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文科学概论

合集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复习题

08 小教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复习资料人文科学的含义关于人的生命整体存在状态的理论。

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客观的文化世界等人文现象的省察及其知识形态。

人文科学的性质:①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②是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科学;③是对人的精神文化及其知识体系进行研究的科学;④是对人类提供价值引导的科学。

人文科学的基本特征①真理性与价值性:即在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的动态关联中达到统一;②批判性:即对人文文化反思与批判;③客观性与规律性:是研究人文活动,揭示其中的规律;④人文性:用特定的方法对人的文化方面进行研究;⑤累积性与传承性:人文现象与人文思潮具有历史性。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①任何科学都是主体(人)对客体的认知,而人文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性科学”。

②自然科学主要是“实证科学”、“实验科学”,更多地运用定量研究、逻辑推导和论证;而人文科学主要采取定性研究,运用归纳、推测、设想和体验的方法,在相当程度上是“直觉科学”、“灵感科学”、“解释性科学”;③自然科学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特征,人文科学则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世俗性”。

哲学的含义:(1)作为智慧的哲学:⑴爱智慧,或称作智慧之学”。

⑵哲学之为“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对世界的总体性、根本性的观点。

以世界的眼光观照事物;把所面对的事情放在世界中审视其存在,评论其意义。

(2)学术视野中的哲学:哲学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存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存在的整体。

是一种关于辩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

哲学的特点( 1 )超越性(超越常识、科学、情绪等)(2)整体性(3)根本性( 4 )反思性(5)理想性(6)批判性哲学的基本功能( 1 )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

(2)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

人文科学概论复习题

人文科学概论复习题

人文科学概论复习题1.如何从“人”的研究出发来区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研究人。

但对于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目的出发,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学科。

首先,可以把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文化生命加以区分,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人与社会的联系加以区分。

对人的自然生命、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研究,就形成了自然科学。

而对人的文化生命、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再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与对人与社会联系的研究,是不相同的。

前者所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本身,即人的本质,这是人的内在世界;而后者所探讨的,则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在人与社会联系中不同方面的表现,即人的行为,这是人的外部世界。

对于前者的探讨,形成了人文科学;对于后者的探讨,形成了社会科学。

2.人文科学具有哪些基本作用?人文科学的基本作用,是对于人的文化生命,对于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展开研究,有三方面内容:一探讨人的本质。

人的文化生命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文科学以人的文化生命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对人的本质进行探讨。

人们常说人文科学是“人学”。

所谓“人学”,即是对于人的本质进行探讨的学问。

人文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哲学、文学、史学等,正是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人的本质进行思考、探讨、揭示。

二、建立价值体系。

人的生命存在,由于具有文化生命,因而与动物的生命存在相区别。

这种区别首先在于人的生命存在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探讨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和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批判和解构已经过时的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和理想追求。

人文科学中的文学、史学、哲学各分支学科,都以各自的方式,担负着这一任务。

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但要使人的文化生命真正得到安顿,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还在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家。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C )6. 现代学术的代表形态是:A.个案研究B.经典注疏C.理论体系D.经典文本
( D )7.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A、知识教育 B、技术教育 C、通识教育 D、专业教育
( C )8. 具有意义性的素质有:A、毅力 B、记忆力 C、信仰 D、想象力
( C)9. 社会的策动者是:A、团契 B、集体 C、个人 D、精神团契
人文科学概论2010年秋季学期结束考试(A卷)(2011-01-13 18:14:01)转载▼标签: 学科课程人文科学概论试卷 分类: 人文科学概论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人文科学概论期末考试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
1.六经
2.客观精神
( C )13. 最具正当合法性的当代人文主义思潮运动是:A.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B.存在主义运动 C.自然生态思想 D.浪漫主义
( B )14. 马丁?路德以个体自我直接与上帝对话的新教信仰形态,成为什么的开端?
A.理性 B.现代性 C.主体性 D.平等观念
4. 简述交往固有的伦理性与科学认知、生产力的统一关系。(2分)
5. 简述现代性的人性观念和自然观念。(4分)
6. 现代人文自然观深化了哪两个重要思想?(2分)
7. 简述近代科学起源的文化观念前提。(5分)
8. 简述在宽泛意义上素质所包含的层次。(3分)
9. 简述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类型。(3分)
( B )5. 孔子“述而不作”式的教学法是:A.注疏阅读B.原典阅读C.例证法D.描述法
( D )6.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A、知识教育 B、技术教育 C、通识教育 D、专业教育
( A )7. 现代人最崇高的人文精神团契是:

人文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文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文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要(一)课程性质“人文科学概论”属于教育部新设立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学术专业性质属于哲学。

(二)教学目的它提供区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原理,包括人文科学的现代性起源、人文科学的对象与方法观等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对传统文史哲诸人文学科提供统一原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提供知识发生学与价值观背景,同时还对作为社会思潮的人文精神与个体人生观提供现代学理。

