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4_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银广夏事件)

审计失败和法律责任的防范
• 完善审计制度 • 加强审计监督 • 强化审计人员法律意识 • 严格划分相关责任,严厉打击
违反法律的行为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银广夏事件)
2001年银广夏利润造假案
֍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 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 蓝筹股"。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 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 ֍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 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 不可能的产品"。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解体
֍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 润77 156.70万元 ֍2001年 1-6月虚增 894万元,实际亏 损2 557.10万元。 ֍2001年9月后,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 案,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解体。财 政部亦于9月宣布,拟吊销签字注册会 计师刘加荣、徐林文的注册会计师资格; 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 同时,将追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 人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 独立审计准则没有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致使签字注册会计师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却没 有发现银广夏管理层的舞弊行为。
•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疏于执行已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两 方面均存在重大过失。
• 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执业准则,未尽高度注意义务或者忠实义务 的,给委托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退还委托人交纳的委托费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
财务舞弊银广夏案例

财务舞弊案例——银广夏事件公司概况公司名称: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日期:1993年12月21日上市日期:1994年06月15日经营范围: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天然物产的开发、加工、销售1993年11月,陈川在宁夏合资成立“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后银广夏投资牙膏、水泥、白酒、牛黄、活性炭、葡萄酒、房地产,但收效并不显著。
世纪绩优的发迹历程1996年公司开始治沙种草,创建闻名于世的银广夏麻黄草种植基地,银广夏由此踏上发迹的征程。
银广夏业绩的奇迹性转折,是从1998年发端的。
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自天津的“好消息”,天津广夏“独撑大局”。
1999年,银广夏利润的75%来自于天津广夏;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更大。
银广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控股子公司——天津宝洁制品有限公司,1997年12月31日更名为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
由上可见,天津广夏是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额最大的全资子公司。
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夏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
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在股本扩大一倍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令人惊异。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银广夏2001年的市值高居深沪两市第三名,银广夏创造了股市神话。
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世纪骗局的揭露2001年03月31日蒲少平提出的9个疑问2001年08月01日《银广夏陷阱》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第一,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量;即使只按照银广夏2000年1月19日所公告的合同金额,1.1亿马克所包括的产品至少应有卵磷脂100吨、姜精油等160吨。
银广夏舞弊案例

银广厦舞弊案真相再清楚不过了: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
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银广夏陷阱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
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奇迹”并未到此为止。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在更早些时候,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三年内每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
这是个灿烂的未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之目眩。
证券行业内部,相信银广夏神话的人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一位基金经理说:“(银广夏的业绩)好虽好,但不符合常识。
”--一位著名证券公司农业领域的研究员很久以来都不把银广夏列入观察范围,问其原因,答:“有研究的必要吗?”各个证券网站上进行着观点泾渭分明的超级大讨论。
著名的证券专业聊天室“和讯大家谈”里,关于银广夏的帖子数以千计,质疑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在那里可以找到各种传言。
但仅凭“感觉”、传言、争论、甚至“常识”,还是缺乏依据。
记者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跟踪采访,渐渐逼近真相,银广夏的"神话"被逐步还原了本色。
2012124_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

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银广夏事件是资本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造假事件。
银广夏投资者的巨额损失,又引发了股民要求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诉讼和赔偿机制的呼声,银广夏案也被称为“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案”。
2006年12月21日,公司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利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解决中小股民诉讼问题的议案》,决定向特定股东转增15435023股,特定股东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代公司向中小股民诉讼原告支付赔偿股份,而这批股份按照公司2007年5月27日公告所称已经于5月25日完成过户。
这也表明,银广夏事件从东窗事发到完成民事赔偿经过了漫漫征途即将收尾。
银广夏事件是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的一个典型案例。
银广夏事件始末:1999年底至2000年初,为了夸大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绩,达到增资配股的目的,时任天津广夏(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的董博,在原银广夏董事、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指令和原银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的同意下,在采取虚构进货单位、虚假购入萃取产品原材料、伪造销售发票、进出口报关单、银行进账单等手段的同时,又指使时任天津广夏萃取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阎金岱伪造萃取产品生产纪录,阎便让天津广职工刘文军、李东、郑娟等人伪造萃取产品原料入库单、产品出库单等,由董博编入天津广夏公司1999年度财务报表中。
其中,制作虚假萃取产品出口收入2.39亿元,后该虚假财务报表经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并人银广夏年报,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1.28亿元。
2000年底至2001年初,时任天津广夏董事长的董博在丁功民的授意、李有强的认可下,伪造虚假出口销售合同、银行汇款单22笔,共计2.45亿元,以及销售发票、出口报关单等5笔,共计4.76亿元,并继续采取1999年度造假手法,虚做萃取产品出口收入7,24亿元,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4.18亿元。
2001年5月,李有强承诺2001年中期利润分红资金由天津广夏承担。
银广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析

