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的螺旋CT诊断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

-诊断技术-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D莆田县医院<3511OOD许祖梅陈国章肺隐球菌病属于肺霉菌病一类较少见[1]但随着抗菌素~激素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2]现将3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 男性33岁左胸痛不适半个月深呼吸时加剧无发热~咳嗽行胸部平片检查诊断左胸膜肥厚经消炎抗菌等治疗无效后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4.2>2.2cm边缘毛糙无小棘状突起内密度不均CT值35~65Hu相应的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内可见二个小空泡征CT 诊断炎性病灶或结核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例2 男性6O岁右下胸痛月余无发热~咳嗽~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右下肺团状阴影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3.O>2.1cm内密度尚均匀CT值58Hu边缘毛糙可见点状钙化影周围可见散在点状卫星子灶相应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CT诊断结核灶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病人最后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病理报告同活检病理报告例3 男性64岁左下胸痛一年~加剧2天无咳嗽~发热~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左肺占位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内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2.6>2.9cm内密度不均CT值12~23Hu边缘尚光整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相应的胸膜增厚CT诊断炎性假瘤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2讨论肺隐球菌病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对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或正常人均可致病感染途径为吸入性[3]本病病理改变取决于机体免疫状况[4]免疫功能完善者在肺内形成肉芽肿病灶内可有干酪样坏死并形成小空洞本组2例病灶有小空洞及坏死区免疫功能抑制者在病原体周围发生炎症反应肺泡实变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为肺内播散病灶表现为广泛肺泡实变影本组3例均属于免疫功能完善者所以病灶在肺内以肉芽肿的形态存在其中1例病灶周围有散在点状炎症反应由于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困难需与结核~炎性假瘤肿瘤鉴别肺结核者临床一般有低热~咳嗽~消瘦有时有咯血CT表现病灶边缘毛刺较长内有较多钙化灶周围可有卫星子灶痰检结核菌可有助于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一般病灶较大边缘光整内密度均匀周围型肺癌CT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有小棘状突起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瘤周有胸膜凹陷征等这些均有助于肺癌的诊断本组3例病灶边缘均无分叶状及毛刺相应的胸膜呈增厚粘连改变所以均未考虑肺癌但由于对肺隐球菌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也未考虑肺隐球菌病由于本组3例病灶均靠近胸壁易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下行活检术取得病理结果最后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所以作者认为肺部孤立性斑片征状或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在CT征象不典型时应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必要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参考文献1.吴茂雄王玉凯孙洪勋等主编.临床影像诊断新进展.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2~43.2.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21.3.张国桢编著.实用胸部CT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4~75.4.李铁一主编.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图谱.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7.。
肺隐球菌病CT征象荟萃

肺隐球菌病CT征象荟萃肺隐球菌肺隐球菌病(PC)是新生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肺部真菌病。
现对我院近10年收治确诊的67例,患者中发生年龄分别17岁~65岁,平均44岁。
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如下:病理改变:在67例PC病变病理报告中,其大部分的描述是:在光镜下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被镜界不清,被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肉芽组织代替,部分结节有明显融合,结节病变主要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可见多核巨细胞胞浆吞噬较多的真菌孢子,胞壁透亮,有明显折光性。
病灶区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部分肺腺泡及肺泡腔内见有较多的纤维母细胞胞栓形成。
在PC病理报告中总结出,弧立肉芽肿型、粟粒肉芽肿型、肺炎型[6]。
从尸检中病理分为;肉芽肿型、肉芽肿性炎症型、间质感染型、广泛肺侵犯型。