因此,本课程属于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型与素质教育课程。

可作为基础理论课在大学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三)教学内容课时:60学时(四)教材与参考书:尤西林著《人文科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

讨论题:见教材。

二、正文绪论一、教学目标与要点概略了解本课程的问题域: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性质、学习意义、学习方法。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1.“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人文主义”(Humanism)三概念。

2.“人文科学”观念与现代性:论域的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科学的现代意义。

3.人文科学概论的原理性。

4.人文科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人文科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教学目标与要点了解人文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问题背景。

重点是:1.“现代性”理论(难点是“现代性”对于“现代化”既支持又批判的对立统一关系)。

2.自然科学的知识范型地位及人文科学的回应。

3.人文科学的“科学”涵义分析。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1.古罗马“七艺”与先秦“六艺”的古典人文学科特性。

2.近代科学的起源及其文化观念前提。

3.以自然科学为范型的近现代科学—知识观。

4.“科学”—“科学精神”—“唯科学主义”。

5.唯科学主义与现代危机的代表形态。

6.“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7.人文主义现代思潮的代表形态。

8.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现代性阐释。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一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一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10小题共10分)1、现代人类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大体上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__________三大学科类型。

2、人文科学的主体是文学、史学和__________这三大学科。

3、人文科学为人类的生活世界开拓一个既立足于现实社会而又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情感、审美的天地。

4、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通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人文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也要运用__________。

5、文学艺术不断拓展人类的精神空间和审美世界,但它需要心灵摆脱__________的羁绊而从至善至美的境界上去体悟感受。

6、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探索千年文明之演进规律,提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____________。

”7、西方哲学长于__________ ,东方哲学则偏重于人生哲学或者生命哲学。

8、文学、艺术可以用它所追求的__________来改造社会、启蒙人生。

9、近代以来,许多东方国家都发生过类似于中国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经由科技经济层面的变革到政治与制度方面的变革,再到___________这样曲折反复的现代化进程。

10、两千年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究天人之际,_________”的史学思想,成为后世的历史学家反复去探究的基本问题。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1、我们将专门照看人类心灵的精神探索活动,以及由这些精神探索活动所产生的系统化观念、知识与理论,称之为_______。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科学D、历史学E、古典学2、人文科学是一个以_________为特征的,对真善美作永恒追求的世界。

A、理想性B、物质性C、完美性D、功利性E、超越性3、“文学作品论”以文学作品的_______等为研究对象。

A、语言B、阅读C、价值D、形象E、体裁4、人文科学家反对一切形式的__________ ,在人文科学家看来,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精神文化与历史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第二节 哲学的功能
第三节 哲学的主要派别和 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 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法)维克多·雨果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一.哲学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何为世界观?世界观,也 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学习哲学,是人们汲取智慧的最佳所在和 训练理论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理想-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哲学引导人们从世俗的和琐碎的事务中超
脱出来,从有限中体悟无限,从渺小中领略 伟大,使人站的高些,想得开些,去思考宇 宙、社会乃至人生的大问题和大道理,并作 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
哲学所追求的是最高的人性智 慧,是从最深层上寻求人的生命 活动的根据和价值。
苏格拉底:“如果我比人们知道 的更多一点的话,那就是我知道自 己的无知”。
德国诗人海涅:一位教授在书房里
孕育出来的哲学观念可能会毁灭一 种文明。
法国拿破仑:大炮摧毁了 封建制度,墨水则正在摧毁 现代制度。
中国古代,哲学备受统治者重视,一直在
政治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学说中的 对人的教化始终被看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 理手段。自西汉时期形成的“三纲五常”, 在中国近两千年的中成为实际的人际关系规 范.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

人文科学概论考试资料

人文科学概论考试资料

《人文科学概论》考试资料1.人文科学反对人的物质欲望吗?答:不是。

人文科学并不反对人的物质欲望,实际上人文科学是在反对传统宗教神学对人的自然天性的压制中成长起来的。

当面对中世纪那种借宗教神学权威来压制人的物质消费欲望、压制人对世俗生活幸福作追求和创造的非人性的禁欲主义时,人文科学进行过坚决的斗争.人文科学既肯定人自身,也就肯定人的物质追求同,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并且把人的这种物质追求与物质欲望视为人性的一部分,视为人类文明之得不断发展,以及人性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动力。

事实上,从神学权威与宗教禁欲主义那里将人追求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解放出来,反对神学对人生存价值与生存方式选择排他性,反对独断与扼杀人之天性的宗教禁欲主义,倡导承认人的正当欲望的开放与多元化生活方式,正是近代以来人文科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们曾提出“我是人,人之一切天性我都有”的口号,也提出过“人欲即天理”、“食色性也”的口号。

