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能够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预测反应产物。
教学重点1.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1.离子反应方程式的预测产物。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离子反应是指在反应中,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可以是正离子、负离子或复合离子。
离子反应的特点是离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即正离子失去电子,负离子得到电子。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根据反应物和产物中的离子种类和数量来确定的。
例如,下面是氯化钠和硝酸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NaCl(aq) + AgNO3(aq) → AgCl(s) + NaNO3(aq)在这个方程式中,NaCl和AgNO3是反应物,AgCl和NaNO3是产物。
方程式中的(aq)表示物质是溶解在水中的离子,(s)表示物质是固体的。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预测产物预测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产物需要了解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离子反应规律:1.双盐交换反应:两个反应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互相交换,形成两个新的盐。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方程式为:NaCl(aq) + CuSO4(aq) → CuCl2(aq) + Na2SO4(aq)在这个方程式中,NaCl和CuSO4是反应物,CuCl2和Na2SO4是产物。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形成氧化物和还原物。
例如,铜和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Cu(s) + 4HNO3(aq) → Cu(NO3)2(aq) + 2NO2(g) + 2H2O(l)在这个方程式中,Cu和HNO3是反应物,Cu(NO3)2、NO2和H2O是产物。
3.酸碱反应: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互相结合,形成水和盐。
例如,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在这个方程式中,NaOH和HCl是反应物,NaCl和H2O是产物。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最终版)

第一课时离子反应1、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并能够分辨电解质、非电解质。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通过类比分析,从电离角度得出酸、碱、盐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离及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常见非电解质: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等)及NH3(醋酸是电解质)。
教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决课前的疑问,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
【当堂检测】根据定义,判断对错?① 铁、盐酸溶液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②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③晶体CaO不能导电, 所以它不是电解质。
(×)④BaSO4难溶于水,是非电解质。
(×)对应知识点解析:学生:金属导电→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教师: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也是存在着类似于自由移动的电子的东西。
【看图分析】①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
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
②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③同理,熔融状态NaCl由于受热,打破了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因此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板书】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过渡】化学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同样电离也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像NaCl电离过程是NaCl= Na++Cl-(强调: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板书】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名师教案

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内容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之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首先,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以实验1-2为基础介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1-2的设计目的有3个: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教材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随后,教材结合构成NaCl固体的粒子、NaCl固体在水中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粒子运动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辅以相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图1-10、图1-11、图1-12)。
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并结合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气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常识,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初高中知识衔接】1.水导电吗2.什么化学物质是导电的,什么化学物质又是不导电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任务二】宏观辨识,分析、解决问题【思考】NaC1溶液、KNO3溶液导电吗NaCl固体、KNO3固体呢通过【实验1-2】以及【知识拓展】“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引出物质导电的原因,建立新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实验剂量、离子反应实验示范。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离子反应相关的现象。
2. 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要介绍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离子的概念、离子反应的特点等。
2.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过程和实验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反应的产物如何确定,以及如何书写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教师进行离子反应的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确定产物及其化学方程式。
四、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详细讲解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包括离子的符号、反应物和产物的表示方法等。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根据给定的反应物,预测产物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和解析习题答案。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离子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讲解与实践以及小结与作业布置等环节,全面引导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铁能氯化钠晶体不能盐酸能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金能葡萄糖溶液不能硫酸钡不能结论与原因: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离子反应》教案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2.电离方程式
3.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二.离子反应
1.实质:离子之间的反应
2.发生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讲述】请预测实验现象,并尝试绘制横坐标代表稀H2SO4的体积,纵坐标表示混合液导电能力的图像。
思考、绘图
①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②借助先进仪器帮助学生更直观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实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讲述】请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给予解释。
【实验现象】灯泡由亮变暗,后又逐渐变亮。电脑上电导率变化曲线呈现先逐渐降低后又逐渐升高。
——称为电离。
①启发学生从图形获取信息,理解物质溶于水的解离过程。②从已有知识“酸碱能够在水中解离出离子”引出“电离”的概念。
【讲解】像这些式子表示了物质的电离过程,我们称为电离方程式。
请写出CuSO4、Na2CO3和Ba(OH)2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2.电离方程式
思考、回答
板演:CuSO4=Cu2++SO42ˉ
表1
方案
选择的试剂
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结论
1
2
3
4
5
……
(提醒学生贴上标签并为NaOH溶液换上橡胶塞。)
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案:
1.石蕊溶液
2.酚酞溶液
3.CuSO4溶液
4.Na2CO3溶液
5.Ba(OH)2溶液
……
《离子反应》教案(精选5篇)