银广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析近年来,财务舞弊问题在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给投资者和市场信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作为中国领先的银行之一,银广夏也遭遇了财务舞弊的指责。
本文将对银广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进行探析,旨在揭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之策。
一、背景介绍银广夏是中国某行业的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
然而,最近几年,有报道指出该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引起了公众和投资者的担忧。
二、可能原因分析1. 利益冲突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方,如股东、管理层、投资者等。
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而进行财务舞弊。
比如,管理层可能为了保留自己的职位而突出自己的业绩,股东可能为了提高股价而采取不当手段。
2. 不完善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是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公司的财务运作和信息披露起到了重要的监管作用。
如果内控体系不完善,就会给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可能的原因包括内部审计不够严格,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不充分等。
3. 目标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会面临各种目标和指标的考核,如业绩目标、基本薪酬等。
如果目标考核制度不合理,会导致管理层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不当手段。
可能的原因包括目标设定不合理、激励制度失衡等。
三、预防之策1. 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发现和预防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验。
同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审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 完善内控体系公司应加强对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此外,公司应定期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
3. 建立合理的目标考核制度公司应建立合理的目标考核制度,确保目标设定合理、激励机制公正。
管理层应遵循法律法规,诚信履行职责,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进行财务操作。
四、结论财务舞弊对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信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银广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析

银广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析一、事件回溯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其股价从3.98元/股一度攀升到37.99元/股。
但自2001年8月,《财经》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揭露其业绩完全是通过财务造假虚构的,银广夏瞬间从天堂打入了地狱,成为了中国的安然。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以及董事会监视不足的条件下,银广夏在财务舞弊过程中已经行成了一条造假流水线。
1999银广夏虚构了北京瑞杰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市京通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市东风实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从原始材料的购入开始造假,伪造了这几家单位的销售发票和银行汇款单。
为完善造假过程,天津广夏职工伪造了萃取产品虚假原料入库单、班组生产记录、产品出库单等。
1999年度,银广夏公司向社会发布的虚假净利润高达12 778.66万元。
2000年,银广夏继续造假活动,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41,764.6431万元。
该公司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公司伪造了全部单据,包括销售合同和发票、银行票据、海关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
其舞弊工程不仅涉及公然造假而且涉及大量的违规操作。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尽管西方会计界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财务舞弊防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由于其研究成果是以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为前提的,未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展开。
(一)、外部压力迫使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舞弊,以实现个人与公司的“双赢”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股市佼佼者的银广夏进行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最主要的动因就是避免ST、摘牌和各种处罚,弥合监管要求。
《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另外,深沪两个交易所也规定,凡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一律要被“ST”处理。
许多像银广夏之类的上市公司为了保全上市资格或不被“ST”处理,一般都会实施财务舞弊。
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

1)现代化舞弊对独立审计提出挑战 2)与国外客户交易给函证带来困难 3)向海关等政府部门函证尚有法律障碍 4)高科技产品带有诱惑欺骗性 5)执业环境与社会诚信---尤其是政府诚信缺失 6)有现金流量配合有一定蒙蔽性 6)
借鉴启示
1.技术创新:审计理念与方法 ——观念重于方法 2.组织创新:事务所模式选择——制度重于技术 3. 3.监管创新: 政府行为的理性 : 4.协会定位: 权益维护与诉求 5.合并教训:责任配置与防范
弥天大谎
2001年8月,《财经》 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 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 件被曝光。专家意见认为, 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 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 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 品”。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 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 也生产不出所宣称的数量; 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 高到近乎荒谬;对德出口合 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 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 提取。
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
吴洁 审计0称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 公司,现证券简称为ST银广夏(000557)。1994 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 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除向正常销售单位开具外,董博指使天津广夏公司职员付树通以天津广夏公司名 义向天津禾源公司(系天津广夏公司萃取产品总经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90 份,价税合计22 145.6594万元,涉及税款3764.7619万元,后以销售货款没 有全部回笼为由,仅向北辰区国税局交纳“税款”500万元。2001年5月,为中 期利润分红,银广夏总裁李有强以购买设备为由,向上海金尔顿投资公司借款 1.5亿元打入天津禾源公司,又以销售萃取产品回款的形式打回天津广夏账户, 随后其中1.25亿元以天津广夏利润的形式上交广夏公司。据董博当庭供述,在 造假过程中,部分财务单据及所涉及的银行公章,是其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这 样,依据庭审及起诉书,银广夏造假是一个由李有强同意、丁功民授意、董博实 施、阎金岱协助,以及刘加荣、徐林文“明知”有假而不为的过程。
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例及真相结果