PC以间质性感染及浸润为主要病变在国内报告较为少见。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中分结节型、肿块型、浸润实变型、播散型、混合型五种。
我院近10年收治确诊的67例PC中,结节型病灶44例/65.7%;肿块型病灶3例/4.5%;浸润片状实变型11例/16.4%;弥漫播散形结节3例/4.5%;粟粒型1例/1.5%;结节片状混合型5例/7.5% 。
虽然病灶形态多样,但以结节灶多见。
67例PC患者病灶以单结节型、多结节型、肿块型为主的三种形态病灶中,发生于右肺下叶38例(56.7%),左下肺叶9例(13.4%)。
片状实变型和结节片状混合型16例,其中发生右下肺叶12例(17.9%),两肺上下肺叶4例(5.9%)。
两肺弥漫型4例(5.9%)。
病灶发生空洞的28例(41.7%),其中单发较规则椭圆形空洞7例(10.4%),多发不规则厚壁空洞21例(31.3%)。
在该组病例显示病灶以单结节状、多结节状为多。
病灶多发生于右肺下叶为多,其次为左肺下叶。
病灶以不规则多发厚壁空洞为多,以两下肺叶边缘及胸膜下为多等相关影像学特点较明显。
病例的影像特征分析一、结节型1.单发结节型PC单发结节多分布于两下肺叶,以下肺叶周边部或贴近胸膜下较常见,结节质地均匀、边界较清但不光滑,真径常在1.0~2.5Cm。
肺隐球菌病CT诊断

07.08.02 PJP
07.09.11 PJP合并隐球菌感染
07.09.11 PJP合并隐球菌感染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5
• 男,44Y,HARRT治疗3月余,咳嗽6 天,发热3天
• 血培养:新生隐球菌
男,37Y,HIV抗体(+),两肺粟粒样病变
Zinck SE, Leung AN, Frost M, et al.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CT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3):330-334.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6
• 男,33Y,纳差乏力20余天伴恶心呕 吐1周
• 查肝功能示AST/ALT 900多/1400多 U/L
• 肺穿刺液体真菌培养:新生隐球酵母
其他相关征象:空洞 病例7
• 女,42Y,头痛伴发热10天
• 抗HIV确诊试验(+)
• 肺穿病理报告:隐球菌肺炎
CT表现
• 免疫正常者——肺单发结节或肿块,实
变少见
• 免疫低下者——结节、实变、粟粒性病
变、空洞、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1
• 男,35Y,发现右肺阴影15天
• 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无胸痛气 促
镜下:肺组织内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并在肺泡及肺间质内查见真菌孢子,另见小,皮疹一年半,发热三十余天 • 抗HIV确诊试验(+) • 查脑脊液提示“隐球菌脑炎”
病例3
• 男,38Y,发现肝功能异常2周,HIV 抗体(+)2周
肺真菌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

infected with aspergillus,7 patients with Candida albicans,5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us,1
patient with actinomyces,and 5 patients with unidentified pathogens.The CT features of pulmonary mycosis were: nodules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6.issn.10130—2669.2015.06.015
Manifestation of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Lan Department
on
MSCT
Lianjun,Shu Jian,Tang
First
Guangcai,Tu Hospital
分为肿块或结节为主型、曲菌球型、空洞型和肺炎型
(表现为实变及磨玻璃密度影为主)。所有图像均由 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 2结果 2.1病原菌及CT征象分型分布情况 2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及CT征象分型 情况,表l。其中曲霉菌感染病例其CT征象主要 表现为曲菌球型(80%,8/10),且曲菌球型的CT征 象只存在于曲霉菌感染病例,8例曲菌球型中有5 例继发于肺结核空洞。其它各种CT征象在各种真菌
图5图4同一病例纵隔窗,见病变 向后纵隔延伸,邻近右背部软组织肿 胀,境界不清(白箭头)。
图6曲菌球型曲霉菌感染右肺上 叶后段厚壁空洞,空洞内见软组织影
(黑箭头),并见“空气半月征”。
肿块样病灶,内见多发小空泡影及含 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见多发条索影。
不同类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2-12-14
2014-01-13治疗后复查
病例3
2012-10-09 男,20,银屑病史2年。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抗炎后效果差,加重。
2012-11-08
2012-11-15
2012-12-18
2013-01-14
2013-02-17
2013-03-19
2013-03-19
➢隐球菌性肺炎临床症状较轻,抗生素治疗无效。
➢与机化性肺炎鉴别困难。有时需要与腺癌或淋巴瘤相鉴别。
➢诊断需靠穿刺定性。
病例4
➢ F,49Y。2014年2月查体发现左上肺阴影5个月,给予抗 炎治疗无变化。
➢ 2015-05-28我院CT检查。
手术:左肺上叶黏液腺癌
与机化性肺炎鉴别
2014-07-15
(认为这几点高度提示隐球菌感染,这与赵顺英等[14]报道结果相符)
小结
➢ 由于隐球菌临床症状较轻,病程较长,因此就诊时间并非疾 病的早期阶段,导致肺部CT影像表现的多样化。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病例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影像表现也 有很大差异,病灶有“此起彼伏”的特点,提示炎性浸润与吸 收同时存在。 ➢ 多发结节/肿块型,伴或不伴斑片实变影型具有一定的CT影 像特点。
➢实变影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空洞。
06 混合型+纵隔淋巴结增大
(五)混合型+纵隔淋巴结增大
2011-10-29
病例1 患者男,11岁,胸部不适1月余,间断发热 伴咳嗽、呼吸困难半个月。纵隔淋巴结穿刺定性及六 胺银染色定性。
2011-10-29 增强
2011-11-09 复查
2011-10-29增强
缺乏呼吸系阳性体征