《离子反应》教案(精选5篇)《离子反应》篇1离子反应考点要求: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
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10-4mol·l-1 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
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止的离子方程的书写或正误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这部分的难点。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如na与h20的反应、fe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自1992年以来分别考过多次。
(4)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考题还会保留。
复习过程XX年高考题示例:(学生先练,然后再归纳出本节复习的要求)1.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全国11题)()a.al3+ na+ no- 3 cl -b.k+ na+ cl- no3-c.k+ na+ cl-alo2-d.k+ nh+4 so42- no3-(有附加条件的离子共存题)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全国13题)()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so2+h2o 2hco -3+so32-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 al3++h2↑(电荷不守恒)c.硫化钠溶于水中:s2-+2h2o h2s↑+2oh-(应分步水解)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 h2o+co2↑(mgco3不可拆)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上海18题)a 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b 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oh-=nh3↑+h2o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o-+co2+h2o→ -oh+hco3-d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2br-+2cl2=2fe3++br2+4cl-重点、难点: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量限止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正误是本节的难点基本概念:1、离子反应、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方程式(1)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

科目课题教学目标要点和难点教课方法教课器具教课设计化学任课教师班级高一 .时间人教版化学 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响(第一课时)知识与技术经过商讨 NaCl 、H2SO4溶液、 NaOH 溶液和熔融 KNO 3导电性实验,初步认识电离、电解质的看法,学会常有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过程与方法在电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酸、碱、盐,初步认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1.电离;电离方程式;电解质2.从微观构成(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综合启迪式实验仪器:石墨电极、小灯泡、电源、导线、小烧杯、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药品: Ba(OH) 2溶液、稀硫酸、NaCl 溶液、 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 2溶液模型: NaCl 晶体、晶体模型电教设施:电脑、实物投影仪讲堂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新课引入[情形设置 ] 展现 ppt[过渡 ] 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哪位同学的看法正确吗?环节 1[指引 ] 启迪学生设计实验逐感觉电离层推动研究进度。
过程[指引 ] 学生注意思虑水在氯化钠固体溶解过程的作用环节 2[展现 ]NaCl 晶体及其模型,认识剖析其电离过程。
电离[过渡 ]NaCl 在水中的电离有多种表述方式。
[板书 ][展现 ]3 种表述方法学生活动[ 察看思虑] 不要用湿手去接触电源开关、插座或其余电器设施的原由。
剖析判断情形中角色的看法,设计实验来查验自己的判断[ 实验研究] 设计实验推动研究进程,确认小明、小红的看法能否正确[ 实验1] NaCl 固体导电性实验[ 实验2] NaCl 溶液导电性实验[ 实验 3] 蒸馏水导电性实验[ 倾听、思虑 ]水在 NaCl 电离过程中的作用[ 思虑 ] 提出自己的电离表述方法设计企图创设情景,探究NaCl 溶液中可自由挪动底离子产生的原由,为电离看法的成立确立基础经过 NaCl 溶液导电性实验研究,感觉水促使了NaCl 的电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课标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是否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能否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初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为什么能够导电?这都是学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另外,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法分析】
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简历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的,而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
在初中,学生所建立的物质溶解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因此对电离概念的建立会有阻碍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方式看,学生对导电实验的感知是感性认识。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这一教学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记忆型偏好的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要弱于发问质疑型与原理原则型科学认知偏好的学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多给记忆型偏好的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在理解电离的概念后,通过书写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再通过分析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
由于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不能像以往的教学处理一样,费过多的时间探讨电解质,如辨析一些物质到底属不属于电解质等,只是让学生认识常见有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以及它们会电离出什么离子就可以了。
教学中应该强调的问题:
1.电离的概念,理解电离概念时应注意:(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2)电离不需要通电;(3)电离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2.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1)注意配平;(2)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3)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3.电解质,注意:(1)研究对象为化合物;(2)单质不是电解质;(3)电解质需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法分析】
通过记忆理解酸、碱、盐电离的特征。
关于电解质及电离的概念,不要望文生义,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而全方位的理解。
例如,要注意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范围均指化合物,另外要灵活理解概念,把SO3溶解于水中,得到的溶液可以导电,但这已不是SO3的溶液,溶质已变成了硫酸,因此不能认为SO3属于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2.获得物质导电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物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质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勤于探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体精神。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重点
1.电离概念的形成过程。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电离概念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
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内容难度设置适中,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主次分明。
但仍有不足方面:
1、问题设置欠佳。
课堂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一问一答式显得问题的设置毫无意义;同时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能对整节课的掌握起到重要的作用。
2、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足。
3、学习资料未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利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改进,使自己能尽快的成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