近代以来的人文科学,正是在解放人的物质追求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作为“关于人及人性的科学”而发展起来的.2.试分析“历史学家面对的历史材料,其意义是确定的”这句话。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历史文献或历史事件的意义对于后人来说并不是完全确定不变的,它并不像认识自然物质世界那样排除了研究者主体性因素而独立存在着。

实际上,这些供历史学家认识研究的历史“文本”,这些历史学家对它进行主体民生阐释的时候,才得以真正确认并被人所理解。

这个解释、接受、理解前就已开成的“心理结构”如何,会对历史学家对历史文本的解释、理解、接受的过程与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是具体的、实践着的主体性存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准则并不完全一样,形成的用以解释、接受、理解历史的心理结构也就会有所不同,也就对历史的解释、接受、理解不能不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因此,每一个历史文本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学家那里,就可能补赋予有所不同的意义3。

人文社科概论

人文社科概论

人文社科概论第一部分总论:人文社科概论第一章1、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1)人文科学概念: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自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对认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精神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的学问。

(哲学、人类学、宗教学等)(2)社会科学概念: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它以人的共同体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3)、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一句话概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

例子:人文科学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联姻,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法学法律史学社会学社会史学经济学历史学经济史学新闻学新闻史学人口学历史人口学2、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1)、人文社会科学是相互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它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同现代科学体系中另外一大科学部类就是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应。

(2)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三大类:主干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三级学科(分支学科)主干学科也就是一级学科,也可以称为门类学科,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新闻传播学、体育科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地理学。

二级学科也称为专业学科。

如军事学的二级学科有战略学、战术学、战役学、后勤学、军事系统工程等等。

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有决策科学、领导科学、公共关系学、管理计划学、部门管理学与专业管理学等等。

三级学科可以称为分支学科: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国民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国民经济计划学、消费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等;文艺学二级学科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国别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学、主题比较文学、形态比较文学、渊源比较文学等等(3)、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或者最后目标都是“人”,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只是他们的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层次不同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萨特存在主义的见解
水利水电学院
陈旭东
2010301580039 通过讲授《现代人文科学概论》的冯老师的推荐,我来到图书馆借阅了彼得·沃森编著的《20世纪思想史》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几个篇章,我大概了解了几位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其中的法国哲学家J-P·萨特以及他和其他几位大家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深深地吸引了我。

“存在主义”意为存在、生存、实存。

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诞生于辞旧迎新的巴黎,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

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

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

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原则有三点: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

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关于第一点“存在先于本质”的阐释,我个人较为认同,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
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平等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努力进取,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是否曾经存活于世,并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我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与今社会崇尚的唯物主义是有交集的,但萨特同时带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想,所以其哲学从唯物主义倾向走向比较极端的主体性哲学,因此我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所有观点不能全部认同。

“世界是荒诞的”这一观点,我认为萨特想说明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萨特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混乱、复杂、巨大的,我们都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不合理”的世界。

但正是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如此的复杂,才造就了我们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个繁复混乱的世界我们不喜欢,但是一个一成不变、死板乏味的世界更不是我们想要的。

因此,既然我们这么偶然地降临到了这个“不堪”的世界,那我们只有共同努力去改造、去完善这个世界,让它更适合我们生存,让它繁华而不混乱,巨大而不遥远,多姿而不是秩序,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也是我们生存下去的目标。

史蒂夫·乔布斯来到这个世之前,世界没有能方便人们使用的个人电脑,没有便于携带存储量大的音乐播放器,没有用户体验非凡的手机,他的到来创造了这些,让世界的数码领域开始从混乱无序向完美统一发展;牛顿降临之前,这个世界的很多奥秘都不得人知,为什么会有力?为什么会有速度?这些都是牛顿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的,他的出现让世界物理从混沌走向明朗。

这个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乔布斯和牛顿,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智慧,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秩序井然。

第三点,萨特提出“自由选择”理论,他认为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观点我个人也很赞同,在当今社会,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但萨特认为人类要受到上帝的操纵,自由是从上帝死了之后才被人类获得的,这种典型的有神论我不赞同。

从几千年前的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如今,人类为获得自由而同当权者的斗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无数仁人志士都为此抛洒了自己的鲜血。

因而自由自古以来都是人类通过斗争的来的,从来都不是上天给予的。

自由的范围十分广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表达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之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

随着公民自由的发展,人们也随之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符合萨特的理论。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我们仍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在道德的鞭策下做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不会从来之不易的井然有序再次变回当初的混乱无序。

总而言之,人类有获得自由的权利,也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义务,这两点都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理解与分析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我感受到了20世纪世界哲学的特点,那就是百家争鸣、内涵深厚。

我感觉任何哲学思想都带有思想家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理想,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通过理性分析归纳总结,将其上升为理论思想,从而造就了一个个伟大的思想。

存在主义便是其中之一,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赞同的地方和否认的地方,这样才使人类的思想世界丰富多彩,才使我们的世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