➢ 肺部湿啰音最多见,但阳性患者也仅有13.51% ➢ 82.43%的患者无任何阳性体征
肺隐球菌病CT表现

【 Ab s t r a c t 】P u r p o s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T i f n d i n g s o f p u l mo n a r y c r y p t o oc c c si o s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i m-
c s 】 P u l mo n a r y ; C r y p t o c o c c si o s ; To mo g r a p h y 。 X—r a y c o mp u t e d
维普资讯
一
8 8一
胸部影像学
C H E S T I M A G I N G
肺 隐球 菌病 C T表 现
许 亚春 吴 平 刘向东 谢 雪芬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 隐球 菌病 的临床及 C T表现 , 探讨不同免疫状 态对本病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 经病理
mu n o c o mp e t e n t a n d i mmu n o c o mp r o mi s e p a t i e n t s .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e t h o d s :2 3 at p i e n t s( 1 5 i mmu n o c o m-
p e t e n t at p i e n t s ,5 i mmu n o c o mp r o mi s e d at p i e n t s ,3 c h i l d r e n )s u f f e r e d f r o m p lmo u n a r y c r y p t o c o c c si o s
肺隐球菌病少见CT征象

肺隐球菌病少见CT征象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肺真菌病。
新型隐球菌以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鸽粪中,囚为鸽粪中的物质及温湿度适宜于新型隐球菌生长。
尽管肺部常被认为是新型隐球菌的入侵门户,但肺隐球菌感染却相对少见。
该菌对中枢神经系统具亲嗜性,临床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
播散性隐球菌病是指:肺隐球菌病同时并发肺外隐球菌感染,以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前列腺累及较常见。
【流行病学和病理表现】有症状的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
新型隐球菌不产生毒素,感染不引起组织破坏、出血、梗死或坏死,也不引起纤维化和钙化。
病原菌对组织的直接作用是由于酵母菌细胞增加占据空间和压迫所致。
但是肺隐球菌病的病谱很广,不同患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差异很大。
这些差异与其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病理学密切相关。
荚膜作为新型隐球菌毒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其抵抗吞噬和下调免疫反应的双重作用。
隐球菌肉芽肿是肺隐球菌病的病理特征,主要沿支气管周围分布,形状不规则、灰白色半透明、质地坚韧,在肉眼标本上与肺癌不易鉴别。
根据病变的进程,一般早期形成胶样病灶,晚期为肉芽肿病灶或者纤维结缔组织病灶,各期均可在病变组织中在见隐球菌病原体,具有确诊意义:病变类型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力正常者常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病变、在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被吞噬的隐球菌。
而免疫力低下者则不易见到肉芽肿形成,相反,在肺泡腔内充满隐球菌孢子,病灶内有较多的黏液性物质,缺乏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病人可以有发热、咳嗽,以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痰液,常有胸痛和轻度气急。
其他症状包括少量咯血、盗汗、乏力和体重减轻。
由于患者免疫状态的不同,可以形成两种极端:其一是无症状患者,系影像检查而被发现,见于免疫机制健全者,组织学上表现为肉芽肿病变;其二是重症患者.有显著气急和低氧血症,并伴有某些基础疾病和免疫抑制状态。
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132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分析孙晓坤1,丁祖虎1,赵松威1,王庆波2(1.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2.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摘要】 目的:观察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活检或细菌学确诊,且接受肺部CT 检查,观察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
结果:经病理检查或细菌学证实的6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患者肺部CT 影像表现以结节或肿块、单发或多发斑片影、斑片影与结节或肿块影混合为主;其中多发结节型33例,单发结节型21例,突变型7例,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CT 征象特点不同;病理对照结果发现,结节切面颜色主要表现为灰黄色,边界非常清晰,通过穿刺活检的方式可观察到纤维组织增生病。
结论:经肺部CT 增强扫描,可为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且不同病理分型的肺隐球菌病的CT 检查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诊断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CT;病理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9. 05. 059中图分类号: R519.4;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9)05-0132-03A 组菌阴肺结核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当人体首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并感染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T 细胞逐渐致敏转化,第2次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在短时间内提升,使得外周循环血液中γ干扰素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因此,可在菌阴结核杆菌患者外周循环血液中检出γ干扰素[8-10]。
