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初音乐教案
小学音乐合唱教案

小学音乐合唱教案•相关推荐小学音乐合唱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合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音乐合唱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介绍(自愿、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学习《欢乐颂》旋律。
选拔队员。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一)、合唱训练1、姿势训练: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
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
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
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
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
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
合唱课教案初中

合唱课教案初中课程名称:初中音乐合唱课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兴趣。
2. 通过合唱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 合唱的基本概念和姿势2. 合唱的呼吸技巧3. 合唱的音准和节奏训练4. 合唱的协作和团队精神5. 合唱曲目的学习和演练教学过程:一、合唱的基本概念和姿势(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合唱的基本概念,如合唱的定义、合唱的种类等。
2. 教授正确的合唱姿势,如站立姿势、手势等。
二、合唱的呼吸技巧(5分钟)1. 讲解呼吸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呼吸对于合唱的重要性。
2. 教授正确的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呼吸的控制等。
三、合唱的音准和节奏训练(10分钟)1. 进行音准训练,让学生掌握音高的概念,通过练习唱名、音阶等来提高音准。
2. 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掌握节奏的概念,通过练习拍子、节奏型等来提高节奏感。
四、合唱的协作和团队精神(5分钟)1. 讲解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合唱的重要性。
2. 进行团队协作训练,如合唱的协调、声音的融合等。
五、合唱曲目的学习和演练(15分钟)1. 选择适合初中生合唱的曲目,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演练。
2. 对学生的合唱进行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协作等。
3. 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教学资源:1. 合唱教材或歌曲集。
2. 音响设备。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唱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3. 组织合唱比赛或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合唱水平,增加实践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兴趣。
初中合唱课时教案

初中合唱课时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2. 通过学习歌曲《茉莉花》,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合唱技巧的讲解与实践2. 歌曲《茉莉花》的学习与演唱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合唱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把握、和谐演唱等。
2. 针对《茉莉花》这首歌曲,提出合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音域、音色、节奏等。
二、合唱技巧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讲解合唱技巧,包括呼吸控制、音准把握、和谐演唱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体会合唱的乐趣。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合唱技巧。
三、歌曲《茉莉花》的学习与演唱(20分钟)1. 教师讲解歌曲《茉莉花》的背景、特点及演唱要求。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茉莉花》,注意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的把握。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实践,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4. 学生展示合唱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合唱技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唱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合唱《茉莉花》,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合唱技巧的提升。
2. 学生对歌曲《茉莉花》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初中班级合唱教案

初中班级合唱教案年级学科:初中音乐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内容:1. 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合唱曲目:《我们的田野》、《茉莉花》等3. 合唱表演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合唱的特点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合唱的认识和感受。
二、学习合唱技巧(15分钟)1. 教师讲解合唱的呼吸技巧、音准把握和节奏感。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合唱技巧,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唱合唱曲目(20分钟)1. 教师选取适合初中生演唱的合唱曲目,如《我们的田野》、《茉莉花》等。
2. 学生跟唱,教师指导音准、节奏和合唱配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合唱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合唱的基本技巧和曲目。
2. 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合唱表演实践(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可以选择课堂学习过的曲目或其他适合的合唱作品。
2. 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合唱水平。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合唱水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合唱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合唱配合的默契程度。
3. 学生参与合唱表演的积极性和表现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合唱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合唱的整体水平。
在选择合唱曲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他们的曲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合唱音乐备课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合唱音乐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合唱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合唱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训练学生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教学内容:1. 合唱音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 合唱技巧的训练3. 合唱曲目的学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合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音乐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讨论合唱音乐的特点,如和谐、统一、层次感等。
二、合唱音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合唱音乐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合唱是由多人共同演唱的音乐形式。
2. 分析合唱音乐的特点,如音域宽广、和声丰富、节奏复杂等。
3. 阐述合唱音乐的作用,如培养团队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增强自信心等。
三、合唱技巧的训练(25分钟)1. 教师示范合唱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把握、和谐配合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指导,纠正错误。
3.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提高合唱水平。
四、合唱曲目的学习(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合唱曲目,如《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
2. 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掌握歌曲旋律。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合唱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播放上一节课学习的合唱曲目,让学生回忆合唱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展示分组练习的成果,教师点评。
二、合唱音乐的进一步探讨(15分钟)1. 教师讲解合唱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文化底蕴。
2. 分析合唱音乐中的声部划分,如 SATB(女高、女低、男高、男低)等。
3. 引导学生探讨合唱音乐中的和谐与平衡,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合唱技巧的进一步训练(25分钟)1. 教师针对上一节课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合唱技巧指导。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指导,纠正错误。
初中音乐教案合唱的基本技巧与合声

