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解析

合集下载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论语·八佾篇>原文与注释》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论语》中的八佾篇。

这《八佾篇》可真是充满了好多有趣又深刻的东西呢。

《论语·八佾篇》的原文有好多句呢。

比如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啥是“八佾”呀?这“佾”呢,就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在当时啊,按照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的乐舞呢。

季氏他只是个大夫,他竟然在自己的庭院里用八佾舞,这就好比一个小班长在教室里搞只有校长才能搞的超级大活动,这多不合适呀!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特别生气地说,这样的事情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被容忍呢?这就像你看到有人在马路上乱闯红灯,交警却不管,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还有“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里的三家呢,就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

《雍》是在祭祀结束撤祭品的时候唱的诗,这诗本来是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祭品时唱的呀。

这三家大夫竟然在自己家里祭祀的时候用,这就像我们小朋友在自己家里玩过家家,却用了只有国家领导人开会才用的那种超级正规的仪式,是不是很可笑又很不应该呢?孔子觉得这是不合礼的,他心里肯定在想,这三家大夫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呢?这就好比小猫穿上了老虎的衣服,以为自己就成了森林之王啦,简直是乱了套。

那再来说说注释吧。

对于这些原文的注释啊,可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孔子想法的小助手呢。

就拿“八佾舞于庭”这句话的注释来说,它会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有各自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制度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和权限一样。

天子就像是游戏里拥有最高权限的大boss,他能做很多特殊的事情,而大夫就像小一点的角色,只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如果小角色乱做只有大boss才能做的事,那这个游戏不就乱了吗?对于“三家者以《雍》彻”的注释呢,会让我们明白在古代祭祀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都有严格的规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常言曰,县官不如现管。

意思是说,在“现管”的地盘上,他具有生杀予夺大权,上司拿他也没办法。

这句话绝大多数场景下是对的,只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不适用。

所以,卫国实权在握的军事统帅王孙贾才问孔子,与其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因为,虽然灶神受家神管辖,但灶神主管一家人吃饭大事,以此暗示孔子,我实力雄厚,你巴结卫王,还不如巴结我。

一国军事统帅,竟然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已不把卫王放在眼里,自我膨胀,狂妄至极。

任何掌握军权的人,一旦走到这一步,几乎不可救药,没有人能够劝阻、改变他,必定铤而走险,犯上作乱,身败名裂,下场悲惨,所以,孔子毫不客气的说,不对!伤天害理的人,无论请求谁保佑,都没有用(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一起学《论语》3.12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一起学《论语》3.12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一起学《论语》3.12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起学《论语》3.12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白话】祭祖就如同祖先在,祭神就如同神在。

孔子说:“我不亲自祭拜就如同没祭祀。

”【释词】祭如在:此处指祭祀祖先。

祭祖先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事死如事生,此处在于孝。

如,如同、好像。

在,在祭祀之处接受祭祀。

祭神如神在:此处指祭祀天地神灵。

祭百神亦如神之亲在,而致敬,此处在于表敬。

与:参加,参与。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礼。

孔安国曰:(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谓祭百神。

包咸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

程子曰:祭,祭先祖也。

祭神,祭外神也。

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

朱子曰: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

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

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张栻曰:此皆诚之不可掩也。

不诚则无物也。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斋,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

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

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李炳南曰:无论祭鬼祭神,都要如在。

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

祭神,一心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

这样竭诚的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

“如在”的“在”字非常重要,一心观想,鬼神即在,观想始有感应。

《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礼记·礼器》曰: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礼记·祭法》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称讳如见亲,如见亲之所爱。

钱穆曰:盖我心思慕敬畏之诚,既不能亲切表达,则虽有牲牢酒醴,香花管乐,与乎摄祭之人,而终是失却祭之真意。

此乃孔子平日所言,记者记其言.因连带记及孔子平日临祭时之诚敬,以相发明。

云门隐者按:此章讲祭祀中的孝(祖先)与敬(神),然而皆由于诚。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诠释】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大致有天子、诸侯、大夫这样几个级别,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

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季氏的胆大妄为,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窥见中国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

此章所言的“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季氏的行为对别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个角度是对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这样越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

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

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诠释】祭祀时撤出祭品的时候也有固定的礼仪,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这样做也是僭越了礼仪。

孔子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这三家应该说不是不懂这些礼仪的要求,而是自大的体现。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诠释】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内核,是内容;“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形式。

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孔子更注重内容。

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礼”与“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八佾《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51〕,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52〕如也;从〔53〕之,纯〔54〕如也,皦〔55〕如也,绎〔56〕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读完《论语》八佾篇,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君子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会随着环境和他人的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另外,孔子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从根本上做起,要注重基础,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作为。

而孝道和弟道则是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所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要注重基础,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够有所成就。

此外,孔子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道义,追求正义和公平,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只顾自己的得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要注重道义,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原则、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佾
论语八佾一篇通篇都在论礼仪,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之论更是博大精深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如第一篇,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

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