T-SPOT.TB 法适合结核病疑似病例和结核潜在感染病例的诊断,且年龄及性别等一般信息,免疫系统功能水平、抗结核药物对T-SPOT.TB 法结果的影响有限。
TB-Ab 检测通常用于检测IgG、IgM 等,但其结果会受到交叉抗原、既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史等因素的影响,故多建议联合其他诊断方式,以达到减少假阳性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年第19卷第5期
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结节、团块或片状影等多种形态、密度的病灶混合存在。
多发结节和多发结节并团块或片状病灶组中显示病灶数不定,从3个到多于lo个,每例病灶都大小不一。
增强病例结节、团块或片状实变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部分结节或肿块可见坏死,空洞壁强化。
主要伴随征象:①空洞征11例(30.6%)。
均为厚壁空洞,内无液气平面。
其中l例见于单发结节,2例见于孤立不规则团块,5例见于多发结节、刚块或片状组;3例见于弥漫混合型中的结节、跚块。
空洞可位于病灶中央或偏心性,偏心性为主。
②空气支气管征5例(%),6例浸润实变型PC中5例出现李气支气管征。
③晕征7例(19.4%)。
其中4例见于多发结节、团块或片状影,单发结节、多发结节、孤立团块各1例。
④胸膜牵拉征6例(6%),见于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中。
其他胸部征象:3例见肺fj、纵隔淋巴结增大,最大者短径≥lcm,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坏死表现。
l例伴胸腔积液。
3.治疗和随访:36例病例均给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术后均抗真菌治疗。
通过一系列治疗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多数结节病灶。
无论孤立结节或是多发结节,均呈进行性缩小,病灶数目减少;渗fI{性病灶减少或消失;团块病灶内空洞较治疗前稍增大,但空洞壁进行性变薄,周围出现纤维条索灶。
讨论
PC是一种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丁肺曲霉菌病,在肺真菌病中占第2位Ⅲ。
没有任何肺原发病症和肺结构异常而形成肺隐球菌感染称为原发性隐球菌型肺炎|21。
近20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同已将其列为乙类传染性疾病。
1.PC的临床:PC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男性多见,本组男略多于女。
以往认为免疫损害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包括糖
·271·
尿病、结节病、白血病、晚期肿瘤、艾滋病(AIDS)以及器官移植者和接受激素治疗者为本病高危人群。
但现在需要重视的是此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中也占较大比率。
于洪志等闭汇总了1980年。
2007年221例PC中有162例(73.3%)既往无明显基础疾病或易感凶素;范琳等【41报道60例PC中35%为体检发现;庄锡彬等同报道的lo例PC均为无基础疾病的20-30岁青壮年人。
本组3l例(86.1%)均无基础疾病。
同时患者临床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于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本组有8例(22.2%)因体检而发现此病。
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该病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达88.6%f3J,所以应引起临床重视。
2.CT特点:发病部位、大小和分布:多数学者峨1认为病变无明显好发部位,双肺各叶均可累及。
也有学者认为病变好发于右肺下叶。
本组右肺略多于左肺,以两肺下叶多见,主要位于外侧基底段、后基底段.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嘲。
因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且通常无临床症状,故病变的大小与患者就诊时间有关,可为小结节,亦可为数厘米大小的肿块或片状影。
病变主要分布于肺外周,本组22例(61.1%)结节、团片状病灶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区。
原因可能与隐球菌孢子更容易在外周带定植有关。
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多样174。
本组病例CT表现为:①结节、团块或片状型:占75%(27,36),旱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直径3cm)、团块(直径>3cm)或片状,以多发结节常见,边缘可有分叶、毛刺及胸膜牵拉征,本组有6例(16.7%)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伴胸膜牵拉征。
②浸润实变犁:浸润实变影可旱大叶性或节段性分布,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本组巾6例(16.7%)表现为大片或斑片状实变影,其中5例病变内可见卒气支气管征。
③弥漫混合型: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结节、团块影等多种形态、密度的病灶混合存在。
本组3例(8.3%)。
一般认为病变发展到了晚期町出现混合型病变表
图1单发结竹伴空洞及周l纠晕扯(箭)图2右下肺背段单发团块什小空洞及周吲晕“E(箭J图3aJ两下肺基底段多发结节(箭).h)病理HEx400,肺泡结构破坏,有小灶坏死。
其中日,见大量的圆形、半月形的空泡状小体,有折光性,淡伊红染色。
特染:六胺银(+),P.A.s(+),爱辛蓝染色(+).抗酸染色(一),组织改变为肺隐球菌病图4两肺多发结节、片状病灶图5a)C'r肺窗示右下肺炎症型;b)纵隔窗示增强后有强化.
圈6弥漫混合型,CT肺窗示双肺广泛病灶,空洞。
斑片影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