天华特意邀请了跟他一起筹备国乐改进社的朋友们共度良宵,大家尽情畅谈,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
在欢乐而平和气氛中,刘天华乘着灵感的浪花,即兴演奏出这首传世佳作——《良宵》。
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运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技法谱写的10首二胡曲,使得二胡这种曾被“鄙视”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从此被搬上了独奏的舞台.为二胡艺术的飞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良宵》就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二胡独奏曲。
二、《良宵》旋律分析
《良宵》整曲听下来,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
全曲动听,豪不张扬,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
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乐曲采用d调,2/4拍。
在结构上我们可将它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
乐曲的开头非常精彩: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
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为我们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
直到两个出现。
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
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
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
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到十度的大跳。
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
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
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
接下来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这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
春节的喜庆洋洋,在音乐间尽情流露。
接下来的曲调变得更加跳跃活泼起来: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尤其是第四小节以后,几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气氛热烈起来,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欢歌起舞的景象在乐曲中清晰浮现。
直至倒数第五小节,音乐最终又回归安宁。
最后出现的渐慢、渐弱及自由延长符的手法应用,使优美的旋律结束在谐和平静之中,让人们回味无穷。
三、《良宵》对后世的影响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作品、音乐思想、音乐教育活动等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器乐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他的二胡音乐是多种文化成果的集合体。
他的二胡音乐作品技巧高超,内涵丰富、紧贴时代、反映生活,为后世的二胡音乐发展提供了典范。
在二胡独奏、合奏和练习曲三个方面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
通过他的作品,很好地表达了他的音乐思想,也在创作技术、演奏技巧等方面拓展出新的空间。
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继承传统,学习西洋,在中西调和中寻找新的道路,为二胡学科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做出
开创性贡献。
他在二胡音乐创作、演奏和传承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二胡音乐的新时代。
他的二胡音乐创作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
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等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将二胡从民间引入大学讲堂,建立二胡学科,倡导规范教学,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四、《良宵》流传于世的分析
为什么这位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刘天华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刘天华的《良宵》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良宵》音调和中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
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
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
五、总结
听《良宵》越多,如果想真正了解《良宵》所诠释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当时刘天华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刘天华《良宵》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唯有与刘天华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刘天华的《良宵》。
总之,我觉的音乐是世界上每个人的精神食粮,是听觉的艺术。
不论是何种音乐,只要是真正好的音乐,也不论听者来自何种社会阶层,不论贫穷与富贵,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尽情享受音乐,获得精神的满足与享受。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参考文献:
[1]吴朋;;刍议图书版印次“变更记录”[j];编辑之友;2012年02期
[2]张宇;;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评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石建宇;;刍议刘天华先生二胡曲《月夜》与《良宵》之异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