初中音乐教案合唱的基本技巧与合声【教案】合唱的基本技巧与合声导语:合唱是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多人协同演唱同一乐曲,在音乐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合唱的基本技巧与合声,帮助学生提高合唱的演唱水平。
一、合唱的基本要素1.1 身体的协调与平衡在合唱过程中,学生应保持坐姿或站姿端正,身体平衡感要好,避免摇晃或动作过大影响合唱效果。
1.2 声音的调整与耳朵的敏感学生要学会通过调整呼吸、发声技巧与声音的音量、高低、长短等方面的变化,形成合唱所需的和谐音色。
同时要培养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听到他人的演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
1.3 组织与合作在合唱中,学生需要很好地配合合唱指挥或伴奏老师的指示,紧密地与他人合作,确保音乐演出的统一性。
二、合唱的基本技巧2.1 合唱的基本嗓音分类合唱的嗓音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学生根据自己的音域类型,有针对性地训练唱法,提高嗓音质量。
2.2 呼吸与发声技巧学生要学会自然的腹式呼吸方式,并利用呼吸控制发声。
在唱歌过程中,要避免用力过度,保持声音流畅、稳定。
2.3 发音与发声技巧学生应注重发音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辅音、元音的发音要清晰。
发声时要注意音调的正确性,尤其是对一些高音或低音的音符要做到自如准确。
2.4 理解音乐的情感与表达合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学生要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要求,通过音乐技巧传达出合唱所表达的情感。
三、合声的基本原理3.1 底声与主旋律的和声合唱中,底声是指音乐中的基础音,主旋律则是人们熟悉的主要旋律。
在合唱中,底声与主旋律的和声要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一首完整的合唱作品。
3.2 声部的分工与配合合唱中通常由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声部组成,各声部在音高和音响上有不同的分工。
学生需要在合唱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己声部的重要性,与其他声部保持良好的配合。
3.3 协同合唱与和声处理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要学会协同合唱,做到音量、节奏、音准的一致。
同时,要注意合唱作品中的和声处理,做到旋律与和声的和谐统一。
初中合唱课的教案

初中合唱课的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1. 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合唱的排练和表演;3. 合唱曲目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合唱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的音乐形式,需要多人协同演唱同一首歌曲。
2. 讲解合唱的分类,如童声合唱、女生合唱、男生合唱、混声合唱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合唱及其特点。
3. 教授合唱的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把握、节奏协调、声音融合等,让学生掌握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二、合唱的排练和表演(30分钟)1. 教师挑选一首适合学生的合唱曲目,如《童年》、《我们的未来》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合唱技巧。
2.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组员的排练和表演。
3. 教师指导组长进行排练,要求组长带领组员注重音准、节奏、声音融合等方面的训练。
4.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对各组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合唱曲目欣赏和分析(40分钟)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合唱曲目,如《Yesterday》、《The Sound of Silence》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唱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合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唱的魅力。
四、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本次合唱课进行总结,强调合唱的重要性和技巧要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唱课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在合唱中的不足之处。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相信自己在合唱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唱排练和表演中的表现;3. 学生对合唱的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
初中合唱 教案 音乐

初中合唱教案音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2. 通过合唱训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呼吸控制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合唱基本概念:合唱的定义、合唱的类型、合唱的声部划分等。
2. 合唱技巧:呼吸控制、音准把握、节奏协调、声音融合等。
3. 合唱曲目:选取适合初中生演唱的合唱曲目,如中外名曲、校园歌曲等。
4. 合唱排练:分组练习、合练、声乐辅导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合唱曲目、教学器材等。
2. 课堂导入:介绍合唱的基本概念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理论知识:讲解合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把握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合唱要点。
4. 实践训练:分组练习合唱曲目,教师指导并进行声乐辅导。
5. 合练:将各组学生汇集在一起,进行整体合练,提高合唱效果。
6. 课堂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鼓励进步学生,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合唱水平的提高:通过定期举办合唱比赛,检验学生的合唱水平。
2. 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情况。
3.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等综合素质。
五、教学策略1.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 寓教于乐:将合唱教学与游戏、表演等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提问、分享心得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4. 家园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音乐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呼吸控制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第一课《最美的画》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节奏“X·X”
2.能用二个声部合唱歌曲《最美的画》,表达对妈妈的爱。
重难点
1.学习认识节奏“X·X”
2.能用二个声部合唱歌曲《最美的画》。
教学过程
一、站姿的练习
二、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三、导入
说一说你眼中的妈妈,通过师生谈话交流,妈妈的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形象就会刻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这时导入互动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用歌声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对妈妈的爱。下面就一起欣赏《最美的画》。
四、学唱歌曲
1.聆听歌读歌词
4.用li学唱主歌旋律,再学唱歌词
5.副歌两个声部的学唱
6.合唱
五、总结
课时
3课时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较小,大部分都是一年级的学生,没办法做到两个声部的合唱,合唱部分部分学生有走音现象,在这方面我让她们齐唱,所以在二声部合唱这一环节没有做到之前所要求,通过三课时,学生对这首歌学生的节奏掌握几乎完成了,还有个别同学存在副歌跑调以及抢、拖节奏,这一方面我还需要抓紧复习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