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例及真相结果银广夏事件是资本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造假事件,是中国股市的第一造假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银广夏造假案例及真相,一起来看看吧!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例及真相结果银广夏公司全称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证券简称为st银广夏(000557)。
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
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
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所宣称的数量;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
(一)疑点(1)利润率高达46%(2000年),而深沪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鲜有超过20%的。
(2)如果天津广夏宣称的出口属实,按照我国税法,应办理几千万的出口退税,但年报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税的项目。
2000年公司工业生产性的收入形成毛利5.43亿元,按17%税率计算,公司应当计交的增值税至少为 9231万元,但公司披露 2000年年末应交增值税余额为负数,不但不欠,而且还没有抵扣完。
(3)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与短期借款也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考虑到公司当年销售及资金回笼并不理想,显然公司希望以巨额货币资金的囤积来显示销售及回款情况。
(4)签下总金额达60亿元合同的德国诚信公司(fedelity trading gmbh)只与银广夏单线联系,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却是注册资本仅为10万马克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
(5)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都是整数吨位,一次购买上千吨桂皮、生姜,整个厂区恐怕都盛不下,而库房、工艺不许外人察看。
(6)萃取技术高温高压高耗电,但水电费1999年仅20万元,2000年仅70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
银广夏事件是资本市场上最广
为人知的造假事件。
银广夏投资者
的巨额损失,又引发了股民要求建
立证券市场民事诉讼和赔偿机制的
呼声,银广夏案也被称为“中国证
券民事赔偿第一案”。
2006年12月
21日,公司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
议通过了《关于利用资本公积金转
增股本解决中小股民诉讼问题的议
案》,决定向特定股东转增
15435023股,特定股东按照人民法
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代公司向中小股
民诉讼原告支付赔偿股份,而这批
股份按照公司2007年5月27日公告所称已经于5月25日完成过户。
这也表明,银广夏事件从东窗事发到完成民事赔偿经过了漫漫征途即将收尾。
银广夏事件是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的一个典型案例。
银广夏事件始末:
1999年底至2000年初,为了夸大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绩,达到增资配股的目的,时任天津广夏(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的董博,在原银广夏董事、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指令和原银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的同意下,在采取虚构进货单位、虚假购入萃取产品原材料、伪造销售发票、进出口报关单、银行进账单等手段的同时,又指使时任天津广夏萃取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阎金岱伪造萃取产品生产纪录,阎便让天津广职工刘文军、李东、郑娟等人伪造萃取产品原料入库单、产品出库单等,由董博编入天津广夏公司1999年度财务报表中。
其中,制作虚假萃取产品出口收入2.39亿元,后该虚假财务报表经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并人银广夏年报,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1.28亿元。
2000年底至2001年初,时任天津广夏董事长的董博在丁功民的授意、李有强的认可下,伪造虚假出口销售合同、银行汇款单22笔,共计2.45亿元,以及销售发票、出口报关单等5笔,共计4.76亿元,并继续采取1999年度造假手法,虚做萃取产品出口收入7,24亿元,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4.18亿元。
2001年5月,李有强承诺2001年中期利润分红资金由天津广夏承担。
随后制造虚假销售收入,其中1.25亿元以天津广夏利润形式上交银广夏,剩余2500万元由天津广夏自留。
2001年8月2日至9月7日,银广夏因涉嫌违规停牌,9月10日复牌后至1O月8日期间连续出现16个跌停板,直接造成投资者损失68.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